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第416章 清音绕梁,希望之种
热门推荐:
顶罪五年出狱,断亲后我马甲满级逼疯全家
过河卒
七零福宝:我靠交易空间带飞祖国
苏小姐断情独美后,商总下跪求娶
穿越后一言不合就搬空敌人库房
逍遥紫衣侯
认亲后,真少爷杀疯了
玄幻:我无限极顿悟
全球警告,那个男人出狱了
夜已深沉。
新野城褪去了白日的喧嚣与忙碌,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只有远处军营偶尔传来的梆子声,以及城头巡逻士卒甲叶碰撞的细碎声响,提醒着人们,这里依旧是乱世中一座挣扎求存的孤城。
我站在府邸的二楼望台上,目光投向城南的方向。那里,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此刻或许也已熄了灯火,但在我的想象中,依旧能感受到一丝微弱却温暖的光芒,仿佛能听到一缕若有若无的清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悄然回荡。
那就是崇文馆的所在。
自决定在新野辟设崇文馆分部以来,已过去了一段时日。回想起当初的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在主公刘备以及关张等人看来,这或许只是我这位“军师”笼络人心、装点门面、顺便安置那位才名远播却命运多舛的蔡大家之举。他们看到的,或许是仁政的姿态,是尊师重道的象征。
只有我自己清楚,这间陋室之中所承载的,远不止于此。
它是我宏大蓝图中,至关重要,却又最不显眼的一环。
相比于玄镜台的暗网无声、遍布荆襄刺探军政要情,相比于秘密工坊里那些超越时代的器械雏形、以及糜氏商行那条输送着金钱与物资的生命线,崇文馆的存在,似乎显得“无用”且“缓慢”。它不能立刻提供兵员粮草,不能锻造出更锋利的刀刃,甚至连培养出能堪一用的文书,都需要漫长的时间。
但恰恰是这份“无用”与“缓慢”,蕴藏着改变未来的、最根本的力量。
我从不认为,仅仅依靠军事上的胜利,或者政治上的权谋,就能真正“改变历史”,就能让我心中那个模糊却坚定的理想国度有朝一日成为现实。武力可以摧毁旧秩序,权谋可以夺取统治权,但唯有文化与思想的变革,才能真正重塑一个时代,奠定长治久安的基石。
而崇文馆,就是我播下的第一颗种子,是我试图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悄然进行思想启蒙、重塑价值观念的试验田。
首先,它是为文姬而设。看到她从初到襄阳时的黯然神伤、眉间深锁,到如今在崇文馆中重新焕发出的光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里不仅仅是她的容身之所,更是她实现自身价值、安放灵魂的所在。整理典籍、传道授业,这些事情让她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尊严。她那份源自骨子里的坚韧与才情,如同被拂去尘埃的明珠,再次绽放出温润而夺目的光华。
对我而言,文姬不仅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一位值得尊敬的师长,更是一位可以进行深度精神交流的知己。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这个充斥着杀伐与野蛮的时代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和慰藉。能为她提供这样一片天地,让她得以施展才华,传承文脉,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份期盼。看着她好,我便觉得,这个冰冷的乱世,似乎也多了几分温度。
其次,崇文馆是我培养新生力量、构建未来班底的摇篮。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我未来的希望。我希望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四书五经,不仅仅是吟诗作赋,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具备基本的逻辑思辨能力,拥有开阔的眼界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那些我“偶然发现”的“古算符号”,那些我引导他们观察思考的“天地万物之理”,正是我小心翼翼地、试图将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与思维方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植入他们心中的尝试。我不能直接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不能向他们解释“蒸汽的力量”,那样只会招致灾祸,被视为妖言惑众。但我可以引导他们去质疑“天圆地方”,可以鼓励他们去探究“水火之力”的奥秘。
我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将来不仅仅是合格的官僚或幕僚,更可能成为推动技术革新、社会进步的火种。这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极大的耐心,甚至可能在我有生之年都看不到最终的成果。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这颗种子,必须现在就种下。
再次,崇文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一种宣言。它向外界(主要是向那些潜在的、真正有识之士)传递出一个信息:在新野,在刘备(或者说,在我陆昭)这里,不仅仅有武力征伐,还有对文化的尊重,对知识的渴求,对人才的重视。这对于吸引那些厌倦了战乱、心怀理想的读书人,具有不可估量的吸引力。或许现在效果还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崇文馆的影响力逐渐扩散(哪怕只是在小范围内),它必然会成为我们招揽贤才的一面旗帜。
当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条路充满了挑战。
资源的匮乏是眼下最直接的问题。每一张纸,每一支笔,每一灯油,对于捉襟见肘的新野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糜贞虽然全力支持,但她的商业网络也需要时间去拓展和巩固,不可能无限度地满足这里的需求。我们需要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精打细算,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保密是另一个巨大的风险。崇文馆虽然对外宣称只是军师府邸的私学,但任何异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尤其是那些我试图引入的“新知识”、“新思维”,一旦泄露出去,后果不堪设想。玄镜台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将这里列为最高级别的保护目标之一,任何窥探的目光,都必须被及时发现并无声地抹去。
更长远的挑战,则来自于外部的政治风波和军事威胁。曹操的兵锋随时可能南下,荆州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一旦新野失守,或者刘备集团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崇文馆这点微弱的火种,很可能瞬间就会被狂风暴雨所熄灭。
所以,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极其稳健,极其小心。既要有所作为,又要懂得隐藏锋芒;既要坚持理想,又要适应现实。这其中的平衡,是对我智慧和耐心的极大考验。
但,无论有多少困难,无论未来有多少不确定性,我都坚信,建立崇文馆这一步,是绝对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它是黑暗中的一盏灯,微弱,却能指引方向。 它是焦土上的一抹绿,稚嫩,却孕育生机。 它是乱世中的一缕清音,飘渺,却能抚慰人心。
这缕清音,此刻或许还很微弱,只能萦绕在这小小的院落之中。但这颗希望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入了新野的土壤里。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有精心的呵护,有坚定的信念,它终将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足以照亮一个时代的光芒。
我收回目光,深深吸了一口气,夜风微凉,却让我的头脑更加清醒。
崇文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文姬的清音,将与糜贞的商略、锦瑟的暗网一起,共同构成我在这乱世中,最重要的三根支柱。
前路漫漫,挑战重重。但我心怀希望,步履坚定。
这希望之种,我必将守护它,浇灌它,直至它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
新野城褪去了白日的喧嚣与忙碌,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只有远处军营偶尔传来的梆子声,以及城头巡逻士卒甲叶碰撞的细碎声响,提醒着人们,这里依旧是乱世中一座挣扎求存的孤城。
我站在府邸的二楼望台上,目光投向城南的方向。那里,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此刻或许也已熄了灯火,但在我的想象中,依旧能感受到一丝微弱却温暖的光芒,仿佛能听到一缕若有若无的清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悄然回荡。
那就是崇文馆的所在。
自决定在新野辟设崇文馆分部以来,已过去了一段时日。回想起当初的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在主公刘备以及关张等人看来,这或许只是我这位“军师”笼络人心、装点门面、顺便安置那位才名远播却命运多舛的蔡大家之举。他们看到的,或许是仁政的姿态,是尊师重道的象征。
只有我自己清楚,这间陋室之中所承载的,远不止于此。
它是我宏大蓝图中,至关重要,却又最不显眼的一环。
相比于玄镜台的暗网无声、遍布荆襄刺探军政要情,相比于秘密工坊里那些超越时代的器械雏形、以及糜氏商行那条输送着金钱与物资的生命线,崇文馆的存在,似乎显得“无用”且“缓慢”。它不能立刻提供兵员粮草,不能锻造出更锋利的刀刃,甚至连培养出能堪一用的文书,都需要漫长的时间。
但恰恰是这份“无用”与“缓慢”,蕴藏着改变未来的、最根本的力量。
我从不认为,仅仅依靠军事上的胜利,或者政治上的权谋,就能真正“改变历史”,就能让我心中那个模糊却坚定的理想国度有朝一日成为现实。武力可以摧毁旧秩序,权谋可以夺取统治权,但唯有文化与思想的变革,才能真正重塑一个时代,奠定长治久安的基石。
而崇文馆,就是我播下的第一颗种子,是我试图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悄然进行思想启蒙、重塑价值观念的试验田。
首先,它是为文姬而设。看到她从初到襄阳时的黯然神伤、眉间深锁,到如今在崇文馆中重新焕发出的光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里不仅仅是她的容身之所,更是她实现自身价值、安放灵魂的所在。整理典籍、传道授业,这些事情让她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尊严。她那份源自骨子里的坚韧与才情,如同被拂去尘埃的明珠,再次绽放出温润而夺目的光华。
对我而言,文姬不仅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一位值得尊敬的师长,更是一位可以进行深度精神交流的知己。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这个充斥着杀伐与野蛮的时代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和慰藉。能为她提供这样一片天地,让她得以施展才华,传承文脉,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份期盼。看着她好,我便觉得,这个冰冷的乱世,似乎也多了几分温度。
其次,崇文馆是我培养新生力量、构建未来班底的摇篮。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我未来的希望。我希望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四书五经,不仅仅是吟诗作赋,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具备基本的逻辑思辨能力,拥有开阔的眼界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那些我“偶然发现”的“古算符号”,那些我引导他们观察思考的“天地万物之理”,正是我小心翼翼地、试图将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与思维方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植入他们心中的尝试。我不能直接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不能向他们解释“蒸汽的力量”,那样只会招致灾祸,被视为妖言惑众。但我可以引导他们去质疑“天圆地方”,可以鼓励他们去探究“水火之力”的奥秘。
我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将来不仅仅是合格的官僚或幕僚,更可能成为推动技术革新、社会进步的火种。这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极大的耐心,甚至可能在我有生之年都看不到最终的成果。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这颗种子,必须现在就种下。
再次,崇文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一种宣言。它向外界(主要是向那些潜在的、真正有识之士)传递出一个信息:在新野,在刘备(或者说,在我陆昭)这里,不仅仅有武力征伐,还有对文化的尊重,对知识的渴求,对人才的重视。这对于吸引那些厌倦了战乱、心怀理想的读书人,具有不可估量的吸引力。或许现在效果还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崇文馆的影响力逐渐扩散(哪怕只是在小范围内),它必然会成为我们招揽贤才的一面旗帜。
当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条路充满了挑战。
资源的匮乏是眼下最直接的问题。每一张纸,每一支笔,每一灯油,对于捉襟见肘的新野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糜贞虽然全力支持,但她的商业网络也需要时间去拓展和巩固,不可能无限度地满足这里的需求。我们需要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精打细算,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保密是另一个巨大的风险。崇文馆虽然对外宣称只是军师府邸的私学,但任何异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尤其是那些我试图引入的“新知识”、“新思维”,一旦泄露出去,后果不堪设想。玄镜台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将这里列为最高级别的保护目标之一,任何窥探的目光,都必须被及时发现并无声地抹去。
更长远的挑战,则来自于外部的政治风波和军事威胁。曹操的兵锋随时可能南下,荆州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一旦新野失守,或者刘备集团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崇文馆这点微弱的火种,很可能瞬间就会被狂风暴雨所熄灭。
所以,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极其稳健,极其小心。既要有所作为,又要懂得隐藏锋芒;既要坚持理想,又要适应现实。这其中的平衡,是对我智慧和耐心的极大考验。
但,无论有多少困难,无论未来有多少不确定性,我都坚信,建立崇文馆这一步,是绝对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它是黑暗中的一盏灯,微弱,却能指引方向。 它是焦土上的一抹绿,稚嫩,却孕育生机。 它是乱世中的一缕清音,飘渺,却能抚慰人心。
这缕清音,此刻或许还很微弱,只能萦绕在这小小的院落之中。但这颗希望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入了新野的土壤里。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有精心的呵护,有坚定的信念,它终将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足以照亮一个时代的光芒。
我收回目光,深深吸了一口气,夜风微凉,却让我的头脑更加清醒。
崇文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文姬的清音,将与糜贞的商略、锦瑟的暗网一起,共同构成我在这乱世中,最重要的三根支柱。
前路漫漫,挑战重重。但我心怀希望,步履坚定。
这希望之种,我必将守护它,浇灌它,直至它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