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快穿之种田生娃揽月摘花 > 第319章 种田皇后2

快穿之种田生娃揽月摘花 第319章 种田皇后2

    马谡闻讯赶来:“丞相,大军不日即将开拔,此时离开恐...”

    诸葛亮:“暂缓出兵。传令各营,继续操练,等本相的新部署。”

    马谡大惊:“丞相!战机稍纵即逝啊!”

    诸葛亮的目光投向成都方向:“幼常,若能确保我军粮草充足,再等上半年又何妨?司马懿善守不善攻,时间反而对我们有利。”

    当日黄昏,诸葛亮仅带十余名亲卫,悄然离开大营,星夜兼程赶往成都。

    成都郊外,顾云的田庄,已经被她取名为——张家庄。

    金黄的麦浪在夕阳下闪耀着醉人的光芒,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秸秆。田边站着数十名农夫和官员,正忙着最后的收割工作。

    诸葛亮勒住马缰,远远望着这片丰收景象,心中震撼无以复加。

    即使亲眼所见,他仍难以相信眼前的麦穗竟如此饱满密集。

    “丞相!”

    赵云从田间快步迎来,身上还沾着麦秸。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此刻像个兴奋的孩童:“末将已经核验过三遍了,确实亩产四石有余!而且这麦子耐旱抗病,还少虫害!”

    诸葛亮下马走向田间,随手摘下一穗麦粒放入口中咀嚼。

    饱满的麦香在唇齿间弥漫,品质比他见过的任何小麦都要优良。

    “皇后何在?”他突然问道。

    “回丞相,娘娘在那边指导收割。”

    顺着赵云所指,诸葛亮看到田垄尽头站着一位身着简装的年轻女子,正俯身向老农讲解什么。

    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繁复的钗环,若非身旁宫女环绕,他几乎认不出这是当朝的皇后。

    “丞相要过去吗?”赵云问。

    诸葛亮摇摇头:“等收割完。”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诸葛亮像个普通农官一样,全程监督收割、脱粒、称量。他亲自丈量田地面积,核对计量工具,甚至检查了麦粒的饱满程度。所有数据都表明了,刘禅的军报所言非虚。

    当最后一袋麦子过秤完毕,诸葛亮终于长舒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天佑大汉!”

    “丞相现在要见皇后吗?”赵云问。

    诸葛亮整理了一下衣冠:“理当拜见。”

    当诸葛亮一行人走近时,顾云早已注意到了这位传奇人物。

    尽管身着便装,但那清癯(qu二声)的面容、挺拔的身姿,以及举手投足间的气度,都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就是千古一相-诸葛亮。

    “臣诸葛亮,拜见皇后娘娘。”他恭敬行礼,声音温润如玉。

    “丞相不必多礼。”顾云学着张皇后应有的仪态回礼,面对这位华夏文明史上的智慧化身,又是自己的偶像,顾云很难保持平静。

    诸葛亮:“娘娘这''沟垄栽培''之法,可是借鉴了代田制?”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诸葛亮提出一连串专业问题,从土质到灌溉,从播种到防病虫害。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显示出惊人的农学造诣。顾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将她所知晓的全倒了个干净。

    诸葛亮:“娘娘博学,亮受教了。不知娘娘可愿将这些技艺编纂成书,以惠万民?”

    顾云暗松一口气:“本宫正有此意。”

    回城的马车上,诸葛亮闭目沉思。今日所见所闻,处处透着蹊跷。皇后对农事的了解远超常人,但无论如何,高产麦种确实存在,这对蜀汉而言是天大的福音。

    顾云还不知道就一个照面,她就被诸葛丞相给怀疑上了。

    不过,就算知道也没办法,智商在那摆着呢,快穿又不涨智商。

    ……

    次日朝会,刘禅兴高采烈地宣布在全国推广新式农法,并设立农政司由皇后总领。

    部分大臣面露难色,但碍于诸葛丞相,也就不敢直言反对皇帝。

    退朝后,诸葛亮单独留下与刘禅议事。

    诸葛亮:“陛下,皇后培育的麦种,实乃国之重器。亮建议立即在汉中军屯推广,以充军粮。”

    刘禅欣然应允:“准奏!皇后还发明了几种新农具,朕已命工匠加紧制作,届时一并送往汉中。”

    诸葛亮眼中精光一闪:“哦?不知是何等农具?”

    刘禅命人取来几幅图纸,上面绘制着改良曲辕犁、水转翻车等器械。

    诸葛亮仔细研究透之后,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图纸上的线条,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他忽然抬头问道:“陛下,这些图纸...可都是皇后亲手所绘?”

    刘禅点点头,脸上露出几分自豪:“正是。皇后近日废寝忘食,常常画到深夜。”

    诸葛亮若有所思地收起图纸,沉吟片刻后道:“臣斗胆请陛下准许,让工部立即着手打造这些农具,先在汉中军屯试用。”

    刘禅爽快地答应了:“相父尽管安排。皇后说过,这些农具还需在实践中改进。”

    当日下午,诸葛亮召集工部官员详细讲解新农具的制作要领。

    他亲自监督工匠打造第一架改良曲辕犁,每一个部件都严格按图纸要求制作。

    “丞相,”工部侍郎疑惑道,“这犁头的角度为何要如此倾斜?”

    诸葛亮:“此设计能更深地翻动土壤,且省力三分。皇后在田间反复试验所得,不会有错。”

    三日后,第一批新农具快马加鞭送往汉中。与此同时,顾云正在张家庄指导人种植新“发现”的地瓜呢,这种高产耐旱的作物一旦推广,将彻底改变蜀汉的粮食问题。

    “娘娘,”一个宫女匆匆跑来,“陛下派人来请,说有要事相商。”

    顾云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可知何事?”

    宫女压低声音:“听说是东吴派来了使者。”

    顾云:“回禀陛下,本宫正在培育新作物,事关重大,实在抽不开身。请陛下与丞相商议便是。”

    她只想做后勤,不想参与军政要务,而且蜀汉有诸葛亮这样的治世能臣,根本不需要自己出头。

    在返回汉中的路上,诸葛亮收到了刘禅的加急文书。他展开一看,眉头微皱:“东吴主动修好?”

    随行的赵云问道:“丞相,可有不妥?”

    诸葛亮轻摇羽扇:“孙权向来反复无常,此时示好,恐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