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视频多彩:给古人看红色震撼 > 第136章 翻开史书讲的是什么?

视频多彩:给古人看红色震撼 第136章 翻开史书讲的是什么?

    在历朝人们的注视下,天幕画面再一次浮现。

    [画面中,一名身穿黑袍的男子躺在榻上,饶有兴致的看着眼前的蓝袍男子。]

    [黑袍男子开口道:“于谦,你学问好,也没什么酸气,只是你你读了这么多书,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于谦沉默看着汉王朱高煦,问道:]

    [“汉王,我不懂什么?”]

    [“我在治史上用功最大,有何不懂?”]

    [朱高煦微微一笑,从榻上缓缓起身。]

    [“那我问你,永乐大典史子集,三皇五帝到如今,史书浩如烟海,里面讲的什么事?一句话告诉我。”]

    [一身蓝袍的于谦闻言愣住了。]

    而画面上方的弹幕却突然出现。

    (我翻开史书,从头到脚只有两个字!)

    (吃人!)

    (吃人!!)

    (吃人!!!)

    [于谦最终开口道:]

    [“包罗万象!”]

    [而汉王朱高煦却哈哈大笑。]

    [“所以说你腐儒!这个问题我爹小时候问我,我便知道!”]

    [“只有四个字!”]

    [“争当皇帝!!”]

    [“对不对?”]

    [于谦完全愣在原地,久久失神。]

    天幕画面一转,随即继续浮现着。

    [朱高煦如同恶魔低语一般的声音,在历朝回荡着。]

    [“孔夫子游说天下君王,想到齐景公那当官,可人家有晏婴啊,后来又想到去楚王那当官,却有人说他坏话,一辈子凄凄惶惶,如丧家之犬!”]

    [“再说孟夫子,天天到魏惠王那吹什么牛啊?一脸奴才相!!!”]

    [蓝袍男子于谦面色涨红,咬紧牙关,怒道:]

    [“那些君王全是有眼无珠的小人,识不得圣人!!!”]

    [而朱高煦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于谦不受控制的往后退了一步。]

    [朱高煦眯着眼,淡淡道:]

    [“可当时周文王还在?他为何不去投奔?”]

    [“各国的公侯不都和我一样,是反贼吗?”]

    [“独立出来不服天子的管教,怎么?那俩人跑出去投奔那些反贼?”]

    [看着于谦怒目圆瞪,朱高煦继续笑着。]

    [“你让那俩人从棺材里爬出来告诉我,为何要投奔那些反贼!!”]

    [于谦往后退去,呆愣在原地。]

    [“于谦,你手中的几本书,只不过是求财求名的敲门砖,你还真把它顶在头上当祖训了?”]

    [“哈哈哈!”]

    [朱高煦的大笑不已。]

    [“可笑!”]

    ……

    评论区也就此展开。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三千年读史不外乎功名利禄。)

    (孔孟大家,周天子正统还在,为何不去投奔周天子。而去找各诸侯叛贼?)

    (虽周天子名存实亡,但他们最在乎的还是诸侯叛贼的权力,所以就别顶着高风亮节那一套!)

    (考试前:对着孔子跪拜,上香!)

    (考成功后:儒家文化定要永垂不朽!)

    [挂科后:孔老二,我看你是想吃铜头皮带了!]

    ……

    永乐年间

    朱高煦瞪大了眼睛,呆滞的看着天幕画面,随即挠了挠头,万分不解。

    一旁的朱棣与朱高炽也奇怪的看着他。

    “老二,你啥时候跟于谦说过这种话?”

    朱棣皱着眉问道。

    “爹,我没说过啊…”

    “而且画面中那人,也不是我啊。”

    朱高炽无奈的摇了摇头。

    “爹,应当是后世人演绎的吧,不过这演的还挺好。”

    朱棣没有接朱高炽的话茬,只是沉默不语的看着后世人的言论,他突然笑了。

    “后世人当真是站起来了,咱们这个时代,哪有老百姓敢这般说?”

    听到朱棣的话,朱家众人沉默了……

    ……

    春秋时期

    孔子与众弟子正在周游列国,在之前的明朝李贽便让他们沉默不已。

    到如今的汉王朱高煦的话,与那天幕画面中于谦的话。

    前者让孔子弟子们愤慨,而后者,则让他们狂喜。

    两个字,圣人!

    让孔子瞳孔剧震。

    一众围着孔子狂喜道:

    “夫子,您以后被读书人称为圣人啊!!”

    “后世的子孙考试之前都会拜您啊!”

    “您周游列国,传播仁礼,终归是成功了!”

    而孔夫子却沉默不语,他默默的看着最后一句后世人的言论,心中不自觉的有些惶恐。

    “吾为何要吃铜头皮带?”

    ……

    汉武帝时期

    此时的董仲舒刚刚向汉武帝刘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武帝刘彻与董仲舒面面相觑,从那李贽的事宜,到如今的事宜。

    他们不难看出,他们成功了。

    但为何后世人却又……

    当董仲舒看到“铜头皮带”四个字后,不知为何,他突然心底发寒,不自觉的打了个冷颤。

    大秦

    看着兴奋到面色通红的扶苏,嬴政皱着眉头,眼中满是失望。

    “父皇,您看到了吗?夫子被后世人奉为圣人了!”

    “以儒家治国,方为根本啊!”

    听到扶苏的话,嬴政威严的脸上满是怒气,随即冷笑一声。

    “那为何后世人还要请他吃铜头皮带?”

    “天下初定,动荡不堪,以儒学治国?”

    扶苏犹豫再三,还是开口道:

    “可是父皇,法家思想太过于严刑峻法,有失仁礼啊!”

    嬴政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深深地看了扶苏一眼,随即离去。

    看着自己父亲失望的背影,扶苏的脑海中突然闪过刚刚天幕画面的片段。

    “那时的周天子还在?他们去投靠叛贼?”

    “别打着高风亮节那一套!”

    一句句话,在扶苏脑海中出现,令他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

    ……

    而此时的洪武年间,没人在关心天幕画面了,他们有着更为重大的事情。

    朱允熥面无表情的坐在椅子上,身边的几个太监宫女面露惧色的看着太孙。

    自那件事后,太孙殿下变了,变的让人惧怕无比。

    以前的太孙,见谁都是乐呵呵的,可自从那件事后,太孙的眼神无人敢于对视,那眼中的暴虐让他们胆战心惊。

    朱允熥闭着眼睛,以往的种种回忆,在脑海中回荡。

    前世爷爷的去世,那些混混在捅他时候猖獗的笑。

    如今的华夏国运毁之一旦。

    想象中前世父母的眼泪悲痛,爷爷没有希望的死去,赵宁儿的殉情。

    慢慢的,那一张张猖獗的笑脸占据了他的脑海。

    他缓缓睁开双眼,眼中的暴虐与漠然愈发之重。

    “殿下,各位大人都来了。”

    小太监怯生生的声音在朱允熥耳边响起,朱允熥点了点头。

    “让他们进来。”

    此时的偏殿中,整个大明最有权柄的一群人来到了殿内。

    除了六部各尚书,各类官员,一众淮西勋贵外。

    殿内多了一个令众人有些陌生,却又有些熟悉的面庞。

    燕王世子,朱高炽。

    只不过此时的朱高炽,面色难看,冷汗迭出,鬼知道昨日太孙说的是这玩意。

    否则他死都不答应。

    弄不好,被后世儿孙骂千年啊。

    所有人的目光恭恭敬敬的看着坐在椅子上的朱允熥,在皇帝几日还在昏迷中,此时的太孙,便是天地间唯一的真龙。

    朱允熥抬了抬眼皮,眼中没有一丝波澜。

    “诸位的奏疏,孤都看了。”

    “那件事也有了处决结论。”

    “今日,有一件关乎我华夏国运千百年之事,要与诸位商讨一番。”

    听到此言,一名文臣想要站出说点什么,却被一旁的同僚拉了拉袖袍,并狠狠瞪了他一眼。

    那人只得叹息两声,无奈的抬着头。

    所有人没注意的是,太孙妃赵宁儿躲在屏风后面,面色凝重的看着一众朝臣,还有上方面色铁青的朱允熥。

    而几个小太监却跪在赵宁儿身后,一脸惶恐的说道:

    “娘娘,太孙殿下让您静养,不让您来奉天殿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