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 第577章 若行之,则皇权旁落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第577章 若行之,则皇权旁落

    终王颛亦不得不除此昔日亦师亦友之人。

    李成桂乃李子春嫡长子,在与元、红巾军、倭寇、女真等战中屡立战功,屡获提拔。

    史上,此人于1388年发动 ** ,掌高丽政权。

    1392年,被群臣拥立为王。

    乃棒子王朝开国之君。

    “父皇,儿臣望得父皇之助与援,若再赐儿臣些许兵马,儿臣定能速取高丽。”

    朱棣试探而言。

    朱元璋抬眼望了朱棣一眼。

    “老四,非不愿助,实乃一旦相助,你众兄弟皆求援,何以应对?总不能偏颇。”

    “如此决定。”

    “予你数十大炮,粮数十万斤。”

    “助你征伐高丽。”

    “有此大炮与粮草,以你之才,攻克高丽定无难。”

    派兵相助?

    断不可为。

    若行之,则皇权旁落。

    朱元璋一心集权。

    怎会轻易释出。

    故仅赠朱棣此等战略物资。

    余者,勿念。

    朱棣眼帘轻垂,隐情绪于眸底,暗思:

    果然如此。

    早料朱元璋不会赐兵马。

    然得数十大炮及数十万斤粮,已属难得。

    ................

    除夕转瞬即至。

    朱棣禀报高丽情形后。

    朱元璋于宫中设宴,与众臣共庆新春。

    叶轩则与沈蓉及秋月、春婵二婢漫步大明夜市。

    ..............

    叶轩:对对联?此道我熟!

    京城,夜市。

    灯笼高挂,街道通明。

    锦衣男女穿梭其间,热闹非凡。

    一侧有艺人表演。

    肌肉隆起的男子举起重锤,猛力砸下,观众惊呼,锤落石板,石碎而人无损。

    众人惊叹不已。

    男子放锤,抱拳施礼。

    “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二人持破碗向众人乞赏。

    “真厉害!”

    “夫君,他们如何做到的?”

    沈蓉满心好奇。

    春婵与秋月两位丫鬟脸上写满了好奇。

    叶轩略作沉思,这问题颇为棘手,因胸口碎大石却毫发无伤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物理原理。

    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力F等于质量m乘以加速度a。当锤子施加于石块的力F恒定,石块质量m越大,其加速度a便越小,对人体的冲击亦随之减弱,故能无伤。

    再从帕斯卡原理分析,石块与人体接触面积宽广,作用于人体的压强便小,冲击力得以分散,所受伤害自然减轻。

    身体得此保护,故而安然无恙。

    总而言之,此事解释起来颇为繁琐,且能否胸口碎大石而不伤,实则因人而异。

    未经训练的普通人若躺于其下,极易受伤。

    叶轩简而言之,乃是因下方之人训练有素,故能无恙。

    沈蓉等女的好奇转瞬即逝,随即被周遭的繁华世界吸引。街头艺人的火圈表演、各式各样的玩具、花灯、扇子、果脯等琳琅满目。

    “快来瞧瞧!花灯!精美的花灯!各式各样,欢迎选购!”

    “果脯啦,酸甜可口,应有尽有!”

    “面具,各式各样的面具……”

    摊贩的叫卖声、路人的谈笑声、卖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

    沈蓉几女驻足于花灯摊前,细细挑选。花灯形态各异,有荷花、兔子、猴子、狗、猫等造型。

    “相公,你觉得哪个花灯最好看?”

    “我觉得都挺好看的。”

    “既然相公都喜欢,那就全买下吧。”沈蓉说道。

    叶轩哑然,心中暗自思量,这被宠着的感觉,似乎还不错?

    沈蓉呼唤一声“秋月”。

    “是。”秋月应声,从荷包中取出宝钞,递给花灯摊贩。

    摊贩见沈蓉出手阔绰,一时间竟呆住了,好一会儿才接过大额宝钞,随即匆匆离去,只留下一摊花灯无人看管。

    “相公,我们去河边放花灯吧?”沈蓉向叶轩展露甜美笑靥。

    一行人前往河边,仆人抬着满载花灯的摊位紧随其后,引得路人纷纷侧目,惊叹不已。平日受礼教束缚,女子鲜少露面,但今夜乃除夕,女子出游亦属平常。

    抵达河岸,灯火阑珊,河水幽暗,盏盏花灯随波逐流,烛光摇曳,犹如夜空中的繁星。少男少女们携手点亮花灯,轻轻放入水中,任其远去。

    叶轩一行人的到来,特别是那由仆人抬着的花灯摊位,吸引了岸边男女的目光。他们身着华服,显然非富即贵,无人将他们视作商贩。

    叶轩挑选了一盏朴素的荷花花灯,与沈蓉一同放入河中,目送它与其他花灯融为一体,渐渐远去,化作一点光芒。

    与此同时,秋月、春婵等人也在放花灯,河面很快被各式各样的花灯铺满。

    沈蓉双手合十,闭目许愿,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她温润如玉的脸庞,长睫轻颤,显得格外恬静美好。

    “许了什么愿望?”叶轩待沈蓉睁开眼,含笑问道。

    沈蓉俏皮地笑了,“这是个秘密。”

    其中一盏顺流而下的花灯上,默默书写着:愿与相公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放完花灯后,叶轩一行人返回街市,前方酒楼突然传来阵阵鼓声,预示着新的庆典即将开始。

    “各位快来瞧瞧!”

    “谁能对出本店的上联,夺得魁首,即可赢取一枚精美绝伦的簪子。

    这簪子乃匠人之心血,历数年精制而成,镶嵌宝石无数,价值无法估量!”

    路人们纷纷聚拢而来。

    沈蓉拉着叶轩也加入其中,仆人们围成一圈,保护着他们。

    叶轩一眼便瞧见了那枚簪子,璀璨夺目,宝石镶嵌其间,流光溢彩,晃动的流苏下,红宝石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他心中暗自喜爱,想着这簪子若戴在沈蓉的黑发上,定会让她更加耀眼。

    “成婚这么久,我还未送过娘子礼物,这枚簪子如此光彩照人,非常适合她,我定要赢来送给她。”

    叶轩心想。

    接着,他问沈蓉是否喜欢这枚簪子。

    “这簪子确实很美。”

    见沈蓉也喜欢,叶轩便决意要赢得它。

    “那么!”

    “上联来了!”

    店家喊道。

    “第一个上联!”

    店小二拿着上联走出,其上写着:闲人免进贤人进。

    叶轩正欲回答,人群中已有人应声。

    “忙人慢行盲人行。”

    除夕之夜,灯火辉煌,街市如昼。

    酒楼店家举办对联活动,头名可得一枚精美且价值连城的发簪,引得众人围观,既有看热闹的百姓,也有饱读诗书的士子。

    店家出上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人群中,一书生摇着扇子,轻声答道:

    “忙人慢行盲人行。”

    叶轩转头望去,那书生温文尔雅,似察觉叶轩的注视,微笑着点头致意。

    叶轩未曾料到,对手竟提前对出了对联。

    古代文人众多,叶轩不敢小觑,稍有不慎,那枚珍贵的簪子或将落入他人之手。

    他全神贯注,严阵以待。

    “那位公子的才 ** 然卓越,能如此迅速地应对出如此工整的对句,实在令人钦佩。”店家笑道。

    “那么,我们接着出第二个上联。”

    店家拍手示意,店小二随即呈上第二个上联:“童子看橡,一二三四五六七 十。”

    众人正苦思冥想之际,叶轩已迅速对出下联:“先生讲命,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

    先前的读书人望向叶轩,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似乎没想到叶轩能如此迅速地应对出这个稍有难度的上联。

    “姑爷好厉害!”

    春婵和秋月两个丫鬟立刻夸赞起来,将叶轩夸得天花乱坠,才华横溢,容貌英俊。

    “好了,你们两个小丫头,别太夸张了。我虽然长得不错,也有才华,但终究只是凡人,不是神仙。”叶轩轻敲了两人的头。

    秋月摸着脑袋,一脸委屈。春婵则捂着头,调皮地吐了吐舌头。

    沈蓉见状,不禁掩嘴而笑,笑容绝美,引得众人纷纷倾倒,无论男女老少。

    “哈哈,今日才子云集,今晚的对联比赛定将十分精彩。这枚价值连城的簪子究竟会归谁所有?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我们继续出联。”

    “上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读书人迅速举起折扇对道:“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叶轩默然,又被抢答了。

    此人才华,或许不在自己之下,叶轩暗想。

    “姑爷加油!”

    “一定要赢!”

    “姑爷最棒!”

    春婵与秋月为叶轩鼓气助威,连沈蓉亦加入了加油的行列。叶轩微微颔首,以示回应。

    店家随即抛出新的对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叶轩迅速对出:“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角。”紧接着,面对上联“曲溪曲曲龙戏水”,叶轩不假思索地答以“陇埔陇陇凤簪花”。

    叶轩连续两度迅速应对,赢得春婵满脸通红地激动赞叹:“姑爷好棒!”她的眼中闪烁着对叶轩无尽的崇拜,惊叹于他几乎瞬间成对的才华,这无疑彰显了他深厚的学识。

    在场的百姓与读书人均以惊讶和钦佩的目光投向叶轩,纷纷议论:“此人真乃奇才!”“对联应对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我还在琢磨上联之意,对方已对出下联。”“思维敏捷至极!”“此人面生得很,京城才子我们皆有所闻,却从未见过此人,莫非是外地来的高手?”

    一位读书人更是忍不住多番打量叶轩,心中暗惊:先前或许尚有巧合之嫌,但如今连续两次快速应对,绝非偶然。此人的思考速度,竟在自己之上。他心中好奇:此人究竟何方神圣?叶轩风度翩翩,气质非凡,理应名扬读书人之间,怎会默默无闻?

    于是,这名读书人收起轻视之心,认真对待起来。他意识到,叶轩之才,或许并不逊色于己。若不全力以赴,恐怕接下来的比拼会落于下风。

    随后的时间里,店家不断抛出对联,叶轩与那位读书人你来我往,争相抢答,其他读书人往往还未构思完毕,对联便已被二人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