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 第566章 一切行为皆有据可查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第566章 一切行为皆有据可查

    朱元璋不服,那叶轩懂得太多了吧?难怪孙子这么喜欢。

    现在他难以安抚大孙子了,一切皆因叶轩那小子。

    最终,朱元璋只能勉强答应朱雄英。

    “乖孙,非是爷爷不让你外出,只是外面危险。这样吧,爷爷允许你每月出宫一次,如何?”

    “太好了!”朱雄英兴奋地大喊,满脸喜悦。

    次日,宏伟壮丽的大殿内,朱元璋头戴华丽冠冕,身着绣有团龙的华丽龙袍,腰系金玉琥珀带。

    他目光锐利地扫视下方。

    身着绯色官服,头戴官帽的文武百官排列整齐,手持记录朝事的板笏,低头谦卑,不敢直视圣颜。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等人位列前排,胡惟庸、杨宪等随后。

    一官员奏报:“开放海禁后,商 ** 造大船进行海外贸易,沿海官员上报,请皇上定夺是否禁止。”

    朱元璋心生欢喜,这正是他所期待。

    “朕已表明态度,支持商人,开放海禁,自不会阻拦。沿海官员应鼓励支持商人,而非阻挠。若有违抗,朕绝不轻饶!”

    朱元璋最后一句语气凌厉,大殿气氛骤降。

    百官心惊,意识到朱元璋此次支持海贸,解除海禁,决心已定。

    他欲借此机会从商人处获利,若沿海官员捣乱,定不轻饶。

    他的计划彻底落空。

    这无疑是断了人家的生计。

    朱元璋怎能不急。

    于是,他当场放出了狠话。

    在文武百官奏报完事情后,朱元璋扫视众人,说道:

    “朕决定推行考成法,对文武百官进行考评。”

    他已完全理解了叶轩提出的考成法。

    经过深思,他才决定在朝堂上宣布这项制度。

    以考成法考评官员,既可防止他们偷懒懈怠,又能让大明官员都积极起来为大明效力,同时还能监督文武百官和地方官员。

    这正是朱元璋所期望的制度。

    “考成法?”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一脸茫然。

    刘伯温身着绯红官袍,双手插袖,面色平静。

    听到“考成法”,他微微抬眼看向朱元璋,随即又闭上眼,隐藏起眼中的所有思绪。

    他心中疑惑。

    朱元璋又出新制度了?

    之前朱元璋已连出数个新政。

    解除海禁、支持商贸、造船建海上无敌舰队,还允许藩王征伐他国扩张领地。

    如今这又是哪一出?

    朱元璋怎会有如此多的改革举措。

    这项政策,难道也是那人出的主意?

    刘伯温心中思绪翻涌。

    李善长眉头紧锁,站了出来,拱手问道:

    “皇上,臣有疑惑。

    何为‘考成法’?”

    朱元璋向文武百官解释了一番。

    考成法就是通过簿册记录文武百官的任务及预期完成时间,交由相关部门定期考核的制度。

    解释完后,李善长、刘伯温等人陷入沉思。

    将要做的事和预期完成时间都记录在簿册,再由相关部门定期审核?

    若完不成簿册上的任务会怎样?

    他们以往从未如此行事。

    完成任务,全凭个人自觉。

    若非重大事宜,朱元璋不会急于催促。

    官员们若图安逸,朱元璋亦难以察觉。

    现今,朱元璋推行考成法,详录官员职责与预期完成时限,情势大变。

    一切行为皆有据可查。

    谁人懈怠,谁人勤奋,一查即明。

    更甚者,此考核将交由特定部门定期复审。

    此“特定部门”究竟所指何方?

    众人隐隐感到,此部门权势颇大,一旦考成法实施,它将拥有监察百官与地方官的权力,从而集中大量权力。

    此时,杨宪挺身而出,拱手道:

    “皇上,臣支持此制。”

    “考成法实为妙计。”

    “它能有效考核并监督百官,使之不敢懈怠。”

    “皇上智谋过人,想出如此良策,乃大明与百姓之福......”

    杨宪一番恭维。

    刘伯温对杨宪贸然支持新政,略显不满。

    杨宪乃其学生,行事鲁莽,未经深思,便急于表态,还大肆恭维朱元璋,行为颇为低俗。

    刘伯温闭目,不愿目睹此景。

    李善长多看了杨宪几眼,眉头紧锁。

    自杨宪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后,性情大变,行事跋扈,重用亲信,锋芒毕露,且与他和胡惟庸等人争斗不断。

    李善长未曾料到杨宪竟成此般模样。

    思索片刻,李善长亦出列道:

    “皇上,考成法虽好,但全面推行略显仓促。臣以为,应先小规模实施,再逐步推广至百官与地方官。”

    “如此方为稳妥。”

    贸然大规模改革,恐致朝局不稳。

    因此,李善长主张应渐进推行。

    “李大人可是质疑皇上的决策?此言恐有不妥吧?”杨宪眼中闪过一丝挑衅,望向李善长。

    他反对李善长的渐进主张,对于考成法的推行持急切态度。

    李善长心中警铃大作。

    这小子分明是想陷他于不义。

    一旦被认定为反对朱元璋的政策,以朱元璋的性情,他恐难逃一劫。

    他深沉地望了杨宪一眼,随后转向高座的朱元璋说道:

    “臣并非质疑皇上决策。”

    “只是觉得推行考成法不宜操之过急。”

    “需给予地方官员适应的时间。”

    “待他们了解考成法后,推行阻力自会减小。”

    “接受度亦会提升。”

    “皇上,臣以为此实为大题小做。”

    “考成法如此良策,直接推行亦无不可。”

    杨宪与李善长争执加剧,双方各执一词。

    朱元璋旁观此景,又瞥了一眼闭目养神、置身事外的刘伯温。

    刘伯温性情淡泊。

    杨宪无形中已成为浙东一派的领袖。

    双方关于考成法是否全面推行的争论,实则反映了淮西与浙东的暗斗。

    朱元璋心中已有定数,打断争执,宣布道:

    “朕意已决。”

    “考成法将全面施行!”

    “众卿无需再议!

    “......考成法全面施行。”

    朱元璋的话语在大殿内回响。

    李善长面露愕然,随即转为无奈。

    他斜睨了一眼旁边洋洋得意的杨宪,瞬间明白朱元璋支持杨宪的缘由。

    杨宪乃浙东党人,而他则是淮西党人。

    如今淮西党势力庞大,朱元璋心有顾虑,故有意扶持杨宪,以增强浙东势力。

    推行考成制度,

    制衡淮西与浙东党派,

    双策并行,

    朱元璋此计,着实精妙。

    考成法势在必行,

    朱元璋深知他们不敢公然反抗,只会有缓行与速行之争。

    无论自己与杨宪如何选择,

    朱元璋皆会力挺杨宪。

    党派暗斗,

    此番,浙东党胜出。

    朝议结束后,

    李善长寻至刘伯温。

    刘伯温双手笼袖,面容平静如水,气质超脱。

    “李大人找我何事?”

    他故意发问。

    李善长不悦刘伯温之态,讽道:

    “刘大人,你真是收了个‘好’徒弟,我自愧不如。

    请问,你是如何栽培出如此杰出的 ** 的?我欲向你求教。”

    他刻意加重“好”、“杰出”二词,

    语调中满是讥讽。

    眼神中流露出轻蔑与鄙视。

    杨宪这等小丑,

    竟敢与他们抗衡。

    他功绩超群?

    还是官位显赫?

    若非上位者有意提升浙东地位,以制衡淮西党,恐怕杨宪这小丑,连在他们面前蹦跶的资格都无。

    面对这番冷嘲热讽,刘伯温不为所动,抬眼轻扫对方,道:

    “李大人过奖了。”

    “我虽为希武之师,但这一切皆是他个人努力所得。”

    希武乃杨宪之字。

    刘伯温亦觉杨宪今日之举过于鲁莽。

    他深知朱元璋性情,

    行事张扬必无善终。

    刘伯温行事低调,

    唯恐朱元璋注意自己。

    见刘伯温对自己嘲讽不为所动,李善长心中更怒。

    他冷哼一声,

    “刘大人,前路漫漫,我们且看谁能行得更远。”

    言罢,李善长拂袖而去,胡惟庸等人急忙相随。

    朱元璋的性情,迟早会对杨宪不利。

    他倒要瞧瞧,杨宪还能得意几时。

    杨宪的好日子,恐怕所剩无几。

    刘伯温望着李善长等人离去的身影,眉头轻蹙。

    杨宪今日在朝堂之举,着实令他惊讶。

    平日里,杨宪颇为沉稳,今日怎会如此?

    “看来,需得提点一番我这学生了。”

    刘伯温暗想。

    否则,杨宪再这般下去,迟早会遭朱元璋之手。

    毕竟,杨宪是他的学生。

    作为师父,他自当提醒一二。

    至于杨宪是否听从,那便另当别论。

    ......

    宦官小心翼翼地将朱元璋头顶的双龙戏珠翼善冠摘下,置于一旁。

    其余宦官则替朱元璋更衣。

    衮服换下,换上常服。

    正当宦官们为朱元璋整理常服时,一小宦官匆匆步入。

    “皇上。”

    “杨宪大人求见。”

    “杨宪?”

    “他找朕何事?”

    “哼,朕倒要看看,他有何事相求?”

    朱元璋眉头微皱,心生疑惑,随即道:

    “让他在御书房等候。”

    “朕稍后就到。”

    “是。”

    小宦官离去通报杨宪。

    ......

    宫殿之外,杨宪身着绯红色绣锦鸡官袍,沐浴阳光。

    小宦官快步上前,道:

    “杨大人,请随我来。”

    他引杨宪前往御书房。

    “杨大人,在此稍候。”

    ......

    言毕,小宦官离去。

    御书房内,几名宫女、宦官静立,目光低垂,存在感极低。

    杨宪稍候片刻,朱元璋更衣后来到。

    “哈哈哈......爱卿找朕,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