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 第353章 登基称帝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第353章 登基称帝

    昏死过去的孔胤植苏醒之后,整个人双目无神。

    孔兴燮满脸担忧,赶忙走到床边,问道:“父亲,您身体还好吧?

    如今这局面,您可千万不能倒下,整个孔府都指望您拿主意呢!”

    孔胤植苦笑着,心中满是无奈,如今的状况实在出乎他的意料。

    原本他以为白莲反贼要么威逼利诱,要么直接强攻孔府,却唯独没料到,他们竟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

    起初,他以为那些逃出孔府的人,最多也就是被抢夺财物或遭杀害。

    可没想到白莲叛军心思竟如此歹毒,逼迫自己的两位叔父加入白莲军,如今还天天站在孔府门外,招揽孔府众人。

    如果说之前的情况尚可应对,可最棘手的是,两位族叔站在孔府外公然痛骂大明朝廷。

    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即便他们是圣人之后也难以承担。

    毕竟大明朝如今并没倒台呢,孔府的人就带头站队白莲教,这简直是把整个孔府带到沟里去了。

    同时,孔胤植心里明白,这群白莲反贼中必定有个厉害角色。

    不然,光凭一群乌合之众,也就只会打砸抢烧,如何能想出这般狠辣的毒计?

    但此刻,对方玩的是赤裸裸的阳谋,他却毫无办法应对。

    此时,站在门外的孔尚印和孔尚德已经叫嚷了大半天。

    眼看到了吃饭时间,张文和把二人叫了回来,好酒好菜伺候着。

    这俩老家伙年纪大了,喊得嗓子都快哑了。

    张文和见状,贴心地递上自制的大喇叭,又拿出两篇新写的痛斥大明的文章交给他们。

    孔尚印和孔尚德对此已然麻木,毕竟他们如今已彻底被绑在白莲教这艘破船上。

    二人也没多推辞,吃饱喝足后,拿着稿子,提着大喇叭,又来到孔府门外,继续他们一天的“工作”。

    此时,坐在大帐中的张文和摇着折扇,嘴角浮现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身旁一名锦衣卫密探小声提醒道:“大人,您让这两个姓孔的站在孔府外骂大明,这事儿是不是不太妥当啊?

    一旦传出去,上面怪罪下来,咱们可担待不起呀!”

    张文和笑着说:“无需担忧,就算怪罪下来,我一人承担便是。”

    身旁的护卫听了,便不再多言。

    其实张文和心里早有盘算,骂大明的是孔尚印和孔尚德这两个老家伙,倘若事后朝廷真要追究,大不了把这二人拉出去砍了,怎么也不至于牵连到自己头上。

    而且他这么做也是为了工作,让这两个叛徒痛骂大明是工作所需,只要不骂皇上就行。

    在他看来,骂大明是为了工作需要,而骂皇上则属于夹带私人情绪,这种蠢事他可不会干。

    此时,孔府内众人士气低迷,陆续有人试图逃离。

    毕竟长此以往,且不说白莲叛军是否强攻,光是被围困就可能把他们活活饿死在孔府里。

    然而无一例外,所有逃跑的孔府子弟都被白莲军抓住,一番严刑拷打后,全都加入白莲教,站在孔府门外,给孔尚印和孔尚德呐喊助威。

    张文和这一番操作,直接将山东的局势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堂堂圣人之后,竟然加入白莲叛军,还公然辱骂朝廷,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山东巡抚赵岩率领5000人马一路疾驰,打算救援孔府,却被王元龙率领的7000人马死死拦住。

    双方经过数次交锋,赵岩损兵折将,无奈之下,只能退回济南府。

    至于周边其他几路援军,全都被王元龙率军尽数歼灭。

    与此同时,身在兖州的徐鸿儒等得不耐烦了,多次派人催促,让张文和与王元龙尽快把登基诏书带回去。

    张文和收到消息后,暗自骂道:“这徐鸿儒真是想当皇帝想疯了!”

    但此刻身在白莲教,他也不得不听从徐鸿儒的命令。

    可如今衍圣公孔胤植还在孔府,按照他之前制定的计划,又不能强攻孔府。

    于是,张文和看着站在孔府门外喊得正起劲儿的孔尚印和孔尚德二人,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

    他随即让人把这两个老家伙带了回来,要求二人模仿孔胤植的笔迹,各自写一篇劝谏徐鸿儒登基称帝的诏书。

    二人听闻,当场吓得一哆嗦。见两人愣着不说话,张文和直接从身旁护卫腰间拔出长刀,自顾自欣赏起来。

    雪白的刀光映照在二人脸上,他们又惊又怕,赶忙表示:“不就是写登基诏书嘛,这事儿简单,手到擒来!”

    说罢,二人立刻挥笔疾书,很快就写出两份诏书,落款皆为孔胤植。

    张文和满意地点点头,随后安排人手,将两份诏书以及部分加入白莲军的孔府子弟,一同给徐鸿儒送了回去。

    此时,孔府中的孔胤植站在高墙之上,望向孔府大门外的孔家子弟,气得浑身发抖。

    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不出十天半个月,恐怕门外的孔氏族人数量都要超过府内了。

    随着张文和围而不攻策略的持续,孔府内的粮食日益减少,人心惶惶。

    毕竟孔府里除了孔氏族人,还有5000家丁,粮草消耗是个巨大的数目。

    为此,孔氏祠堂内各房族老整日争吵不休,孔胤植对此也毫无办法。

    若让众人直接冲出去与白莲叛军决一死战,恐怕没几个人愿意。

    可再这样耗下去,孔府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于是,又有族老提议:要不干脆就站队白莲教,公开表明立场,破罐子破摔算了,不然继续这样下去,大家都得被困死在孔府里。

    这时,又有族老立刻开口反驳:“绝不可能!

    白莲教如今看似声势浩大,可也仅仅局限于山东境内。

    大明坐拥两京一十三省,兵力百万,还有北方九边的精锐之师以及京营的数十万大军,白莲教拿什么跟大明抗衡?

    说到底,白莲教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连山东都没能完全拿下。

    倘若此时咱们孔府站队白莲教,必定会深受其累。”

    在场众人心里都明白这个道理,可让他们就这样坐着等死,显然也不现实。

    孔胤植深知,到了这个时候,自己必须站出来说几句,不然光是内部争斗,就足以将整个孔府彻底搞垮。

    只见他咳嗽两声,开口说道:“各位叔祖,叔伯,如今咱们被白莲叛贼围困,这只是暂时的困境。

    毕竟咱们身为堂堂圣人之后,是朝廷册封的衍圣公,传承已有数百年,更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领袖,朝廷定然不会坐视不管。

    先前朝廷派兵增援,却被白莲叛军击退,究其根本,是因为九边的兵马朝廷不能随意调动,京营的兵马又在西南平叛。

    但前不久有消息传来,如今平定西南的人马也已班师回朝,想必用不了多久就能返回京师。

    到那时,朝廷必定会派遣京营将士进入山东,剿灭白莲反贼。

    只要咱们再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安然度过此劫。

    在此,本宫要奉劝各位,千万不要学孔尚印、孔尚德那两个吃里扒外、数典忘祖之徒。

    今日,我以衍圣公之名,将加入白莲反贼的孔氏族人尽数除名,他们与我孔府再无任何干系!”

    说着,他直接示意身旁的管事拿来族谱。

    在场众人心中皆是一惊,但很快就明白,孔胤植这是被逼无奈。

    不然任由事态如此发展下去,最后整个孔府恐怕都得集体加入白莲教。

    逐出族谱,既能撇清与叛逆族人的关系,同时也能对孔府内一众孔氏族人起到震慑作用。

    …………

    与此同时,身在兖州的徐鸿儒终于盼来了他心心念念的登基诏书,还有那几位圣人之后,顿时欣喜若狂,直接宣告要祭天登基称帝。

    就连张文和送来的孔府子弟,也都被要求全程参与登基的准备工作。

    待一切准备妥当,徐鸿儒便开始举行祭天登基称帝仪式。

    孔胤植的一名族叔孔尚泽,按照徐鸿儒的要求,上表请求徐鸿儒称帝。

    徐鸿儒也没搞那些三请三辞的虚礼,直接欣然接受,随后自称“中兴福烈帝”,定年号为“大乘兴盛”,宣布定都邹县。

    原本徐鸿儒想定都兖州,但考虑到兖州正处于战乱,随时可能遭受朝廷大军攻击,便选择了邹县。

    这一系列骚操作可把孔尚泽惊到了,他不禁为自己加入白莲教的决定担忧起来,实在是觉得徐鸿儒这个反贼头子行事太过儿戏,简直如同过家家一般。

    但徐鸿儒可不理会这些,紧接着便着手建立体制,大肆封赏功臣。

    封其弟徐和宇为英烈王,张诩为左丞相,陈灿宇为右丞相,王元龙和其他三位堂主以及高文彩为大都督,其余七位护法全部册封为总兵。

    就连跟在高文彩身边的许显纯也被封了个偏将军的官职。

    随后又册封孔尚泽为礼部尚书,暂封衍圣公。

    一众白莲教骨干纷纷跪地高呼万岁。

    徐鸿儒身着临时赶制的龙袍,手握传国玉玺,意气风发。

    之后,他下令将原本位于邹县的孟府改作皇宫,又把兖州战事全部交付给其弟徐和宇,并令高文彩和其他三位大都督从旁协助,自己则带领一批人手返回邹县。

    随着张文和兵围孔府、徐鸿儒登基称帝的消息在山东境内传开,不出两天,便传至京城。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除了早就知晓内情的朱由校,文武大臣们全都震惊不已。

    他们实在难以想象,徐鸿儒这个反贼竟如此张狂,仅仅占据山东两州之地,便敢贸然登基称帝,简直疯狂到了极点。

    然而,朝堂上的文官们对于孔府子弟投靠徐鸿儒、加入白莲教一事,却全都选择缄口不言。

    这事儿实在太过丢人,身为读书人的他们,感觉就像吞了只苍蝇一样恶心。

    可没出两日,这些消息便在京城百姓间传得沸沸扬扬。

    百姓们听闻后,纷纷破口大骂。

    随着消息如涟漪般越传越广,迅速扩散到了整个北直隶地区。

    诸如衍圣公孔胤植为反贼徐鸿儒上表称臣、书写登基诏书。

    孔胤植的族叔孔尚印、孔尚德招揽孔府子弟加入白莲教,为反贼徐鸿儒效力。

    甚至孔胤植的族属孔尚泽被徐鸿儒册封为礼部尚书,暂封衍圣公等事,统统被抖了出来。

    一时间,此事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的骂声此起彼伏。

    这背后自然少不了张文和在其中推波助澜,当然,也有朱由校在暗中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