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无奈的穿越 第527章 下场拉流量三
热门推荐:
都市与修仙世界的双穿就是爽
幽谷怨灵
全能主角导师
看见血条的我,选择打爆世界
莲花楼之李莲花之子
师兄弟全员诡修,我只能不做人了
我的夫君是条傲娇大黑龙
贵妃千娇百媚,只求权势富贵
红楼:从难民开始崛起
在现代世界中,很多知名的科学家本身就是虔诚的教徒。
当他们遇到科学理论与教义相悖的情况时,并没有用棍子把提出理论的人砸死,而是穷极一生,用科学的方法继续探索,试图在更深得层次拿到与教义相符的论据。
别管他们能不能拿到证据,这一行为本身也在促进科学的发展。
比如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猜想的那位科学家,他的初衷就是想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一整堂课下来,杨山也是累的够呛,他完全改变了之前在大学时的讲课习惯,尽量把节奏放慢了一些。为了保持收视率,他要迁就电视机前观众的接受程度。
好容易挨过45分钟,杨山刚想松口气,就被台下的学生问得一脸懵逼。
这帮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段,而且因为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问出的问题不会是那种没溜儿的。
比如,有个学生就问出了一个终极问题:引力是什么?
杨山听后立刻背后冒汗,这tmd即便是顶级物理学家也回答不出来啊。
他只能面色自若的讲解了一番自然界的各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并且表示现在物理学家们正在试图整合四种力,形成统一力场理论。
反正bALAbALA一大堆,中心意思就是:引力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就是不说我不知道。
第一期节目,太不容易了!
其实这期节目杨山就是讲成一摊狗屎,收视率也不会低。无线电视台为了避开他的锋芒,压根就没在这个时间段安排重要内容。
第二天,杨山拿到的收视率统计:92%。
单单从这一堂课的效果来看,杨山创造了一个纪录,至少是空前的。
但香江的媒体已经不关心这个数字了,他们被杨山玩出花样都惊呆了,宗教与科学关系居然敢堂而皇之的放在电视台讲。这个话题也在香江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无数人站出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
星空电视台的管理层也吓得心惊肉跳,这是请来一位祖宗啊,tmd为了收视率连命都不要了。
何大小姐的妈咪,那位卧床已久的天主教徒黎女士都罕见的打电话给杨山,表达自己的不满。
不过杨山才不怕,香江老百姓和内地差不多,啥都信也啥都不信,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找杨山拼命那是不可能的。
至于港府,他们更是乐得作壁上观,天主教、教皇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人家的圣公会大主教在坎特伯雷大教堂。
看到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报道这期节目引发的波澜,杨山得意的合上报纸,最近几期的收视率应该有保证了。
什么tmd黄金三章,老子只用了一章就锁定了观众。
趁热打铁,杨山让星空电视台发出预告,第二期的节目主题是:丈量天地。
这期节目是纯科普性质的,大概内容是历代科学家寻找什么样的尺子,用来测量宇宙。当然,首先要从测量地球自身开始。
为了保证收视率,杨山把港大的天文学教授和香江的天文馆馆长请来做嘉宾。
如果未来几期的收视率下降,杨山也有办法,他还有好几个噱头呢。
比如那个双缝干涉实验中,受观察者的影响而出现的诡异实验结果。
再比如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本书虽然出自带英,但在宗教界简直是祸乱朝纲的东西,很多带英民众都抵制这玩意。
当然,书里阐述的物竞天择的观点只是猜想,并不是严整的科学结论。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讲了十多期,杨山弄出的《群英录》收视率一直保持在50%多。
看到他还活蹦乱跳的活的好好的,黄锡照总经理胆子也大了起来,他可着一只羊使劲薅,跑到杨山家里求了半天,一定要把原本二十期内容扩充到了三十期。
多出来的十期,杨山自由发挥。
杨山一琢磨,既然效果不错,那就继续玩下去。
他发动人脉,把一些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相关的人员请到香江来做嘉宾,助手啊学生啊什么的,实在不行七大姑八大姨也可以。
通过一番努力,甚至有个别的获奖者本人都他被请了过来。
比如与杨山早有接触的晶体化平面化工艺的发明者霍尔尼,比如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罗伯特·威尔逊,比如晶体管效应的发现者约翰巴丁。
嗯,最后一位是神人中的神人,他拿过两次物理学诺奖,另一次是超导。
在诺奖成就上,他能排到第二。
第一是居里夫人,这位神人也是两次诺奖,一次物理,一次化学。
杨山也向华人获奖者发出邀请,不过都没成行。
丁先生婉拒了,这位比较低调,不太喜欢搞这些。
那位杨先生是实在抽不开身,嗯,不是他矫情,是确实没空。
他从60年代就开始经常访问中文大学,杨山都和他套过几次近乎。
好歹都姓杨嘛,五百年前,啊不,五万年前估计是一家人。
后十期所讲内容与之前差不多,只不过把故事的主角换成了近几十年获奖的科学家。
顺带着也让他们帮忙回答前几期互动中,杨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比如有学生问出的玻璃为什么是透明的,这个杨山真不知道,他所了解的能带理论应用在纯晶体半导体上很好使,但面对非晶体的玻璃,就没办法解释了。
当然,有的是牛人知道。
约翰巴丁从微观层面出发,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量子力学下的电子禁带特性与非晶态结构的无序局域化两个理论,完美的解释了玻璃的透明性。
这些内容应该有更多的人感兴趣,时间线离得近,而且不少华人科学家已经获得了这一荣誉。
可惜杨山这次猜错了,最后的十期收视率掉到了40%以下。
他高估了香江民众对诺奖的看重程度,另外话题点也找到没有之前那么吸引人,让观众感觉这几期节目讲的平平淡淡还和自己关系不大。
就这样,节目拖拖拉拉的一直持续到6月底,《群英录》终于播完了,平均收视率达到了51%,这样的数据在一众电视剧中都能排到顶级水平了。
杨山成就感满满,凭借一个节目一张嘴,就能俯视香江一票明星大腕儿了。
其实他也希望通过他的节目,能够影响香江青少年,把 “理性主义” 与 “实证精神”这些科学思维注入到他们脑子里。
至于能够影响到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未来会进入科技行业,他也不知道,反正他尽力了。
当他们遇到科学理论与教义相悖的情况时,并没有用棍子把提出理论的人砸死,而是穷极一生,用科学的方法继续探索,试图在更深得层次拿到与教义相符的论据。
别管他们能不能拿到证据,这一行为本身也在促进科学的发展。
比如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猜想的那位科学家,他的初衷就是想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一整堂课下来,杨山也是累的够呛,他完全改变了之前在大学时的讲课习惯,尽量把节奏放慢了一些。为了保持收视率,他要迁就电视机前观众的接受程度。
好容易挨过45分钟,杨山刚想松口气,就被台下的学生问得一脸懵逼。
这帮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段,而且因为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问出的问题不会是那种没溜儿的。
比如,有个学生就问出了一个终极问题:引力是什么?
杨山听后立刻背后冒汗,这tmd即便是顶级物理学家也回答不出来啊。
他只能面色自若的讲解了一番自然界的各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并且表示现在物理学家们正在试图整合四种力,形成统一力场理论。
反正bALAbALA一大堆,中心意思就是:引力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就是不说我不知道。
第一期节目,太不容易了!
其实这期节目杨山就是讲成一摊狗屎,收视率也不会低。无线电视台为了避开他的锋芒,压根就没在这个时间段安排重要内容。
第二天,杨山拿到的收视率统计:92%。
单单从这一堂课的效果来看,杨山创造了一个纪录,至少是空前的。
但香江的媒体已经不关心这个数字了,他们被杨山玩出花样都惊呆了,宗教与科学关系居然敢堂而皇之的放在电视台讲。这个话题也在香江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无数人站出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
星空电视台的管理层也吓得心惊肉跳,这是请来一位祖宗啊,tmd为了收视率连命都不要了。
何大小姐的妈咪,那位卧床已久的天主教徒黎女士都罕见的打电话给杨山,表达自己的不满。
不过杨山才不怕,香江老百姓和内地差不多,啥都信也啥都不信,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找杨山拼命那是不可能的。
至于港府,他们更是乐得作壁上观,天主教、教皇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人家的圣公会大主教在坎特伯雷大教堂。
看到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报道这期节目引发的波澜,杨山得意的合上报纸,最近几期的收视率应该有保证了。
什么tmd黄金三章,老子只用了一章就锁定了观众。
趁热打铁,杨山让星空电视台发出预告,第二期的节目主题是:丈量天地。
这期节目是纯科普性质的,大概内容是历代科学家寻找什么样的尺子,用来测量宇宙。当然,首先要从测量地球自身开始。
为了保证收视率,杨山把港大的天文学教授和香江的天文馆馆长请来做嘉宾。
如果未来几期的收视率下降,杨山也有办法,他还有好几个噱头呢。
比如那个双缝干涉实验中,受观察者的影响而出现的诡异实验结果。
再比如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本书虽然出自带英,但在宗教界简直是祸乱朝纲的东西,很多带英民众都抵制这玩意。
当然,书里阐述的物竞天择的观点只是猜想,并不是严整的科学结论。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讲了十多期,杨山弄出的《群英录》收视率一直保持在50%多。
看到他还活蹦乱跳的活的好好的,黄锡照总经理胆子也大了起来,他可着一只羊使劲薅,跑到杨山家里求了半天,一定要把原本二十期内容扩充到了三十期。
多出来的十期,杨山自由发挥。
杨山一琢磨,既然效果不错,那就继续玩下去。
他发动人脉,把一些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相关的人员请到香江来做嘉宾,助手啊学生啊什么的,实在不行七大姑八大姨也可以。
通过一番努力,甚至有个别的获奖者本人都他被请了过来。
比如与杨山早有接触的晶体化平面化工艺的发明者霍尔尼,比如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罗伯特·威尔逊,比如晶体管效应的发现者约翰巴丁。
嗯,最后一位是神人中的神人,他拿过两次物理学诺奖,另一次是超导。
在诺奖成就上,他能排到第二。
第一是居里夫人,这位神人也是两次诺奖,一次物理,一次化学。
杨山也向华人获奖者发出邀请,不过都没成行。
丁先生婉拒了,这位比较低调,不太喜欢搞这些。
那位杨先生是实在抽不开身,嗯,不是他矫情,是确实没空。
他从60年代就开始经常访问中文大学,杨山都和他套过几次近乎。
好歹都姓杨嘛,五百年前,啊不,五万年前估计是一家人。
后十期所讲内容与之前差不多,只不过把故事的主角换成了近几十年获奖的科学家。
顺带着也让他们帮忙回答前几期互动中,杨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比如有学生问出的玻璃为什么是透明的,这个杨山真不知道,他所了解的能带理论应用在纯晶体半导体上很好使,但面对非晶体的玻璃,就没办法解释了。
当然,有的是牛人知道。
约翰巴丁从微观层面出发,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量子力学下的电子禁带特性与非晶态结构的无序局域化两个理论,完美的解释了玻璃的透明性。
这些内容应该有更多的人感兴趣,时间线离得近,而且不少华人科学家已经获得了这一荣誉。
可惜杨山这次猜错了,最后的十期收视率掉到了40%以下。
他高估了香江民众对诺奖的看重程度,另外话题点也找到没有之前那么吸引人,让观众感觉这几期节目讲的平平淡淡还和自己关系不大。
就这样,节目拖拖拉拉的一直持续到6月底,《群英录》终于播完了,平均收视率达到了51%,这样的数据在一众电视剧中都能排到顶级水平了。
杨山成就感满满,凭借一个节目一张嘴,就能俯视香江一票明星大腕儿了。
其实他也希望通过他的节目,能够影响香江青少年,把 “理性主义” 与 “实证精神”这些科学思维注入到他们脑子里。
至于能够影响到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未来会进入科技行业,他也不知道,反正他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