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九十年代进城卖菜 > 第15章

九十年代进城卖菜 第15章

    拆迁这个事儿,看起来不靠谱。

    在于玲的认知当中,她觉得一开始就宣传的到处都知道的事儿,一般成不了。

    反而那种突然就下了通知的,比较靠谱。

    比如雄安新区。

    那雄安那小地方,在被划走之前,当地人谁也不知道,突然就下通知了。

    当然,也有人比较灵敏,据说在通知出来的前半拉月,就有人拿着钱去买房子买地的,当地人还笑话。

    人傻钱多,钱多了烧的,跑他们那小地方买房子。

    结果通知下来后,那房价涨得,吓人。

    老姑说了这地方紧挨着县城,那拆迁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但是她觉得一时半会儿的拆不了。

    短时间里,她觉得进县城卖菜这个比较靠谱。

    这事儿靠谱,问题是这事儿该怎么干,卖菜她倒是能卖,她这人虽然不咋跟别人交往,但是干起活儿来也能拉得下脸面。

    就是不知道跑县城的什么地方去卖比较好。

    于玲觉得这活儿得有个人带带她,最起码她得认识路啊。

    “姑,你看我去卖菜能行吗?”

    老太太和她姑都愣了。

    她们没想到,这孩子是真打算去卖菜。

    “不是,咋想起来卖菜去了?”

    老太太愣了一下,问她。

    “这不是苗苗一天天的大了嘛,过两年该上学了,我也不能一天天的搁家玩。”

    于玲一点没心思别的。

    “我想着我还年轻,地里的活儿我干不了,总得有点事儿干吧。

    想了好几天了,我觉得卖菜这个事儿挺好,赶大集就卖半天,卖完就回来,灵活自由,不耽误在家伺候孩子。”

    这是实话。

    老太太心里不牢稳,怕她想一出是一出。

    姑姑却觉得挺好,这丫头以前看着精,实际脑子缺根筋。

    现在知道挣钱过日子,这是个正干的样儿。

    “卖菜也行,一开始小本买卖,也不用太多,也不用非得去县城摆摊啥的,赶大集,街里都能去。”

    “街里?”

    “街里的摊位都有人要了,你想去,我先带着你去试试。”

    “不是,亲家,真去啊?”

    “为啥不去啊?”于玲铁了心。

    她知道老人家前怕狼后怕虎的,干点什么事儿都怕出头。

    她手里没有一分钱,不挣钱光靠老公养啊?

    这便宜老公到现在都没回来,家里没有电话,连封信都没看着。

    她觉得这男人不能靠谱。

    靠男人还不如靠自己呢。

    “去,我去。我跟着姑先去试试,要是不行再说别的。”

    姑侄俩定了。

    大姑半下午的就帮她收拾菜。

    她跟着老太太进了玉米地,沿着地边摘旱黄瓜,没多久就摘了两桶黄瓜。

    于玲没想着老太太种了这么多,平时就看着她进去找了老黄瓜擦丝喂鸡。

    “姑,这些都老了吧?”

    “拿着,有老太太爱要的,有要老黄瓜做汤的。”

    摘了黄瓜摘柿子,又跑去西院割韭菜,掐空心菜,摘扁豆。

    零零碎碎的,四五样儿篮子。

    老太太还捡了一篮子鸡蛋出来。

    “这怎么鸡蛋也搬出来了?”

    “家里小鸡下的,一天好几个,攒下来的,拿去试试。”

    好在老姑今天骑着三轮车来的,一车拉着正好。

    俩人半下午三点多就出去了。

    于玲坐在后车兜里抱着鸡蛋篮子,不知道为什么这点儿出来。

    这会儿出来能有人买吗?

    到地方,她就懂了。

    大姑带着她顺着村子大集的大路一直走,到了路口拐了弯,在走了一段路,又拐了一下,就看见大路两边都是房子。

    于玲仔细的观察了一下,这地方算是十字路口,前面是医院,对面是一片三层小楼房,看样子应该是家属院。

    沿着另一边是一个个大院子,于玲视力还行,看得出来是政府法院的大院子,还有税务公安。

    原来都在这呢。

    再往另一边,看着好像是店铺和厂子。

    不错,这地方人流量还是挺大的。大姑就把车停在靠家属楼那边的路边上。

    “有个喇叭带着就好了。”

    大姑把小称拿出来,然后给车推到有点阴凉的树下面。

    姑侄俩就在这等着。

    “这地方能有人买吗?”

    “有人是有人,卖的咋样看情况。我先教你认称。”

    姑姑拿着小称,教她怎么用。

    这东西于玲第一次见,主要是她那会儿,超市都是电子秤,放上去按一下就行,这么原始的杠杆加秤砣,她真的是不熟悉。

    毕竟是个成年人的芯子,手脚也不笨,学起来还是挺快的。

    俩人正鼓捣呢,就看有两三个老太太过来了。

    “这都有点什么?”

    “哎,卖菜呢,我还心思这是卖西瓜的呢!”

    “西瓜没有,黄瓜有,这都是自己家地里的旱黄瓜,凉水里洗洗,味儿挺清晰。”

    姑姑说着,伸手拿了一个撸了撸,递给问话的老太太。

    那老太太也不嫌弃,掰开咬了一口。

    “怎么卖的?”

    “五毛一斤。”

    “都五毛一斤?”

    “鸡蛋不是,菜都五毛一斤,鸡蛋论把,一把,一把两块钱。”

    几个老太太看着这车上的菜。

    卖相还成,韭菜什么的也挺新鲜。

    这价格跟街里摆摊的一样价。

    一个老太太想买鸡蛋。

    家里鸡蛋吃的快。

    早上小孙子小孙女要吃煎蛋,儿子媳妇要吃煮鸡蛋,她人老了不用吃,这一天刚早上至少四个。

    偶尔炒个菜打个汤的,又得进去一个,家里隔三差五的得买。

    前两天买的两把鸡蛋,这才几天,见底了。

    “你这鸡蛋?”

    “这都是家里自己养的小鸡下的,农村人养鸡也不喂饲料,就是自己家的小笨鸡下的,这一个来星期吃不了攒的,就这么些,下回再卖,不定哪天有。”

    老太太看着这鸡蛋,个头不大,确实是小笨鸡鸡蛋。

    “我要两把,”说完,看着大姑要拿塑料袋捡鸡蛋,她忙阻止。

    这么拿回去整不好得碎几个。

    “你等着,我回去拿框子。”

    老太太一溜小跑的回去,没一会儿就拿着塑料小框出来了。

    大姑这会儿给人称韭菜呢,于玲自告奋勇的给人捡鸡蛋。

    要动手了,她不知道一把是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