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开局长坂坡,赵云是我叔? > 第235章 张任来援

三国:开局长坂坡,赵云是我叔? 第235章 张任来援

    资中城南三里外,湔水河湾东营。

    “将军,天色已晚,蜀军还不出兵,莫非有诈?”

    赵林闻言,抹去嘴角油脂,打了个饱嗝,言道:“显扬勿急,不怕蜀军不出,待洪水退去,主公必领大军北上,届时我等自然转危为安矣。”

    谢旌闻言,强忍心中不安,坐在篝火旁,取用煮熟的马肉吃用。

    赵林端起木碗饮尽浊酒,一边擦手一边问陈安曰:“泰宁,马肉可分与全军将士?”

    陈安答曰:“昨夜战死马匹三十九匹,所获马肉分与全军,人皆足食。”

    赵林微微颔首,转头看向资中方向,喃喃道:“原道是断头饭,缘何蜀军闭门不出?”

    陈安在侧,隐约听见赵林嘀咕,遂轻声问曰:“主公,不若多派斥侯伏于城池四周,查探一番?”

    赵林摇头道:“此地仅有一条大路,不必枉费斥侯性命,盯住大路北面便是。”

    陈安闻言,又道:“主公,如今蜀军不出,不若我等拔营向东,据山而守?”

    赵林笑曰:“入山易,出山难。倘若蜀军放火烧山,或在山脚下寨,堵住我军取水之道,不出三日,我军必亡。

    而且,若蜀军派重兵来此据守,再筑坝截流,我军束手无策矣。”

    陈安闻言,惭愧道:“安妄言军略,险些坏了大事。”

    赵林摆手道:“汝还年少,自当多学多问,方能成栋梁之才。”

    二人正说话间,有亲卫手持一杆长枪来到赵林身前,喜曰:“少将军,某收拾器械时寻到这兵器,少将军试试趁不趁手。”

    赵林打量一番,接过长枪,双手颠了颠试试分量,找了找平衡点,耍了一套把式,抖了几个枪花,最后细细观察了一番锋刃,微微颔首道:

    “尚可。记你一功...”

    话说一半,忽想起此时身在重围之中,恐怕没有来日赏赐的机会了,遂言道:

    “汝兄昔日随我叔父战死于长坂坡,如今你随我深陷险境,多半亦不能保,可有遗憾?”

    亲卫道:“少将军,我等乡党初随将军讨黄巾时,合八百兄弟。将军投公孙瓒时,战没三百。

    后千里投奔玄德公,一路死伤二百。

    长坂坡时,又战死二百兄弟。如今只有我等七十九人仍随将军与少将军征战...”

    赵林手拄长枪,遥望天边,听着亲卫絮絮叨叨,述说着这些年南征北战,受伤战死,立功得赏等事。

    亲卫也有遗憾,遗憾自家婆娘生了个女儿,将来不能继续为少将军的子嗣担任亲卫。

    赵林心中叹息,这便是乡党家臣,忠诚远非一般臣属可比。

    待亲卫说完,赵林笑了笑,温言道:“女儿也好,再过两月,我也作了父亲,到时在府中寻一处院落,以为家学,叫汝女儿一同学字,与我儿做个伴。”

    亲卫闻言大喜,却婉拒了自家女儿学文的机会,只说此战若是侥幸活命,回去就努努力,让媳妇再生个儿子,将来好为少将军之子效力。

    夕阳西下,月儿高挂。

    赵林巡营归帐,卸甲安眠。

    北方三里外,资中城却迎来一支人马。

    高沛立于城墙之上,望着北门外的大军,有些惊疑不定。

    大军行至城下,借助火光,能看清有两员战将策马出阵,其中一人高声呼喊道:“高将军,我乃泠苞,张任将军特领大军增援,快快开门!”

    高沛闻言,细细打量一番,见另一个顶盔掼甲,手提长枪的人果真是张任,遂叫守卒开了北门,迎大军入城。

    高沛亲自下城接住张任、泠苞,待见礼毕,问曰:“泠将军不是去牛鞞接管城防?怎会与张将军同来资中县?”

    泠苞闻言,笑曰:“主公为黄从事说服,闻刘备兵多将广,主力皆在此地,遂特命张将军领两万大军来援。”

    高沛闻言,奇曰:“张将军,黄从事如何说服主公?”

    张任笑曰:“马超反复,黄从事以牛鞞、资中为成都门户之言相劝,言此二县若失,成都直面荆州兵锋,恐不能久守,主公犹豫良久,方才任命吾领兵来援。”

    高沛闻言,叹曰:“主公能纳良言,乃益州之福也。”

    如此,牛鞞、资中二县已有近四万人马,其中牛鞞驻军万余,资中驻兵近三万人马。

    援军入城,城中士气为之一振,张任远行而来,车马劳顿,遂在安置妥当后,便各自散去。

    次日天明,三人于堂中议事。

    高沛与泠苞先将水坝之事相告。

    张任听了半晌,已知晓敌我态势,却不知湔水东营是何人领兵,遂言道: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彼奇袭水坝,一战功成,料不是寻常莽夫,何不遣使者去他营中下战书?

    一来,敌军兵少,我军数倍于敌,战必胜之。

    二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也可探明是何人领军。二公以为如何?”

    高沛与泠苞对视一眼,皆认为张任言之有理。

    泠苞抚掌赞曰:“张将军此计甚妙,我军数倍于敌,下战书邀战,彼若应下,便可摆明车马,以众击寡取胜。

    彼若不应,亦可探明谁人领兵,再因人定计破之。妙哉。”

    高沛亦颔首示意认同。

    张任见状,捋须曰:“我军中主簿为人机警,颇有辩才,可堪此任。请高将军书写战书一封,命他携战书往去试探一番。”

    高沛闻言,不作迟疑,当下便提笔写就战书,交与张任军中主簿。

    再说赵林这边,晨起之后,正在与陈安、谢旌及大小将校商议坚守之法,忽闻亲卫来报,言有蜀军使者携战书而来。

    赵林闻言,思忖一番,已猜到蜀军意图,谓众人曰:“我军多寡虚实早被城头守军瞧个真切,此番蜀军遣使者来下战书,必为探明是何人领军。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今我等知其何人为将,彼却不知我,遂有此试探。”

    言罢,便叫谢旌高坐主位,赵林换上一身亲卫甲胄,嘱咐谢旌如何应对,自己则立于帐中角落,方才请使者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