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恐怖之阴影 第21章 绝境脱困与隐藏地点的秘密
热门推荐:
猎人不玩猎枪,改当起雇佣兵了!
剑来:宁姚做大,秀做小
全民领主:我的天赋有亿点强
玄鉴仙族
绝世战龙
顶不住了!前夫天天把我摁墙上亲
无限:精神病女主她杀疯了
被污蔑当天,反手编辑大帝背景!
我,圈钱主播!但大哥是真刷啊!
通风管里的霉灰直往鼻腔里钻,我咳嗽着抹了把脸,手背蹭到管壁上的锈渣,立刻泛起刺痛的红点。
身后黑液漫进来的动静越来越近,像有无数条蛇在管道里游动,苏悦在我前面爬得急,发梢扫过我鼻尖,带着股被冷汗浸透的洗发水味——是她常用的青柠味,平时觉得清新,此刻却像根细针戳着神经。
“晨子,前面有缺口!”林宇的声音从最前头飘过来。
我抬头,看见湛瑶的影子顿了顿,手机冷白光往下照,照出通风管底部有块变形的铁板,边缘翘起半指宽的缝。
下方的滴水声突然清晰了十倍,“滴答”“滴答”,混着更沉的“嗡——嗡——”,像是老式变压器过载的声音。
“能下去吗?”苏悦喘着气问,她的运动鞋尖离那道缝只有二十公分。
我探身往下看,手机光透过铁板缝隙漏出去,正好映在青石板上那行字“祭台在此,活物勿近”上,石缝里爬着暗红色的苔藓,像凝固的血。
再往下,半开的铁门露出半张脸大的空隙,门内飘出的风裹着股腐叶味,却比之前更凉,凉得后颈的汗毛根根竖起。
“下。”湛瑶突然说。
她蹲在缺口边,指尖抵着铁板边缘,“黑液追上来只是时间问题,下面至少有门——”她话音未落,身后传来“咕嘟”一声闷响,黑液漫进管道的速度比我们想的更快,已经能看见油亮的液面在五米外的弯道处反光。
林宇率先跳了下去。
他个子高,落地时膝盖一弯卸力,冲我们比了个“安全”的手势。
苏悦咬着唇踩上铁板,我托着她腰送下去时,听见她小声说:“晨哥,你觉不觉得这青石板……像咱们学校后操场那片老地基?”我心里一凛——上个月学校翻修后操场,挖出来半米厚的青石板,当时李大爷蹲在旁边抽了整包烟,说“这底下埋着老物件,动不得”。
轮到我下的时候,铁板突然发出“吱呀”一声。
我悬在半空的脚猛地收紧,低头看见黑液已经漫到缺口边缘,泛着气泡的液面离我的鞋尖不到十公分。
“快!”湛瑶在下面拽我胳膊,我一咬牙跳下去,落地时踩在块松动的青石板上,“咔”地裂开条缝,石粉簌簌落进缝里,隐约能看见更深的黑暗。
铁门就在三步外。
林宇掏出折叠刀去撬门轴,刀身刚碰到铁锈就断了半截。
湛瑶蹲下来,用手机照着门缝,突然说:“看这个。”她指尖点在门板上一道凹痕里,那是个三角形刻痕,和我们在旧教学楼厕所隔间发现的符号一模一样——三天前,我们就是循着这些符号,找到了李大爷失踪前最后出现的仓库。
“是密码锁。”苏悦突然凑过来。
她指着门侧一块凸起的石板,上面有七个圆形凹槽,“我奶奶家老房子的暗门就是这样,按顺序压凹槽开锁。”她边说边从背包里摸出个小本子,翻到画满符号的那页——那是她这半个月来在校园各个角落拓下来的标记,“仓库墙上的符号是三长两短,厕所是两长三短,这里……”她的手指在凹槽上比划,“七个槽,对应七次按压。”
黑液漫进地下室的声音从通风管缺口传来,我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撞着肋骨。
湛瑶突然按住苏悦的手:“等一下。”她盯着青石板上“祭台在此”的刻字,又抬头看通风管缺口,“李大爷说过,他老伴是六九年进校的校工,那年暴雨冲垮了后墙,挖出过一口青铜鼎。”她的指尖在凹槽上快速点动,“六九,是两位数,加上鼎的三只脚……”
“三长两短,再三长!”林宇突然喊。
他想起昨天在图书馆翻到的《校史简编》,“六九年扩建时死了七个工人,碑文上写‘七七镇邪’!”
苏悦的手在凹槽上颤抖着按下:第一下,第二下……第七下。
铁门发出“咔嗒”一声,锈渣簌簌往下掉。
林宇猛地推门,霉味混着更浓的腐臭涌出来。
门内是个方形空间,墙根堆着半人高的草席,草席下露出半截褪色的红布——和李大爷腕上的红绳一个颜色。
“那是……”苏悦的声音卡在喉咙里。
我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草席最上层铺着张泛黄的报纸,头版日期是1969年7月7日,标题是“我校新教学楼奠基仪式圆满完成”。
报纸下方压着个铁盒,盒盖上刻着和门板一样的三角形符号。
林宇蹲下去掀铁盒,刚碰着盒盖就“嘶”地缩回手:“烫的!”苏悦摸出块手帕裹住手,轻轻一掀——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七根红绳,每根红绳上都系着枚铜铃,最上面那根的绳结还带着新鲜的纤维断裂痕迹,和李大爷腕上那根断口严丝合缝。
“还有这个。”湛瑶的声音从最里面传来。
她站在墙前,手机光照着墙面一道暗门,门中央嵌着个黑色保险箱。
保险箱上的符号不是刻的,是用某种暗红色液体画的,凑近能闻见铁锈味——是血。
“和日记本上的密码一样。”我摸出怀里的旧日记本,这是从李大爷床底找到的,最后一页画着七个三角形,旁边写着“以血为引,开镇邪锁”。
湛瑶的指尖在保险箱按键上移动,按的正是刚才开铁门的顺序:三长,两短,再三长。
“咔——”
保险箱开了。
一股冷风“呼”地吹出来,吹得我手里的日记本哗哗翻页。
里面的东西在手机光下泛着幽光——是七枚青铜钉,每枚钉帽上都刻着个名字。
最上面那枚的名字我太熟悉了,是李大爷的老伴,王淑芬。
而在青铜钉下方,压着张照片。
照片边缘泛着黄,里面是六个穿工装的男人,他们抬着口青铜鼎,鼎身刻满和我们一路找到的符号一模一样的纹路。
照片背面用红笔写着一行字,被血浸透了大半,但最后几个字清晰得刺眼:
“下一个,七月初七。”
身后黑液漫进来的动静越来越近,像有无数条蛇在管道里游动,苏悦在我前面爬得急,发梢扫过我鼻尖,带着股被冷汗浸透的洗发水味——是她常用的青柠味,平时觉得清新,此刻却像根细针戳着神经。
“晨子,前面有缺口!”林宇的声音从最前头飘过来。
我抬头,看见湛瑶的影子顿了顿,手机冷白光往下照,照出通风管底部有块变形的铁板,边缘翘起半指宽的缝。
下方的滴水声突然清晰了十倍,“滴答”“滴答”,混着更沉的“嗡——嗡——”,像是老式变压器过载的声音。
“能下去吗?”苏悦喘着气问,她的运动鞋尖离那道缝只有二十公分。
我探身往下看,手机光透过铁板缝隙漏出去,正好映在青石板上那行字“祭台在此,活物勿近”上,石缝里爬着暗红色的苔藓,像凝固的血。
再往下,半开的铁门露出半张脸大的空隙,门内飘出的风裹着股腐叶味,却比之前更凉,凉得后颈的汗毛根根竖起。
“下。”湛瑶突然说。
她蹲在缺口边,指尖抵着铁板边缘,“黑液追上来只是时间问题,下面至少有门——”她话音未落,身后传来“咕嘟”一声闷响,黑液漫进管道的速度比我们想的更快,已经能看见油亮的液面在五米外的弯道处反光。
林宇率先跳了下去。
他个子高,落地时膝盖一弯卸力,冲我们比了个“安全”的手势。
苏悦咬着唇踩上铁板,我托着她腰送下去时,听见她小声说:“晨哥,你觉不觉得这青石板……像咱们学校后操场那片老地基?”我心里一凛——上个月学校翻修后操场,挖出来半米厚的青石板,当时李大爷蹲在旁边抽了整包烟,说“这底下埋着老物件,动不得”。
轮到我下的时候,铁板突然发出“吱呀”一声。
我悬在半空的脚猛地收紧,低头看见黑液已经漫到缺口边缘,泛着气泡的液面离我的鞋尖不到十公分。
“快!”湛瑶在下面拽我胳膊,我一咬牙跳下去,落地时踩在块松动的青石板上,“咔”地裂开条缝,石粉簌簌落进缝里,隐约能看见更深的黑暗。
铁门就在三步外。
林宇掏出折叠刀去撬门轴,刀身刚碰到铁锈就断了半截。
湛瑶蹲下来,用手机照着门缝,突然说:“看这个。”她指尖点在门板上一道凹痕里,那是个三角形刻痕,和我们在旧教学楼厕所隔间发现的符号一模一样——三天前,我们就是循着这些符号,找到了李大爷失踪前最后出现的仓库。
“是密码锁。”苏悦突然凑过来。
她指着门侧一块凸起的石板,上面有七个圆形凹槽,“我奶奶家老房子的暗门就是这样,按顺序压凹槽开锁。”她边说边从背包里摸出个小本子,翻到画满符号的那页——那是她这半个月来在校园各个角落拓下来的标记,“仓库墙上的符号是三长两短,厕所是两长三短,这里……”她的手指在凹槽上比划,“七个槽,对应七次按压。”
黑液漫进地下室的声音从通风管缺口传来,我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撞着肋骨。
湛瑶突然按住苏悦的手:“等一下。”她盯着青石板上“祭台在此”的刻字,又抬头看通风管缺口,“李大爷说过,他老伴是六九年进校的校工,那年暴雨冲垮了后墙,挖出过一口青铜鼎。”她的指尖在凹槽上快速点动,“六九,是两位数,加上鼎的三只脚……”
“三长两短,再三长!”林宇突然喊。
他想起昨天在图书馆翻到的《校史简编》,“六九年扩建时死了七个工人,碑文上写‘七七镇邪’!”
苏悦的手在凹槽上颤抖着按下:第一下,第二下……第七下。
铁门发出“咔嗒”一声,锈渣簌簌往下掉。
林宇猛地推门,霉味混着更浓的腐臭涌出来。
门内是个方形空间,墙根堆着半人高的草席,草席下露出半截褪色的红布——和李大爷腕上的红绳一个颜色。
“那是……”苏悦的声音卡在喉咙里。
我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草席最上层铺着张泛黄的报纸,头版日期是1969年7月7日,标题是“我校新教学楼奠基仪式圆满完成”。
报纸下方压着个铁盒,盒盖上刻着和门板一样的三角形符号。
林宇蹲下去掀铁盒,刚碰着盒盖就“嘶”地缩回手:“烫的!”苏悦摸出块手帕裹住手,轻轻一掀——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七根红绳,每根红绳上都系着枚铜铃,最上面那根的绳结还带着新鲜的纤维断裂痕迹,和李大爷腕上那根断口严丝合缝。
“还有这个。”湛瑶的声音从最里面传来。
她站在墙前,手机光照着墙面一道暗门,门中央嵌着个黑色保险箱。
保险箱上的符号不是刻的,是用某种暗红色液体画的,凑近能闻见铁锈味——是血。
“和日记本上的密码一样。”我摸出怀里的旧日记本,这是从李大爷床底找到的,最后一页画着七个三角形,旁边写着“以血为引,开镇邪锁”。
湛瑶的指尖在保险箱按键上移动,按的正是刚才开铁门的顺序:三长,两短,再三长。
“咔——”
保险箱开了。
一股冷风“呼”地吹出来,吹得我手里的日记本哗哗翻页。
里面的东西在手机光下泛着幽光——是七枚青铜钉,每枚钉帽上都刻着个名字。
最上面那枚的名字我太熟悉了,是李大爷的老伴,王淑芬。
而在青铜钉下方,压着张照片。
照片边缘泛着黄,里面是六个穿工装的男人,他们抬着口青铜鼎,鼎身刻满和我们一路找到的符号一模一样的纹路。
照片背面用红笔写着一行字,被血浸透了大半,但最后几个字清晰得刺眼:
“下一个,七月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