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 第553章 此乃老成谋国之论啊!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第553章 此乃老成谋国之论啊!

    你们难道不清楚君主是我们所尊崇的吗?

    更何况君主还是皇太孙的祖父,即便看在皇太孙的情面上,我们也不能让你们如此对待君主!

    这些贵族将领怒火中烧。

    正当他们欲开口,怒斥这些文臣之时,

    文臣中走出一人,

    竟是刚才其他内阁大臣情绪激动时,一直保持沉默的

    李渊!

    李渊从容不迫地行了一礼,平静地说道,

    “君主,正如其他大人们所说,此刻撤退,我们将立于不败之地!”

    “倘若这是一场阴谋,鞑靼人知晓了我军的内部情况,且有部分鞑靼军队就在我们营地附近,他们完全可能暗中搞鬼,到时候内外勾结,我们大军将陷入险境。”

    “所以,我们此刻返回大明,即便本雅失里和兀良哈三卫联手,我们也无所畏惧。”

    “即便此事为真,就让他们自相残杀,岂不快哉?!”

    众人惊愕。

    文臣们惊讶于往日沉默的李阁老,竟说出了如此粗犷的话语。

    自相残杀?

    何等粗俗!

    然而,却也颇有几分道理。

    武将们,则对李渊的话感到惊讶,觉得他说的颇有几分道理。

    此刻似乎返回大明,远比留在原地,无论是等待确凿的情报,确认本雅失里所言是否属实,还是寻找战机出击,都要明智。

    正如李渊所言,大明已然立于不败之地。

    这便足够了,不是吗?

    就连朱权也眯起了双眸。

    不得不说,李渊的思维、洞察力,总能发现他人忽视的关键。

    当众人还在纠结本雅失里的情报真假,大明军队是该立即行动,还是先探明情况再行动时。

    李渊,

    他已经跳出了这个思维的局限。

    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

    我们该如何抉择?!

    留守,进攻,还是……撤退?!

    无论局势如何发展,无论对方虚实如何,我们大明都能不受丝毫损害。

    此乃老成谋国之论啊!

    “难怪,那智者对李荣的评价如此之高。”

    “那智者的眼光果然一如既往的毒辣,他所称赞之人,果然非同凡响。”

    朱权心中暗道。

    他正欲开口,

    谁知……

    一位尊贵的内阁重臣,竟然开始口出粗言,你还想怎样婉转批评他?

    李渊心中惊愕。

    【看来,这老家伙是想选边站了。】

    【也好,文官张晨,对当下的大梁倒也有些益处。】

    【不过,老家伙可没我这般机智,他时而狡猾如狼,时而愚笨似牛。定是不明白赵宇此刻正对他做最后的考量,】

    【考量完毕,赵宇就该亮明态度了。】

    【真是多事之时!】

    【东南沿海的诸多岛屿,借着开放贸易口岸的名义,暗中实施侵略图谋。】

    【北方看似即将安定,结果文臣武将间的争斗未有定论,这边文官集团也快要闹翻天了。】

    【罢了,不关本公子的事。】

    【只盼这些人快点议完,本公子好回自己营帐,再补个回笼觉。】

    【全因忽必烈的这份联名上书,害得本公子觉没睡饱,梦中周公之女的纤手刚触上,就被拽起来谈正事。】

    【正事?何为正事?让本公子安睡,才是这世间头等大事!】

    后续还有李澈不断嘟囔着想睡觉的话语。

    这些话,

    李渊已无心再听。

    因为他已然震惊不已。

    张晨说了什么?

    赵宇要选边站?

    他还在试探我?

    我怎么全然不知?

    李渊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弄得有些恍惚,反复回想赵宇之前的话语,也未寻得丝毫端倪。

    他却不知,他的这份“沉默”,

    却给了赵宇最终的决心!

    “不过,”

    “微臣仍觉应战!”

    赵宇话锋突变,语惊四座!

    众人皆以为自己听错了,或是耳朵出了问题,你之前不是说大梁什么都不管才是最好的选择吗?

    怎突然就说要打仗?!

    你疯了吧?

    哎呀!

    “若只为大梁二三十年的边境安宁,我们此刻大可打道回府,但微臣深知陛下的宏图大志。”

    “陛下,愿让草原,从此不再成为大梁的敌人,草原,亦不再是法外逍遥之地。”

    “陛下,愿我大梁,成为自天地初开以来,首个一统草原,将草原纳入朝廷版图的中原王朝!”

    “故而,”

    “我们,自然要打!”

    “不仅要打,更要即刻出兵!”

    赵宇斩钉截铁地说道。

    这一刻,

    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连皇帝李渊也呆住了。

    汪汪汪,你说什么?我这儿听不真切,你说我有个大志向?

    嘿,听起来确实挺有气势的。

    跟小豹子说的那一套还挺像。

    但我从没立过这样的大志向啊。

    你从哪儿得知我有这么宏伟的计划的,连我自己都不清楚……

    我不就是照着小豹子说的做了吗?

    中原与草原一统,草原此后遵循中原的法令……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耳熟?

    啊哈!

    李禛恍然大悟。

    “这不就是小豹子提到的二元制国家理念吗?”

    “杨晟怎会知晓小豹子的心思?”

    “难道……”

    “这便是所谓天才的想法总是不谋而合吧。”

    “而我,难道真的像小豹子说的那样有点笨?……呸呸呸,大吉大利,我这么聪慧,才能有小豹子这般聪明的孙子,怎可能笨?”

    李禛心中半信半疑,思绪纷乱……

    然而,

    他并不知晓,

    杨晟之所以能从他的行动轨迹中,揣测到李瞻岳的心思,

    并非因为杨晟更为聪慧,

    而是杨晟更能沉得住气。

    花了近半年时间,才渐渐厘清了心中的那条主线。

    但李禛,

    毕竟是帝王。

    这段时间里,他既要忧虑军饷,又要烦恼粮草,粮草之后是运输,运输之后是排兵布阵,还要一次次分析草原局势。

    哪像杨晟,虽是内阁大臣,但李禛对内阁已不那么倚重,他们的责任与工作量减轻了不少。

    另一方面,

    不知为何,或许是朝中风向所致,其他大臣与杨晟的关系,似乎越来越疏远,

    他们有什么交谈都避开杨晟,使得杨晟被孤立……

    长此以往,

    杨晟成了应天城内最为悠闲的官员。

    身为内阁大臣,除了皇帝指派的任务,他人无权吩咐他。

    于是空闲时间甚多,

    时间一多,人便容易胡思乱想。

    不知他如何琢磨的,反正经过一番思索,杨晟自觉自己摸透了“李禛”心中的志向!

    “原来皇上心中的志向,竟是这样……”

    杨晟明白后,几乎要感动得落泪。

    若说历史上哪个人物的心理与他此刻的感受极为相似,

    那大概就是投笔从戎的班超了。

    也因此,

    李明今日,在几乎所有文职官员一致反对皇帝赵弘的情境下,对于鞑靼首领阿穆尔所重视的策略,他挺身而出。

    “我不能让陛下孤军奋战!”

    李明心中暗自思量。

    赵弘沉默无言。

    原来小家伙是这样想的吗?

    赵瑞心中暗自嘀咕。

    原来老狐狸是这样盘算的?倒和我有点像,看来老狐狸也有糊涂的时候。

    武将张伟暗自思索。

    娘的,原来陛下的志向如此高远?那还等什么?赶紧行动,支持阿穆尔,把乌桓三部落给灭了!

    文职官员们面面相觑。

    原来我们一直以为失去理智的陛下,心里竟是这样打算的?李明真是了不起,竟然能想到这一层。

    不过……这是真的吗?

    还有,这一计策能奏效吗?

    此刻,赵弘已回过神来,望着其他大臣或敬仰,或惊讶疑惑,或怀疑的眼神,不禁老脸微红。

    其他人都不知情,但他自己最清楚。

    李明口中那个胸怀大志,拥有超前眼光和胸襟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孙子赵瑞啊!

    我只不过是把赵瑞的想法拿来用了。

    这就像科举考试的基础题目,无需表达个人政治观点,随便抄个解元的答案,成绩也不会差。

    但这不代表你的基础真的很好。

    看来这次回去后,我要好好研究一下赵瑞都说过什么,里面究竟有什么深意?

    否则要是今天的事情再发生一次,我还是什么都不懂,那就太尴尬了。

    其实说实在的,

    赵弘此刻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大家这样看着自己,也不好意思逃跑。

    更重要的是,

    小家伙赵瑞还在场。

    我总要保持一下爷爷的风度。

    落荒而逃这种事情,怎么能做?

    “看来爱卿也理解朕的心意了。”

    赵弘皮笑肉不笑地说。

    众人默然。

    皇上居然真的是这么想的?

    文官们回想起李明那一番精彩的分析,不禁开始发愣。

    现在收回刚才的话,还来得及吗?

    毕竟,如果真的如李明所说,赵弘的想法得以实施并成功的话……

    那简直是超越古往今来任何帝王开拓疆土的伟业!

    他们这些人或许会被载入史册。

    但非以荣耀之名流传千古,而是作为后世笑柄被铭记,

    好比那阻挠变法的旧臣甘渊……

    念及此景,

    多数文臣心生怯意。

    反观另一边,那些武将们则开始相互庆贺。

    武将们瞧着那些沉默不语的文臣,一个个低垂着头,仿佛魂游九天之外,心中好不快意。

    哼,你们这些腐儒,刚才不是挺能言善辩的吗?

    现在怎么哑巴了?

    怎地开始装聋作哑?

    先前本将军看你一眼,你便瞪了回来,如今本将军连看你十几眼,你竟也无动于衷,不来瞧瞧本将军,你的傲气哪去了?

    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