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堪破三千世相 > 第3章 老塾师苛责顽童 实恼自家儿不肖

堪破三千世相 第3章 老塾师苛责顽童 实恼自家儿不肖

    戒尺响,训声高,满堂垂首冷汗浇。

    忽见街头逆子过,方知严辞为哪遭。

    青瓦檐下的戒尺声

    白露时节,三味书屋里飘着陈墨与桂花混酿的苦香。周老夫子攥着戒尺踱步,青布长衫扫过砖地,惊得梁上燕子都不敢啁啾。十二个蒙童屏息临帖,忽然戒尺\"啪\"地砸在阿宝案头,溅起半砚墨汁。

    \"这''孝''字右半的''子'',为何写成跪姿?\"老夫子须发皆颤,\"《说文》有载:子承老也,当昂首立身!\"阿宝盯着衣襟墨渍嗫嚅:\"昨夜帮爹推磨……手抖……\"

    \"放肆!\"戒尺横扫而过,阿宝掌心顿时肿起红棱,\"推磨能推到手抖?分明是偷懒耍滑!\"窗外秋风卷落桂子,恰似檐角漏下的细碎呜咽。

    砚台底的父子债

    这场风波传到西街茶馆时,跑堂的麻六正给客人添茶:\"要说周夫子这火气,得从三月前说起。\"

    那日春光明媚,夫子批改课业时忽见砚台底粘着张当票——竟是自家祖传的端砚被当了!追到长乐赌坊,正撞见独子周继祖搂着妓子掷骰子。紫檀砚盒成了赌注,在污糟糟的赌桌上传来抛去。

    \"逆子!\"老夫子举起砚台要砸,周继祖却嬉笑:\"爹舍得砸?这可是曾祖殿试用的砚台!\"砚台终是没落下,老夫子踉跄归家后,把戒尺磨得锃亮。

    圣贤书里的照妖镜

    这场景让药铺账房想起《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自己分明吝啬得要死,偏在儿子临帖时骂:\"这一撇太费墨!\"吴敬梓写得刻骨:\"严致和见儿字如见银钱流水,哪管笔锋气韵?\"

    更绝的是《红楼梦》里贾政训宝玉的戏码。大观园题匾时,贾政嘴上骂\"畜牲\",心里何尝不是在怨自己?他少年时也曾被老太爷打得卧床半月,如今这板子传到第三代,倒应了曹公那句:\"父辈的未竟事,都化作儿孙的紧箍咒。\"

    就连孔圣人都难逃此劫。《论语》记载,孔鲤过庭时总挨训。某日弟子问:\"夫子独责伯鱼,岂非不公?\"孔子叹道:\"吾见其似见己过。\"原来圣人也怕在儿子身上瞧见自己的影子。

    桂花树下的顿悟

    霜降那日,阿宝娘提着桂花糕来赔罪。周夫子瞥见妇人虎口裂着血口子,阿宝袖口还沾着豆腐渣——这才知道孩子夜夜帮磨坊做工。

    \"小儿愚钝,但''孝''字是懂的。\"妇人从怀中掏出皱纸包,\"这是阿宝抄的《孝经》……\"老夫子展开染着豆腥的宣纸,忽见\"子\"字最后一竖力透纸背,竟把\"老\"字稳稳托住。

    窗外忽传来叫骂,周继祖正被赌坊打手追着狂奔。老夫子攥紧戒尺要冲出去,却见阿宝突然扑跪在地:\"先生!我爹说打人的都是心里疼……\"

    戒尺断处生新竹

    冬至祭孔时,三味书屋换了新楹联:\"教人先教己,责子莫责生\"。周夫子当众折断戒尺,用断竹削成十二支笔杆。阿宝分得的那支刻着小字:\"子承老,当如竹。\"

    开春后,周继祖突然跪在书院前。老夫子沉默良久,递过半截戒尺:\"从今日起,你与蒙童同习《孝经》。\"赌徒摸着戒尺上经年累月的握痕,突然伏地大哭——那痕迹竟与幼时父亲教他握笔的手印重合。

    戒尺声声骂儿郎,原是心魔作祟狂。

    莫将己过栽他木,且看新竹破旧墙。

    这把沾着墨香的戒尺,打疼了多少无辜稚子?周夫子的端砚,阿宝染着豆腥的《孝经》,贾政的藤条……古往今来,多少父辈的遗憾化作儿孙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