下书看 > 余世蓉华 > 第159章 “黄道婆”

余世蓉华 第159章 “黄道婆”

    重阳县,岩脚村。

    上次去县城,拓跋于荣接到封信。看完之后,他有些意外,但也在预料之中。早提醒过少华要小心,还是着了道。

    他不动声色将信收起,没有告诉徐蓉。因为徐蓉正专心研究“弹棉花”。

    上次徐蓉想到“精梳棉”是种工艺,可是具体如何梳?不知道。

    她根据想象,觉得要去除杂质、短絮,不可能手工一点点去挑,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弹棉花!

    弹棉花的目的是让棉纤维蓬松,在这个过程中,长纤维会被弹起,杂质那些不好的东西会被筛选出来。

    想到就干,徐蓉自制了个弹棉花的工具。

    她以竹筛为底,四面嵌上木板,形成个框,然后在框上加装弹弓,将棉花铺进框里,移动弹弓“弹弹弹”,棉花变得蓬松,长纤维自然被弹起,杂质则从下面的竹筛中漏下去。

    不弹不知道。这一弹,发现杂质、短絮还挺多,难怪这棉花纺不出太细的线。

    徐蓉将上面浮起的长绒棉重新卷成棉条,拿去纺线。这次,她成功纺出更细的线。

    捋着细线,她兴奋极了,拿去给拓跋于荣看。

    此时拓跋于荣正在工地上“监工”。

    如今工地已进入建房阶段。按照计划,他们要建六座碓房、两个大开间抄纸房、两个大开间烘干房,另外其他的,是加工房、仓库、住房等等。

    按照需要,他们先建了住房。因为眼面前就有几十名工人没地方住。为了集约住宿,这次他们依然采用双层床。

    拓跋于荣看着木匠师傅打床,旁边袁高道:“现在床已经够用了,还要打啊?”

    他们已经做好一部分用着,但木匠师傅依然还在打床。

    拓跋于荣瞥他一眼道:“这才哪到哪啊!”

    现在工地上有七十多人,其中本村的有二十来个。另外五十,有十几个是请来的木匠、建房师傅,另外二十多是袁高找来、从挖沟一直干到现在,徐家觉得还不错、留用下来的人;另外的,是拓跋于荣的人。

    换言之,工地宿舍住的人就四十来个,目前床已经够用。

    袁高试探性地问:“你们以后要找很多纸工吧?”

    拓跋于荣瞥他一眼。

    袁高巴结的语气道:“你看我的人……能不能将来也让他们做纸工?”

    拓跋于荣轻笑一声,不置可否。

    这时徐蓉拿着线过来。

    “荣公子!”她大喊一声。

    拓跋于荣扭头。

    “看!我纺出来了。”

    徐蓉有些兴奋,三步并作两步走。

    “慢点!”

    拓跋于荣赶忙迎上去,想要扶她,但又觉得男女授受不亲,不敢伸手。

    恰好地上不平,徐蓉轻轻崴了一下,拓跋于荣赶忙一把扶住。

    “叫你慢点!”拓跋于荣语带怨怪。

    “看我纺出来了。”徐蓉兴奋地递上线,不在意刚才那轻轻一崴,她知道自己不会摔倒。

    拓跋于荣接过线,虽然不能说是细如蚕丝,但这已经是他见过最细的棉线了。

    “这么细!”拓跋于荣有些新奇。

    “皇天不负有心人,我觉得我又发明了样东西!”徐蓉笑得嘴巴咧到耳后根。

    拓跋于荣疑惑地望着她。不就是棉线嘛,这个东西一直都有,只不过她这线更细一些。

    徐蓉兴奋道:“我跟你讲,我终于明白大家为何觉得棉布不结实。”

    她说着扯了扯线:“你看,这韧性,是不是更好了?”

    现代徐蓉从来没有觉得棉布不结实,可这里的棉布真的不结实,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她终于找到原因,是因为纺纱的问题。

    中国棉布,从古代到现代,经历过无数改良。在南宋时期,棉布还没有成为主要衣料。这一方面是因为棉花种植面积不够广,另一方面,是因为棉纺工艺的问题。

    历史上着名的纺织专家“黄道婆”,她是元代人。她改良纺织工具、创造新的纺织工艺,对后世棉纺事业打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徐蓉觉得自己堪比“黄道婆”,这怎能不让她兴奋!

    拓跋于荣看徐蓉心花怒放的样子,有些不太理解,只能道:“你小心身子!”

    除了这话,他也不知道说什么。

    徐蓉欣喜的点头:“嗯嗯,我知道。接下来我不会亲自干,让她们干。”

    徐蓉也是懂得保养的,弹棉花时她都戴着“口罩”。

    不远处,袁高看着俩人的互动,想起他娘说的:感觉东家和荣公子有什么暧昧。

    袁高咂了咂嘴:这么有钱的财主,是个女人都会喜欢!

    然后又想到送母亲回去的二东家少华。

    诶!幸好徐东家现在怀着身孕,要不然……他觉得两人可能就不止暧昧那么简单。

    ……

    徐蓉做出“精梳棉”,接下来的活,她叫小五来干。

    因为袁婆一会儿要去看下孩子,一会儿又要去干个啥。徐蓉觉得她现在,不像当初刚来的时候,学会偷奸耍滑了。

    反观小五,她总是寡言少语、埋头干活,一直都是那个样子。

    ……

    专注纺织的日子,过得很快。

    转眼来到六月十八,少华已经走了二十五天了。

    徐蓉说不想他,那是假的;但要说有多么想,倒也不至于。因为一个有事业心的女人,她不会只牵挂男人。她还有一大半心思放在事业上。

    吃早饭的时候,徐蓉问拓跋于荣:

    “少华走了二十五天,是不是路上发生什么事了?按理说,他应该回来了呀。”

    拓跋于荣有些心虚的看了她一眼:

    “要是少华不回来,你会如何?”

    “他为何不回来?”

    “比如说,他跟他母亲回京城了。”

    “不会。”徐蓉很肯定。少华走时对她有多眷恋,她心里清楚。

    “那万一……”

    徐蓉打断:“你别乌鸦嘴!”

    拓跋于荣抿了抿唇,好吧,不说。反正他知道少华此时在江州,他一直就没有离开过。

    ……

    另一边,江州。

    邵母坐着官船,日夜兼程,仅六天时间就到达江州。

    今天,六月十八,是少华与姚湘云订立婚书的日子。

    说“订立婚书”,而不是订婚或成亲,是因为少华目前要隐瞒身份,不宜大肆操办。所以他们先订下最重要的东西——婚书。

    婚书就相当于结婚证。

    有了这一纸婚书,姚湘云就是邵家正经儿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