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四合院之无奈的穿越 > 第552章 开会

四合院之无奈的穿越 第552章 开会

    杨山这次回京是被催着回来的,部长大人要他参加年底到82年年初的一系列会议。

    “六五计划”进入第二年,政府各个部门都在进行总结。

    上一次的“五五计划”制定的比较冒进,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畸形,各项工作发展的并不顺利。

    而“六五计划”面临着改革,所以这一次的五年计划主要是调整转型,顺带着提高。第一年的转型工作推进的不错,所以参会人员个个面带笑容,对未来几年的工作计划也充满了信心。

    杨山不会参加什么扩大会议,他参与的基本都是内部讨论会,而且他去了也只是带着耳朵听,从不发言。他与其他参会人员也没什么交流,听完就走,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都是通过写文章上内参的方式。

    总的来说,未来几年国家的发展重心还是偏向面对消费层面的轻工业。领导们也明白,现在这个阶段满足民众的物质需求才是第一位。

    而电子半导体行业是属于重工业的,所以政府支持的力度比较有限,即便是支持,也是更看重与消费层相关的。

    比如现在已经定下的从小日子国引进三英寸半导体的全产业链生产线,花费两亿多人民币,准备落户在无锡半导体厂。

    这条产线根本就谈不上先进,杨山的工厂都准备转向6英寸了。而且工艺水平也是ttL双极型,这种工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落后技术,可国家还是拍板确定要引进。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

    第一就是支持国内的国产电视机生产。现在民众对电视机需求的呼声日益增长,而ttL工艺正好适配电视机所用的模拟集成电路。

    相对世界上主流的moS工艺而言,ttL双极型半导体全身都是缺点,比如耗电量大,单个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有限,集成度难以提高等等。但它也有优点,那就是响应速度快,制作工艺简单。

    好吧,响应速度方面在cmoS工艺改良之后,也没有多大优势了。

    所以,国家花大价钱引进这条生产线,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彩色电视机的国产率。

    第二个方面嘛,就是国际形势了。

    虽然中国与西方国家处于蜜月期,但是“巴统”的红线依然存在,想引进更先进的moS工艺产线受到各种限制。反正就是技术水平低的不想要,技术高的又不给。

    最终的决策结果就是引进ttL工艺。

    这个决策与其说是战略选择,不如说是在做填空题,治标不治本。也压根谈不上发展的空间,因为国际上大多数的半导体企业都已经停止了这个领域的技术研发,就连配套的生产设备都不怎么制造了。

    杨山对此不发表任何意见,领导自有领导的考量,他一个玩技术的服从安排就好。

    除了无锡厂的这条产线,未来几年应该不会有大规模的先进产线引进了。

    在发展方向上, 四机部对下属工厂制定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京津地区的半导体厂以878厂为核心,主要侧重工业和军用配件的生产;而南方的江浙地区半导体厂则是聚焦消费类集成电路。

    至于西部的半导体厂,就以西安为核心,当做产业补充。

    在这方面杨山就有意见了,他写了份意见书,大概意思是消费类电子产品不可以一家独大,要有竞争者参与,只有竞争才能提高,才有发展的动力。

    他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主要工厂为核心,联合周边生产能力弱的企业,形成区域内全产业链规模优势,然后各个集团在国家层级的消费领域竞争。

    杨山说的容易,政府真要按他的意见办,难度非常大。因为现在国内还不是个全流通市场,各家工厂的产品都有各自的势力范围,即使在生产层面上多家工厂依靠计划经济的配给制实现协调一致,在消费市场上也很难做到全国一盘棋。不光各地都有地方保护,仅仅在物流方面就是个大难题。

    不过他是嘴炮党,干的就是提建议的事情,至于上边的领导听不听,他管不着。

    当然,在杨山参加的诸多会议中,也有的发言涉及到他。

    一位沪城轻工局的领导在会上发言,请求国家严控走私,尤其是电子产品的走私行为bALAbALA一大堆。

    他的大概意思就是现在国内廉价的走私电子产品有泛滥的趋势,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各地企业的正常经营。

    他话里话外指出的重灾区就是:电子表。

    听到他的这番发言,参会的很多人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转到了杨山身上。

    没错,这件事与他有很大关联。

    自从几年前与弯弯那边打了一架后,电子表用芯片迅速廉价化,尤其是这几年工艺制程的提高和生产技术成熟后,再加上4英寸晶圆上线,使得最低端的电子表芯片的生产成本降到了3港币以下。

    因为利润实在太单薄,所以越同半导体厂就把生产低端电子表芯片的车间外包了出去,每年只收少量的授权费和租金。

    对越同半导体来说是微利,可在其他人眼里就不一样了。

    那帮承包商为了提高利润,简直都不要脸了,他们取消了所有的质检流程,使用半自动化设备把最低档的芯片、液晶面板、晶体振荡器等配件组装到一起配上廉价的塑料外壳直接大批量发卖,出货价达到了丧心病狂的16港币。以市场汇率换算下来,也就6块人民币。

    因为制作工艺成熟,即便没有质检,成本合格率也能接近九成。所以购买者也不太在意单一手表是不是好用,碰到了就自认倒霉。

    这些没有品牌的山寨电子表在各个发展中国家都取得了很好的销量。

    恩,尤其是内地。

    随着国门的开放,往来人员的增多,体积微小的电子表已经成为首选携带物品。已经有人一麻袋一麻袋的往这边扛电子表。

    别看这些劣质电子表在正规市场上不受待见,但在国内绝对属于是精工细作。打得各地的刚刚投产的电子表工厂没有任何的生存空间。

    尤其是沪城的老牌手表厂,刚刚生产出一批自认为不错的产品,准备卖100多人民币。

    可出门一看,厂门口的地摊上就有质量更好的20来块钱的走私电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