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末求生记 > 第五十三章 洛阳大战二

明末求生记 第五十三章 洛阳大战二

    第五十三章

    洛阳大战二

    洛阳城中,福王府之中。

    济尔哈朗轻轻咳嗽几声,眼睛死死的盯着眼前的地形图。

    他越发明白一件事情,洛阳战事打到而今已经三个月了,双方僵持一态越发明显了。

    从一开始,济尔哈朗就知道,正面进攻夏军的营地不是一个好差事。

    故而济尔哈朗先是寄希望于两翼能断绝夏军的粮道,让夏军粮尽退兵。在夏军退兵的时候,再大举压上。利用骑兵的优势,一路上将夏军追杀在撤退的道路之上。

    只是而今,武关之战,他的战略意图被打乱,甚至西边也遇见了麻烦。而东边,清军与夏军拉开了数百里的战线。

    许都也不易与之辈。

    想从东侧夺他粮道,想来也是不可能了。

    而与夏朝必家底,更是清廷万万不能做的事情。

    曹宗瑜在龙门大营享受到是超额超量的配送,但即便如此,也有不少物资都消耗到了路上。

    张质在后方咬着牙收刮地方。

    虽然对夏朝百姓来说,这一年定然不好过,但是仅仅是不好过而已。

    如果这一战持续到明年,夏朝才能称得上困难。

    只是清廷却不一样了。

    从长城到黄河边,几乎所有的粮食都调用了。

    即便是多尔衮存了一些家底,但是济尔哈朗很清楚的知道,清廷支撑不到明年。

    所以洛阳之战,要速战速决。

    济尔哈朗思来想去,一咬牙,下令放弃洛水一线。

    济尔哈朗这边放弃。

    曹宗瑜立即知道了。

    之前为了强渡洛水,双方大战连连死伤惨重,夏军才在对面,建立了两个桥头堡,仅仅这一战的伤亡,就超过夏军扬州之战的一半伤亡了。

    如果不是实在打不动了,曹宗瑜也不会分兵两侧,想要渡河。

    曹宗瑜不管济尔哈朗到底是什么心思,立即下令渡河。

    一道道浮桥,几乎铺满了洛水。

    曹宗瑜也随着大队人马来到了洛水西北岸。

    而这个时候洛阳城已经触手可的。

    洛水是洛阳城的外围防线,洛水与洛阳的护城河相连。

    曹宗瑜还没有在洛水北岸站稳脚跟的时候,大战就在意料之中,突兀的爆发开。

    “轰轰轰。”无数大炮轰击,远远的从洛阳城墙之上轰击下来。

    夏军之中立即安排大炮轰击,但是炮声没有落下来,就数千骑兵几乎之追着炮弹,长刀扬起,呼啸而来。

    这个时候大炮根本来不及转向轰击骑兵,而刚刚上岸的夏军步阵,还有一点混乱。

    一时间有不知道多少军官大声呼喝道:“向我靠拢。”

    本来在炮击之后,有些混乱这样军队,立即以几十个人为中心,形成一个个方阵。

    清军铁骑冲了进去。、

    一时间战场之上所有人都将注意力放此处。

    洛水从洛阳东南流过,这里地方,就是距离洛阳城最近的地方,甚至在洛水对岸按照安排火炮,都能打到洛阳城上。

    但是大军过河。这里不派人的话,很可能将被清军将大军分成两半,一部在洛阳城之东,一部在洛阳城之南。

    故而虽然知道这里有在敌军火炮的覆盖范围之内,但是曹宗瑜依然挑选一支精锐,过河扎营,这一支军队不需要进攻,仅仅需要牢牢的守住就行了。

    双方不过万人的大战,杀得分外惨烈。

    但是片刻之后,不管是夏军,还是清军都不将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了,因为清军大开城门,不知道多少军队,以先骑后步的顺序出了洛阳城。

    “好。”在隆隆的炮声做配色,硝烟作为调料,这充满了战场气息的局面之下,曹宗瑜几乎要笑出声来。

    他不怕野战,就怕清军做缩头乌龟。

    清军大炮数量相当多,在这样密度的火器之下攻城,无疑是要用血肉铺出一条路来。

    而清军出战,就再好不过了。

    野战夏军自己觉得有信心,同样清军也觉得自己有信心。

    双方就在洛阳城下,与洛水之北,这狭长的地带来一场大战。

    这一场大战,曹宗瑜根本没有是可指挥的,也不用怎么指挥,因为空间太小了。对步兵来说,还有展开阵势的余地。

    但是对骑兵来说,太小了一点。

    什么迂回,什么侧击,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唯一能做的就是冲阵。

    但是冲阵,夏军怕吗?

    从来不怕,在安庆之战斗不怕。

    对于曹宗瑜来说,这一战只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开打,就赢了一半。他岂能不高兴,他直接将指挥权下放。

    他只要等消息。

    他敢如此托大,也是信得过自己麾下将士的能力。

    但是济尔哈朗却不是这样。

    两军阵前。

    济尔哈朗骑着战马,在清军数以万计骑兵之前一掠过而,这一次济尔哈朗麾下的将士,皇帝能辽东老卒,八旗精锐,乃至部分西北绿营。

    除却正在赶来的洪承畴所部之外,大清的所有精锐人马都在这里了。

    很多人都是他非常熟悉的子侄辈。

    “这一战,这一战之后,有多少八旗子弟葬身于此。”济尔哈朗心中忽然冒出这个念头,但是他随即将这个不详的念头按在心里。大声说道:“大清存亡在此一战。”随即抽刀在手,向下一劈说道:“杀。”

    一时间喊杀之声大做,同时大做的,还有无数炮声。

    背后城墙之上的大炮,纷纷开炮,无数炮弹飞上天空,还不等落地,清军大队骑兵在前,后面的步卒,也跟着冲了过去。

    “预备。”大队夏军排列着整整齐齐的队伍。

    一个军官站了出来,他身后有一根不高的将旗。他只是一个哨长而已。

    如果扩大视线,就会发现不知道多少哨长迈出一步,将自己暴漏在全军最前面,一面面将旗,想下属表明自己所在,也向后面高级军官表明自己所在。

    这些军官年纪不大,但都是讲武堂出身。

    他们几乎同样的动作,让所有的夏军都纷纷将火铳填装好,一排排都准备好,前面是火铳手,后面是长枪手。

    长枪手的队列之中,都留下了缝隙,只等清军一冲到阵前,就退后到长枪手的保护之中,利用火铳杀敌。

    “放。”当清军骑兵靠近百步左右的时候。第一个哨长大喝道。

    随即几乎所有低级军官都几乎在一时间下令,随着这些军官的命令,无数火铳打了出来,就好像是狂风暴雨一般,铺满了眼前所有的空间。

    一颗颗铅子打在人身马身之上。

    纵然他们做了不少准备,身披重甲,手持盾牌护住躯干部分,或者说鞍里藏身。但是这些都没有什么用处。

    什么用处都没有。

    无数血花在所有火铳手看不见地方爆发出来。

    他们只能闻着硝烟,看着手中火铳,而不去看清军骑兵的情况。

    夏军的火铳兵训练,从张轩一手建立起来,到了而今,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有大量熟悉火铳的低级将领。

    可以说,如果需要夏军暴兵数量可以用十万数量进行。

    而且质量还不错。

    所有火铳手,就好像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一样,自顾自的运转。不受任何干扰,直到敌军冲破硝烟而来。

    不过,首先冲破硝烟的不是骑兵,还是箭矢。

    一根根重箭飞来,相当一部分都是正中面门。

    一个个夏军火铳手跌到在地面之上,剩下的火铳手有的有些惊慌,有的看想将旗,只是没有军令,只能当做没有看见一般,继续补上位置,射击。

    只是如此一来,本来整齐的排枪,有一点点凌乱。

    忽然数十骑冲破硝烟,猛地出现在所有夏军的面前。

    “撤。”大批火铳开始从余留的通道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