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官场游龙:从小秘书到封疆大吏 > 第427章 扫清障碍,带头苦干

官场游龙:从小秘书到封疆大吏 第427章 扫清障碍,带头苦干

    罗平猛地一挥手,声音干涩嘶哑,带着一种急于结束的仓惶。

    “散会!都……都回自己单位工作!”

    说罢,罗平甚至不敢再看叶枫一眼,也顾不上梁波,几乎是踉跄着,第一个快步离开了这让他无地自容的会议室。

    偌大的会议室里,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和无数道投向叶枫的复杂目光,有敬畏、震惊、后怕、感激……以及,平湖县官场新格局悄然诞生的预感。

    叶枫安静地坐在那里,仿佛刚才那场惊天风暴的中心不是他。

    只有洛千雪等人看到他嘴角掠过一丝极其微小的、如释重负的弧度。

    平湖的天,要变了。

    这次全县领导招商引资大会,强势回归的叶枫一个雷霆出击,直接震慑住县委书记罗平,敲醒了县长梁波。

    夜色如墨。

    县长梁波独自一人,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心情,敲响了叶枫出租屋的房门。

    昏黄的灯光下,两个身影对坐。

    没有客套,梁波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责与坦诚。

    他坦承了自己的困境:出身寒微,缺乏靠山,在罗平强势主导的格局下,只能如履薄冰,随波逐流,难免有些“小错”。

    “叶县长,你年轻有见识,有魄力,往后县里的经济大旗,还得你多扛,我梁波,肯定全力支持你的工作。”

    听完后,叶枫目光深邃看着梁波,他没有指责,而是直陈利害——平湖县已到了非大刀阔斧改革不可的地步,若继续沉沦,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两小时的密谈,更像是一场关乎两个人仕途命运的摊牌。

    梁波离开时,步履虽沉,眼中却多了一丝决然。

    翌日清晨,县委大楼的空气似乎还残留着昨日的紧张。出乎所有人意料,一向居于高位的县委书记罗平,竟主动走进了叶枫的办公室。

    门一关,隔绝了外界。

    罗平放下架子,罕见地承认自己过去过于追求权力集中,而忽视了发展平湖县经济的活力。

    “叶老弟,你年轻,有想法,只要你牵头,放开手脚去发展经济,我保证,县委班子这边,没人敢给你使绊子。”

    叶枫和罗平两个小时的谈话,表面上是工作交流,实则是权力格局的重塑与利益的交换。

    最终,罗平和梁波,这两位平湖县曾经的实际掌控者,为了在叶枫掀起的改革浪潮中稳住自身位置,达成了共识:全力支持叶枫,赋予他主导经济发展的最大权限。

    扫清了两位领导的掣肘,叶枫如同解开了枷锁的猛虎,开始了他的招商引资工作。

    姬妃嫣的枫叶公司斥资五亿,在风景秀丽但长期未被开发的水庄镇,一座集生态康养、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区蓝图迅速铺开,沉寂的山乡瞬间沸腾。

    紧随其后的是贝婉约投入五亿资金的微乐公司,其打造宏大的影视城在桃源镇破土动工。

    专业的摄影棚、仿古街区、自然外景地初具雏形,吸引了众多影视公司的目光,平湖县的名字开始在娱乐圈响起。

    王瑞的瑞丰集团投资十亿成立硅铁公司,这不仅意味着平湖县迎来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工厂,更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彻底改变平湖县单一的产业格局。

    短短时间内,叶枫奇迹般的引来总额高达二十亿的投资!

    消息传出,全县震动。

    人们惊叹于这位年轻干部翻云覆雨的能量,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更有人开始盘算如何搭上这趟经济快车。

    一时间,叶枫的名字成了平湖县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

    就在众人以为手握如此显赫政绩的叶枫,会安坐办公室运筹帷幄,甚至开始享受功劳簿时,他的身影却频繁出现在最艰苦的一线。

    叶枫挽起裤腿,带领着机关干部,和村民一起顶着烈日或冒着细雨,深入各个乡镇山间,清理淤塞多年的河道,疏浚灌溉沟渠。

    泥水沾满了他的裤腿,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叶枫亲自挥动铁锹的身影,成为田间地头最有力的动员令。

    叶……叶县长?你真干这个?”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农拄着锹,看着叶枫熟练的动作和溅满泥点的脸,布满皱纹的脸上全是惊愕。

    叶枫抹了把溅到下巴上的泥点,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老叔,这河不通,咱引来的金山银山也流不进大家的田里啊!力气活,大家一起干才快!”

    叶枫声音洪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弯腰又是狠狠一锹下去。

    日头毒辣,汗水混着泥水在叶枫背上洇开大片深色的印记。岸上观望的村民越来越多,窃窃私语声渐渐平息。

    终于,一个精壮的小伙子跳了下来,闷声不响地开始挖泥。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村民加入……沉重的铁锹破开淤泥的闷响,取代了无谓的议论,在狭窄的沟谷里回荡。

    叶枫的信任,在沉重的劳动和共同的汗水里,一点一滴艰难地累积。

    困扰多年的水患和灌溉难题,在叶枫实干中一步步解决。

    叶枫又引进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科学选种、合理施肥、规范种植、病虫害防治。免费的技术培训一场接一场,让祖辈靠天吃饭的农民掌握了增产增收的金钥匙。

    深秋,天高云淡。

    平湖县宽阔的新修水道上,一艘艘满载金黄稻谷、饱满玉米的农用机突突作响,平稳地驶向县城新建的水陆联运码头。

    车厢里装满沉甸甸的粮食,金灿灿的谷粒在阳光下闪耀着富足的光芒。

    码头边,新建的粮食收购站前人头攒动,喧闹异常。

    过磅的电子秤发出清脆的鸣响,验质员仔细地抓起一把把谷粒查看成色,开出的收购价让排队的农民们黝黑疲惫的脸上绽开了难以置信的笑容——这价格,比往年卖给镇上的小粮贩,高了足足三成不止!

    “老李头,卖了多少?”

    “嘿嘿,这个数!”

    被问的老汉伸出三根粗糙的手指,咧着嘴,露出豁了的门牙,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

    “山路通了,粮站就在河边,价还公道!早知道叶县长领着清河道有这好处,当初就该多出几把子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