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历经六朝,终成大将军王! > 第489章 未来的隐患?

大明:历经六朝,终成大将军王! 第489章 未来的隐患?

    张氏虽然没有明说,但朱高炽何等聪明的人物,他立马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让他不由就皱起了眉头。

    “这对于瞻基来说可不是好事儿!”

    朱高炽很清楚,他和蓝武之间是存在着极大的默契的。

    未来若是他爹真有了什么不协,他有九成的把握,蓝武是一定会拥护他的。

    这也是他为何并不执着于去自己掌握兵权的原因。

    他如今已经是太子了,虽说他父亲并不是那种猜忌之主,但自古以来皇帝和太子之间都关系都极其微妙。

    太子权力过大,是一定会引起皇帝一定的猜疑之心的。

    恐怕古往今来,唯一能做到没有这种猜疑之心的,只有太祖和那位懿文太子了。

    他并不奢求自己能成为父皇眼中的懿文太子,自然也就对于和父亲之间的平衡,维持的很小心。

    他在文官之中的声望就已经非常大了,若是再掌握一些军队,那恐怕自己父皇心里也会犯嘀咕的。

    所以他为了维护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军权是从来不碰的。

    但他不掌握,却并不代表他没有军队。

    蓝武和他志趣相投,虽说从来没有说过要结盟,但他却是有十足的把握,若是真到了那一天,蓝武一定会旗帜宣明的支持他的。

    这就够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通过文官掌握一部分兵权,这对后面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如今有了蓝武,他自然就不用这么做了。

    但若是真到了那一步,蓝武便一定会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的。

    而他对自己的身体有自知之明,他和蓝武同岁,很清楚自己十有八九是活不过蓝武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蓝武还是他给朱瞻基留下的托孤重臣之一。

    若是朱瞻基对蓝武有意见,那未来还如何进行托孤啊!

    而且在他看来,蓝武就是他最合适的托孤重臣了。

    他也不可能去更换。

    “你以后若是有时间,可以多和他讲一讲凉国公的事情,一定要把他的这些不好的想法给纠正过来,明白吗?”

    朱高炽一脸正色道。

    张氏闻言顿时就忍不住苦笑了起来。

    别看现在朱瞻基不大,但主意却很正,她很清楚,自己恐怕是劝不动的。

    但看着朱高炽一脸正色的样子,她话到了嘴边,却是不由的又咽了下去。

    毕竟她很清楚,朱高炽作为太子,每天操心国事,已经非常劳累了,她不想让朱高炽再为家里的事情分心。

    “我知道了!”

    “我会尝试着去做的!”

    她开口道。

    “好!”

    朱高炽点了点头,突然肚子却是咕咕咕的叫了起来。

    “呃!”

    朱高炽脸上顿时就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晚饭在内阁没吃好?”

    “我这就给你端饭去!”

    张氏笑着开口道。

    朱高炽本来是想要阻拦的,但话到嘴边,却是又生生的咽下去了。

    “算了,就吃这一回算了!”

    “明天,从明天开始,我晚上一定什么也不吃了,一定把这一身的肉给减下去。”

    朱高炽暗暗下定了决心。

    蓝武在山东并没有停留多长时间,孔家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他便直接回了北平。

    毕竟他的本职工作还是北平镇守大将,山东的事情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他把前面的事情做好,后面的事情自然会有别人接替他继续做下去的。

    不过关于孔家出海的事情,他却是又写了一封奏疏给到了朱棣。

    这一点,他还是要亲自监督着办的。

    甚至就连孔家这位新任的衍圣公孔孤漠都被他带回到了北平之中,亲自给他介绍一些人和官员。

    而也就在他回来的第三天,京城那边关于孔家的处理结果也传回来了北平。

    看到上面双方各自退让一步,文官不再继续紧咬着徐增寿不放,而朝廷也并没有把孔家的丑事放在明面上,双方讲和。

    他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

    其实他在把这封奏疏发回朝廷的时候,就几乎已经预料到了这件事的走向。

    毕竟朝廷现在明面上来看还是以孝治国家,国家的基石还是士绅阶层。

    终究还是要用到孔家这一块金字招牌的。

    文官不想要把孔家这件丑事宣扬出去,朝廷其实同样也是如此。

    这样下来,虽然他也算是间接的帮到了徐增寿,但经过此事儿,朱棣对徐增寿的信任恐怕会大打折扣。

    至少在永乐朝,徐增寿再想要和自己掰手腕,已经是痴人说梦了。

    他几乎已经可以算是出局的状态了。

    自然,蓝武看在徐家的面子,和自己那位丈母娘,徐皇后的面子上,也不可能真就对徐增寿赶尽杀绝。

    但这件事他预料到了,朱高煦要来太原就藩这件事,却是让他忍不住有些讶异起来。

    说实话,当年老朱之所以把晋王分封到太原,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因为那时候的北方,在胡虏的统治之下已经几百年了,他要表明态度,表明这里还是汉地的态度。

    而最好表明态度的办法其实是把都城迁回北方来。

    但这件事却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他便退而求其次,先一步把几几个儿子都分封到了北方。

    这就表明了态度。

    无论南北,都是他大明的领土,他儿子都在那里封了藩王了,自然也就表明他不可能放弃这些地方。

    当然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晋王还算能打,而他要把边疆的兵权逐渐从武勋手里悄无声息的转移到自己儿子手中。

    但现在,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已经没有这样的政治诉求了。

    大明已经稳定建国快四十年了,这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当年明初北方的动荡,如今基本已经消弭。

    当年对于大明的认可问题,也早已经不是问题了。

    至于武勋,其实更不是问题,因为现在基本上都过渡到了二代武勋,对于朱棣来说,武勋的权利并不是太大,反而是太小了,已经有了一些要被文官压制的倾向了。

    对他来说他加强武勋的权利,还来不及呢,又如何会让朱高煦去夺权能?

    再说了如今北平的掌舵者是蓝武,朱高煦来太原就藩,莫非是为了夺他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