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佛魔道皆是我济癫 > 第697章 济公戏惩贪钱知府官

佛魔道皆是我济癫 第697章 济公戏惩贪钱知府官

    南宋年间,灵隐寺的济公活佛声名远扬。他看似疯疯癫癫,衣衫褴褛,手持一把破蒲扇,整日里游走于市井街巷、酒肆茶坊,却心地善良,专爱打抱不平,用他那看似荒诞不经的法子,为百姓排忧解难。

    这一年,杭州城新来了个知府,名叫赵德昌。此人贪婪成性,刚一上任,便想方设法搜刮民脂民膏。他听闻灵隐寺香火旺盛,便打起了寺院的主意,打算以修缮官府为名,向灵隐寺索要一笔巨额香火钱。

    这一日,赵德昌带着一帮衙役,大摇大摆地来到灵隐寺。方丈率领众僧早早迎在寺门之外,心中却暗自叫苦。赵德昌走进大雄宝殿,装模作样地对着佛像拜了拜,随后便大咧咧地坐在一旁,开起了口:“方丈大师,本官初来乍到,这杭州城的官府年久失修,实在是影响政务。听闻贵寺香火鼎盛,想必积攒了不少香火钱,还望大师能慷慨解囊,助本官修缮官府,也算是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方丈心中明白,这赵德昌分明是巧取豪夺,可又不敢直接拒绝,只得硬着头皮说道:“大人有所不知,本寺虽有些香火钱,但平日里用于寺庙的修缮、僧众的生活以及救济周边贫苦百姓,所剩已然不多,实在难以拿出大人所需的数目啊。”

    赵德昌一听,顿时拉下了脸,冷哼一声道:“方丈大师,你这是不给本官面子了?本官身为父母官,为百姓谋福祉,这点小事都不肯帮忙,难道是想让本官难堪不成?”说着,他一挥手,身后的衙役们便齐刷刷地亮出了手中的棍棒,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就在这时,济公摇摇晃晃地从后堂走了出来,嘴里还哼着小曲:“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他走到赵德昌面前,上下打量了一番,嬉皮笑脸地说道:“哟,这不是新来的赵大人嘛,今日怎的有空来我这小庙逛逛?”

    赵德昌见济公衣衫破旧,一副疯癫模样,心中十分不屑,皱着眉头道:“你便是那疯和尚济公?本官正在与方丈商议正事,你莫要在这里捣乱!”

    济公却不以为意,依旧笑嘻嘻地说:“赵大人莫要生气,小的听闻大人要修缮官府,这可是大好事啊!不过,小的倒有个主意,既能帮大人凑齐修缮费用,又不用方丈大师为难。”

    赵德昌一听,来了兴致,问道:“哦?你有什么主意,快说来看看!”

    济公凑到赵德昌耳边,神秘兮兮地说:“大人,小的听闻城西有个大富商,家中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大人何不派人去他家中借一些来,等日后有了钱再还上便是。再者说,这富商的钱财,大多也是搜刮百姓而来,大人此举,也算是为民除害了。”

    赵德昌听了,心中暗自盘算:这疯和尚说得倒也有几分道理,那富商平日里仗着自己有钱有势,不把我这个知府放在眼里,若能借此事敲他一笔,既能满足自己的贪欲,又能出一口恶气。想到这里,他便点了点头,说道:“嗯,你这主意倒也不错。不过,本官身为朝廷命官,怎能轻易去向一个商人借钱?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济公见赵德昌动了心,便接着说道:“大人不必亲自出马,只需派几个得力的衙役,拿着大人的名帖去那富商家中,就说大人有急事需用钱财,让他速速送来。那富商胆小怕事,必然不敢违抗。”

    赵德昌觉得济公说得在理,便立刻挑选了几个心腹衙役,按照济公所说,带着自己的名帖前往城西富商家中。

    那富商得知知府大人派人来借钱,吓得脸色苍白。他深知这赵德昌是个贪得无厌的恶官,若是不借,恐怕日后会有麻烦。无奈之下,他只好命人打开库房,取出了五千两白银,让衙役们抬走了。

    赵德昌见衙役们抬着白花花的银子回来,心中乐开了花,对济公也多了几分好感,说道:“疯和尚,没想到你还真有几分本事,这次算你立了一功。本官日后定有重赏!”

    济公却摆了摆手,笑道:“大人客气了,小的不过是为大人分忧解难罢了。不过,这银子既然是从富商家中借来的,大人可要记得还啊。”

    赵德昌哪里会把济公的话放在心上,他满脑子都是如何花掉这些银子,随口应道:“知道了,知道了,本官自有分寸。”

    然而,赵德昌得了银子后,并没有用来修缮官府,而是全部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他整日里花天酒地,寻欢作乐,把修缮官府的事情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那富商等了许久,也不见赵德昌还钱,心中十分焦急。他深知这赵德昌是个无赖,若是不采取些措施,这五千两银子恐怕就要打水漂了。于是,他便写了一封诉状,将赵德昌告到了京城。

    朝廷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怒,立刻派钦差大臣前往杭州调查此事。赵德昌得知钦差大臣要来,吓得魂飞魄散。他知道自己贪污受贿的事情已经败露,一旦被查实,必将身败名裂,丢掉性命。

    就在赵德昌焦急万分之时,济公又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赵德昌此时已顾不上济公的疯癫模样,连忙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道:“济公大师,救救我吧!我知道错了,我不该贪污那五千两银子,可如今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啊!”

    济公看着赵德昌那狼狈不堪的样子,心中暗自好笑,说道:“赵大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不过,看在你曾经对小的一丝好感的份上,小的倒有个办法可以帮你度过此难。”

    赵德昌一听,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问道:“大师快说,是什么办法?”

    济公凑到赵德昌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赵德昌听了,先是一愣,随后连连点头,说道:“好,好,就按大师说的办!”

    原来,济公让赵德昌将贪污剩下的银子全部拿出来,在城门口搭建粥棚,救济那些受灾的百姓和穷苦人家。同时,他还让赵德昌亲自在粥棚前向百姓们赔礼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

    赵德昌虽然心中万分不舍那五千两银子,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官职,也只好照办。他在城门口搭建了粥棚,命人熬了大量的热粥,分发给前来领取的百姓。他自己则穿着朴素的衣服,站在粥棚前,对着百姓们鞠躬作揖,说道:“各位父老乡亲,是本官一时糊涂,贪污了修缮官府的银子,如今本官已知错,特将银子拿出来救济大家,还望大家能够原谅本官的过错。”

    百姓们见平日里作威作福的知府大人竟然如此低声下气地向他们道歉,还拿出银子救济他们,心中都十分惊讶。他们虽然对赵德昌的过往行为十分不满,但此时见他有了悔改之意,也就不再过多计较,纷纷原谅了他。

    钦差大臣来到杭州后,经过调查,发现赵德昌虽然贪污了银子,但能够及时悔改,将银子用于救济百姓,也算是有功有过。于是,他便将此事如实上报朝廷,朝廷念在赵德昌初犯且能够悔改的份上,只是对他进行了降职处分,并未将他革职查办。

    赵德昌经过这次教训,终于收敛了自己的贪欲,不敢再肆意妄为。而济公呢,依旧穿着他那破旧的袈裟,手持破蒲扇,游走于杭州城的大街小巷,继续用他那独特的方式,为百姓们排忧解难,惩恶扬善,他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得越来越广,成为了人们口中传颂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