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413章 文姬主事,书香重燃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第413章 文姬主事,书香重燃

    小院修缮妥当后的第三天,我选择了一个相对清闲的午后,亲自去邀请蔡琰。

    这些日子,她依然如故,安静地待在我府邸的偏院,帮着处理些琐碎文书,偶尔抚琴弄箫。只是我能感觉到,她眉宇间的落寞似乎又深了几分,或许是新野艰苦的环境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她心中那份对文化传承的忧虑愈发沉重。

    我没有直接说明去意,只是微笑着对她说:“文姬,今日得闲,随我去个地方可好?有一样东西,想请你过目。”

    她略带讶异地抬起头,清澈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疑惑,但还是温婉地点了点头,放下手中的笔,随我一同走出了府门。

    一路无话,我刻意放慢了脚步,引着她穿过几条僻静的小巷,来到了那处新辟的小院门前。石秀早已得了我的吩咐,带着几名亲卫守在不远处,既是警戒,也避免了闲人靠近。

    我推开那扇厚实的木门,侧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文姬,请进。”

    她带着几分好奇,又有些许不明所以地迈步而入。当她的目光扫过院内焕然一新的景象——平整的地面,洁白的墙壁,以及那几间明显经过精心修葺的屋舍时,眼中讶色更浓。

    我没有急于解释,只是引着她走进那间被定为主要藏书室的正房。午后的阳光透过新糊的窗纸,柔和地洒在空荡荡的书架和宽大的桌案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桐油和新木的气息。

    “这里是……”她轻声问道,环顾着四周,目光最终落在我身上,带着询问。

    我走到房间中央,望着她,郑重地开口:“文姬,还记得我们在徐州时,筹建崇文馆的初衷吗?”

    她微微一怔,旋即眼中泛起复杂的光芒,有怀念,有遗憾,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如何能忘?只是……时移世易,如今……”

    “时移世易,但初心不改。”我打断了她的话,语气坚定,“兵荒马乱,世事维艰,但越是如此,文明的火种越不能熄灭。那些你视若性命、历经艰险带来的典籍,不应再蒙尘于角落,它们需要一个安稳之所,需要有人去整理、去研究、去传承。”

    我伸手指了指四周:“这里,就是我为你,也为那些典籍准备的地方。它很简陋,远不及昔日蔡府的万一,甚至比不上徐州时的规模。但它安全、洁净,足以让你安心治学,让你父亲的心血,以及更多先贤的智慧,得以妥善保存。”

    我看着她的眼睛,放缓了语速,声音中带着只有我们两人才能完全理解的深意:“我知你心之所向,非是寻常妇人之乐。这乱世浮萍,身不由己,但我希望能为你辟出这样一方小小的天地,让你能做自己真正想做、也最擅长的事情。让你的才华,不至于埋没于俗务之中,也让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我希望,”我上前一步,目光诚恳,“你能主理此处,让这里成为新野的崇文馆,延续我们在徐州的未竟之志。这不仅是为了保存故纸,更是为了……点燃希望。”

    我的话音落下,室内陷入一片寂静。

    蔡琰静静地站在那里,阳光勾勒出她清雅的侧影,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她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缓缓地、仔细地打量着这个简陋的空间——抚摸着那粗糙却坚固的书架,轻触着那平整的桌面,目光最终落在那透过窗纸的、温暖的光线上。

    许久,她才慢慢转过身,看向我。她的眼眶有些微红,但眼神却异常明亮,仿佛有压抑已久的火焰,在这一刻终于被点燃,重新绽放光芒。

    “子明……”她轻唤我的表字,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你……”

    她似乎想说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最终,千言万语化作了眼角一滴悄然滑落的清泪。那泪水中,有感动,有激动,有委屈的释放,更有重获希望的欣喜。

    我心中也是百感交集。这位才情绝世的女子,经历了太多苦难。能为她做到这一点,能看到她重新焕发生机,我感到由衷的欣慰。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朋友、一个红颜知己的关怀,更是对我自己内心那份对文明敬畏之情的实践。

    她抬手拭去泪痕,脸上绽放出一个极浅、却动人心魄的笑容,那笑容如同冰雪初融,带着雨后的清新与明净。

    “好。”她只说了一个字,却重若千钧。

    那一刻,我感觉我们之间的某种连接,变得更加紧密而深刻。那不仅仅是知己之情,更是一种基于共同理想和相互理解的、牢不可破的信任与默契。我想起了那支她赠予我的玉箫,它此刻就静静地躺在我的行囊深处,如同我们之间无需言说的约定。

    “只是,”她很快恢复了平静,眼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开始审视这个地方,“这里的条件……”

    “我知道,很简陋。”我坦然道,“一切只能因陋就简,慢慢来。眼下最重要的是,先把那些书卷安全地搬过来,妥善安置。后续所需的笔墨纸张、修复材料,我会尽力去想办法。”(我没有提糜贞的渠道,这是属于我的秘密。)

    蔡琰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言。她似乎瞬间就进入了状态,眼神变得专注而锐利,开始仔细规划起来。

    “书籍的搬运必须极其小心,不能有任何闪失。”她沉吟道,“需要用干燥的软布包裹,放入特制的箱笼,轻抬轻放。人手也要挑选最仔细、最可靠的。”

    “我已经安排好了。”我说道,“石秀会亲自带人负责此事,保证万无一失。”

    “好。”她走到书架前,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测试其稳固程度,“书架的承重需要考虑,竹简沉重,绢帛易损,分类摆放也要讲究。通风、防潮、防火、防虫,都是需要立刻着手解决的问题。”

    她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句句切中要害,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这才是她本来的样子,那个在知识的海洋里从容自信的蔡文姬。

    “这些细节,就全权交由你来安排。”我微笑道,“你是这里的女主人,也是最懂这些的人。需要什么,人手也好,物资也罢,只要我能办到,定会全力支持。”

    她感激地看了我一眼,不再客气,立刻开始有条不紊地布置起来。

    很快,在石秀的亲自护送下,那些用油布和厚实箱笼层层保护的典籍,被小心翼翼地运抵了这处小院。当第一个箱子被打开,露出里面码放整齐、虽然陈旧却依旧散发着墨香的竹简时,蔡琰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她亲自上前,戴上早已备好的干净手套,屏息凝神,轻轻捧起一卷竹简,如同捧着稀世珍宝。那专注的神情,那轻柔的动作,充满了虔诚与热爱。

    接下来的几天,蔡琰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崇文馆的整理工作中。她亲自指挥着两名我拨给她、略通文墨且手脚麻利的亲兵家眷(确保可靠),开箱、清点、除尘、分类。

    每一卷竹简,她都要仔细检查绳索是否牢固,简片有无缺损;每一卷绢帛,她都要小心翼翼地展开,查看是否有虫蛀或霉变。遇到破损之处,她会细心地用笔记下,准备后续修复。

    她按照经、史、子、集的框架(当然,这个时代的分类可能略有不同,但大致如此),将书籍初步归类,然后小心地放置到那些粗糙的书架上。虽然书籍的数量与她父亲蔡邕的藏书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但对于这个时代、尤其是在这战乱偏僻之地而言,已是一笔惊人的文化财富。

    我偶尔会过来看看。每次看到她沉浸在书卷之中,或低头专注地修复着残简,或蹙眉思索着文字的考据,或条理清晰地指导着助手工作,都感觉她整个人仿佛在发光。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神采,是之前在府邸偏院时从未有过的。熟悉的环境,热爱的事业,让她如同鱼儿回到了水中,重新焕发了生命的光彩。

    看着她在那些历经劫难的竹简绢帛间穿梭忙碌,轻柔地抚摸着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缩影,感受到了文明传承的厚重与不易。

    她开始规划后续的工作:哪些书籍需要优先修复,哪些需要尽快抄录副本以防不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制作防虫防潮的香囊,甚至开始考虑如何根据这里的气候条件调整保管方法……一切都井井有条,充满了热情和干劲。

    我知道,这间陋室,因为她的到来,终于有了灵魂。

    书香,开始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重新悄然弥漫。

    而我的心中,也更加坚定了支持她,支持这项事业的决心。这不仅仅是为了她,更是为了我自己心中那个更宏大的蓝图。

    崇文馆,这颗希望的种子,终于在新野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