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390

大明锦衣卫1 大明锦衣卫390

    第三卷:黑幕惊心

    第一章:暗巷迷踪

    扬州城的秋雨淅淅沥沥,打在瘦西湖的湖面上泛起涟漪。许昭站在千鲤巷斑驳的青石板路上,望着眼前破败的戏楼。飞檐上的脊兽早已残缺不全,褪色的朱漆剥落,露出底下腐朽的木骨,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大人,老盐卒临终前用血写的字...确实是指向这里。\"林晚撑着油纸伞,声音压得很低。她怀里揣着那封染血的密信,字迹早已晕染,但\"戏台藻井\"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辨。

    许昭仰头望去,戏楼的藻井呈八卦状,层层叠叠的木雕精巧繁复,即便历经岁月侵蚀,仍能看出当年工匠的精湛技艺。他握紧手中的佩剑,对身后的侍卫们使了个眼色:\"守住四周,任何人不得靠近。\"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灰尘扑面而来。戏楼内一片狼藉,坍塌的梁柱横七竖八,蛛网在残破的戏台上方交织成网。许昭举着火把,仔细查看藻井的每一处细节。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东南角的一条鲤鱼浮雕上——与其他鲤鱼不同,这条鲤鱼的鳞片排列略显杂乱。

    \"林晚,你看。\"许昭示意她过来。林晚凑近观察,发现鲤鱼左眼处有一道细微的划痕,像是刻意留下的记号。她伸手轻轻触碰鳞片,忽然感觉到某片鳞片微微凹陷。

    \"大人,这鳞片可以转动!\"林晚惊喜地说道。许昭立刻上前,按照某种规律依次转动鳞片。随着\"咔嗒\"一声轻响,藻井中央的木板缓缓打开,露出一个黑黝黝的洞口。一股潮湿的霉味裹挟着咸涩的盐气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皱眉。

    \"小心有毒。\"许昭掏出一块手帕捂住口鼻,将火把伸进去照亮。只见一条石阶蜿蜒而下,石壁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嵌着一盏青铜灯,只是灯油早已干涸。

    两人顺着石阶小心翼翼地往下走。林晚掏出随身带着的化学试剂,涂抹在墙壁上。片刻后,原本光洁的石壁上显现出暗红色的字迹:\"嘉靖二十三年,首批私盐由此入漕\"。

    \"果然是周家先祖留下的密道。\"许昭低声说道。他想起之前查获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周家从明代开始就利用这条密道走私私盐。

    继续往前走,密道愈发宽敞。突然,林晚抓住许昭的胳膊:\"大人,有机关!\"只见前方地面上隐约有一道细线,连接着两侧墙壁。许昭掏出匕首,远远地掷向细线。只听\"嗖\"的一声,几支弩箭破空而出,钉在石壁上。

    \"好险。\"林晚松了口气。两人更加谨慎,仔细观察每一处可疑的地方。转过一个弯,眼前出现了一道巨大的汞合金闸门,在火把的照耀下泛着冷光。闸门上雕刻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鲤鱼,鱼头相对,嘴里含着一颗夜明珠。

    \"看来机关应该就在这两条鲤鱼上。\"许昭盯着鲤鱼浮雕,陷入沉思。他回想起老盐卒密信上的最后一句话:\"双鱼衔珠,逆鳞而开\"。难道是要逆向转动鲤鱼的鳞片?

    怀着忐忑的心情,许昭伸手转动右侧鲤鱼的鳞片。随着鳞片的转动,闸门发出\"轰隆隆\"的响声,缓缓升起。一股阴冷的风从里面吹出,夹杂着浓重的铁锈味。

    闸门完全升起后,眼前的景象让两人倒吸一口冷气。密道内整齐地摆放着成箱的私盐,箱子上印着\"千鲤巷\"的标记。更令人震惊的是,角落里堆放着用油布包裹的火器,火铳、火炮应有尽有。

    \"这些火器...足够装备一支军队了。\"林晚声音颤抖。许昭面色凝重,他终于明白周世昌为何千方百计想要掩盖千鲤巷的秘密。这些私盐和军火,不仅是周家几百年走私的证据,更是周世昌妄图颠覆政权的铁证。

    \"立刻派人封锁这里,将证据全部带回。\"许昭对赶来的侍卫下令。他望着密道深处,那里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场与周世昌的较量,看来远没有结束。而这条尘封百年的密道,终于在这一刻,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也将一个惊天阴谋展现在世人面前。

    潮湿的火把在密道中明明灭灭,许昭的影子被拉得扭曲变形,投在斑驳的石壁上。林晚举着放大镜凑近岩壁,忽然倒抽一口冷气:\"大人,这些不是普通的刻痕!\"她指尖拂过凹凸不平的朱砂字迹,暗红色粉末簌簌而落,在冷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许昭蹲下身,火光照亮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最顶端的字迹已被岁月侵蚀得模糊不清,唯有\"嘉靖二十三年\"几个字还依稀可辨。往下看去,万历、崇祯、康熙、乾隆......不同朝代的年号如一条暗河,串联起四百年的时光。每个年号下方,都排列着数十个名字,像是某个见不得光的家族族谱。

    \"周氏鼎。\"林晚突然指着一处刻痕,声音发颤,\"这是周世昌祖父的名字!\"许昭的瞳孔骤然收缩——在民国二十五年的年号下,\"周氏鼎\"三个大字赫然在列,旁边还用朱砂描着龙形纹样。更令人心惊的是,名字右侧刻着八个苍劲大字:\"以戏隐行,以盐谋国\"。

    \"原来如此。\"许昭缓缓起身,手抚过冰凉的岩壁,\"千鲤巷戏楼不是偶然,周家世代用戏台作掩护,通过密道走私私盐。''以盐谋国''......他们的野心,从百年前就种下了。\"他想起周世昌被捕前癫狂的大笑,终于明白那句\"三百年的秘密\"背后,竟是如此庞大的阴谋。

    林晚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着墙上的信息。突然,她的笔停在某个名字上:\"许大人,您看这个——崇祯十五年,许清岩。\"许昭心头一震,这个名字太熟悉了——那是他的七世祖,史书记载中\"因弹劾盐政贪污遇害\"的监察御史。

    岩壁上,许清岩的名字旁刻着几行小字:\"欲揭千鲤巷之秘,卒于暴病。\"字迹边缘有明显的刮擦痕迹,像是被人刻意修改过。许昭的手指微微颤抖,原来先祖之死并非意外,而是触碰到了周家的逆鳞。

    密道深处传来滴水声,混着远处侍卫搬运证据的脚步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许昭继续往前走去,发现越靠近现代,刻字越工整,朱砂也越鲜艳。在周世昌父亲的名字下方,甚至还留着半枚带血的指纹。

    \"这些朱砂里掺了汞。\"林晚用镊子取下粉末样本,\"既能防腐,又能让字迹永不褪色。周家历代盐枭,是把自己的名字刻进了历史里。\"她的目光扫过满墙朱痕,突然指着某处惊呼:\"大人,这里有幅地图!\"

    火把凑近,岩壁上浮现出一幅用金粉绘制的地图。长江蜿蜒如带,千鲤巷被标成醒目的红点,辐射状的线条连接着扬州、南京、上海......甚至延伸到海外。每个节点旁都标注着数字,最小的是\"百石盐\",最大的赫然写着\"千挺火铳\"。

    \"这是周家的走私网络。\"许昭的声音冷得像冰,\"从明代到现在,他们用私盐换取军火、收买官员,''以盐谋国''从来不是空话。\"他想起周世昌办公室里那幅明代盐引复刻件,此刻终于明白\"复祖业,掌盐权\"的真正含义——所谓祖业,从来就不是正当的盐商生意。

    密道尽头传来金属碰撞声,侍卫们正在搬运锈迹斑斑的火铳。许昭望着墙上\"以戏隐行,以盐谋国\"的家训,突然笑了起来。这笑声惊飞了角落里的蝙蝠,在黑暗中扑棱棱乱撞。

    \"林晚,把这些都记录下来。\"许昭解下披风,铺在地上,\"四百年的秘密,该见光了。\"他拾起一块掉落的朱砂碎屑,在掌心碾成粉末。红色的尘埃落在他官服的补子上,与獬豸纹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图案。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千鲤巷的瓦当,许昭站在戏楼前,看着官兵们将一箱箱证据运出。远处,周家祖宅的方向升起浓烟——那是百姓自发去烧毁象征罪恶的牌匾。他摸了摸怀中先祖的弹劾奏折残页,与密道中刻着的\"许清岩\"三个字重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千鲤巷密道里的朱痕,终将成为一个家族覆灭的墓志铭。许昭握紧腰间的獬豸纹令牌,望着东方渐白的天空。这场跨越四百年的较量,终于在这一刻,画上了句点。但他知道,只要贪欲不灭,这样的故事,或许还会在某个角落继续上演。

    潮湿的岩壁不断渗出咸涩的水珠,许昭的火把在密道深处摇曳,照亮前方豁然开阔的石室。当火光触及中央那台庞然大物时,他握着剑柄的手骤然收紧——足有三层楼高的巨型机器横亘室内,生锈的齿轮仍保持着咬合的姿态,仿佛随时会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这是......\"林晚举着化学检测箱冲上前,手电筒光束扫过机器表面。齿轮缝隙间凝结的灰白色晶体在紫光照射下泛起幽蓝,与三个月前血船案中死者胃内残留物的光谱反应完全一致。她的声音因震惊而发颤:\"大人,掺沙毒盐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许昭蹲下身,指尖拂过传送带残留的麻布碎屑。这些浸透盐渍的布料边缘,隐约可见褪色的烫金编号\"qLx-1927\"——与他们从周世昌书房保险柜里缴获的账本记载分毫不差。账本第78页曾详细记录:\"民国二十六年冬,千鲤巷1927号批次运往南洋,掺沙比例三成。\"

    \"原来所谓''工业用盐'',全是毒害百姓的杀人利器。\"许昭将麻布碎片收入证物袋,目光扫过石室四壁。墙面上密密麻麻刻着数字,从\"1912-001\"到\"2023-997\",共计万余条记录,每一组数字旁都标注着目的地:上海、广州、马尼拉......宛如一张罪恶的世界地图。

    突然,林晚的惊呼打破死寂。她用镊子夹起墙角的锈蚀怀表,表盘内圈刻着\"周氏宝记\"的徽标:\"这是周世昌父亲的遗物!他......他居然亲自监督过这些毒盐生产。\"怀表指针永远定格在三点十七分,仿佛在诉说某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许昭顺着传送带的轨迹望去,尽头的铁柜表面结着厚厚的盐霜。当他用佩剑劈开锈蚀的锁扣,数百本账本倾泻而出。最新的一本扉页上,周世昌用朱砂狂草写下:\"海蛇计划启动,首批五百吨货置换新式步枪。\"字迹力透纸背,带着近乎偏执的疯狂。

    \"大人!\"侍卫陈远举着火把匆匆赶来,脸色苍白如纸,\"东侧暗室发现人体残骸,衣着像是失踪的盐工!\"众人循声而去,腐臭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堆积如山的废弃盐袋下,十几具骸骨扭曲成诡异的姿势,有的手骨仍死死抓着齿轮,似乎在生命最后一刻试图阻止机器运转。

    林晚颤抖着采集骸骨样本,声音哽咽:\"这些盐晶......渗入了他们的骨骼。\"显微镜下,晶体内嵌着细小的金属颗粒,与机器齿轮的材质成分完全相同——这些无辜者,竟成了毒盐生产的\"活体催化剂\"。

    许昭望着石室中央的掺沙机器,突然想起周世昌被捕前的狂笑:\"你们以为这只是走私?这是改朝换代的钥匙!\"此刻他终于明白,周家不仅用毒盐赚取暴利,更通过控制民生必需品,将整个江南地区的命脉攥在手中。每一粒掺沙的毒盐,都是他们颠覆政权的筹码。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千鲤巷的密道入口时,许昭站在巨型机器前,看着官兵将账本、骸骨、证物逐一搬运。石壁上的刻痕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刺眼,那不是简单的生产记录,而是四百年来无数冤魂的泣血控诉。他抚摸着腰间的獬豸纹令牌,暗暗发誓——这沾满鲜血的\"盐政密码\",将成为周家覆灭的铁证。

    远处传来百姓的欢呼声,许昭知道,那是查封周家产业的消息传遍了扬州城。而在这三百米深的地下密室里,巨型掺沙机器的齿轮永远停止了转动,却永远镌刻下一个家族的罪恶烙印,等待历史的审判。

    第二章:黑金脉络

    密道暗室的烛光在潮湿岩壁上摇曳,许昭用佩剑撬开最后一块青砖时,腐木盒里的账本泛着诡异的幽光。牛皮封面上烫金的周氏徽标已经氧化发黑,扉页用蝇头小楷写着:\"见此册者,非死即囚\"。林晚戴着白手套翻开账本,却发现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字代码,根本无从解读。

    \"这是周家祖传的密文系统。\"许昭想起周世昌书房里那幅明代盐引复刻件,\"他们用了四百年的加密方式,岂是那么容易破解的?\"但林晚的目光落在账本边缘,那里有半枚暗红指纹,在紫外线照射下显出荧光反应——是某种特殊的化学标记。

    三日后,南京城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灯火通明。林晚守在刚从美国引进的量子计算机前,屏幕上飞速跳动的代码如同星河倒卷。当第七次算法运行完毕时,屏幕突然爆出刺目红光,整整72G的解密文件倾泻而出。她颤抖着拨通许昭的电话:\"大人,我看到了一个...足以颠覆江南经济的黑洞。\"

    许昭连夜赶到研究院,投影幕布上的资金流向图令人触目惊心。从扬州千鲤巷出发的私盐利润,像毒蛇般蜿蜒进入七个境外账户:瑞士苏黎世银行的\"海神基金\"、新加坡星展银行的\"珊瑚信托\"、开曼群岛的\"飓风控股\"......每笔资金都经过至少三次\"漂白\",最终化作周氏集团账面上的\"合法收入\"。

    \"看这个。\"林晚放大1935年6月的交易记录,\"单月通过新加坡账户洗钱白银127万两,相当于当时江南盐税的三分之一!\"她调出关联数据,这些资金最终流向了德国克虏伯兵工厂,换回的却是标注着\"纺织机械\"的军火集装箱。

    更令人胆寒的是账户间的\"盐晶算法\"。每个境外账户都对应着特定纯度的私盐,98%纯度的盐利流向瑞士,用于购买精密制盐设备;95%纯度的利润注入新加坡,用于操控南洋盐市。而那些掺沙毒盐产生的暴利,则通过开曼账户直接兑换成军火。

    \"他们把整个洗钱系统,设计成了精密的盐政机器。\"许昭的声音冷得像冰,指尖划过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每一粒毒盐,都在为颠覆政权的计划输血。\"他突然想起密道里那具握着怀表的骸骨——原来那些失踪的盐工,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资金链上的\"活体封印\"。

    当资金流向图追踪到1946年时,林晚突然按住暂停键。屏幕上,一笔50万两白银的交易被特殊符号标注,接收方显示为\"海蛇特别行动组\"。这个代号,与千鲤巷熔炉里发现的军火箱标记完全一致。

    \"许大人,您看这笔资金的流向路径。\"林晚调出卫星地图,红点沿着长江流域依次亮起,武汉、重庆、南京......每个节点都对应着一个周氏控股的盐号。\"他们用洗钱资金在战时囤积官盐,制造盐荒,再以''救国义举''的名义高价抛售,赚来的钱又投入下一轮军火交易。\"

    许昭的太阳穴突突直跳,终于明白为何周世昌在被捕前仍有恃无恐——他的账本里藏着的,不是简单的财务记录,而是一张笼罩整个江南的经济绞杀网。那些在毒盐中丧生的百姓、在战火中消逝的生命,都成了账本上冰冷的数字代码。

    破晓时分,许昭带着破译的账本赶回扬州。当他将证据呈交南京国民政府时,财政部长的钢笔在文件上划出长长的墨痕:\"这...这足以动摇国本!\"而此刻的千鲤巷,最后一批毒盐正在熔炉中化为齑粉,但账本里的数字仍在诉说着四百年的血腥秘史。

    三个月后,国际刑警组织介入调查。当瑞士银行的保险库被打开,那些用盐箱伪装的黄金储备重见天日时,押运员们发现每块金砖上都刻着细小的鱼形标记——正是千鲤巷密道里的周氏徽记。而在南京档案馆,林晚破译的账本原件被永久封存,扉页上的暗红指纹在玻璃展柜中,依然散发着诡异的荧光。

    南京城的秋夜,梧桐叶在寒风中簌簌作响。许昭将破译的账本重重拍在案上,烛光在密密麻麻的字迹间跳跃,映得在场众人脸色发白。林晚戴着金丝眼镜,指尖顺着泛黄的纸页滑动:“诸位请看,自光绪二十三年起,工部侍郎赵文远每月收受纹银五千两,备注栏写着‘盐引疏通费’。”

    户部尚书李铭远的手突然颤抖,打翻了案头的茶盏。滚烫的茶水泼在“光绪三十一年六月”的记录上,却洇不开那行刺目的文字:“户部右侍郎李,分润盐税盈余三成,计白银三万两。”二十多个朝廷要员的名字,像一张无形的巨网,将工部、户部、盐运司等核心部门尽数笼罩。

    “这哪里是账本,分明是大清朝的催命符!”许昭猛地站起身,官服下摆扫落案上的镇纸。他想起千鲤巷密道里堆积如山的掺沙毒盐,想起那些因盐价暴涨而饿死的百姓,胸中燃起滔天怒火,“周世昌用私盐利润豢养朝廷蛀虫,再借这些人的权柄垄断盐政,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

    林晚调出另一叠账本,上面满是复杂的曲线图:“更可怕的是,他通过控制盐价涨跌,撬动了整个两淮地区的经济命脉。诸位请看——光绪二十五年,周家故意囤积官盐,导致扬州盐价暴涨三倍。与此同时,粮食、丝绸的价格也呈倍数增长。”她指着曲线图上的峰值,“但蹊跷的是,三个月后,所有商品价格又突然暴跌,无数商户破产,而周氏集团却趁机低价收购了二十余家粮行和丝绸庄。”

    户部主事王清之倒抽一口冷气:“如此说来,十年前那场‘两淮商祸’,竟是周家一手策划?”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遗言——王家老字号绸缎庄倒闭那天,父亲望着堆积如山的丝绸,吐血而亡。原来,那场让无数商贾倾家荡产的灾难,背后推手竟是周世昌。

    许昭的目光落在账本的夹页上,那里藏着一张泛黄的汇票,出票人是“南洋贸易公司”,收款人栏赫然写着某位亲王的名字。“连皇族都卷入其中...”他的声音低沉而冰冷,“周世昌不仅要掌控盐政,更妄图通过经济操控,影响朝廷决策。”

    突然,窗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侍卫陈远浑身是血地撞开房门:“大人!盐运司衙门被不明身份的人包围,他们声称要‘缉拿造谣生事的乱党’!”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阵阵喊杀声,火把的光芒将夜空染成血色。

    “果然坐不住了。”许昭握紧腰间的佩剑,眼中闪过寒光,“这些朝廷蛀虫怕账本的秘密泄露,要杀人灭口!”他迅速将账本分装成三份,交给林晚和两位亲信:“立刻分头送出南京,务必将证据呈给太后!”

    混乱中,林晚带着其中一份账本从密道出城。她蜷缩在马车里,借着月光翻看账本,又有了惊人发现——周世昌竟在谋划组建“两淮商会”,表面上是商人自治组织,实则是要将两淮地区的经济大权彻底攥在手中。更可怕的是,账本中提到与日本商人的秘密往来,计划引入东洋资本,进一步扩大商业版图。

    “原来他的野心,早已超出了国界。”林晚将账本紧紧抱在胸前,马车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南京城时,她终于将账本送到了太后派来的密使手中。

    三日后,太后懿旨下达:彻查两淮盐政,严惩涉案官员。当官兵包围周府时,周世昌正对着先祖画像饮酒。他举起账本大笑:“你们以为能斩断利益链条?大清朝的根,早就在盐税里烂透了!”

    这场震动朝野的盐政大案,最终导致二十三位朝廷要员落马,周氏集团被查封。但许昭深知,政商勾结的毒瘤不会就此根除。他站在千鲤巷的废墟上,望着远处重新开业的官盐铺,手中握着从周世昌书房搜出的密信——那上面写着:“盐者,国之命脉也。掌控盐政,便可掌控天下。”

    夜幕降临,两淮大地的万家灯火渐次亮起。但许昭知道,在这片平静之下,或许仍有看不见的暗流在涌动。而那本沾满鲜血的账本,将永远记录着一个时代的贪婪与罪恶,警示后人:政商勾结之处,必是民不聊生之地。

    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地下室里,林晚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量子计算机的嗡鸣混着窗外暴雨的声响。许昭盯着投影仪上跳动的折线图,1895年到1911年间的盐价曲线如同狰狞的獠牙——甲午战败那年,淮北大旱,盐价从每石三两白银狂飙至九两;武昌起义前夕,朝廷增兵南方,盐价再次呈三倍暴涨。

    \"看这个时间差。\"林晚将走私盐到货记录重叠在曲线之上,红点与峰值完美重合,\"每次官盐价格失控后第七天,周世昌的私盐船队就会打着''赈灾义售''的旗号涌入市场。\"她调出密道账本的扫描件,1908年的批注刺目如血:\"趁西北战事,囤盐十万石,待价而沽。\"

    许昭抓起放大镜凑近数据,瞳孔猛地收缩。那些看似混乱的交易日期,实则暗藏精密计算:提前三个月收购晒盐场,汛期前控制漕运码头,甚至连朝廷用兵的情报都精确到具体月份。\"这不是简单的投机。\"他的声音在颤抖,\"周世昌在用三百年前的手段,玩着现代金融的游戏!\"

    雨声骤然急促,陈远撞开地下室铁门,军大衣淌着水:\"大人!扬州盐商集体罢市,说官盐价格太低扰乱市场!\"许昭与林晚对视一眼——这与账本记载的手法如出一辙:先用私盐拉低市价,逼垮中小商户,再煽动同行抗议,迫使官府提高盐税,最终坐收渔利。

    林晚突然调出二十世纪初的经济学文献:\"您看这个!周世昌的''盐引对冲''策略,和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理论完全吻合。\"她快速翻页,1902年的账本中,\"空仓\"、\"补进\"等术语赫然在列,甚至出现了\"杠杆倍数\"的计算方式。许昭的后背渗出冷汗——在没有现代金融工具的年代,周世昌竟构建出了完整的价格操控体系。

    深夜,许昭乔装潜入扬州商会。议事厅里,盐商周富海拍着桌子咆哮:\"官盐定价五两一石,我们囤的货全砸手里了!\"屏风后,周世昌的师爷阴笑着转动算盘:\"诸位稍安勿躁,明日就联名上书都察院......\"话音未落,许昭踹开屏风,官兵的火把照亮满座惊愕的面孔。

    搜查中,暗格里的账本暴露无遗。最新一页记录着令人胆寒的计划:\"待黄河决堤,豫东必成泽国。届时以''救济灾民''之名抛售私盐,同时做空粮食期货。\"许昭想起上个月收到的加急密报——黄河堤坝的监工,正是周世昌安插的亲信。

    风暴在黎明前爆发。当许昭的快马奔向京城时,扬州城的盐仓燃起冲天大火。周世昌站在千鲤巷戏楼顶层,望着自己经营半生的商业帝国在火海中扭曲。他抚摸着墙上\"以盐谋国\"的祖训,忽然狂笑起来:\"你们以为这是囤积居奇?这是用盐政写就的《孙子兵法》!\"

    然而,他低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林晚将三百年的账本数据导入计算机模型,惊人的规律浮出水面:每逢朝廷财政吃紧、边疆战事吃紧,或是天灾人祸,周世昌的商业帝国总能精准出击。更可怕的是,通过控制盐价,他间接操控了粮食、丝绸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形成了庞大的经济食物链。

    在呈递给朝廷的奏章里,许昭写下振聋发聩的警示:\"周氏之祸,不在私盐之利,而在其以古术通今策,借天灾行商战,将民生命脉化作绞杀利器。\"当周世昌被押往刑场时,他仍在喃喃自语:\"我用盐价涨跌牵动天下,和洋人用股票操控市场,又有何不同?\"

    这场横跨三百年的经济暗战,最终以周世昌的覆灭告终。但许昭在整理账本时发现,1911年的最后一页,用朱砂写着一行小字:\"金融之道,盐政可通。后世子孙,当观西洋之术。\"窗外,民国的旗帜取代了龙旗,而经济战场上的厮杀,仍在看不见的暗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