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 第525章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第525章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东南沿海与大明相邻的近百个小国,大多已经对大明抱有好感。

    此外,他们国内的露天矿场,乃至那些易于开采的地下矿场,正持续不断地为李王府带来巨额财富。

    并且,这些国家的贵族,甚至包括他们本人,都纷纷来到大明游历,由各地的显赫贵族负责接待。

    坦白讲,

    李明本应察觉这些情形,但他满心都在关注着李浩宇,反倒忽视了那些并未领兵出征的普通贵族。

    以至于……

    不过幸运的是,

    李浩宇因未离京而应让李明感到困惑。

    但提到另一人时,

    “或许有人十分不解,为何选定汉王之子作为皇太孙的唯一人选?”

    李明此言一出,群臣震惊。

    真的是汉王之子吗?

    其实多数人心中只是略有猜测,尚未得到确凿的消息。

    毕竟此刻皇长孙李晨曦都不在京中,皇上李明此时宣布已选定皇太孙,那除了汉王之子还能有谁?

    然而,

    当李明真的亲口证实这一消息,仍有人难以接受。

    凭什么?

    汉王之子胆小无能,此次即便有机会成为皇太孙,也不肯离开京城半步……其实提及这点,部分文臣倒是颇为满意。

    毕竟,他们心中理想的皇帝应是不喜折腾的。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像太祖皇帝那般,或是当今皇上李明这样,动辄御驾亲征的君主,实在令人头疼。

    反观皇长孙李晨曦,为了争夺皇太孙之位,急匆匆地一路奔向东南沿海,南下深入海域。

    这让部分文臣难以接受。

    这性格,怎么与当今皇上李明有几分相似?

    反而汉王之子,文文静静,无所事事,这才像是一位帝王应有的模样。

    只需居中而坐,无为而治,天下之事交由他们文臣打理即可。

    何须亲自出马?

    “只可惜,”

    “汉王之子有个身为汉王的父亲。”

    “汉王以靖难之役起家,与贵族关系深厚,自己还颇为不羁……”

    “如果他出身太子一脉,即便不是嫡长子,我们也会支持他。”

    部分文臣心中难免感到遗憾。

    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们,对君主的标准始终如一。

    别折腾。

    正如当年周穆王欲发动战争,遭到众人非议,史官记载其劳民伤财,仅得些许大雁之类的战利品。

    而自那以后,戎狄不再朝贡周朝,与中原对立,这口锅也被牢牢扣在周穆王头上,便可见一斑。

    后续数次北巡的帝王秦始,

    对抗北狄的武帝刘彻等人,

    皆被文人以春秋笔法或隐或显地议论纷纷。

    这些且不论,

    赵煜见群臣面露困惑,缓缓言道:“尔等先阅此份奏章。”

    言罢,

    小宦官们依次进入,

    将誊写好的奏章分发给各位大臣。

    大臣们满心疑惑,打开一看,顿时愕然……

    其上所述甚是简洁,

    寥寥数语,便道出了事情的核心要点。

    简而言之,

    皇太孙李澈,三度扬帆出海,耗费大量物资与银两,最终却空手而归。

    不仅如此,还欠下了当地士绅的一大笔债务。

    一事无成,徒留笑柄。

    “皇太孙竟如此不堪吗?”

    “你身边既无武将也无兵马,攻不下锡兰国也就罢了,好歹做些买卖啊……”

    “做买卖何其简单,低买高卖,这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尤其是那些家住海边的官员,

    家中本就有海上贸易,

    对其中利润更是心知肚明。

    皇太孙李澈率领众人,三次出海,船上满载货物,结果分文未赚,全都原封不动地拉了回来。

    非但无利可图,反而亏损巨大,真是“本事”非凡。

    毕竟,常人想要亏损至此,亦非易事。

    废物至极!

    此刻,众人就是想装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愚昧无知地去吹捧李澈,也无从下手了。

    他们做不到,却有一人偏要为之。

    户部侍郎林风,表示自己不甘示弱。

    “陛下,虽皇太孙此次出海未能如愿,但他至少满怀热血,有一股冲劲,面对困难毫不畏惧。”

    “然而汉王世子嘛……”

    林风边说边摇头叹息,

    其意已昭然若揭。

    虽说皇太孙表现欠佳,但汉王世子更是差劲。

    矮子里拔将军,也该选皇太孙,而非汉王世子。

    “此事,成国公在汉王世子的旨意下,刚刚攻占了锡兰国。”

    赵煜淡然说道。

    李渊:“???”

    【我何时命成国公攻打锡兰国了?】

    【即便要打锡兰国,我也不会派成国公前去,这一代成国公并无多少作战经验,不过是个纨绔子弟……】

    【且慢,】

    【我方知锡兰国已被攻占,这老狐狸的消息怎会如此灵通……】

    李渊心中的种种抱怨,几乎要溢于言表。

    最为愤懑的,乃是镇远侯擅自攻打罗刹岛之事。

    你说奉我之命行事,既已得手,我姑且认下。

    但我依稀记得,

    我仅吩咐尔等贵族勋戚资助人力物力,参与矿业的大开发,并未让你们有任何军事行动!

    你们怎能悄无声息地就攻占了罗刹岛?

    还有那个老谋深算的李世民……

    【老谋子不是不打算攻打罗刹岛吗?】

    【为何镇远侯犯错,反倒成了我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契机?这合乎情理吗?不合情理啊!】

    【这明显是设圈套让人钻,太不公正了……】

    设圈套让人钻?

    这是何意?

    李世民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

    近来国事清闲,使得李世民有暇回味李渊曾说过的那些令人费解的话语。

    越想越觉其中趣味无穷。

    尤其是此刻,

    望着李渊那张几乎维持不住惊讶神情的脸,李世民更是觉得饶有趣味。

    “小机灵鬼,你可不能埋怨祖父。”

    “谁让这次机会千载难逢。”

    “虽然祖父也很好奇,你是如何摆平罗刹岛的。”

    “但李治那般无能,我着实未曾料到。”

    “我只能及时止损了。”

    想到李治,李世民的心情稍稍黯淡了些许。

    毕竟,他曾是李世民颇为看重的皇长孙,一度认定的皇位继承人选。

    结果呢?

    李治横空出世,将他远远甩在身后,这一点暂且不论,毕竟天才与人才不可同日而语。

    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自古皆有。

    可是此番,

    李治那小子的无能程度,几乎要突破李世民的底线了。

    提前抵达东南海域,率先与方腊余部接头,结果两次都被驱逐,第三次更是直接被镇远侯府的管家截了胡。

    你不如人家管家也就罢了。

    反正我对你也不再抱有希望了,是吧?

    结果呢,三次,整整三次,各种货物装上船,让你去谋取利益,结果你却亏得只剩下几张巨额欠条,拍拍屁股要回京城了。

    想到那么多钱,李世民就心痛不已。

    “真是个败家的孙子!”

    “哪一个都比不上李渊贴心。”

    “既能为我出谋划策,又有本事而不喜张扬,是个内敛的好孩子。”

    李世民望着李渊,愈发觉得满意,简直快把他当成自家女婿般看待了。

    路上,李明远正急匆匆地前往京城,他绝不会料到祖父对自己的评价竟与对李浩然截然不同。

    若他知晓,定会一脸愕然,满心愤懑。

    “祖父,您这是老眼昏花了吗?您可还记得,从前您最不待见的就是那些内敛之人,总说他们城府深,心术不正,如今怎又成了夸赞之词?”

    “我简直不敢相信!”

    “若偏心,您直说便是!”

    李明远对此一无所知,即便心中有万般不满,也无人倾听。

    然而……

    在场众人,听了李渊的一番话后,瞬间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事情已经清楚了。”

    “不就是因为皇长孙把事情办砸了,让皇上觉得他太过无能,甚至比那无能的齐王世子还不堪吗?”

    “齐王世子这次可真是捡了个大便宜。”

    “什么都没做,就被皇长孙那一波操作直接推上了太孙的宝座!”

    至于李渊所说的,国公爷灭了兰山国是齐王世子下的命令,在场之人皆嗤之以鼻。

    齐王世子何德何能,能让国公爷如此听命?

    与其说是齐王世子指挥国公爷,大家更愿意相信是皇上私下授意,给齐王世子送功劳。

    毕竟,皇上对齐王世子的偏爱,已是众人皆知。

    群臣对李渊这次的举动无言以对,尤其是文官们,心中更是愤愤不平。

    皇上身为裁决者,却带有私人情感,这实在不妥!

    可他们终究没有说出口。

    只因这次,皇长孙李明远的表现太过糟糕。

    看看这满朝文武,几乎都齐聚在大殿之上。

    可太子李承乾呢?

    他竟未现身。

    想必连太子自己,都对这个曾被称赞为少年英才的儿子感到失望了吧。

    “皇上!”

    户部侍郎张亮,这位老朋友,满脸不服。

    他不能服啊,一旦服了,他这户部侍郎的位置也坐不久了。

    太子李承乾和皇长孙李明远,可是他最后的指望啊。

    然而……

    “拖下去吧。”

    面对张亮的泪流满面,李渊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

    一群如狼似虎的御林军冲进大殿,将张亮像死狗一般拖了出去。

    “……太子不可废!齐王世子不可立为皇长孙!古往今来,从无此等荒唐之事!皇上三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