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虎 第820章 冬防异动
820 章:冬防异动(盟约下的暗中增兵)(至元四十二年深秋末?淮河两岸)
庐州城外的官道上,两万精兵披着蓑衣行进,甲叶上的白霜被秋雨打湿,融成一道道泥浆。赵葵勒住马,望着淮河方向的雾气:“传我将令,对外只说是防‘淮北流民南窜’,营寨扎在盱眙以南十里,旗号用‘赈灾营’。” 亲兵递上湿透的名册,上面的 “庐州军” 三个字被雨水晕开,底下却藏着 “殿前司精锐” 的暗记。
最前列的统制官张彪低声道:“制置使,营寨离互市点太近,萧虎会不会起疑?” 赵葵扯掉斗笠,露出被雨水浸红的眼睛:“越近才越像‘防流民’。让弟兄们把弩箭藏进粮车,炊灶都按民户的规制搭,夜里不许点烽火,改用灯笼传讯 —— 三盏为警,五盏为急。” 他忽然指向路边的茅草屋:“那户人家的烟囱是新砌的,去问问,是不是北地来的细作。”
三日后,盱眙城南果然立起成片的草营,炊烟里混着熬粥的米香。宋商路过时,见士兵们正给 “流民” 发棉衣,却没人注意到草堆下埋着的拒马桩,桩尖在暮色里闪着寒芒。
北岸的蒙古营寨里,帖木儿正踩着结冰的泥地训话。三百名骑兵围着他,马蹄踏碎薄冰,溅起的泥水混着马粪冻在靴底。“大汗有令,冬训需‘厉兵秣马’。” 他拔出弯刀,劈向身旁的木桩,木屑混着冰碴飞溅,“这三座新营寨,就叫‘驯马场’,栅栏要下埋三尺,防着南边的狗偷偷摸进来。”
最西侧的营寨紧邻淮河,工匠们正凿冰筑墙,冻土被铁钎撬开时发出脆响。百户长蒙力克指着江面上的浮冰:“将军,等河面冻实了,骑兵能直接冲过去。” 帖木儿踹了他一脚:“冲什么?萧将军说了,现在要‘看住’南边,不是‘打进去’。” 他忽然压低声音:“把回回炮拆成零件,装在运粮车里,夜里运进新营 —— 炮口对着南岸的‘赈灾营’,距离刚好三里。”
入夜后,北岸的篝火格外稀疏,只有巡逻兵的马蹄声在冰面上回荡,像在数着冰层增厚的速度。
史弥远的亲信李佑穿着商人的绸衫,揣着 “盱眙互市司” 的腰牌,混在渡江的商队里。北岸的蒙古兵检查时,他故意让货箱里的蜀锦滑出来,露出底下垫着的毡毯 —— 那是给萧虎的 “岁贡”,实则藏着丈量营寨的绳尺。
“李掌柜来得巧,” 阿古拉在营外迎他,皮袍上的雪还没化,“我们刚杀了羊,尝尝草原的吃法。” 宴席上,李佑盯着帐外的骑兵操练:他们正趴在冰面上匍匐,手里的弯刀在雪光里若隐若现。“这是练什么?” 他故作好奇。阿古拉灌下一碗酒:“防着开春有野兽窜过来 —— 淮河的冰裂时,最容易藏东西。”
席间,李佑借如厕溜到新营附近,绳尺刚测出栅栏的周长,就撞见个拾柴的老妇。那妇人的柴捆里掉出块青铜镜,镜面反射的光在雪地上扫出暗号 —— 是南宋细作的 “平安符”。李佑赶紧转身,却听见身后传来咳嗽声,回头见老妇正用蒙语哼着小调,柴刀在冰面上磨得锋利。
扬州船坞的工匠们正给 “漕船” 装铁齿,铁匠周老栓抡着大锤,火星落在结冰的船板上,瞬间熄灭。“这玩意儿能撞碎三尺厚的冰?” 监工的兵卒踢了踢船头的铁棱,棱齿上还沾着试撞时的冰碴。周老栓啐了口唾沫:“去年冻得最厚时,我爹用这法子破冰捞鱼,管用得很。” 他却没说,船底暗格藏着十张硬弓,箭镞淬了防冻的油脂。
赵葵深夜查坞时,见工匠们正往船舱里搬硝石。“这是融冰用的?” 他明知故问。都水监主簿点头:“万一大雪封江,就用硝石化冰开道。” 赵葵掀开舱盖,见底层铺着防滑的麻绳,绳结打得比寻常漕船密三倍:“不错,得让弟兄们在船上也站得稳。” 离开时,他故意撞翻了桶漆,暗红的漆液在冰面上漫开,像道凝固的血痕。
消息传到北岸时,萧虎正在看张诚送来的密报:“扬州新增十艘‘破冰船’,铁齿三寸,可载五十人。” 他用狼毫在 “五十人” 旁画了个圈:“够装一个队的刀斧手了。”
盱眙的 “临河酒馆” 里,张诚假装醉醺醺地撞向南宋边将王魁。两人的酒碗摔在地上,米酒混着雪水漫到靴底。“王将军也来暖暖身子?” 张诚扶着桌沿,手指蘸着酒渍在案上写 “防”。王魁打着酒嗝,指尖在旁边补了个 “冻”,合起来是 “防冻”—— 暗语里的 “防冬汛”。
邻桌的蒙古兵正赌钱,骰子落碗的声响盖过了他们的低语。王魁摸出块碎银:“听说北边的弟兄在练冰上冲锋?” 张诚笑:“不如南边的船快 —— 真冻住了,谁先动谁吃亏。” 他忽然往窗外瞥,见江面上的浮冰正一块接一块地撞向岸边,像在叩门。
离店时,两人在雪地里互揖,张诚的貂皮帽蹭掉了王魁的毡帽,露出帽檐下的冻疮 —— 那是守边十年的印记。“天凉了,” 王魁拢了拢帽子,“多穿点。” 张诚点头,转身时听见身后传来酒瓶碎裂声,回头见王魁正用脚碾着碎瓷,像在销毁什么证据。
共管的烽燧里,宋兵刘二狗正给蒙兵巴图递烤土豆。巴图的手冻得通红,剥土豆皮时烫得直搓手,袖口露出半截汉式棉絮 —— 是通婚的汉女给缝的。“今晚轮到你们掌夜?” 刘二狗往火里添柴,火星溅到烽燧的了望台上,那里架着双方的旗:宋旗绣 “淮”,蒙旗绣 “虎”。
三更时,南岸忽然亮起三盏灯笼。巴图刚要敲报警的铜锣,被刘二狗按住:“是‘流民’在抢粮,咱们的人去了,不用惊动上面。” 他从怀里掏出块饼,饼里夹着咸菜 —— 是王魁送来的,“吃点?比你们的肉干顺口。” 巴图咬了一大口,饼渣掉在蒙汉双语的值守簿上,盖住了 “今夜无警” 四个字。
天快亮时,刘二狗发现巴图在偷偷记什么,凑过去见是幅草图:蒙古骑兵在冰面上的冲锋阵,旁边用汉字注着 “避冰裂处”。“这是啥?” 刘二狗装傻。巴图赶紧捂住:“瞎画的,怕忘了冬训的法子。” 火塘里的柴噼啪作响,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一个持矛,一个握弓,却挨得格外近。
萧虎在虎首堡翻着舆图,淮河的支流被红笔标出三处浅滩 —— 都是冬季最先结冰的地方。“帖木儿的骑兵要练‘冰面变速’,” 他对周显道,“快冲时用铁掌,慢探时换胶底,让南边摸不清咱们的速度。” 周显指着扬州方向:“赵葵的破冰船若真敢北上,要不要……”
“不用。” 萧虎打断他,“让他们折腾。船要破冰,就得顺流而下,咱们在浅滩设铁索,他们来多少困多少。” 他忽然想起张诚的回报:王魁在酒馆里总摸腰间的玉佩 —— 那是史弥远府里的样式。“史相是想让咱们知道,赵葵的动作,他管不住,但也压不住。”
帐外传来吹角声,是巡逻兵换岗的信号。萧虎将舆图折起,藏进虎符柜:“冬防不是为了打,是为了让两边都知道,打不起。” 柜门上的虎纹在烛火下起伏,像头假寐的猛兽。
临安的暖阁里,理宗捏着赵葵的奏报:“庐州兵增至两万,理由是防流民?” 史弥远在旁垂首:“淮北近年灾荒,流民确实不少,增兵也是稳妥之策。” 理宗忽然看向案上的 “周制瓷”—— 那只虎纹杯是前日徐清叟献上的,釉色逼真得像官窑真品。
“萧虎那边有动静吗?” 理宗摩挲着杯沿。史弥远答:“只说是冬训,营寨离南岸还有五里。” 他没说李佑回报的 “回回炮零件”,也没提张诚传来的 “冰面冲锋”—— 有些事,知道太多反而难下决心。理宗将杯子重重放下,杯底的 “和为贵” 暗纹对着自己,却浑然不觉:“告诉赵葵,防着点,别真打起来。”
窗外的梧桐叶落尽了,露出光秃秃的枝桠,像无数指向北方的手指。
张三柱(虎首堡的南宋降兵)在给南岸送皮毛时,故意让捆绳松了些。最底下的羊皮里藏着张纸条:“北岸新营有回回炮,炮口朝南。” 接货的南宋兵卒王二喜用指甲在他手心划了个 “水” 字 —— 提醒 “扬州有水雷”。
两人在货栈点数时,王二喜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实则在报数:“羊皮二十张(炮二十门),马靴五十双(骑兵五百)。” 张三柱应着 “没错”,却在账本上多画了道横线 ——“警惕”。离开时,王二喜塞给他个油纸包,里面是块腌鱼:“家眷捎来的,比你们的奶豆腐下饭。” 张三柱捏了捏,鱼肚子里硬邦邦的,是包晒干的草药 —— 治冻伤的方子。
货栈外的雪越下越大,两人的脚印很快被覆盖,像从未相遇过。
淮河的冰层终于连成片,清晨的阳光照在冰面上,晃得人睁不开眼。南岸的 “赈灾营” 升起炊烟,北岸的 “驯马场” 传来马嘶,互市的商队踏着薄冰往来,车辙在冰面上刻出细密的纹路。
萧虎站在望南台,见赵葵的帅旗在南岸飘动,旗下的人影小如蝼蚁。“该送年礼了。” 他对张诚道,“备十匹北地的狐裘,就说‘冬寒,望将军保重’。” 张诚点头时,看见冰面下有鱼群游过,尾鳍搅起的碎冰像撒了把银米。
同一时刻,赵葵在南岸的望北楼写下回信,末尾用朱笔点了个 “安” 字。送信的亲兵出发时,他忽然叮嘱:“告诉萧将军,淮河的冰,开春总会化的。” 亲兵策马远去,马蹄在冰面上敲出单调的响,像在倒数着什么。
暮色降临时,两岸的营寨同时亮起灯笼,南岸的呈 “品” 字形,北岸的呈 “井” 字形,在冰面上拼出诡异的图案。酒馆里的王魁和张诚又碰了次杯,这次没写什么,只是望着窗外的雪,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 酒入喉时,竟分不清是暖是烈。
庐州城外的官道上,两万精兵披着蓑衣行进,甲叶上的白霜被秋雨打湿,融成一道道泥浆。赵葵勒住马,望着淮河方向的雾气:“传我将令,对外只说是防‘淮北流民南窜’,营寨扎在盱眙以南十里,旗号用‘赈灾营’。” 亲兵递上湿透的名册,上面的 “庐州军” 三个字被雨水晕开,底下却藏着 “殿前司精锐” 的暗记。
最前列的统制官张彪低声道:“制置使,营寨离互市点太近,萧虎会不会起疑?” 赵葵扯掉斗笠,露出被雨水浸红的眼睛:“越近才越像‘防流民’。让弟兄们把弩箭藏进粮车,炊灶都按民户的规制搭,夜里不许点烽火,改用灯笼传讯 —— 三盏为警,五盏为急。” 他忽然指向路边的茅草屋:“那户人家的烟囱是新砌的,去问问,是不是北地来的细作。”
三日后,盱眙城南果然立起成片的草营,炊烟里混着熬粥的米香。宋商路过时,见士兵们正给 “流民” 发棉衣,却没人注意到草堆下埋着的拒马桩,桩尖在暮色里闪着寒芒。
北岸的蒙古营寨里,帖木儿正踩着结冰的泥地训话。三百名骑兵围着他,马蹄踏碎薄冰,溅起的泥水混着马粪冻在靴底。“大汗有令,冬训需‘厉兵秣马’。” 他拔出弯刀,劈向身旁的木桩,木屑混着冰碴飞溅,“这三座新营寨,就叫‘驯马场’,栅栏要下埋三尺,防着南边的狗偷偷摸进来。”
最西侧的营寨紧邻淮河,工匠们正凿冰筑墙,冻土被铁钎撬开时发出脆响。百户长蒙力克指着江面上的浮冰:“将军,等河面冻实了,骑兵能直接冲过去。” 帖木儿踹了他一脚:“冲什么?萧将军说了,现在要‘看住’南边,不是‘打进去’。” 他忽然压低声音:“把回回炮拆成零件,装在运粮车里,夜里运进新营 —— 炮口对着南岸的‘赈灾营’,距离刚好三里。”
入夜后,北岸的篝火格外稀疏,只有巡逻兵的马蹄声在冰面上回荡,像在数着冰层增厚的速度。
史弥远的亲信李佑穿着商人的绸衫,揣着 “盱眙互市司” 的腰牌,混在渡江的商队里。北岸的蒙古兵检查时,他故意让货箱里的蜀锦滑出来,露出底下垫着的毡毯 —— 那是给萧虎的 “岁贡”,实则藏着丈量营寨的绳尺。
“李掌柜来得巧,” 阿古拉在营外迎他,皮袍上的雪还没化,“我们刚杀了羊,尝尝草原的吃法。” 宴席上,李佑盯着帐外的骑兵操练:他们正趴在冰面上匍匐,手里的弯刀在雪光里若隐若现。“这是练什么?” 他故作好奇。阿古拉灌下一碗酒:“防着开春有野兽窜过来 —— 淮河的冰裂时,最容易藏东西。”
席间,李佑借如厕溜到新营附近,绳尺刚测出栅栏的周长,就撞见个拾柴的老妇。那妇人的柴捆里掉出块青铜镜,镜面反射的光在雪地上扫出暗号 —— 是南宋细作的 “平安符”。李佑赶紧转身,却听见身后传来咳嗽声,回头见老妇正用蒙语哼着小调,柴刀在冰面上磨得锋利。
扬州船坞的工匠们正给 “漕船” 装铁齿,铁匠周老栓抡着大锤,火星落在结冰的船板上,瞬间熄灭。“这玩意儿能撞碎三尺厚的冰?” 监工的兵卒踢了踢船头的铁棱,棱齿上还沾着试撞时的冰碴。周老栓啐了口唾沫:“去年冻得最厚时,我爹用这法子破冰捞鱼,管用得很。” 他却没说,船底暗格藏着十张硬弓,箭镞淬了防冻的油脂。
赵葵深夜查坞时,见工匠们正往船舱里搬硝石。“这是融冰用的?” 他明知故问。都水监主簿点头:“万一大雪封江,就用硝石化冰开道。” 赵葵掀开舱盖,见底层铺着防滑的麻绳,绳结打得比寻常漕船密三倍:“不错,得让弟兄们在船上也站得稳。” 离开时,他故意撞翻了桶漆,暗红的漆液在冰面上漫开,像道凝固的血痕。
消息传到北岸时,萧虎正在看张诚送来的密报:“扬州新增十艘‘破冰船’,铁齿三寸,可载五十人。” 他用狼毫在 “五十人” 旁画了个圈:“够装一个队的刀斧手了。”
盱眙的 “临河酒馆” 里,张诚假装醉醺醺地撞向南宋边将王魁。两人的酒碗摔在地上,米酒混着雪水漫到靴底。“王将军也来暖暖身子?” 张诚扶着桌沿,手指蘸着酒渍在案上写 “防”。王魁打着酒嗝,指尖在旁边补了个 “冻”,合起来是 “防冻”—— 暗语里的 “防冬汛”。
邻桌的蒙古兵正赌钱,骰子落碗的声响盖过了他们的低语。王魁摸出块碎银:“听说北边的弟兄在练冰上冲锋?” 张诚笑:“不如南边的船快 —— 真冻住了,谁先动谁吃亏。” 他忽然往窗外瞥,见江面上的浮冰正一块接一块地撞向岸边,像在叩门。
离店时,两人在雪地里互揖,张诚的貂皮帽蹭掉了王魁的毡帽,露出帽檐下的冻疮 —— 那是守边十年的印记。“天凉了,” 王魁拢了拢帽子,“多穿点。” 张诚点头,转身时听见身后传来酒瓶碎裂声,回头见王魁正用脚碾着碎瓷,像在销毁什么证据。
共管的烽燧里,宋兵刘二狗正给蒙兵巴图递烤土豆。巴图的手冻得通红,剥土豆皮时烫得直搓手,袖口露出半截汉式棉絮 —— 是通婚的汉女给缝的。“今晚轮到你们掌夜?” 刘二狗往火里添柴,火星溅到烽燧的了望台上,那里架着双方的旗:宋旗绣 “淮”,蒙旗绣 “虎”。
三更时,南岸忽然亮起三盏灯笼。巴图刚要敲报警的铜锣,被刘二狗按住:“是‘流民’在抢粮,咱们的人去了,不用惊动上面。” 他从怀里掏出块饼,饼里夹着咸菜 —— 是王魁送来的,“吃点?比你们的肉干顺口。” 巴图咬了一大口,饼渣掉在蒙汉双语的值守簿上,盖住了 “今夜无警” 四个字。
天快亮时,刘二狗发现巴图在偷偷记什么,凑过去见是幅草图:蒙古骑兵在冰面上的冲锋阵,旁边用汉字注着 “避冰裂处”。“这是啥?” 刘二狗装傻。巴图赶紧捂住:“瞎画的,怕忘了冬训的法子。” 火塘里的柴噼啪作响,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一个持矛,一个握弓,却挨得格外近。
萧虎在虎首堡翻着舆图,淮河的支流被红笔标出三处浅滩 —— 都是冬季最先结冰的地方。“帖木儿的骑兵要练‘冰面变速’,” 他对周显道,“快冲时用铁掌,慢探时换胶底,让南边摸不清咱们的速度。” 周显指着扬州方向:“赵葵的破冰船若真敢北上,要不要……”
“不用。” 萧虎打断他,“让他们折腾。船要破冰,就得顺流而下,咱们在浅滩设铁索,他们来多少困多少。” 他忽然想起张诚的回报:王魁在酒馆里总摸腰间的玉佩 —— 那是史弥远府里的样式。“史相是想让咱们知道,赵葵的动作,他管不住,但也压不住。”
帐外传来吹角声,是巡逻兵换岗的信号。萧虎将舆图折起,藏进虎符柜:“冬防不是为了打,是为了让两边都知道,打不起。” 柜门上的虎纹在烛火下起伏,像头假寐的猛兽。
临安的暖阁里,理宗捏着赵葵的奏报:“庐州兵增至两万,理由是防流民?” 史弥远在旁垂首:“淮北近年灾荒,流民确实不少,增兵也是稳妥之策。” 理宗忽然看向案上的 “周制瓷”—— 那只虎纹杯是前日徐清叟献上的,釉色逼真得像官窑真品。
“萧虎那边有动静吗?” 理宗摩挲着杯沿。史弥远答:“只说是冬训,营寨离南岸还有五里。” 他没说李佑回报的 “回回炮零件”,也没提张诚传来的 “冰面冲锋”—— 有些事,知道太多反而难下决心。理宗将杯子重重放下,杯底的 “和为贵” 暗纹对着自己,却浑然不觉:“告诉赵葵,防着点,别真打起来。”
窗外的梧桐叶落尽了,露出光秃秃的枝桠,像无数指向北方的手指。
张三柱(虎首堡的南宋降兵)在给南岸送皮毛时,故意让捆绳松了些。最底下的羊皮里藏着张纸条:“北岸新营有回回炮,炮口朝南。” 接货的南宋兵卒王二喜用指甲在他手心划了个 “水” 字 —— 提醒 “扬州有水雷”。
两人在货栈点数时,王二喜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实则在报数:“羊皮二十张(炮二十门),马靴五十双(骑兵五百)。” 张三柱应着 “没错”,却在账本上多画了道横线 ——“警惕”。离开时,王二喜塞给他个油纸包,里面是块腌鱼:“家眷捎来的,比你们的奶豆腐下饭。” 张三柱捏了捏,鱼肚子里硬邦邦的,是包晒干的草药 —— 治冻伤的方子。
货栈外的雪越下越大,两人的脚印很快被覆盖,像从未相遇过。
淮河的冰层终于连成片,清晨的阳光照在冰面上,晃得人睁不开眼。南岸的 “赈灾营” 升起炊烟,北岸的 “驯马场” 传来马嘶,互市的商队踏着薄冰往来,车辙在冰面上刻出细密的纹路。
萧虎站在望南台,见赵葵的帅旗在南岸飘动,旗下的人影小如蝼蚁。“该送年礼了。” 他对张诚道,“备十匹北地的狐裘,就说‘冬寒,望将军保重’。” 张诚点头时,看见冰面下有鱼群游过,尾鳍搅起的碎冰像撒了把银米。
同一时刻,赵葵在南岸的望北楼写下回信,末尾用朱笔点了个 “安” 字。送信的亲兵出发时,他忽然叮嘱:“告诉萧将军,淮河的冰,开春总会化的。” 亲兵策马远去,马蹄在冰面上敲出单调的响,像在倒数着什么。
暮色降临时,两岸的营寨同时亮起灯笼,南岸的呈 “品” 字形,北岸的呈 “井” 字形,在冰面上拼出诡异的图案。酒馆里的王魁和张诚又碰了次杯,这次没写什么,只是望着窗外的雪,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 酒入喉时,竟分不清是暖是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