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港片:洪兴最怂,只能送大嫂回家 > 第154章 兴趣使然

港片:洪兴最怂,只能送大嫂回家 第154章 兴趣使然

    上个世纪,英国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家洋行便是怡和与宝顺。

    凯瑟克家族的创始人威廉·凯瑟克,其四舅爷威廉·渣甸,不仅是怡和的创始人也是其大班。

    当怡和与宝顺从加尔各答运送鸦片至中国时,恰逢加尔各答多家商行破产,怡和的飞剪船将这一信息带至粤省。

    威廉·渣甸表面上镇定自若,实则暗中布局,虽使怡和损失不大,但他却对宝顺出手,导致宝顺损失惨重,直至1867年濒临倒闭才向怡和求助,但怡和并未伸出援手。

    自此,双方结下梁子,矛盾愈发激化,势同水火。

    有你无我,有我无你。

    数十年间,双方明争暗斗。

    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香江开埠后,怡和创立怡和钱庄,向中国富商放贷,在上海名声大振。

    在汇丰银行成立初期,参与者皆为当时在香江实力雄厚的洋行。

    但在名单中并未见到怡和的身影。

    起初,在临时筹备委员会名单中,确实为怡和预留了位置。

    但怡和直接拒绝了。

    因为怡和不愿放弃其利润丰厚的国际汇兑及贷款业务。

    1864年8月6日,银汇丰银行临时委员会召开了首次有正式记录的会议。

    1865年3月3日,汇丰正式开始营业。

    直到1866年8月14日,汇丰才取得营业执照。

    虽然汇丰在开业后迅速取得显着成就,但其营业执照却延迟了一年多才下发。

    这一延误主要归因于交通不便,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怡和洋行从中作梗。

    怡和洋行在香江与英吉利两地采取了一系列阻碍措施,尤其是对汇丰行使汇兑权力的强烈抵制。

    然而,怡和的反对虽推迟了汇丰获得执照的时间,却未能阻止其最终获批。

    汇丰成功说服英吉利财政部,依据专项汇理银行条例注册,并在香江设立总部,同时获得了发行货币及吸收存款的权利。

    在这段时间内,宝顺洋行的大班也不甘示弱。

    他不仅破坏了怡和的财路,还出手“抢走”怡和大班留在香江的情人,并豪掷千金购得一匹纯血宝马,击败了怡和多年来在赛马会上的冠军地位。

    对于男人而言,最尴尬的事莫过于失去爱人和尊严。

    从那以后,怡和与汇丰结下深仇,双方员工彼此厌恶,开启了长期的竞争与对抗。

    汇丰与怡和之间的宿怨,也是汇丰支持包爵士并为其收购九龙仓提供资金援助的重要原因之一。

    沈弼虽希望尽快出售汇丰持有的和记黄埔股份,但在交易前他必须澄清一些问题。”唐先生,您应该听说过李嘉成吧?”

    “李先生已经介入和记的收购了吗?”

    唐俊心中一沉。

    沈弼点头解释道:“目前汇丰持有的和记黄埔股份与李嘉成相差无几。

    若你想收购和记黄埔,必然会发生股权争夺战,因为他也志在必得。”

    “这并非您作为买方需要担心的,您只需考虑卖出价格即可。”

    唐俊神情冷峻,吐出一口雪茄烟气。

    若这句话出自一位久经商场的中年富豪之口,沈弼绝不会感到惊讶。

    但面前的这位年轻人不过二十一岁。

    人与人之间最怕比较。

    沈弼自认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在二十一岁时,他仅是一名普通的游骑兵。

    沈弼思索片刻后报价:“汇丰持有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按现价6.39亿,每股7.1元,你觉得如何?”

    “可以。”

    唐俊未加犹豫,直接应下。

    此决定之果断,令沈弼和吴广正皆吃了一惊。

    然而,其言辞间的自信却让包爵士投以赞许的目光。

    与汇丰大班沈弼达成协议后,唐俊次日清晨便前往汇丰总部完成交易,随即清偿了先前的借款。

    离开汇丰后,唐俊取出一份文件:“阿忠,你现在就以我的名义竞购和记黄埔的股份,并进入董事会。

    接下来的任务便是逐步增持股份,争取获得多数股东支持,最终成为董事会主席。”

    “明白,老板!这是昨晚针对和记黄埔拟定的重组方案,请您审阅。”

    詹培忠立刻点头,递上厚厚一叠资料。

    唐俊接过浏览,不时望向詹培忠,心中暗赞。

    詹培忠实为奇才,其商业才能不仅限于股市操作,更在于整体商业规划。

    日后,佳宁集团破产,詹培忠稍事休息后重返香江重拾事业。

    在此期间,他专注于寻找股价低于净资产的股票,灵光一闪间意识到收购空壳公司是一条快速致富之路。

    于是,他又踏上辉煌旅程。

    其中最成功的案例便是收购港澳发展。

    港澳发展的前身是嘉年地产。

    嘉年地产曾持有贺兰花园及回力球场的多数股份,回力球场涉足球场、餐饮等多领域经营。

    嘉年地产因创始人彭国珍去世陷入困境,负债累累,成为收购良机。

    当时,詹培忠正急需资金周转,便联系了持有嘉华9%股份的贺新。

    在**,有贺新的支持,很多事情都能顺利推进。

    见到贺新后,詹培忠直接提议:“只需出资一千一百万港币,即可获得嘉年七成股权,剩余三成归我。”

    贺新惊讶道:“这数目就能买下嘉年?”

    “你无需过问细节,愿意出就出,不愿就算了。”詹培忠直言不讳。

    贺新见詹培忠信心满满,毫不犹豫地开出支票。

    拿到支票后,詹培忠前往葡京府,要求对欠债严重的嘉年进行破产处理,自己与贺新接手。

    葡京府同意了,但提出需由两人先行垫付嘉年欠缴的五百五十万港币税款。

    随后,詹培忠又联系嘉年合作的银行,表示若嘉年破产,不仅银行信誉会受损,债权也可能无法收回。

    银行无奈之下,只能将六千万港币贷款视为坏账,詹培忠仅以六百万港币便解决了这笔债务。

    加上其他成本,詹培忠仅用贺新的出资便成功掌控嘉年,并将其更名为港澳发展。

    至1993年,公司市值超十亿港币。

    詹培忠仅投入数十万资金进行重组,即获得三亿港币以上股权。

    自此,“股坛医生”之名广为流传。

    此后,詹培忠还参与多家濒临清盘的上市公司重组。

    当然,后来作为下属的詹培忠在新老板面前格外谨慎,试探性地问:“老板,您是否对这份重组计划书不满意?我再调整一下?”

    唐俊合上商业计划书笑道:“阿忠,我收购和记黄埔只是兴趣使然,并未真正打算经营这家公司。”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