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虎 第825章 瓷牖藏机
825 章:瓷牖藏机(周明的双信计)(至元四十二年秋?虎首堡仿宋瓷坊 \/ 临安皇城)
虎首堡的仿宋瓷坊里,窑火映得周明的脸忽明忽暗。他正用细锥在素胎梅瓶的内壁刻画,锥尖划过之处,浮现出细密的纹路 —— 这是他独创的 “夹层刻字法”,需在瓷胎半干时凿出浅槽,填入掺了炭黑的瓷土,再上釉烧制,成品后只有对着强光才能看清字迹。
“周师傅,这瓶要送临安?” 学徒小张捧着窑变釉料,见梅瓶的釉色已调成官窑特有的 “粉青”,与临安御窑的出品几乎无二。周明没抬头,指尖的锥子在瓶颈处转了个弯:“送史相府的。” 他忽然停手,从怀中摸出两卷麻纸,都是萧虎亲书的密信 —— 给史弥远的那卷画着北境布防,却故意将西境粮仓的位置标错;给徐清叟的那卷则写着 “史弥远与萧虎私会于盱眙酒馆”,连会面时的 “暗号”(用茶盏敲桌三下)都写得煞有介事。
将两卷麻纸分别塞进梅瓶底座的夹层(一处藏于圈足,一处隐在瓶腹),周明用瓷泥封死缝隙,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这活儿干完,” 他对小张道,“你去库房领两匹蜀锦,给你家婆娘做件衣裳。” 小张喜出望外,却没看见周明转身时,眼底掠过一丝复杂 —— 他答应过萧虎 “只作信使,不作凶器”,可这两封信,分明是要掀起临安的血雨腥风。
送瓷的商队扮作 “进贡官窑残品” 的贩子,从盱眙渡淮河时,宋兵只查了查货单(萧虎早已通过张诚打点好关卡),见是 “修补的旧瓷”,便挥挥手放行了。领队的老马头(虎首堡的细作)将那只梅瓶裹在棉絮里,藏在一担碎瓷片中,一路小心翼翼,直到临安城的 “史府后门”。
接货的是史弥远的亲信李管家,验过瓶底的 “官” 字款,塞给老马头一锭银子:“相爷说,这瓶修补得好,赏你的。” 老马头刚要转身,李管家忽然低声问:“萧将军那边,可有话带?” 老马头按萧虎教的答:“将军说,‘秋汛将至,堤防要紧’。” 这是暗语,提醒史弥远防备徐清叟的攻讦。
而给徐清叟的那封信,藏在一只 “民窑仿官瓷” 的碗底,由另一个挑夫送到徐府侧门。挑夫是淮南流民,去年被徐清叟的人救过,对其感恩戴德,压根不知自己成了送信的棋子。徐府的门房接过碗时,只当是 “乡绅孝敬的土产”,随手放在了书房的角落。
徐清叟在书房翻着《边贸税册》,正为找不到史弥远的错处而烦躁,门房捧着那只民窑碗进来:“老爷,淮南来的老乡送的,说这碗釉色特别。” 徐清叟本想扔在一边,却瞥见碗底似乎有划痕。对着窗棂的光一照,那些划痕竟连成了字 ——“史弥远与萧虎私会盱眙,以粮换北境布防图……”
他猛地将碗扣在案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四溅。“天助我也!” 徐清叟抚着碗底的字迹,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早怀疑史弥远与北境有勾结,苦于无证据,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信末的日期 “八月十五” 让他尤为兴奋 —— 那天史弥远称病在家,若能证明他实则去了盱眙,定能扳倒这个老对手。
他立刻召来幕僚,将碗底的字迹拓下来,又模仿史弥远的笔迹补了几处 “疏漏”,使其看起来更像 “真迹”。幕僚提醒:“大人,这信来历不明,怕是有诈。” 徐清叟却挥手:“就算是诈,也要让史弥远脱层皮!” 他连夜誊抄 “证据”,准备次日早朝弹劾。
早朝的钟声刚过,徐清叟就捧着拓片出列,声音响彻大殿:“陛下!史弥远私通北境萧虎,以粮换布防图,臣有铁证!” 他将拓片呈上,内侍展开时,满朝文武皆惊。史弥远站在班中,脸色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徐大人说臣私会萧虎,可有证人?”
“证据在此!” 徐清叟指着拓片上的日期,“八月十五,史相称病,实则赴盱眙与萧虎密会!” 史弥远忽然笑了:“陛下,八月十五乃中秋,臣与陛下共赏宫灯,席间还为您剥了三个螃蟹,起居注可查。” 他转向徐清叟,“徐大人若不信,可问当日侍立的内侍,臣何时离过皇城?”
理宗立刻命人查起居注,果然记着 “八月十五,史相陪驾赏月,至亥时方退”。徐清叟的脸瞬间涨成猪肝色,结结巴巴道:“这…… 这或许是萧虎伪造,想离间我君臣……” 史弥远却叹了口气:“徐大人,萧虎的手段你我都懂,他若想害臣,何必将日期写得如此清楚?这分明是有人想借刀杀人啊。”
殿外的秋风卷着落叶掠过廊柱,理宗看着面如死灰的徐清叟,忽然道:“徐清叟捕风捉影,构陷重臣,着贬为福州通判,即刻离京。” 旨意一下,徐清叟瘫在地上,被侍卫拖出时,还在喊 “陛下明察”—— 他到死都没明白,那只民窑碗,本就是萧虎递给他的刀,却被史弥远反手刺向了他自己。
退朝后,史弥远回到府邸,屏退左右,独自坐在书房。李管家捧着那只粉青梅瓶进来:“相爷,这瓶……” 史弥远接过,对着光转动瓶身,果然在瓶颈处看到了细密的字迹 —— 是萧虎的笔迹:“徐清叟虽去,和林的眼睛还在临安,相爷多保重。”
他将梅瓶放在案上,与那只虎纹镇纸并排,忽然觉得后颈发凉。萧虎这手太狠了:既借他的手除掉了徐清叟,又让他欠了个人情;既展示了 “控局能力”,又提醒他 “彼此是棋子”。李管家在旁道:“相爷,萧虎如此心机,将来必成大患。”
史弥远没说话,只是用手指摩挲着瓶身的粉青釉。釉色温润如玉,却藏着能颠覆朝堂的锋芒。他忽然想起张诚在画舫上说的 “将军愿以互市终老”,此刻才明白,那不过是萧虎的权宜之计 —— 这人的刀,从来都藏在最温柔的鞘里。
“给盱眙的张诚带句话,” 史弥远低声道,“就说我领萧将军的情了。” 他望着窗外的西湖,水面上的画舫依旧,只是船上的人,再也不敢轻易相信任何盟约 —— 有些赌注,一旦压上,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虎首堡的瓷坊里,周明正将一尊新烧的观音像入窑。这尊像的眉心点着一颗 “珍珠釉”,是他偷偷加的,意为 “慈悲”。小张进来报:“周师傅,临安来信,说徐清叟被贬了。” 周明的手一抖,锥子在观音像的衣褶上划错了道。
“知道了。” 他淡淡道,将锥子扔进水里,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案上的瓷土。他想起离开临安前,妻子给他缝的平安符,上面绣着 “守心” 二字。如今他帮萧虎搅动了临安的风云,算不算违背了初心?可若不照做,自己和家人的性命,怕是早就没了。
窑火渐渐旺起来,将观音像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沉默的审判者。周明对着影子喃喃:“我只是个烧瓷的,不是杀人的……” 可他心里清楚,那些藏在釉下的字,比刀枪更能伤人。
萧虎在虎首堡收到张诚的密报,见徐清叟被贬,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对周显道:“第一步成了。” 周显看着案上的临安舆图:“将军既想稳住史弥远,为何还要让他担惊受怕?” 萧虎指着舆图上的 “史府”:“只有让他怕我,才会更依赖我。徐清叟在,他尚有掣肘;徐清叟去,他只能跟我绑得更紧。”
这正是萧虎的三重算计:一除徐清叟,扫清南宋主战派障碍;二示好史弥远,巩固互市根基;三向和林传递 “南宋内部不稳,暂不宜南征” 的信号。他将密报扔进火盆,灰烬飘起时,仿佛看到了临安朝堂上的混乱 —— 那些文官的争斗,从来都比战场更热闹,也更脆弱。
“让周明再烧一批瓷,” 萧虎对亲兵道,“这次要带‘和林细作名单’,送临安。” 周显不解:“为何要帮史弥远除细作?” 萧虎笑了:“把他身边的钉子拔了,他才会更放心地跟我们做生意啊。”
徐清叟被贬后,理宗在御书房召见史弥远,屏退左右后,忽然问:“那只民窑碗,真是萧虎送的?” 史弥远躬身:“十有八九。” 理宗捻着佛珠,沉吟道:“萧虎能在临安搅动风云,可见其势力已渗透至此。你与他往来,需万分小心。”
“臣明白。” 史弥远答,“互市只是权宜,臣已命赵葵加强边备。” 理宗却叹了口气:“朕不是要你反目,是要你拿捏好分寸。萧虎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镇住北境,用不好……” 他没说下去,但两人都懂 —— 那会割伤南宋自己。
窗外的桂花开了,香气飘进书房,带着一丝甜腻的危险。理宗望着瓶中的桂花,忽然道:“下次萧虎再送东西,先给朕看看。” 这既是信任,也是警告 —— 临安的棋局,终究要由他这个帝王来落子。
徐清叟坐在南下的船中,望着闽江的水波,终于想明白了那封信的破绽。萧虎若真要帮他扳倒史弥远,绝不会把日期写错;可若想害他,只需让他相信那是真的。“好个萧虎…… 好个史弥远……” 他捶着船板,悔得肠子都青了。
随行的幕僚递上一壶酒:“大人,事已至此,不如在福州养精蓄锐,将来再图复用。” 徐清叟却摇头,将酒泼进江里:“我输的不是史弥远,是萧虎。那人坐在虎首堡,却能隔着千里之外,让临安的刀砍向我 —— 这样的对手,我惹不起啊。” 江风掀起他的官袍,像一面被撕破的旗。
史弥远将那只粉青梅瓶收进密室,与虎纹镇纸、盱眙布防图放在一起,成了 “萧虎相关” 的三件证物。他偶尔会对着瓶子发呆,猜萧虎下一步会走什么棋。而虎首堡的周明,依旧在烧瓷,只是釉色里多了几分说不清的沉郁 —— 他后来烧的瓷,再没藏过密信,只在碗底偷偷刻 “平安” 二字。
临安的御窑里,工匠们模仿着 “虎首堡仿官瓷” 的釉色,却总差那么一点韵味 —— 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妙处不在釉料,而在藏于釉下的人心算计。淮河上的商船依旧往来,只是宋商与蒙古商人碰杯时,眼神里多了几分警惕 —— 谁也不知道,自己喝的茶里,会不会藏着下一封密信的引子。
某个秋夜,史弥远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那只梅瓶,被萧虎握在手里,轻轻一转,就露出了藏在最深处的裂痕。惊醒时,案上的烛火正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被无形之线操控的木偶。窗外的西湖水,静静流淌,映着月色,也映着无数未说出口的秘密。
虎首堡的仿宋瓷坊里,窑火映得周明的脸忽明忽暗。他正用细锥在素胎梅瓶的内壁刻画,锥尖划过之处,浮现出细密的纹路 —— 这是他独创的 “夹层刻字法”,需在瓷胎半干时凿出浅槽,填入掺了炭黑的瓷土,再上釉烧制,成品后只有对着强光才能看清字迹。
“周师傅,这瓶要送临安?” 学徒小张捧着窑变釉料,见梅瓶的釉色已调成官窑特有的 “粉青”,与临安御窑的出品几乎无二。周明没抬头,指尖的锥子在瓶颈处转了个弯:“送史相府的。” 他忽然停手,从怀中摸出两卷麻纸,都是萧虎亲书的密信 —— 给史弥远的那卷画着北境布防,却故意将西境粮仓的位置标错;给徐清叟的那卷则写着 “史弥远与萧虎私会于盱眙酒馆”,连会面时的 “暗号”(用茶盏敲桌三下)都写得煞有介事。
将两卷麻纸分别塞进梅瓶底座的夹层(一处藏于圈足,一处隐在瓶腹),周明用瓷泥封死缝隙,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这活儿干完,” 他对小张道,“你去库房领两匹蜀锦,给你家婆娘做件衣裳。” 小张喜出望外,却没看见周明转身时,眼底掠过一丝复杂 —— 他答应过萧虎 “只作信使,不作凶器”,可这两封信,分明是要掀起临安的血雨腥风。
送瓷的商队扮作 “进贡官窑残品” 的贩子,从盱眙渡淮河时,宋兵只查了查货单(萧虎早已通过张诚打点好关卡),见是 “修补的旧瓷”,便挥挥手放行了。领队的老马头(虎首堡的细作)将那只梅瓶裹在棉絮里,藏在一担碎瓷片中,一路小心翼翼,直到临安城的 “史府后门”。
接货的是史弥远的亲信李管家,验过瓶底的 “官” 字款,塞给老马头一锭银子:“相爷说,这瓶修补得好,赏你的。” 老马头刚要转身,李管家忽然低声问:“萧将军那边,可有话带?” 老马头按萧虎教的答:“将军说,‘秋汛将至,堤防要紧’。” 这是暗语,提醒史弥远防备徐清叟的攻讦。
而给徐清叟的那封信,藏在一只 “民窑仿官瓷” 的碗底,由另一个挑夫送到徐府侧门。挑夫是淮南流民,去年被徐清叟的人救过,对其感恩戴德,压根不知自己成了送信的棋子。徐府的门房接过碗时,只当是 “乡绅孝敬的土产”,随手放在了书房的角落。
徐清叟在书房翻着《边贸税册》,正为找不到史弥远的错处而烦躁,门房捧着那只民窑碗进来:“老爷,淮南来的老乡送的,说这碗釉色特别。” 徐清叟本想扔在一边,却瞥见碗底似乎有划痕。对着窗棂的光一照,那些划痕竟连成了字 ——“史弥远与萧虎私会盱眙,以粮换北境布防图……”
他猛地将碗扣在案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四溅。“天助我也!” 徐清叟抚着碗底的字迹,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早怀疑史弥远与北境有勾结,苦于无证据,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信末的日期 “八月十五” 让他尤为兴奋 —— 那天史弥远称病在家,若能证明他实则去了盱眙,定能扳倒这个老对手。
他立刻召来幕僚,将碗底的字迹拓下来,又模仿史弥远的笔迹补了几处 “疏漏”,使其看起来更像 “真迹”。幕僚提醒:“大人,这信来历不明,怕是有诈。” 徐清叟却挥手:“就算是诈,也要让史弥远脱层皮!” 他连夜誊抄 “证据”,准备次日早朝弹劾。
早朝的钟声刚过,徐清叟就捧着拓片出列,声音响彻大殿:“陛下!史弥远私通北境萧虎,以粮换布防图,臣有铁证!” 他将拓片呈上,内侍展开时,满朝文武皆惊。史弥远站在班中,脸色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徐大人说臣私会萧虎,可有证人?”
“证据在此!” 徐清叟指着拓片上的日期,“八月十五,史相称病,实则赴盱眙与萧虎密会!” 史弥远忽然笑了:“陛下,八月十五乃中秋,臣与陛下共赏宫灯,席间还为您剥了三个螃蟹,起居注可查。” 他转向徐清叟,“徐大人若不信,可问当日侍立的内侍,臣何时离过皇城?”
理宗立刻命人查起居注,果然记着 “八月十五,史相陪驾赏月,至亥时方退”。徐清叟的脸瞬间涨成猪肝色,结结巴巴道:“这…… 这或许是萧虎伪造,想离间我君臣……” 史弥远却叹了口气:“徐大人,萧虎的手段你我都懂,他若想害臣,何必将日期写得如此清楚?这分明是有人想借刀杀人啊。”
殿外的秋风卷着落叶掠过廊柱,理宗看着面如死灰的徐清叟,忽然道:“徐清叟捕风捉影,构陷重臣,着贬为福州通判,即刻离京。” 旨意一下,徐清叟瘫在地上,被侍卫拖出时,还在喊 “陛下明察”—— 他到死都没明白,那只民窑碗,本就是萧虎递给他的刀,却被史弥远反手刺向了他自己。
退朝后,史弥远回到府邸,屏退左右,独自坐在书房。李管家捧着那只粉青梅瓶进来:“相爷,这瓶……” 史弥远接过,对着光转动瓶身,果然在瓶颈处看到了细密的字迹 —— 是萧虎的笔迹:“徐清叟虽去,和林的眼睛还在临安,相爷多保重。”
他将梅瓶放在案上,与那只虎纹镇纸并排,忽然觉得后颈发凉。萧虎这手太狠了:既借他的手除掉了徐清叟,又让他欠了个人情;既展示了 “控局能力”,又提醒他 “彼此是棋子”。李管家在旁道:“相爷,萧虎如此心机,将来必成大患。”
史弥远没说话,只是用手指摩挲着瓶身的粉青釉。釉色温润如玉,却藏着能颠覆朝堂的锋芒。他忽然想起张诚在画舫上说的 “将军愿以互市终老”,此刻才明白,那不过是萧虎的权宜之计 —— 这人的刀,从来都藏在最温柔的鞘里。
“给盱眙的张诚带句话,” 史弥远低声道,“就说我领萧将军的情了。” 他望着窗外的西湖,水面上的画舫依旧,只是船上的人,再也不敢轻易相信任何盟约 —— 有些赌注,一旦压上,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虎首堡的瓷坊里,周明正将一尊新烧的观音像入窑。这尊像的眉心点着一颗 “珍珠釉”,是他偷偷加的,意为 “慈悲”。小张进来报:“周师傅,临安来信,说徐清叟被贬了。” 周明的手一抖,锥子在观音像的衣褶上划错了道。
“知道了。” 他淡淡道,将锥子扔进水里,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案上的瓷土。他想起离开临安前,妻子给他缝的平安符,上面绣着 “守心” 二字。如今他帮萧虎搅动了临安的风云,算不算违背了初心?可若不照做,自己和家人的性命,怕是早就没了。
窑火渐渐旺起来,将观音像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沉默的审判者。周明对着影子喃喃:“我只是个烧瓷的,不是杀人的……” 可他心里清楚,那些藏在釉下的字,比刀枪更能伤人。
萧虎在虎首堡收到张诚的密报,见徐清叟被贬,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对周显道:“第一步成了。” 周显看着案上的临安舆图:“将军既想稳住史弥远,为何还要让他担惊受怕?” 萧虎指着舆图上的 “史府”:“只有让他怕我,才会更依赖我。徐清叟在,他尚有掣肘;徐清叟去,他只能跟我绑得更紧。”
这正是萧虎的三重算计:一除徐清叟,扫清南宋主战派障碍;二示好史弥远,巩固互市根基;三向和林传递 “南宋内部不稳,暂不宜南征” 的信号。他将密报扔进火盆,灰烬飘起时,仿佛看到了临安朝堂上的混乱 —— 那些文官的争斗,从来都比战场更热闹,也更脆弱。
“让周明再烧一批瓷,” 萧虎对亲兵道,“这次要带‘和林细作名单’,送临安。” 周显不解:“为何要帮史弥远除细作?” 萧虎笑了:“把他身边的钉子拔了,他才会更放心地跟我们做生意啊。”
徐清叟被贬后,理宗在御书房召见史弥远,屏退左右后,忽然问:“那只民窑碗,真是萧虎送的?” 史弥远躬身:“十有八九。” 理宗捻着佛珠,沉吟道:“萧虎能在临安搅动风云,可见其势力已渗透至此。你与他往来,需万分小心。”
“臣明白。” 史弥远答,“互市只是权宜,臣已命赵葵加强边备。” 理宗却叹了口气:“朕不是要你反目,是要你拿捏好分寸。萧虎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镇住北境,用不好……” 他没说下去,但两人都懂 —— 那会割伤南宋自己。
窗外的桂花开了,香气飘进书房,带着一丝甜腻的危险。理宗望着瓶中的桂花,忽然道:“下次萧虎再送东西,先给朕看看。” 这既是信任,也是警告 —— 临安的棋局,终究要由他这个帝王来落子。
徐清叟坐在南下的船中,望着闽江的水波,终于想明白了那封信的破绽。萧虎若真要帮他扳倒史弥远,绝不会把日期写错;可若想害他,只需让他相信那是真的。“好个萧虎…… 好个史弥远……” 他捶着船板,悔得肠子都青了。
随行的幕僚递上一壶酒:“大人,事已至此,不如在福州养精蓄锐,将来再图复用。” 徐清叟却摇头,将酒泼进江里:“我输的不是史弥远,是萧虎。那人坐在虎首堡,却能隔着千里之外,让临安的刀砍向我 —— 这样的对手,我惹不起啊。” 江风掀起他的官袍,像一面被撕破的旗。
史弥远将那只粉青梅瓶收进密室,与虎纹镇纸、盱眙布防图放在一起,成了 “萧虎相关” 的三件证物。他偶尔会对着瓶子发呆,猜萧虎下一步会走什么棋。而虎首堡的周明,依旧在烧瓷,只是釉色里多了几分说不清的沉郁 —— 他后来烧的瓷,再没藏过密信,只在碗底偷偷刻 “平安” 二字。
临安的御窑里,工匠们模仿着 “虎首堡仿官瓷” 的釉色,却总差那么一点韵味 —— 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妙处不在釉料,而在藏于釉下的人心算计。淮河上的商船依旧往来,只是宋商与蒙古商人碰杯时,眼神里多了几分警惕 —— 谁也不知道,自己喝的茶里,会不会藏着下一封密信的引子。
某个秋夜,史弥远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那只梅瓶,被萧虎握在手里,轻轻一转,就露出了藏在最深处的裂痕。惊醒时,案上的烛火正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被无形之线操控的木偶。窗外的西湖水,静静流淌,映着月色,也映着无数未说出口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