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药神遗珍:麻黄降世录》上卷
楔子:玄冰锁北陆,寒疫噬苍生
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定九州后,天地间曾有过一段“阴阳失衡”的混沌岁月。彼时,北方玄武之位的“寒水之气”骤然失控,如挣脱桎梏的巨兽,挣脱了冬春交替的时序,将凛冽的爪牙伸向人间。
那是一场连老神仙都要蹙眉的严寒。
北陆大地,从幽都之山到瀚海之滨,千里沃野化作冰封的玉盆。原本奔腾的江河,冻成了横贯天地的银带,冰层厚得能跑马车;四季常青的松柏,枝桠被冰棱压得低垂,针叶凝着霜花,像是撒了层碎钻;最可怕的是风——那风不再是拂面的气流,而是带着冰碴的利刃,刮过脸颊能留下血痕,钻进骨缝能冻僵魂魄。
最先倒下的是老人和孩童。他们蜷缩在兽皮缝制的窝棚里,盖着三层羊毛毡,依旧抖得像风中的枯叶,嘴里喃喃着“冷……冷得像坠进了冰窖”。接着是壮年汉子,他们本是狩猎、耕种的好手,如今却连拉开弓弦的力气都没有,胸口像压着块寒冰,每喘一口气都带着“嘶嘶”的声响,喉咙里堵着化不开的寒痰。
更诡异的是,无论病得多重,竟没有半分汗意。皮肤干得像久旱的土地,裂开细缝;指甲盖泛着青紫色,像是被寒气吸走了血色。部落里的巫祝烧了龟甲,裂纹杂乱如麻;祭了山神,供品在寒风中瞬间冻成冰坨。有经验的老医者,翻遍了祖传的草药图谱,试过生姜、葱白、桂枝,甚至用烈酒擦拭身体,都只能换来片刻的暖意,寒邪依旧死死缠在身上,像附骨之疽。
“是天要收我们啊……”有部落长老望着铅灰色的天空,老泪纵横。北陆的炊烟,一日比一日稀疏,曾经篝火通明的聚居地,渐渐被死寂笼罩,只剩下寒风呼啸,像是无数亡魂的哀嚎。
第一章:瑶圃观尘劫,药神动慈心
九天之上,有一处“百草瑶圃”,乃药神炎帝尝百草后开辟的仙境。
瑶圃中,祥云缭绕,仙泉叮咚,生长着世间所有草木的“灵根”——有能起死回生的灵芝,有能解百毒的甘草,有能安神定魂的远志……而掌管这瑶圃的,正是药神本人。他常化作一位青衣老者,手持药锄,在圃中劳作,看草木枯荣,观人间疾苦。
这日,药神正俯身照料一株刚破土的“九节菖蒲”,忽然眉头微蹙。他抬起头,望向人间北陆的方向,只见那里黑气弥漫,寒雾冲天,隐隐有无数痛苦的生灵气息在挣扎、消散。
“缘何北陆寒气如此炽烈?”药神召来司掌时序的“句芒神”。句芒神手持青圭,面色凝重:“药神有所不知,北方壬癸水之气,因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余波,至今未平,近日又逢‘水德过盛’,寒邪失控,已非人力所能抗衡。人间百姓,正遭‘寒痹锁表’之劫,无药可解啊。”
药神掐指一算,已知前因后果:此乃百年难遇的“寒疫”,非寻常草木能克。需得一味“性烈、气猛、能破寒冰”的灵草,方能打开人体“腠理”,引阳气外泄,驱寒邪出体。
他踱步瑶圃,目光扫过万千灵草:人参温补,却嫌力道不足;附子性热,却恐燥烈伤津;桂枝通阳,却似温水浇冰……忽然,他停在圃角一丛灵草前。
那草生在瑶圃边缘,靠近“日精所聚”的丹霞岩,茎秆青劲,一节一节如竹,叶片细如针芒,泛着淡淡的金光,根部深入岩缝,吸着丹霞的暖意。药神轻抚草茎,一股辛烈之气扑面而来,带着冲破一切阻碍的锋芒。
“此草名‘麻黄’,乃盘古脊骨所化之气凝结而成,吸日精,抗寒邪,性烈如烈火,能开表发汗,恰是北陆之劫的克星。”药神眼中闪过一丝怜悯,“只是此草性猛,若落入不懂节制之人手中,恐伤人正气。但如今人间危在旦夕,已顾不得许多了。”
他摘下麻黄灵根,并非整株拔起,而是以“分灵之术”取下一段茎节,既不损伤瑶圃本根,又能让其在人间扎根。药神望着北陆方向的寒雾,轻叹一声:“天地有好生之德,愿此草能解苍生于倒悬。”
说罢,他屈指一弹,那截麻黄灵草化作一道青灰色的流光,冲破云层,如流星般坠向冰封的北陆大地。
第二章:灵草坠寒坡,青茎破冰雪
麻黄灵草坠落的地方,是北陆最苦寒的“狼牙坡”。
这里三面环山,寒风如狼嗥,终年积雪不化,连最耐旱的沙棘都难以存活。灵草落地时,并未如陨石般砸出深坑,而是像一粒种子,悄无声息地钻进厚厚的冰层下。
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冰层以灵草为中心,竟开始融化!不是猛烈的崩塌,而是缓缓的、带着暖意的消融,化作细密的水珠,渗入冻土。次日清晨,当第一缕微弱的阳光爬上狼牙坡,冰层下竟钻出一抹青灰色的嫩芽——正是麻黄灵草!
它的生长速度快得惊人。辰时发芽,巳时抽茎,午时便长到尺许高,茎节分明,叶片如针,在寒风中挺立,没有半分瑟缩。更奇的是,它周围三尺之内,积雪消融,冻土松软,散发着淡淡的暖意,连空气都似乎不再那么刺骨。
这一幕,恰好被一个名叫“石牙”的少年看见。
石牙是附近“黑石部落”的孤儿,父母都死于这场寒疫,他自己也染了病,只是凭着一股韧劲,强撑着来狼牙坡寻找能充饥的草根。他咳得弯下腰,胸口像被巨石压住,看见那株在冰雪中异常青劲的草,愣住了。
“这是啥草?”石牙从未见过。北陆的草,要么枯黄,要么被冻僵,哪有这般鲜活、带着暖意的?他忍着咳嗽,挪过去,伸手摸了摸草茎——不冰,反而带着点温润,像握着一块暖玉。凑近闻,一股辛辣中带着清香的气味钻入鼻腔,呛得他打了个喷嚏,却奇异地觉得胸口的憋闷感松快了些。
石牙的眼睛亮了。部落的老巫祝说过:“反常的草木,必有反常的灵性。”他小心翼翼地掐下一段茎秆,塞进嘴里——他太渴了,也太想活下去了。
茎秆入口,一股强烈的辛辣味瞬间炸开,像吞了一口烧红的炭,从舌尖辣到喉咙,再到胃里,激起一阵热流。石牙差点吐出来,却死死忍住,慢慢咀嚼。那股热流越来越盛,顺着血脉蔓延到四肢百骸,原本冻得发僵的手指、脚趾,渐渐有了知觉。
他又掐了几段,塞进怀里,踉踉跄跄地往部落跑。他不知道这草叫什么,也不知道它能不能治病,但他隐隐觉得,这或许是黑石部落唯一的希望。
第三章:寒民试灵草,汗透生死关
石牙回到黑石部落时,窝棚里的景象让他心头发紧。
十几个族人蜷缩在角落里,有的已经神志不清,嘴里胡言乱语;有的咳得撕心裂肺,痰中带着血丝;部落长老躺在最里面,呼吸微弱,眼看就要不行了。石牙扑到老长老身边,哭喊着:“长老!长老!我找到药了!能治病的药!”
老长老缓缓睁开眼,浑浊的目光落在石牙手里的麻黄茎上,又看了看他冻得发紫却带着一丝血色的嘴唇,虚弱地说:“……煮……煮来试试……”
部落里仅存的一口陶锅,被石牙刷干净,装满融化的雪水。他把麻黄茎秆切成小段,扔进锅里,架在仅存的几块干牛粪上煮。火苗“噼啪”地舔着锅底,麻黄的辛烈气味很快弥漫开来,钻进每个人的鼻子里。
“这味……好冲……”有人咳嗽着说,却觉得眼睛亮了些。
煮了一炷香的时间,水变成了淡金色,上面浮着一层细密的泡沫。石牙舀出半碗,吹凉了些,小心地喂给老长老。老长老的嘴动了动,艰难地咽了下去。
时间一点点过去,窝棚里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和心跳。石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紧盯着老长老。半个时辰后,奇迹发生了——老长老的额头,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像清晨的露水,晶莹剔透,顺着脸颊滑落。
“汗……出汗了!”石牙激动得大喊。
紧接着,老长老的胸口起伏变得平稳,不再是之前那种艰难的喘息;他喉咙里的痰鸣声渐渐消失,嘴唇的青紫色也淡了些。又过了一个时辰,老长老竟能微微侧过身,声音沙哑地说:“……渴……再给我点水……”
这声“渴”,让窝棚里的人都哭了。他们知道,这是好转的迹象!
石牙赶紧又煮了一锅麻黄汤,给每个病人都舀了半碗。喝了药汤的人,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但都在两个时辰内出了汗——不是大汗淋漓,而是细密、温润的汗,像春雨滋润干裂的土地。随着汗水排出,他们的咳嗽减轻了,身上的寒意退了,眼神也恢复了神采。
那个咳得痰中带血的汉子,喝完药汤,咳出一大口稀痰,然后长长地舒了口气:“舒服……像是冰块化了……”
石牙自己也喝了一碗,汗出透后,他觉得浑身的骨头缝都舒展开了,咳嗽停了,连呼吸都带着股暖意。他望着锅里剩下的麻黄汤,又看了看狼牙坡的方向,心里充满了敬畏——这草,一定是天神派来救他们的!
第四章:药神托清梦,正名立规矩
黑石部落用“神草”治病的消息,像野火一样在北陆传开。
其他部落的人,或步行,或驾着雪橇,纷纷涌向狼牙坡,寻找那株能在冰雪中生长的灵草。他们学着石牙的样子,采茎秆煮水喝,果然,大部分人都汗出病退,从死亡边缘活了回来。
但也出了些乱子。
有个名叫“蛮牛”的壮汉,性子鲁莽,觉得药草越浓效果越好,一次煮了一大把麻黄,喝下去后,汗出得像瓢泼大雨,差点虚脱;还有个刚生完孩子的妇人,体质虚弱,喝了药汤后,虽然寒邪退了,却心慌得厉害,奶水也少了。
部落里的人慌了,不知道这草到底是神药还是毒药。石牙也犯了愁,他拿着剩下的麻黄茎秆,对着狼牙坡拜了又拜,希望能得到指引。
这天夜里,石牙做了个梦。
梦里,一位青衣老者踏云而来,面容慈祥,手持药锄,身后跟着无数草木精灵。老者指着他手中的麻黄,开口说道:“吾乃药神,此草名‘麻黄’,乃吾从九天瑶圃所赠,专为解北陆寒疫而来。”
石牙赶紧跪下磕头:“谢药神救命!只是这草为何有时害人?”
药神笑道:“麻黄性烈,如勇士披甲,能破寒冰,却也需知节制。体壮者可多用,体虚者需减量;寻常风寒用之宜,若遇风热则忌;发汗以‘微汗’为度,大汗则伤正气。”
他又指着麻黄的形态:“此草茎有节,象人之脊椎,能通阳气;叶如针,象金气肃杀,能破寒邪;根入地深,象肾气潜藏,能固根本。采之需留根,勿伤幼苗,来年自能再生,此乃‘取之有度’。”
“那……如何配伍才能不伤身?”石牙追问。
药神屈指一弹,空中浮现出几味草药:“配甘草,能缓其烈;配杏仁,能助平喘;配生姜,能增其温;配大枣,能补其虚。此乃‘七情和合’之道,草与草相扶,方能扬长避短。”
说完,药神化作一道青光,融入麻黄草中。石牙惊醒,发现枕边的麻黄茎秆上,竟凝着一滴露珠,晶莹剔透,散发着淡淡的暖意。
次日一早,石牙召集各部落长老,把梦中药神的话一一告知。长老们听得认真,纷纷点头:“原来如此!是我们不知用法,错怪了神草!”
他们共同定下规矩,刻在黑石上:
1. 采麻黄,必留根,禁采幼苗;
2. 用麻黄,壮者三钱,弱者一钱,小儿减半;
3. 煮麻黄,需加甘草,缓和药性;
4. 汗出后,忌吹风,饮温粥,补元气。
从此,北陆百姓用麻黄治病,再无差错。他们在狼牙坡修建了药神祠,每逢播种或采收麻黄,都会前往祭拜,献上最纯净的泉水和新采的草药,感恩药神的馈赠。
麻黄在北陆扎下了根,从狼牙坡蔓延到各个部落的土地上。冰天雪地里,青灰色的麻黄茎秆迎风挺立,像无数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曾被严寒肆虐的大地。
而石牙,则成了北陆第一个“识药巫医”,他带着族人种植麻黄,传授配伍之法,让这株来自九天瑶圃的灵草,真正融入了北陆的血脉。
寒疫渐渐退去,北陆的炊烟重新升起,篝火旁又响起了欢声笑语。只是人们永远记得,在那个冰封的岁月里,一株青茎灵草,一位慈悲药神,如何带着希望,穿透严寒,降临人间。
麻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上卷终)
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定九州后,天地间曾有过一段“阴阳失衡”的混沌岁月。彼时,北方玄武之位的“寒水之气”骤然失控,如挣脱桎梏的巨兽,挣脱了冬春交替的时序,将凛冽的爪牙伸向人间。
那是一场连老神仙都要蹙眉的严寒。
北陆大地,从幽都之山到瀚海之滨,千里沃野化作冰封的玉盆。原本奔腾的江河,冻成了横贯天地的银带,冰层厚得能跑马车;四季常青的松柏,枝桠被冰棱压得低垂,针叶凝着霜花,像是撒了层碎钻;最可怕的是风——那风不再是拂面的气流,而是带着冰碴的利刃,刮过脸颊能留下血痕,钻进骨缝能冻僵魂魄。
最先倒下的是老人和孩童。他们蜷缩在兽皮缝制的窝棚里,盖着三层羊毛毡,依旧抖得像风中的枯叶,嘴里喃喃着“冷……冷得像坠进了冰窖”。接着是壮年汉子,他们本是狩猎、耕种的好手,如今却连拉开弓弦的力气都没有,胸口像压着块寒冰,每喘一口气都带着“嘶嘶”的声响,喉咙里堵着化不开的寒痰。
更诡异的是,无论病得多重,竟没有半分汗意。皮肤干得像久旱的土地,裂开细缝;指甲盖泛着青紫色,像是被寒气吸走了血色。部落里的巫祝烧了龟甲,裂纹杂乱如麻;祭了山神,供品在寒风中瞬间冻成冰坨。有经验的老医者,翻遍了祖传的草药图谱,试过生姜、葱白、桂枝,甚至用烈酒擦拭身体,都只能换来片刻的暖意,寒邪依旧死死缠在身上,像附骨之疽。
“是天要收我们啊……”有部落长老望着铅灰色的天空,老泪纵横。北陆的炊烟,一日比一日稀疏,曾经篝火通明的聚居地,渐渐被死寂笼罩,只剩下寒风呼啸,像是无数亡魂的哀嚎。
第一章:瑶圃观尘劫,药神动慈心
九天之上,有一处“百草瑶圃”,乃药神炎帝尝百草后开辟的仙境。
瑶圃中,祥云缭绕,仙泉叮咚,生长着世间所有草木的“灵根”——有能起死回生的灵芝,有能解百毒的甘草,有能安神定魂的远志……而掌管这瑶圃的,正是药神本人。他常化作一位青衣老者,手持药锄,在圃中劳作,看草木枯荣,观人间疾苦。
这日,药神正俯身照料一株刚破土的“九节菖蒲”,忽然眉头微蹙。他抬起头,望向人间北陆的方向,只见那里黑气弥漫,寒雾冲天,隐隐有无数痛苦的生灵气息在挣扎、消散。
“缘何北陆寒气如此炽烈?”药神召来司掌时序的“句芒神”。句芒神手持青圭,面色凝重:“药神有所不知,北方壬癸水之气,因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余波,至今未平,近日又逢‘水德过盛’,寒邪失控,已非人力所能抗衡。人间百姓,正遭‘寒痹锁表’之劫,无药可解啊。”
药神掐指一算,已知前因后果:此乃百年难遇的“寒疫”,非寻常草木能克。需得一味“性烈、气猛、能破寒冰”的灵草,方能打开人体“腠理”,引阳气外泄,驱寒邪出体。
他踱步瑶圃,目光扫过万千灵草:人参温补,却嫌力道不足;附子性热,却恐燥烈伤津;桂枝通阳,却似温水浇冰……忽然,他停在圃角一丛灵草前。
那草生在瑶圃边缘,靠近“日精所聚”的丹霞岩,茎秆青劲,一节一节如竹,叶片细如针芒,泛着淡淡的金光,根部深入岩缝,吸着丹霞的暖意。药神轻抚草茎,一股辛烈之气扑面而来,带着冲破一切阻碍的锋芒。
“此草名‘麻黄’,乃盘古脊骨所化之气凝结而成,吸日精,抗寒邪,性烈如烈火,能开表发汗,恰是北陆之劫的克星。”药神眼中闪过一丝怜悯,“只是此草性猛,若落入不懂节制之人手中,恐伤人正气。但如今人间危在旦夕,已顾不得许多了。”
他摘下麻黄灵根,并非整株拔起,而是以“分灵之术”取下一段茎节,既不损伤瑶圃本根,又能让其在人间扎根。药神望着北陆方向的寒雾,轻叹一声:“天地有好生之德,愿此草能解苍生于倒悬。”
说罢,他屈指一弹,那截麻黄灵草化作一道青灰色的流光,冲破云层,如流星般坠向冰封的北陆大地。
第二章:灵草坠寒坡,青茎破冰雪
麻黄灵草坠落的地方,是北陆最苦寒的“狼牙坡”。
这里三面环山,寒风如狼嗥,终年积雪不化,连最耐旱的沙棘都难以存活。灵草落地时,并未如陨石般砸出深坑,而是像一粒种子,悄无声息地钻进厚厚的冰层下。
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冰层以灵草为中心,竟开始融化!不是猛烈的崩塌,而是缓缓的、带着暖意的消融,化作细密的水珠,渗入冻土。次日清晨,当第一缕微弱的阳光爬上狼牙坡,冰层下竟钻出一抹青灰色的嫩芽——正是麻黄灵草!
它的生长速度快得惊人。辰时发芽,巳时抽茎,午时便长到尺许高,茎节分明,叶片如针,在寒风中挺立,没有半分瑟缩。更奇的是,它周围三尺之内,积雪消融,冻土松软,散发着淡淡的暖意,连空气都似乎不再那么刺骨。
这一幕,恰好被一个名叫“石牙”的少年看见。
石牙是附近“黑石部落”的孤儿,父母都死于这场寒疫,他自己也染了病,只是凭着一股韧劲,强撑着来狼牙坡寻找能充饥的草根。他咳得弯下腰,胸口像被巨石压住,看见那株在冰雪中异常青劲的草,愣住了。
“这是啥草?”石牙从未见过。北陆的草,要么枯黄,要么被冻僵,哪有这般鲜活、带着暖意的?他忍着咳嗽,挪过去,伸手摸了摸草茎——不冰,反而带着点温润,像握着一块暖玉。凑近闻,一股辛辣中带着清香的气味钻入鼻腔,呛得他打了个喷嚏,却奇异地觉得胸口的憋闷感松快了些。
石牙的眼睛亮了。部落的老巫祝说过:“反常的草木,必有反常的灵性。”他小心翼翼地掐下一段茎秆,塞进嘴里——他太渴了,也太想活下去了。
茎秆入口,一股强烈的辛辣味瞬间炸开,像吞了一口烧红的炭,从舌尖辣到喉咙,再到胃里,激起一阵热流。石牙差点吐出来,却死死忍住,慢慢咀嚼。那股热流越来越盛,顺着血脉蔓延到四肢百骸,原本冻得发僵的手指、脚趾,渐渐有了知觉。
他又掐了几段,塞进怀里,踉踉跄跄地往部落跑。他不知道这草叫什么,也不知道它能不能治病,但他隐隐觉得,这或许是黑石部落唯一的希望。
第三章:寒民试灵草,汗透生死关
石牙回到黑石部落时,窝棚里的景象让他心头发紧。
十几个族人蜷缩在角落里,有的已经神志不清,嘴里胡言乱语;有的咳得撕心裂肺,痰中带着血丝;部落长老躺在最里面,呼吸微弱,眼看就要不行了。石牙扑到老长老身边,哭喊着:“长老!长老!我找到药了!能治病的药!”
老长老缓缓睁开眼,浑浊的目光落在石牙手里的麻黄茎上,又看了看他冻得发紫却带着一丝血色的嘴唇,虚弱地说:“……煮……煮来试试……”
部落里仅存的一口陶锅,被石牙刷干净,装满融化的雪水。他把麻黄茎秆切成小段,扔进锅里,架在仅存的几块干牛粪上煮。火苗“噼啪”地舔着锅底,麻黄的辛烈气味很快弥漫开来,钻进每个人的鼻子里。
“这味……好冲……”有人咳嗽着说,却觉得眼睛亮了些。
煮了一炷香的时间,水变成了淡金色,上面浮着一层细密的泡沫。石牙舀出半碗,吹凉了些,小心地喂给老长老。老长老的嘴动了动,艰难地咽了下去。
时间一点点过去,窝棚里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和心跳。石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紧盯着老长老。半个时辰后,奇迹发生了——老长老的额头,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像清晨的露水,晶莹剔透,顺着脸颊滑落。
“汗……出汗了!”石牙激动得大喊。
紧接着,老长老的胸口起伏变得平稳,不再是之前那种艰难的喘息;他喉咙里的痰鸣声渐渐消失,嘴唇的青紫色也淡了些。又过了一个时辰,老长老竟能微微侧过身,声音沙哑地说:“……渴……再给我点水……”
这声“渴”,让窝棚里的人都哭了。他们知道,这是好转的迹象!
石牙赶紧又煮了一锅麻黄汤,给每个病人都舀了半碗。喝了药汤的人,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但都在两个时辰内出了汗——不是大汗淋漓,而是细密、温润的汗,像春雨滋润干裂的土地。随着汗水排出,他们的咳嗽减轻了,身上的寒意退了,眼神也恢复了神采。
那个咳得痰中带血的汉子,喝完药汤,咳出一大口稀痰,然后长长地舒了口气:“舒服……像是冰块化了……”
石牙自己也喝了一碗,汗出透后,他觉得浑身的骨头缝都舒展开了,咳嗽停了,连呼吸都带着股暖意。他望着锅里剩下的麻黄汤,又看了看狼牙坡的方向,心里充满了敬畏——这草,一定是天神派来救他们的!
第四章:药神托清梦,正名立规矩
黑石部落用“神草”治病的消息,像野火一样在北陆传开。
其他部落的人,或步行,或驾着雪橇,纷纷涌向狼牙坡,寻找那株能在冰雪中生长的灵草。他们学着石牙的样子,采茎秆煮水喝,果然,大部分人都汗出病退,从死亡边缘活了回来。
但也出了些乱子。
有个名叫“蛮牛”的壮汉,性子鲁莽,觉得药草越浓效果越好,一次煮了一大把麻黄,喝下去后,汗出得像瓢泼大雨,差点虚脱;还有个刚生完孩子的妇人,体质虚弱,喝了药汤后,虽然寒邪退了,却心慌得厉害,奶水也少了。
部落里的人慌了,不知道这草到底是神药还是毒药。石牙也犯了愁,他拿着剩下的麻黄茎秆,对着狼牙坡拜了又拜,希望能得到指引。
这天夜里,石牙做了个梦。
梦里,一位青衣老者踏云而来,面容慈祥,手持药锄,身后跟着无数草木精灵。老者指着他手中的麻黄,开口说道:“吾乃药神,此草名‘麻黄’,乃吾从九天瑶圃所赠,专为解北陆寒疫而来。”
石牙赶紧跪下磕头:“谢药神救命!只是这草为何有时害人?”
药神笑道:“麻黄性烈,如勇士披甲,能破寒冰,却也需知节制。体壮者可多用,体虚者需减量;寻常风寒用之宜,若遇风热则忌;发汗以‘微汗’为度,大汗则伤正气。”
他又指着麻黄的形态:“此草茎有节,象人之脊椎,能通阳气;叶如针,象金气肃杀,能破寒邪;根入地深,象肾气潜藏,能固根本。采之需留根,勿伤幼苗,来年自能再生,此乃‘取之有度’。”
“那……如何配伍才能不伤身?”石牙追问。
药神屈指一弹,空中浮现出几味草药:“配甘草,能缓其烈;配杏仁,能助平喘;配生姜,能增其温;配大枣,能补其虚。此乃‘七情和合’之道,草与草相扶,方能扬长避短。”
说完,药神化作一道青光,融入麻黄草中。石牙惊醒,发现枕边的麻黄茎秆上,竟凝着一滴露珠,晶莹剔透,散发着淡淡的暖意。
次日一早,石牙召集各部落长老,把梦中药神的话一一告知。长老们听得认真,纷纷点头:“原来如此!是我们不知用法,错怪了神草!”
他们共同定下规矩,刻在黑石上:
1. 采麻黄,必留根,禁采幼苗;
2. 用麻黄,壮者三钱,弱者一钱,小儿减半;
3. 煮麻黄,需加甘草,缓和药性;
4. 汗出后,忌吹风,饮温粥,补元气。
从此,北陆百姓用麻黄治病,再无差错。他们在狼牙坡修建了药神祠,每逢播种或采收麻黄,都会前往祭拜,献上最纯净的泉水和新采的草药,感恩药神的馈赠。
麻黄在北陆扎下了根,从狼牙坡蔓延到各个部落的土地上。冰天雪地里,青灰色的麻黄茎秆迎风挺立,像无数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曾被严寒肆虐的大地。
而石牙,则成了北陆第一个“识药巫医”,他带着族人种植麻黄,传授配伍之法,让这株来自九天瑶圃的灵草,真正融入了北陆的血脉。
寒疫渐渐退去,北陆的炊烟重新升起,篝火旁又响起了欢声笑语。只是人们永远记得,在那个冰封的岁月里,一株青茎灵草,一位慈悲药神,如何带着希望,穿透严寒,降临人间。
麻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上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