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 第440章 棋逢对手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第440章 棋逢对手

    念及此,张钊沉声喝道:“全军听令,列阵,随我迎敌。”

    “得令!”

    不多时,五千兵卒迅速排列阵型,以陌刀手在前,弓弩手在后,只等高军进入射程,便万箭齐发。

    半山坡,李光焰身先士卒,率众人冲锋而下。

    却见赵军士卒,面临伏兵却毫无惧色,反而一个个迅速结成阵型,整暇以待。

    不由称赞:“赵军果然悍勇,这张钊,也不愧是刘竞成麾下第一武将。”

    “传我军令,不必靠近,只在山脚下列阵。”

    赵军既有防备,自然不能擅自冲击,以免死伤惨重却徒劳无功。

    不妨就在山脚下,隔着双方阵型,拉弓对射。

    不一会儿,五千士卒列锥形阵,与赵军相隔二百步,近在眼前。

    对面,张钊颇为惊讶:“这领兵之将,莫非是李光焰?”

    “正是!”左都尉点头,“此人为高楷麾下武将第二,仅次于夏侯敬德。”

    “据闻,他有勇有谋,性格沉稳,深得高楷信任,倚仗为肱骨。”

    “果然沉稳有度,名不虚传。”张钊赞叹一声。

    片刻后,两军对垒,李光焰朗声问道:“张将军如何得知,小关有伏兵?”

    张钊沉声道:“我不曾得知,只不过恰逢其会,叫斥候去探查一番罢了。”

    李光焰叹道:“张将军竟谨慎至此?”

    张钊笑了笑:“李光焰,尔等既已暴露,还不束手就擒?”

    “我家大王最喜英才,你若弃暗投明,必得重用。”

    “无需屈居于夏侯敬德之下,岂不痛快?”

    “这等挑拨离间之言,就不必说了。”李光焰断然摇头,“我受主上大恩,绝不会行不忠不义之事。”

    张钊目光赞赏:“倒是一员忠臣。”

    虽然未能给大王招揽一员良将,有些可惜,但各为其主,只能手底下见真章了。

    随他一声令下,一众弓弩手即刻放箭,霎时间,箭如飞蝗。

    李光焰神色一凝,同样下令,以弩箭对敌。

    一轮对射之后,两家战损相差无几。

    张钊、李光焰皆神色一震,心知棋逢对手,彼此皆是劲敌。

    念及此,两人不约而同喝令弓弩手退下,各自持刀执枪,胯下战马一跃,悍然战至一处。

    “铿!”刀枪相撞,顷刻间爆发一阵锐鸣。

    张钊手持横刀,几乎倾尽全力,本打算一击杀敌,没想到,李光焰稳稳挡住,似乎毫不费力。

    不由暗惊:这李光焰,竟有如此武力。

    然而,他在高楷麾下,却仍屈居第二。

    真不知,那第一猛将夏侯敬德,是何等风采!

    对面,李光焰亦暗暗心惊,天下英雄果然层出不穷,这张钊名扬河东,果然不可小觑。

    想到这,他提起十二分警惕,毫不留手,将一身所学尽皆施展。

    登时,银枪在他手中,恍如暴雨梨花开,令人目眩神迷,却暗藏着致命的杀机。

    张钊神色一凛,丝毫不敢轻视,只将一柄横刀舞得水泼不进,堪堪与之抗衡。

    “李将军好枪法!”他忍不住赞赏,“怕是常山赵子龙,也不过如此。”

    “张将军谬赞。”李光焰面色寻常,“我观张将军武艺,颇有张文远风范。”

    两人互相夸赞,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只是,这战场之上,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容不得丝毫大意。

    数十个回合后,两人仍不分胜负,高、赵两军士卒,却看得如痴如醉,暗暗叫好。

    便在这时,李光焰虚晃一枪,拨马便走:“今日棋差一招,待来日,你我再一决死战。”

    话音刚落,金鼓齐鸣,众高军士卒匆匆退返。

    “休走!”张钊却动了杀心,这等大将,若能斩于马下,便可断高楷一臂。

    正要扬鞭策马,却见左右都尉扯住缰绳,劝阻道:“将军,穷寇莫追,小心有诈。”

    张钊不以为意:“此地与潼关不远,林木稀疏,大河奔流,视野开阔,绝无设伏之余地。”

    “李光焰如此骁勇,为高楷左膀右臂,若能趁机拿下,不失为大功一件。”

    “尔等不必阻拦,可回禀大王,敌军诡计已被我识破,无需迟疑。”

    说完这话,他一骑绝尘而去。

    左右都尉无奈,只能派遣探马回返,一面匆匆追去。

    后方,刘竞成听闻禀报,不惊反喜:“高楷狡诈,果然暗设伏兵。”

    “所幸,孤有张钊,识破诡计,可一路畅行。”

    左郎将略微迟疑:“大王,李光焰在小关设伏,虽在情理之中,却太过浅显。”

    “依末将看来,高楷恐怕还有后招。”

    刘竞成微微摇头:“纵有诡计,我等大可谨慎行事,却不能畏缩不前。”

    毕竟,在这潼关城外迁延日月,大耗粮草,时间一长必定难以为继,士气也会大跌。

    不如趁此良机,一决胜负。

    “是!”左郎将不敢多言。

    不多时,刘竞成所率中军,与张钊汇合,齐至潼关城下,惟有冯睿尚在后头。

    望着巍巍雄关,刘竞成愁眉紧锁:“不曾想,高楷麾下诸将,皆如此稳重。”

    李光焰率兵退回城中,便坚守不出。

    留下一众赵军望城兴叹。

    “城中有多少守卒?”

    张钊回言:“据斥候探知,有一万之众。”

    刘竞成深吸一口气,沉声道:“传令,即刻攻城。”

    “是!”张钊并无异议。

    前、中两军拢共三万人,再度强攻潼关。

    可惜,李光焰、崔桃符等将指挥若定。

    赵军数次冲锋,皆未能登上城头。

    眼看天色已晚,士卒疲惫,刘竞成只能下令退兵。

    又一次无功而返,不光一众兵卒垂头丧气,便是刘竞成也颇为颓然,心中一股无名火,不断上涌,险些按捺不住。

    张钊宽慰道:“大王,但凡攻城,必定耗费时日,少有一蹴而就。”

    “更何况,潼关这等险隘,一时难以攻下,也是寻常,万不可气馁。”

    “我何尝不知?”刘竞成叹道,“只是,时不我待,若让高楷攻下长安,我等却仍困在此处,那便万事皆休。”

    张钊默然无言。

    众人埋头赶路,逐渐回到峡谷,眼见沟深林密,张钊建言道。

    “大王且领中军,待末将在前引路,以保万无一失。”

    刘竞成摇头道:“此路我等走过不下数十遍,无需如此谨小慎微。”

    说着,一马当先,率众走进深林。

    张钊无奈,只能跟随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