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四合院之无奈的穿越 > 第536章 蛰伏三

四合院之无奈的穿越 第536章 蛰伏三

    现在的碟片刻制可不像后世那么便利,刻录方式更是天差地别,需要先制作昂贵的工业母盘,然后再转录,整套流程走下来花的钱海了去了。

    飞利浦他们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碟片质量,更多的是防盗版,现在的音乐磁带盗版已经泛滥了。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这套机制在90年代初完全失效,碟片的盗版成本比磁带还低。

    云扬电器目前不具备制作cd碟片的能力,丁芸的那张专辑也是因为销量巨大,被飞利浦公司选做试音碟制作出来的。

    所以沈弼的这个要求杨山无法满足,他只能把手里的三张试音碟送给他,未来几年应该也不会增加多少。

    告别沈弼后,杨山悠悠然走出汇丰总部大楼。他朝不远处的那片地扫了一眼,放下了心里的那点执念。不要也好,这样他的那几个厂子在未来几年会比较轻松的完成产业升级。

    ......

    又等了好多天,嘉道理这老小子终于从东京回来了。

    八十多岁的人,他也不怕x尽而亡。

    他的那间办公室杨山不想再进去了,所以干脆请他来大浦工业区,参观工厂。

    不过老头似乎并不领情,“杨山先生,你真请我来看工厂?”

    “呵呵,您前段时间在温柔乡里待腻了,我来给您换换口味。”杨山一边与工作人员一起给他穿防护服,一边调侃道。

    嘉道理胖胖矮矮的身材,还真不好找合适的防护服。

    “一个破冶炼厂有什么好看的?”

    “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家工厂没接待过几个访客,你都算是优待了。”

    杨山邀请嘉道理参观的第一家工厂就是越同晶圆厂。与其他工厂相比,他对这家工厂的掌控力是最弱的。

    当初建厂的时候,杨山除了提供土地和厂房以及必要的配套设施,其他一切都是小日子国的信越化工说了算。

    没办法,他自己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操心这些事情,手里也没有合适的懂技术的人才。

    所以在工厂投入生产后,杨山只是掌控了部分的工厂管理和运营的权利,生产和销售两大块都插不进手。这家厂子虽然挂名越同,但更像是信越化工的香江分厂。

    不过杨山还是很感谢这家小日子国企业,是他们主动找上门合作的,而且目前为止双方相处的还算和睦。

    说实话,他更佩服这家企业。信越化工从制作农用化肥开始起家,逐步的进入半导体领域,只花了十多年时间站到了行业顶尖。

    现在越同半导体不仅仅是晶圆片从他们厂采购。制作芯片的光刻胶、清洗剂也用他们家的,就连封装芯片用的材料都是买他们家的。

    价格不贵又好用。

    杨山也不是没有从这家工厂中受益。

    63%的股份分红金额不提,单单他们为越同半导体提供定制化晶圆片,就间接的为杨山带来大笔的利润。用于工控领域的芯片对晶圆的纯度要求更高,以保证生产出来的芯片有着更好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

    如今信越化工在小日子国本土的工厂已经实现了6英寸的晶圆量产。有这种能力的企业,全球都不超过三个。

    尽管因为6英寸晶圆的生产成本太高,在现在的半导体市场几乎是没有需求,但杨山还是决定把这项技术引进到香江。

    如今两家还没谈妥,不过杨山对此很有信心。

    更低的税负、更低的人力成本、更廉价的能源(相对小日子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便捷的交通以及大量的具备基础知识水平的工人,还有杨山这个甩手大股东,信越化工为啥不同意。

    当然,杨山要付出的资金也不小,如果要建6英寸的产线,他至少投入7000万美元,以获取先进的设备和一系列的技术授权。

    攀爬科技树真是没有止境。

    额,扯远了。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杨山带着嘉道理先来到了石英砂的清洗车间。

    80年代的车间没有自动化,工作环境有些恶劣,空气里散布着各种化学品的味道,还有粉尘,不过工人们的劳动保护做的还算到位。

    这也是杨山让老头穿着全身防护服的原因,他年纪可不小,万一一头栽在这里,那乐子可就大了去了。

    别看老头嘴上抱怨,心里对这家工厂还是很好奇的,“不就一堆沙子么?”

    “对,就是沙子,不过这些沙子可贵。从美国进口的,每吨一万美元。”

    嘉道理啧啧嘴,“有什么区别?”

    “纯度更高。”

    “呵呵,能有多高,比周大福的千足金还高?”

    “你说对了,比他们家的金子还高。”

    老头不吱声了。

    进入结晶车间后,一股热浪迎面吹来,隔着防护服都能感觉到。

    “这里就有点像您刚才说的冶炼厂了。”杨山开着玩笑。

    “嗯,那个大电炉里融化的就是沙子?”

    “对,那是反应炉,通过添加各种原料,让沙子提纯结晶。”

    “还要提纯?”

    “是的,纯度要达到7个9。”

    老头对这个车间没啥兴趣,实在太热了,连忙催促着离开。

    可惜他没想到,下一个车间温度更高。从这个车间里坩埚中的熔融状态的硅液就能看出来,呈现亮橘色。

    “这是在干吗?”老头忍着热浪问道。

    其实这也有他的心理自我暗示的因素,这里的室温并不算太高,工作区与结晶区隔着几层玻璃,而且大功率的空调开着呢,工作环境比真正的炼钢厂炉前工强出好多。

    “从多晶硅变成单晶硅,那个柱子就是已经长成的部分,坩埚里的硅液会一点点的攀附在柱子上一点点的生长。有点像咱们制作单晶冰糖。”

    单晶硅的生长非常缓慢,几乎是肉眼不可见的。不过老头却耐心的待了十分钟,生生的看出了变化。

    接下来的切割、研磨、抛光工序就没什么稀奇的了,虽然技术含量依然很高,但不再用杨山解释,老头自己就能看懂。

    来到休息区后,杨山拿着一片碗口大的硅片,送给嘉道理,“送你的礼物,刚刚生产出来的。”

    看着光滑平整的能当镜子用的硅晶片,老头还刻意对着脸照了照,“挺清楚的。”

    “那当然了,你手里拿的可是世界上最平整、最清晰的镜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