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明是天师,却总以为自己很弱! > 第204章 万民之生气

明明是天师,却总以为自己很弱! 第204章 万民之生气

    天门岭是一座山峰。

    峰高入云,接连天地。

    宛若通天之路。

    远远观望,形似巨门。

    故曰天门岭。

    幽篁与俞诚正隐居于此。

    世人或许想破脑袋也没有想到。

    在龙虎山附近,竟是藏有妖孽。

    赵长歌跟随张道之赶来此地途中,存有疑虑的问道:

    “真人师弟为何执意要将煞鬼安顿?”

    后者并未急于回应。

    二人来到由幽篁夫妇亲自打造的农家小院前时,并未前去叨扰。

    只是静静地站在一片密林中观望。

    小院里。

    幽篁正亲手烙着一张饼。

    俞诚坐在她的身旁,奋力的劈砍着干柴。

    这几乎是极其平凡的一幕。

    在大周的任何一处角落里都可看到。

    难得的是,幽篁是民间传闻中的邪祟。

    而俞诚则是一名普通的柴夫。

    二人看了一会儿,张道之才开口道:

    “起初,我让幽篁来龙虎山附近,是想给她找一条生路。”

    “因这天大地大,却似乎没有人鬼之恋的容身之地,若说有,只怕也是咱们龙虎山了。”

    天师府足够强,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人胆敢明目张胆的反对。

    赵长歌又问:“现在呢?”

    张道之再次看向那座小院里,笑呵呵道:

    “师姐不觉得,无论人与妖或是人与鬼,其实是有共生之路?”

    赵长歌摇了摇头,

    “人鬼之恋,天理不容。”

    “非是我迂腐,只是,人与鬼魅共处,乱了阴阳,扰了乾坤,没了秩序...”

    “只怕最终受苦受难者,仍旧是人。”

    凡夫俗子抵抗不了日久天长之下的邪气入侵。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张道之点头道:“师姐说的极是,人鬼殊途,此为天理循环。”

    “但师弟想说的是,人与邪祟鬼魅,不只是有争端,也有共生之道。”

    “只是这条路,我暂且还没有找到。”

    赵长歌能够理解他的心意。

    当在天师这个位置上坐得久了。

    所思所虑,便不仅是简单的一家一户一门一派,而是千家万户,是芸芸众生。

    “二师兄将幽篁他们安顿于此时,是瞒着三师兄的。”

    “以三师兄那嫉恶如仇的性子,只怕绝不会容忍一只煞鬼栖居于此。”

    赵长歌言谈间,又想到了那位正得发邪的三师兄蕴通子。

    在那位已经故去之人的眼里,妖就是妖,没有什么正邪好坏之分。

    因为妖在人间,日子一久,难免会生害人之心。

    蕴通子看到的是芸芸众生的恶,因为他赌不起善。

    早在他还未入龙虎山时。

    曾是某地财主的儿子。

    因蕴通子父亲一时善念,救了一伙被人追杀、身负重伤的贼子。

    后来,那伙贼子竟是灭了蕴通子一家满门。

    这惨痛的遭遇,让蕴通子不敢去赌人性的善。

    张道之清楚蕴通子的这段过往经历,这也是对方养成嫉恶如仇的性子原因。

    只是...

    “难道师姐以为,蕴通子师兄并不知煞鬼身在此地?”

    话音刚落。

    赵长歌猛地一愣神。

    她下意识看向张道之,“你是说蕴通子师兄早已知道此事?”

    后者缓缓转身,准备离开此地,

    “蕴通子师兄认为人性本恶,是因他担忧自家惨况再发生到别个人家。”

    “但这不代表,蕴通子师兄就不希望见到人性的善了,邪祟妖魔亦是如此。”

    闻言。

    赵长歌凝视着张道之的背影,怔怔发愣。

    “真人师弟,不似从前少年了。”

    她忍不住喃喃一声,而后又道:

    “真人师弟既然已来了,不去打个招呼?”

    张道之摇了摇头,

    “既已知道她们过得很好,又何需去叨扰。”

    他来这里,只是想知道,他当初做得决定,究竟是否正确。

    赵长歌也并未过问太多,紧随张道之的步伐前往酆都。

    平日里,这位女剑仙的话一向很少。

    几乎一整天说不出几句话来。

    但是在张道之面前,她仿佛有着说不尽的话,想与他说。

    离开此地之后。

    赵长歌又问张道之,他与幽篁夫妇相识的过程。

    后者将他们夫妇之间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也讲了出来。

    赵长歌面色不变,显然是未感动,不过,张道之所言,让她想起了一件事,

    “曾听咱们师父提过,早些时候,他老人家游历天下,遇到一只颇有灵性的鹿,还对其指点了一番。”

    闻言,张道之身形一顿,下意识喃喃道:

    “ 原来...早已有了承负。”

    那间显得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里。

    随着张道之与赵长歌一前一后离去。

    幽篁忽而神情一愣,似有所感,抬头看向院子外的那片密林。

    却见并无生人踪迹。

    见状,俞诚好奇询问,“娘子,怎么了?”

    幽篁若有所思的询问道:“相公外出砍柴时,听人说,天师回龙虎山了?”

    俞诚点了点头,“是有那么一回事。”

    “为夫还听说,龙虎山上好像死了一位高功。”

    幽篁轻抿嘴唇,‘嗯’了一声。

    俞诚又问,“娘子方才是怎么了?”

    幽篁再一次抬头看向那片密林,莞尔笑道:

    “没什么,方才有风吹过,我还以为是故人来访。”

    这时,当真有风轻轻拂过山林,最终落在这间平凡的小院里。

    ...

    龙虎山弟子人还未至酆都。

    当地县令便就在极短的时日内,安排全城百姓前往府城避难。

    这都是朝廷的安排。

    张天师折腾出那么大的动静,无非是要重启鬼门,镇压酆都地下鬼物。

    在这儿期间,异士与邪祟之争,必然是惊天动地。

    所谓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于情于理,朝廷都必须要让酆都的百姓撤离。

    既然酆都地下有鬼物,那么朝廷为何不干脆将那些百姓迁徙到别处地界生活。

    非要让他们待在酆都呢?

    如此一来,每年中元,鬼门大开,受灾的还不是那些无辜百姓?

    其实,这是无奈之举。

    一来,不管酆都城内有无百姓,每到中元,鬼物还是会趁着鬼门大开时肆虐人间。

    若非是龙虎山弟子前赴后继镇压酆都鬼物。

    只怕整个南方地界,就要被鬼物攻陷,届时受苦受罪的,便不是这一城百姓了。

    二来,在初代张天师那个时代。

    因天地劫数降临。

    导致酆都鬼门无法关闭,致使邪祟祸乱人间。

    若非初代张天师横空出世,于鬼门中施加封印,锁住万鬼。

    只怕早有无数生人死于这场邪祟之祸。

    然而,这个封印,却有着一大弊端。

    那就是每到阴气最为昌盛之日,也就是中元节那天,鬼门封印便会有所松动。

    届时,定有鬼魅趁机逃窜至人间。

    龙虎山弟子的责任,就是在鬼门封印松动时,斩杀越鬼门而出的邪祟。

    若想要鬼门封印一直加持,则就需要‘生气’的存在。

    可将先天之气困于一地,何其难也?

    就连初代张天师也无法子。

    不过,后人却想到一个办法。

    那就是于此地建城,酆都城由此而生。

    让大量百姓在城中世代生活,以万民之生气镇压万鬼之死气。

    如此生死并存,阴阳并序,方可维持鬼门封印千秋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