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本草备要·麻黄考》下卷
第五章:清时传经要,归经入临证
康熙三十五年,苏州“杏春堂”的诊室里,叶桂(叶天士)正为一个“咳喘兼水肿”的盐商诊病。盐商恶寒无汗,痰白清稀,下肢肿如棉絮,脉浮紧。叶桂提笔写下:“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茯苓五钱。”
弟子不解:“师,为何用茯苓?”叶桂指着《本草备要》中“麻黄入肺、膀胱经”的记载:“此乃‘风水’,肺失宣降则喘,膀胱不利则肿。麻黄入肺宣喘,入膀胱发汗利水,加茯苓助膀胱渗湿,一宣一渗,病自除。”
盐商服药三剂,汗出喘止,尿量陡增,肿消大半。叶桂在案后批注:“汪昂明言麻黄归肺、膀胱,此证正合两经病变,用药如按图索骥,不差分毫。”
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凡用麻黄,必注明“入肺经以宣喘”“入膀胱经以发汗利水”。治“肺燥咳喘”,则减麻黄量,加麦冬(肺经润燥药),说:“麻黄入肺,虽能宣喘,然燥者需佐润药,防其伤肺津。”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更将归经理论用于麻黄配伍:“治肺热咳喘(肺经热),麻黄配石膏(入肺经清泻);治膀胱经风寒痹痛,麻黄配羌活(入膀胱经通络)。”有个“腰腿痛兼无汗”的樵夫,鞠通用麻黄配羌活,三剂而痛减汗出,樵夫叹:“这药像长了眼睛,专往疼处走!”
清代的药铺,开始按“归经”陈列药材:肺经药柜放麻黄、杏仁、石膏;膀胱经药柜亦放麻黄、桂枝、茯苓。伙计抓药时,会对顾客说:“这麻黄,走肺经能治喘,走膀胱经能发汗消肿,汪公《备要》上写着呢!”
第六章:医家衍其说,双经贯诊疗
乾隆年间,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为麻黄归经作注:“肺与膀胱相表里,麻黄辛温,能通表里之气。入肺则气通而喘止,入膀胱则表开而汗出、水行,此乃‘一药通双经’之妙。”
他治一个“伤寒无汗而喘”的书生,单用麻黄汤,说:“此证纯为肺与膀胱同病,无需他药,麻黄自能兼顾。”书生服后,汗出喘平,徐大椿笑:“汪昂定其归经,如给麻黄安了指南针,直抵病所。”
《医宗金鉴》作为清代官方医书,将《本草备要》的麻黄归经理论纳入“伤寒门”“水肿门”,明确规定:“麻黄,肺经病用之宣喘,膀胱经病用之发汗利水,两经同病则重用。”太医院的御医为皇子治“风寒咳喘”,必按“入肺经”配伍,加桔梗、苏子(皆入肺经),疗效显着。
有个北方医者,不信归经之说,用麻黄治“肾虚水肿”(非膀胱经病),果然无效。后按《医宗金鉴》之法,改用温肾药,才效,医者叹:“汪公的‘归经’,是用药的‘界碑’,越界则无效,守界则有功!”
第七章:归经成范式,草木皆有途
嘉庆年间,陈修园在《本草经读》中,盛赞汪昂的归经理论:“《本草备要》言麻黄入肺、膀胱,非臆断也。肺主气,膀胱主表、主水,麻黄之功,恰与两经之能相合,此‘药能’与‘经能’相契之理,为后世辨药归经立了标杆。”
他效仿汪昂之法,为其他药物辨归经,如“桂枝入肺、心经”“杏仁入肺经”,皆以“药效合经能”为依据。在《时方歌括》中,他将麻黄汤编成歌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肺经喘咳膀胱汗,解表功高世不知——注:汪昂言麻黄入肺、膀胱,此歌依其说。”
民间医者,亦以《本草备要》为“入门宝书”。山东有个铃医,背着药箱走村串户,《本草备要》是他唯一的医书。遇“风寒无汗”,便说:“这是膀胱经闭了,用麻黄通开就好”;遇“咳喘”,便说:“这是肺经堵了,麻黄能通”,疗效竟十有八九。
药工炮制麻黄,也开始注重“归经”——用于肺经咳喘,便蜜炙(缓其性,护肺津);用于膀胱经发汗利水,则生用(保其烈)。北平“同仁堂”的炮制规程上写:“蜜炙麻黄,专走肺经;生麻黄,兼走膀胱经。”
第八章:近代验其理,双经贯古今
民国二十年,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以现代视角阐释麻黄归经:“肺主呼吸,麻黄能扩张支气管(宣肺平喘),故入肺经;膀胱主水液排泄,麻黄能促进汗腺分泌(发汗)、增加尿量(利水),故入膀胱经。汪昂之论,与西学相合。”
他治“肺炎咳喘兼水肿”,用麻黄配知母,说:“知母入肺经助麻黄清肺,又能防其过燥,此‘肺经配伍’;加滑石入膀胱经助利水,此‘膀胱经配伍’,合汪公双经之说。”
当代中医教材,将麻黄“归肺、膀胱经”列为基本常识,阐释其功效机理:
- 入肺经:通过兴奋支气管平滑肌受体,缓解痉挛,体现“宣肺平喘”;
- 入膀胱经:通过兴奋汗腺分泌细胞及肾脏排尿功能,体现“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这些现代解释,从生理病理角度,印证了汪昂归经理论的科学性。在中医院校的课堂上,老师会指着经络图,告诉学生:“麻黄的‘足迹’,就在肺经和膀胱经上,古人用‘归经’概括,今人用科学验证,道理相通。”
第九章:经义融临床,范式传万代
如今,中医临床运用麻黄,必以“归经”为指导:
- 治“急性支气管炎”(属肺经咳喘),用麻黄配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汤),取其入肺经宣喘;
- 治“风寒感冒”(属膀胱经表实),用麻黄配桂枝(麻黄汤),取其入膀胱经发汗;
- 治“急性肾小球肾炎”(属膀胱经水肿),用麻黄配生姜、石膏(越婢汤),取其入膀胱经利水。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实验显示:麻黄中的麻黄碱,对肺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最强(对应肺经),对汗腺及肾脏的作用次之(对应膀胱经),与“归肺、膀胱经”的描述高度吻合。
在中药房,麻黄被归类在“肺经药”和“膀胱经药”两个药斗中(虽为同一味药,却按归经分放),药师抓药时,会根据处方意图,选择生品或炙品,说:“汪公定下的规矩,我们还在守着呢。”
第十章:双经贯始终,一脉承汪昂
从汪昂在福州药肆确立麻黄“归肺、膀胱经”,到今天的中医临床,近三百年的时光里,《本草备要》的这一理论,如一条无形的经络,贯穿了麻黄应用的始终。
“归经”的价值,不在于给药物贴上抽象的标签,而在于为“功效”找到“路径”——让医者明白“麻黄为何能平喘”(入肺经)、“为何能发汗利水”(入膀胱经),从而在配伍时有的放矢:治肺经病,配肺经药(如杏仁、石膏);治膀胱经病,配膀胱经药(如桂枝、茯苓)。
这种“以经统效”的思维,影响了后世对所有药物的认知。正如汪昂在《本草备要》序中所言:“本草之难,难在不知药物所归;知其归,则功效有径可循,如舟有舵,方能破浪前行。”
今天,当医者写下“麻黄三钱”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更是“肺经”“膀胱经”的经络图——这便是汪昂留下的智慧:让每一味药的作用,都能在人体的“地图”上找到清晰的路线。
赞诗
汪昂着备要,麻黄归经明。
肺经宣咳喘,膀胱汗水生。
清时传临床,近代验其情。
一脉三百年,医道自天成。
尾章
福州“养和堂”药肆的旧址上,如今是一家中医药文化馆。展柜里,《本草备要》的复刻本翻开在麻黄页,旁边陈列着两尊铜人模型——肺经和膀胱经的经络路线被朱砂标出,麻黄的饮片被放在两条经络的起点处,象征着“从肺到膀胱”的作用路径。
一群医学院的学生围着展柜,老师指着铜人说:“汪昂的伟大,在于他用‘归经’把麻黄的功效串成了线。肺经是‘气线’,膀胱经是‘水线’,麻黄能通这两条线,所以能治咳喘、发汗、利水。”
一个学生问:“现代科学能解释‘归经’吗?”老师笑答:“科学正在证实——麻黄碱对肺和膀胱相关组织的亲和力最强,这不就是‘归经’的现代说法吗?”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本草备要》的书页上,“肺、膀胱经”的字样清晰可见。这短短五个字,承载着汪昂对中医理论的精炼与升华,也见证着中医从“经验医学”向“理论医学”的跨越。
麻黄的故事,因《本草备要》的归经理论,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一味能治病的药,更是中医“以经统药、以药治经”思维的鲜活例证,告诉我们:中医对药物的认知,从来不是零散的经验,而是有体系、有路径、可传承的完整理论,这理论,经得起时间和科学的检验。
(全文终)
康熙三十五年,苏州“杏春堂”的诊室里,叶桂(叶天士)正为一个“咳喘兼水肿”的盐商诊病。盐商恶寒无汗,痰白清稀,下肢肿如棉絮,脉浮紧。叶桂提笔写下:“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茯苓五钱。”
弟子不解:“师,为何用茯苓?”叶桂指着《本草备要》中“麻黄入肺、膀胱经”的记载:“此乃‘风水’,肺失宣降则喘,膀胱不利则肿。麻黄入肺宣喘,入膀胱发汗利水,加茯苓助膀胱渗湿,一宣一渗,病自除。”
盐商服药三剂,汗出喘止,尿量陡增,肿消大半。叶桂在案后批注:“汪昂明言麻黄归肺、膀胱,此证正合两经病变,用药如按图索骥,不差分毫。”
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凡用麻黄,必注明“入肺经以宣喘”“入膀胱经以发汗利水”。治“肺燥咳喘”,则减麻黄量,加麦冬(肺经润燥药),说:“麻黄入肺,虽能宣喘,然燥者需佐润药,防其伤肺津。”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更将归经理论用于麻黄配伍:“治肺热咳喘(肺经热),麻黄配石膏(入肺经清泻);治膀胱经风寒痹痛,麻黄配羌活(入膀胱经通络)。”有个“腰腿痛兼无汗”的樵夫,鞠通用麻黄配羌活,三剂而痛减汗出,樵夫叹:“这药像长了眼睛,专往疼处走!”
清代的药铺,开始按“归经”陈列药材:肺经药柜放麻黄、杏仁、石膏;膀胱经药柜亦放麻黄、桂枝、茯苓。伙计抓药时,会对顾客说:“这麻黄,走肺经能治喘,走膀胱经能发汗消肿,汪公《备要》上写着呢!”
第六章:医家衍其说,双经贯诊疗
乾隆年间,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为麻黄归经作注:“肺与膀胱相表里,麻黄辛温,能通表里之气。入肺则气通而喘止,入膀胱则表开而汗出、水行,此乃‘一药通双经’之妙。”
他治一个“伤寒无汗而喘”的书生,单用麻黄汤,说:“此证纯为肺与膀胱同病,无需他药,麻黄自能兼顾。”书生服后,汗出喘平,徐大椿笑:“汪昂定其归经,如给麻黄安了指南针,直抵病所。”
《医宗金鉴》作为清代官方医书,将《本草备要》的麻黄归经理论纳入“伤寒门”“水肿门”,明确规定:“麻黄,肺经病用之宣喘,膀胱经病用之发汗利水,两经同病则重用。”太医院的御医为皇子治“风寒咳喘”,必按“入肺经”配伍,加桔梗、苏子(皆入肺经),疗效显着。
有个北方医者,不信归经之说,用麻黄治“肾虚水肿”(非膀胱经病),果然无效。后按《医宗金鉴》之法,改用温肾药,才效,医者叹:“汪公的‘归经’,是用药的‘界碑’,越界则无效,守界则有功!”
第七章:归经成范式,草木皆有途
嘉庆年间,陈修园在《本草经读》中,盛赞汪昂的归经理论:“《本草备要》言麻黄入肺、膀胱,非臆断也。肺主气,膀胱主表、主水,麻黄之功,恰与两经之能相合,此‘药能’与‘经能’相契之理,为后世辨药归经立了标杆。”
他效仿汪昂之法,为其他药物辨归经,如“桂枝入肺、心经”“杏仁入肺经”,皆以“药效合经能”为依据。在《时方歌括》中,他将麻黄汤编成歌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肺经喘咳膀胱汗,解表功高世不知——注:汪昂言麻黄入肺、膀胱,此歌依其说。”
民间医者,亦以《本草备要》为“入门宝书”。山东有个铃医,背着药箱走村串户,《本草备要》是他唯一的医书。遇“风寒无汗”,便说:“这是膀胱经闭了,用麻黄通开就好”;遇“咳喘”,便说:“这是肺经堵了,麻黄能通”,疗效竟十有八九。
药工炮制麻黄,也开始注重“归经”——用于肺经咳喘,便蜜炙(缓其性,护肺津);用于膀胱经发汗利水,则生用(保其烈)。北平“同仁堂”的炮制规程上写:“蜜炙麻黄,专走肺经;生麻黄,兼走膀胱经。”
第八章:近代验其理,双经贯古今
民国二十年,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以现代视角阐释麻黄归经:“肺主呼吸,麻黄能扩张支气管(宣肺平喘),故入肺经;膀胱主水液排泄,麻黄能促进汗腺分泌(发汗)、增加尿量(利水),故入膀胱经。汪昂之论,与西学相合。”
他治“肺炎咳喘兼水肿”,用麻黄配知母,说:“知母入肺经助麻黄清肺,又能防其过燥,此‘肺经配伍’;加滑石入膀胱经助利水,此‘膀胱经配伍’,合汪公双经之说。”
当代中医教材,将麻黄“归肺、膀胱经”列为基本常识,阐释其功效机理:
- 入肺经:通过兴奋支气管平滑肌受体,缓解痉挛,体现“宣肺平喘”;
- 入膀胱经:通过兴奋汗腺分泌细胞及肾脏排尿功能,体现“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这些现代解释,从生理病理角度,印证了汪昂归经理论的科学性。在中医院校的课堂上,老师会指着经络图,告诉学生:“麻黄的‘足迹’,就在肺经和膀胱经上,古人用‘归经’概括,今人用科学验证,道理相通。”
第九章:经义融临床,范式传万代
如今,中医临床运用麻黄,必以“归经”为指导:
- 治“急性支气管炎”(属肺经咳喘),用麻黄配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汤),取其入肺经宣喘;
- 治“风寒感冒”(属膀胱经表实),用麻黄配桂枝(麻黄汤),取其入膀胱经发汗;
- 治“急性肾小球肾炎”(属膀胱经水肿),用麻黄配生姜、石膏(越婢汤),取其入膀胱经利水。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实验显示:麻黄中的麻黄碱,对肺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最强(对应肺经),对汗腺及肾脏的作用次之(对应膀胱经),与“归肺、膀胱经”的描述高度吻合。
在中药房,麻黄被归类在“肺经药”和“膀胱经药”两个药斗中(虽为同一味药,却按归经分放),药师抓药时,会根据处方意图,选择生品或炙品,说:“汪公定下的规矩,我们还在守着呢。”
第十章:双经贯始终,一脉承汪昂
从汪昂在福州药肆确立麻黄“归肺、膀胱经”,到今天的中医临床,近三百年的时光里,《本草备要》的这一理论,如一条无形的经络,贯穿了麻黄应用的始终。
“归经”的价值,不在于给药物贴上抽象的标签,而在于为“功效”找到“路径”——让医者明白“麻黄为何能平喘”(入肺经)、“为何能发汗利水”(入膀胱经),从而在配伍时有的放矢:治肺经病,配肺经药(如杏仁、石膏);治膀胱经病,配膀胱经药(如桂枝、茯苓)。
这种“以经统效”的思维,影响了后世对所有药物的认知。正如汪昂在《本草备要》序中所言:“本草之难,难在不知药物所归;知其归,则功效有径可循,如舟有舵,方能破浪前行。”
今天,当医者写下“麻黄三钱”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更是“肺经”“膀胱经”的经络图——这便是汪昂留下的智慧:让每一味药的作用,都能在人体的“地图”上找到清晰的路线。
赞诗
汪昂着备要,麻黄归经明。
肺经宣咳喘,膀胱汗水生。
清时传临床,近代验其情。
一脉三百年,医道自天成。
尾章
福州“养和堂”药肆的旧址上,如今是一家中医药文化馆。展柜里,《本草备要》的复刻本翻开在麻黄页,旁边陈列着两尊铜人模型——肺经和膀胱经的经络路线被朱砂标出,麻黄的饮片被放在两条经络的起点处,象征着“从肺到膀胱”的作用路径。
一群医学院的学生围着展柜,老师指着铜人说:“汪昂的伟大,在于他用‘归经’把麻黄的功效串成了线。肺经是‘气线’,膀胱经是‘水线’,麻黄能通这两条线,所以能治咳喘、发汗、利水。”
一个学生问:“现代科学能解释‘归经’吗?”老师笑答:“科学正在证实——麻黄碱对肺和膀胱相关组织的亲和力最强,这不就是‘归经’的现代说法吗?”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本草备要》的书页上,“肺、膀胱经”的字样清晰可见。这短短五个字,承载着汪昂对中医理论的精炼与升华,也见证着中医从“经验医学”向“理论医学”的跨越。
麻黄的故事,因《本草备要》的归经理论,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一味能治病的药,更是中医“以经统药、以药治经”思维的鲜活例证,告诉我们:中医对药物的认知,从来不是零散的经验,而是有体系、有路径、可传承的完整理论,这理论,经得起时间和科学的检验。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