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冰封末世:我有购物系统 > 第238章 蒂加登星B

冰封末世:我有购物系统 第238章 蒂加登星B

    下午4点,陈帆进入可回收火箭。

    直到晚上8点,直播信号才正式切断。

    陈帆顺利返回地球。

    龙城的各大广场上,人们仍聚在全息屏幕前讨论着今天的画面。

    20天后,陈帆还会再飞一次。

    以后这样的日子会越来越多。

    8月,月宫的第一个模块终于建设完成。

    陈帆乘坐的登月舱缓缓降落在月球表面,当舱门打开时,他的靴子第一次真正踩在了这片灰白色的土地上。

    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他轻轻一跃,整个人飘起近两米高,落地时轻盈。

    “这感觉……挺有意思。”

    比起漂浮在宇宙中的南天门,月宫虽然引力微弱,但至少脚下是坚实的土地。人类终究是陆地生物,哪怕只有一点点重力,心理上也会踏实许多。

    不过,也正是因为月球有引力,在这里建设比南天门更复杂,物资不会乖乖飘在原地,搬运和安装需要额外的人力。

    因此,月宫的每个方舱陈帆都让另一个时空的龙芯设计得较小,方便拼接。

    这也是上次穿越时说好的。

    如果仅凭借人类的力量,单是一个南天门就几乎不可能实现,至少在2076年这个时间节点前不可能实现。

    这也是如今仅存的幸存者们庆幸陈帆有挂的原因。

    这捷径走得太爽了。

    完成了一整天的物资投放和建设工作后,陈帆没急着回地球,而是决定在月宫住一晚。

    他走进月宫的生活舱,脱下厚重的月球服,换上轻便的舱内制服。

    透过舱壁的强化玻璃,他望向漆黑的太空。

    从这个角度看着地球这一颗白色的星球,又是另一种感觉,它静静悬浮着。

    陈帆的直播还没结束。

    当视角对准地球的这一刻,无论是正在休息的工人,还是熬夜研究的技术员,甚至是刚刚放学的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抬头望龙城打开的玻璃穹顶,望向天空中那一轮明月。

    今后,陈帆每个月都会来一次月宫,周而复始,直到龙城号建成,直到人类真正启航。

    ......

    8月中旬,龙城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制定好发展专业的15岁新人类。

    60%的基础科学课程和30%的专业课程,以及10%的实验室实操,组成了这些青少年的学业内容。

    上个月他们在学校老师和武装部的带领下,见识了外面的残酷。

    残垣断壁、遍地冰冻的尸海。

    龙城之外破败的避难所里,恶臭又拥挤的居住所,以及避难所里活生生饿死的人群。

    他们心心念的出城之旅没想到是这样一幅人间炼狱镜像。

    他们真切的意识到,人类在陈先生的庇护下,如今的生活多么不易。

    回到课堂后,大家没有了以前的吊儿郎当,每个人的学习态度出奇的认真。

    每个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的默契,仿佛不好好学习就会成为人类的罪人一般。

    未来,这批人将会是人类历史上成绩最优秀的一批人,也会是未来几百年人类的中坚力量。

    ......

    2047年,【细胞卫士】诞生。

    龙城月度会议上,首席生物科学家林汇报道:“这是一种纳米级生物疫苗,注射后,它会在人体内自主巡逻,精准识别并吞噬病变、衰老的细胞,同时刺激健康细胞再生。”

    “理论上,它能让人类的最低寿命突破200岁。”

    第一批注射者仍是龙城核心科研团队。当70岁的老教授注射后,短短三个月,他的白发开始转黑,关节疼痛消失,体检报告显示骨密度恢复到40岁水平。

    “这感觉……像是偷了时间,”注射后的教授看着镜中的自己,喃喃道。

    2049年,南天门计划的进展远超预期。

    龙城号的五个巨型模块已在近地轨道完成拼接,每个模块可容纳50万人生活,它环绕着冰封的地球缓缓旋转。

    而在月球表面,月宫基地已从最初的实验舱扩展成一座庞大的工业城市。

    150万工人和技术员在此日夜轮班,开采冶炼月壤、组装深空探测器。

    月球工厂的流水线上,机械臂精准焊接飞船部件,而人类则负责更复杂的系统调试。

    这年的年度会议上,月宫总工程师汇报道:“我们终于不再完全依赖陈先生的能力了,生态循环系统、能源供应、食物合成,全部实现自给自足。”

    而此时,地球表面不断扩散的冰层,赤道附近已经被零下120度的极寒吞噬,人类最后的宜居地带即将不复存在。

    2052年,第一批新人类计划的青年正式踏入工作岗位。

    第一批新人类计划的年轻人终于毕业了。

    伊布选了能源专业,现在在月球基地的核聚变实验室当上了首席助理工程师。

    吕布走了另一条路,跑去基因研究所捣鼓那个能让人活200岁的【细胞卫士】疫苗。

    这俩兄弟18岁那年正式定了大名,一个叫陈吕布,一个叫陈伊布。

    他们那帮同学取的名字更绝,什么\"陈曲率\"、\"陈土豆\"、\"陈AI\",听得老一辈直捂脸。

    “这帮孩子光顾着学数理化了,取名审美是真不行。”

    “也不是没有好名字,那些名字取得好的课余时间都喜欢研究文学。”

    “三十岁后再给他们自己取名的机会吧,那时候他们应该成熟些,取出来的名字应该好听些。”

    “新人类的寿命都在200岁以上,30岁后再取名也不晚,毕竟最终名字能伴随他们170年以上。”

    2055年,老人大多拒绝迁移,他们想埋在地球。

    陈帆沉默地翻看着名单,上面有许多熟悉的名字,当年第一批从邕城跟随而来,建设龙城的工人、教师、医生。

    他们曾亲手打下地基,如今却选择留下,与故土同葬。

    陈帆尊重他们的决定。

    2068年,龙城号已经建成。

    长度30公里宽度4公里的龙城号规模堪比地球表面的龙城,但这不会是龙城号的最终规模,随着人口和功能的需要,龙城号还会继续扩建。

    每天都有货船一样的空天飞机在月球和龙城号之间来回跑,运各种能源材料。

    目前就龙城号中间5公里范围有重力,所以大家的宿舍都挤得像胶囊旅馆。

    不过没人抱怨,都知道这只是暂时的。

    等引力技术突破了,生活区就能扩大。

    现在龙城号上住着550万人:300万科研大佬,平均87岁,不过打了细胞卫士,看着跟中年人似的。

    250万新人类,最小的22岁还在读书,最大的36岁都工作十二年了。

    2072年,零下150度的室外超低温让户外活动绝迹,龙城的街道已变得冷清,曾经熙熙攘攘的中央广场,如今只有机器人默默的工作着。

    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小院前。

    他是龙城旧区最后一批居民代表——寥渊。

    104岁的他此时正在与陈帆视频通话,“陈先生,不要再劝我们了,留在龙城的这2371人,平均年龄97岁,不仅没有任何科学基础,基础工作也没有智能机器人干得好。”

    “我们很享受在地球的最后时光。”

    寥渊的背后正是这两千多名百岁老人,他们的眼神平静,“我们活够了本,将来……有机会的话带孩子们回来看看。”

    陈帆这头,整艘龙城号五百多万人类观看着这场与地球的连线。

    因为。

    这将是龙城号最后一次与地球对话。

    今天,是1月1日。

    42年前的今天地球正式大降温,也宣告冰封末世来临。

    这段通话结束,陈帆缓缓转身,3000名龙城号核心管理以及星舰总工程师就位。

    “该去未来了。”

    伴随着陈帆的话落,龙城号尾部亮起十几道幽蓝光柱。

    三十公里长的巨舰开始震颤。

    “航行倒计时:10分钟。”

    “主引擎预热完毕,反物质约束场稳定。”

    龙城最后2371位老人集体仰头。

    他们浑浊的瞳孔里,倒映着天空中龙城号引擎点火而突然出现的光亮。

    “倒计时:8分钟。”

    “所有舱段气闸锁定,外部观测平台收回。”

    “倒计时:5分钟。”

    “引力稳定器校准完成。”

    “倒计时:1分钟。”

    “抗冲击准备......”

    “5、4、3、2、1!”

    龙城号在真空中划出宛如流星般的尾焰,缓缓朝着太阳反方向移动,比未来陈帆提示的时间提前了4年,朝着黑暗的星空远去。

    【地球历2072年1月1日14:32】。

    【人类文明正式进入星际纪元】。

    【目标蒂加登星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