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港片:洪兴最怂,只能送大嫂回家 > 第363章 商讨

港片:洪兴最怂,只能送大嫂回家 第363章 商讨

    伦道夫·卡罗尔,《迈阿密先驱报》的一名记者。

    伦道夫对**领域尤为关注,尤其对涉及第三世界国家的相关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

    在《迈阿密先驱报》工作的这些年,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也积攒了不少财富。

    然而,相较于名声,这些似乎都不够满足他的野心。

    为了提升个人影响力,他一直渴望挖掘轰动性的新闻,让自己的名字传遍整个美利坚。

    因此,他不惜远赴香江寻找报道素材。

    随着华夏的崛起和英吉利的衰落,他确信两地间的博弈必然蕴藏大量新闻价值。

    但当他抵达香江后却发现,这里的局势异常平稳,远未达到他预期的效果。

    就在他感到失望之际,偶然间从一家酒吧里的商人口中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渤泥国出事了,南洋商人接连遭遇横祸。”

    这一线索立刻点燃了伦道夫心中的热情。

    经过初步了解,他发现这并非普通的商业纠纷,而是牵涉到多起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许多无辜商人及其家属惨遭杀害。

    尽管同行们普遍认为渤泥国局势危险且复杂,伦道夫依然决定带领团队前往该地展开深入调查。”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对质疑声回应道,“越是艰难的任务,越能证明我们的专业能力。”

    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他成功说服了部分成员跟随其一同行动,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就此开启。

    伦道夫对此毫不在意,反而鼓舞大家说:“我知道这次采访充满风险,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一旦真相揭露,将会引发多大轰动?”

    “再想想,若能凭借此次报道获得普利策奖,这点风险又算什么?”

    伦道夫无意间听到这段对话,正是唐俊精心策划的结果。

    在观察记者数日后,唐俊便指示韦理设下此局。

    结果令人满意,仅几天后,伦道夫便带领团队购得了前往渤泥国的机票。

    “老板,那洋记者已经上钩了!”

    韦理派人在暗中跟踪伦道夫团队,得知他们订了机票后,立即向唐俊报告。

    唐俊闻言笑了,对韦理说道:“告诉李耀华,演戏要逼真,这关系到他能否成为下一任苏丹。”

    “您想让他做苏丹?”韦理惊讶地问。

    “有何不可?”唐俊笑道。

    “并非不可行,只是他年纪轻轻,能镇住局面吗?”

    尽管李耀华近期表现优异,连唐俊也对其赞赏有加。

    但苏丹乃一国之首,把位置交给一个年轻人是否太草率?

    唐俊平静地说:“他是我在渤泥国的代表,无人能替代。

    至于谁当苏丹,并无区别。”

    韦理这才明白,安心去执行任务。

    渤泥国很快得到消息,何国荣告知了唐俊的计划。

    李耀华惭愧地说:“我当时只顾对付理查德,竟忽略了他背后的支持者——英吉利人!”

    现在回想起来,他仍感后怕,若非唐俊及时发现漏洞,即便除掉理查德,他们也可能遭英吉利报复。

    何国荣笑着对李耀华说:“行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唐先生交代过要支持你,接下来按计划行事就行。”李耀华点头应允,随后带着人前往机场附近的一家酒店。

    此时渤泥国局势动荡,理查德的手下正四处搜捕华人。

    一些知情者早已躲进英吉利人在渤泥国开办的酒店里避难。

    但这些英吉利人也不好惹,尽管允许华人入住,却索要高额住宿费,每晚高达两千美元,相当于变相收取保护费。

    为接近目标人物美利坚人伦道夫,李耀华也住进了这家酒店。

    等待数日后,他终于见到伦道夫现身。

    李耀华立刻做好准备,在酒店酒吧独自饮酒等候。

    这位年轻公子外表俊朗,举止优雅,颇具教养。

    如此人物迅速吸引了伦道夫的目光,比起采访其他中年人,他更愿意与这位年轻人交谈。

    伦道夫主动上前攀谈:“嗨,朋友!看你神色间似有烦忧?”李耀华略感惊讶,反问:“你是谁?”“我是来自美利坚的伦道夫,来这里游玩。”伦道夫并未直陈身份,而是以游客身份试探。

    李耀华默契配合:“朋友,你们选错了时机,如今渤泥国很危险。”“为何?”伦道夫精神一振,急切追问。

    李耀华故作不愿多言,摇头又饮一杯酒。”这里的苏丹疯了!”伦道夫明白套话需耐心,便坐下与李耀华同饮。

    几杯酒后,伦道夫果然获取所需信息,更惊喜的是,面前这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竟也是事件的受害者之一。

    这让伦道夫对李耀华愈发好奇,便试探性地问:“为何不将此事公之于众呢?”

    李耀华苦笑着答道:“这种事有谁会在意呢?英国人显然偏袒理查德,否则他怎敢如此嚣张?”

    “那么,0.2,你可曾考虑过其他方式?”伦道夫继续说道。

    李耀华疑惑地问:“你的意思是?还有别的路?”

    “例如……借助媒体的力量!”伦道夫直截了当地表明身份,“我是《迈阿密先驱报》的记者,若你愿意,我可以为你做一次独家采访,向全球讲述你们的经历,揭露那个暴君的罪行!”

    听闻此言,李耀华仿佛抓住一线生机,激动地说:“真能实现吗?你们真的能做到?”

    ……

    伦道夫充满信心地回应:“若是交给我,必然成功!那么,你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了吗?”

    李耀华稍作思考后点头同意:“好!”

    正待两人着手时,一名男子匆忙赶来酒吧,对李耀华说:“耀华,大家已准备就绪,可以行动了。”

    李耀华点头:“稍等我一下。”

    伦道夫立刻说道:“采访不必急,不知你们要去做什么?”

    “我们要去营救被理查德囚禁的同胞。”李耀华语气严肃,“绝不能再让类似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

    伦道夫一听,顿时兴奋地问:“我能一起去吗?”

    “这……恐怕不太合适吧!这事风险极大。”李耀华有些迟疑。

    伦道夫反驳道:“你不该低估记者的执着精神,若有视频记录,报道将更可信,不是吗?”

    “而且,若想对抗暴君,我们需要全世界的支持!”

    听到这话,李耀华与身边同伴商议起来。

    过了许久,伦道夫才开口道:“我可以和你们一起去拍摄,但此事风险极高,希望你们能听从安排,好吗?”

    伦道夫激动得语无伦次,急忙回应:“没问题伙计!我这就回去准备。”

    没多久,伦道夫回到房间,将此事告知团队。

    然而,众人听后都觉得伦道夫疯了。

    尤其是摄影师,摇头如拨浪鼓,坚决拒绝参加这次行动。

    陪伦道夫到渤泥国这样的地方已属不易,如今还要冒险,摄影师当场撂挑子。

    伦道夫无奈,只能自己拿起摄像机,瞪着团队成员说道:“你们错失了一次成名良机!”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下了楼。

    下楼后,伦道夫与李耀华等人会合。

    几人乘车抵达荒郊,开始商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