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 第555章 凡我大明疆域所至,唯我独尊!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第555章 凡我大明疆域所至,唯我独尊!

    【这老狐狸不知怎的,近来凡事总爱向小子询问。】

    【这等事情难道还不够明显吗?小子怎可能知晓西方人的底细?】

    【即便知晓,又岂能告知于你?说错了定会被斥为不自量力,说对了或许麻烦更大,还当我被夜叉鬼附身,转眼你可能就认为小子神志不清,要将小子除之后快。】

    【不过,这位约翰大帝,当真是个……奇特之人。】

    【我记得他乃私生子出身,嘿,在西方社会,私生子绝无继承王位的可能。】

    【即便是女儿继承家业,也绝不会将家业传给私生子,哪怕是真爱所出,】

    【这点与大明截然不同。管你是否为私生子,只要为男性便比女子尊贵……】

    他熬过了父亲与兄弟的离世,最终背叛侄女,登上了葡萄牙王座。

    或许,称他为“阿维兹家族”的代表更为合适。

    毕竟,在西方观念中,私生子继承家业,无异于改朝换代,仿佛国家被外族所篡。

    这与春秋乃至更早的中原相似,那时过继之子比私生子更有资格继承家业。

    前者,是法定的继承者;后者,至多得到父亲的怜悯与些许恩赐,在法律上,他们无权继承家业。

    东西方古代,在这一点上颇为相似。

    正因如此,这位若泽一世的登基,对葡萄牙而言,显得尤为不可思议。

    然而,他终究成功了。

    按理说,这位若泽一世与亨利亲王应亲自率领一万九千余陆军、一千七百余海军,以及两百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攻占了黑象洲西北的休达城。

    怎会远行至大明附近?

    朱隶惊愕。

    从小狐狸的言辞中判断,这位若泽一世应是国王,或是某个庞大帝国的君主。

    一国之君,御驾亲征,竟只率领两万余众?

    战舰?意指船队吗?

    两百余艘船只?

    这……

    要知道,朱隶方才御驾亲征归来,那次北伐,动员了五十余万大军!

    对方呢?

    两万人?

    人数相差如此悬殊,有何可惧?

    诚然,北伐草原,调动的是整个北方的兵力与卫所。

    但若南方有若泽一世这等跳梁小丑挑衅,只需南方组织兵力即可应对。

    南方无需如北方般严防草原部族,因此卫所较少,但能迅速调集的兵力亦不在少数。

    一二十万,轻而易举。

    三五十万,亦非难事。

    只要时间充裕。

    大明凭借人数优势,足以让对方一败涂地!

    “果然,遇到不明之事,只需询问小狐狸,便能迎刃而解。”

    “不过,小狐狸究竟如何知晓千里之外的事?”

    朱隶不禁心生好奇。

    难道,真如小狐狸所言,是被罗刹鬼附身?

    可也不像啊……

    这段时间,朱隶一直能听到朱瞻海的心声,已有一年多之久。

    历经两次北伐,一次灭倭大战。

    朱隶深知,朱瞻海对养父汉王朱高煦的情感真挚,对大明的归属感亦非虚假。

    既如此,朱瞻海绝不可能是罗刹鬼附身。

    既然非鬼怪作祟,

    莫非……

    “灵狐乃天界使者降临?”

    正当李煜思绪纷飞之际,又一则紧急消息传来。

    此番,依旧由飞鹰卫以最快速度送达……非情报,而是战况!

    “我军五万将士于汪洋之上与一伙海盗交锋,竟无一幸免!”

    飞鹰卫垂首,不敢直视李煜。

    “领兵将领、士兵,随行飞鹰卫,皆已捐躯,遗体沉入海底,无从寻觅!”

    ???

    !!!

    闻此汇报,

    众臣皆惊愕失色。

    “怎会如此?”

    “我大明五万精兵,遭遇这小小番邦海盗,居然全军覆灭?!”

    “莫非是虚报军情?!”

    “既已全军覆没,你们又如何得知?”

    众臣又惊又愤,纷纷质问飞鹰卫。

    然而……

    “因这些海盗,将大明船只视为战利品,四处夸耀……”

    飞鹰卫的头更低垂。

    什么?

    海盗非但不斩杀大明士兵,反倒携战利品四处夸耀?

    这是视大明如无物吗?

    “即便是五万头牲畜,被人屠宰,也需耗时费力。”

    “更何况是整整五万精兵!”

    “何以至此?”

    有贵族提出质疑。

    但更多的贵族转而向李煜请战!

    “陛下,我们出兵吧!”

    “是啊,是可忍孰不可忍。此时我大明当以铁拳回击!”

    【倘若真是那远道而来的国度,他们的人数断不可能超过大明。五万兵马,即便是倾其国力亦难以凑齐。】

    【这意味着他们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击败了大明的军队。】

    【这些皆是战场上的勇士,怎就不思考大明此次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直接开战固然痛快,但若不明就里便贸然出兵,万一再败,受苦的不还是我大明的子民?】

    “尔等皆认为应发起此战吗?”

    李煜沉声发问。

    “自然!”

    贵族们异口同声。

    说实话,如今的大明军队无所畏惧。

    蒙古人已被他们击败。

    蒙古残部,即便逃回草原,也损失过半。

    最新战报显示。

    宁阳侯配合外族首领,将另一部落定罪后,打得其溃不成军。

    北方压力骤减。

    此刻,所有大明的 ** 皆在想,世间还有谁能与之抗衡?

    凡我大明疆域所至,唯我独尊!

    然而在此情形下,

    那些异国舰队不知何时悄然逼近了大华周边的海域,不仅侵扰大华的附属国,更是胆敢屠杀大华五万将士。

    既然他们自寻死路,我们岂能不成全!

    在一片激昂的情绪中,

    李煌雄鹰般的目光扫视四周,

    “你们可知敌军的具体兵力?他们在海上为何能战胜大华的军队?如今大华的军队尚在集结,为何会与他们不期而遇?这些,你们可有了解?”

    李煌冷冷地发问。

    “……”

    众将沉默。

    上方的头脑逐渐冷静下来,因为他们意识到,李煌提出的问题,他们竟无一能答。

    “你们一个个,这么多人,满脑子都是大华的荣耀。”

    “只想着为大华将士复仇,却从未想过要了解这个敌人的真实情况吗?”

    李煌怒声斥责,语气愈发愤怒。

    未曾料到,这些将领竟因几场胜利便骄傲自满,难道他们不懂骄兵必败的道理?

    更何况,你们凭什么为这几场胜利而骄傲?那是你们的功劳吗?

    首次北征,之所以能俘获那颜失里,全靠智狐的谋划。

    之所以能擒住阿鲁台,避免其逃脱,并斩草除根,解决鞑靼内乱,扶那颜失里上位,亦因智狐之力。

    后来覆灭倭国,我大华几乎毫发无损,还不是因为智狐在诸国间树立了威信?

    即便是第二次北征,

    为何那颜失里能洞悉马哈木的动向?皆因智狐先前让那颜失里独揽鞑靼大权,所以他才有资格与马哈木合作,为大华军队提前获取如此关键的情报。

    更不用说后来的平定马哈木之战。

    智狐仅凭一句话,便剖析出诸多情报,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才使得大华军队伤亡极小,却收获颇丰!

    瓦剌覆灭!

    兀良哈背叛大华的铁证!

    为大华北方疆域,增添了沃土!

    这段时间的桩桩件件,可有你们的半分功劳?

    一丝一毫都没有。

    然而你们却如此沾沾自喜。

    李煌心中怒火中烧,

    但他却无法发泄,因为这些话他难以启齿。

    正因如此,

    他心中的怒火愈发旺盛。

    “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你们身为领兵将领,大华的贵勋,竟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吗?”

    李煌厉声大骂。

    斥责声中,那些显贵们低垂着头,默不作声。

    唯独一人,身份不明,低声咕哝:

    【秘密编号(此处省略具体数字)】

    “但情报我们不是早已掌握了吗?”

    “竟敢反驳?”

    李渊冷笑连连,

    “没错,锦衣卫确实带回了关于那些入侵者的情报,可朕问你们,从这些情报里,谁能看出他们有覆灭我大国五万雄师的能耐?”

    “……这……”

    “无人能答。”

    “无人能答?既已知晓不能,还觉那些情报有何用?既已知晓不能,就应明了其中必有蹊跷!”

    “查!”

    “给朕查个水落石出!”

    “唯有弄清这些情报,明白他们是如何屠戮我五万将士的,此战方能继续。”

    “传朕旨意,令东南沿海一带的兵马于陆地集结。”

    “接下来该怎么做,不必朕多说了吧。”

    李渊语气冰冷。

    面对李渊连番质问,那些显贵羞愧难当,纷纷低头。

    “遵命,陛下!”

    群臣齐声回应。

    不论是文臣抑或武将,

    他们皆已下定决心,

    回去后定要施展浑身解数,协助朝廷,尽快摸清那帮入侵者的底细与身份。

    武将欲建功立业,为家族后代谋取更多荣耀。

    文臣则想,

    “哼!”

    “我们在海外好不容易开辟了一条贸易路线,还没赚几个钱,你们这些可恶的入侵者就来摘果子?想得倒美!”

    此刻,文臣们也纷纷卷起袖子。

    大夏朝廷,这台庞大的机器,终于万众一心地运转起来。

    若说原先对这群入侵者较为上心的,仅有李渊,

    而他重视他们的原因,

    并非真的了解他们有多强,

    而是不愿他们搅乱了小狐狸的“大计”。

    然而现在,

    经历了一场遭遇战,五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

    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