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世雄图 第1095章 乌经豆酒,蒸晒方得药性纯
乱信顺着何首乌岭的石阶往上走,路边的何首乌藤缠着野蔷薇,紫黑色的块根从石缝里钻出来,像蜷着的小蛇。岭上的晒场铺着青石板,十二口铜制蒸药甑在晨光里泛着冷光,甑口冒出的白雾裹着黑豆的焦香与黄酒的醇厚,漫过刻着 \"九蒸九晒\" 的木牌坊。远处的竹架上晾着切成片的何首乌,紫褐色的断面在阳光下透着油亮,风一吹,药香就顺着石阶往下淌。
穿靛蓝短褂的何首乌岭正蹲在第八口甑前,手里的铜铲翻动着拌了黑豆汁的何首乌。他鬓角别着朵野菊,裤脚沾着泥土,每翻一轮就往甑里撒把炒香的黑豆:\"你瞧这生首乌,\" 他用铲尖挑起块纺锤形的根茎,表皮带着细密的纵纹,\"含着大黄酚,吃了准拉肚子。得用黑豆汁泡透了,再上笼蒸,蒸一回晒一回,九回下来才能把泻性去干净。\" 铜铲碰着甑沿发出当当的脆响,\"每斤首乌得拌四两黑豆,熬出的汁儿得没过药面,少一钱都不成。\"
晒场边的银杏树下支着四层木架,每层都垫着苇席。最下层的何首乌泛着浅褐色,断面还带着白芯;中层的已经变成深紫,边缘开始发油;上层的九制首乌黑得发亮,片儿都能透光。何首乌岭用铜铲敲了敲甑底:\"你看这检测仪,\" 他朝架子旁的仪器扬下巴,屏幕上 \"2.3%\" 的数字闪着,\"二苯乙烯苷含量刚够特级,多蒸一轮就跌破 2%,那药效就差远了。\" 他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黑豆,\"这是去年的陈豆,炒得焦香,比新豆多出三成的氨基酸,拌进首乌里才够劲儿。\"
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挎着竹篮过来,篮子里装着写满字的木牌。她踮脚把 \"九蒸九晒?已历三十时\" 的牌子挂在最上层,牌上的黑豆图案用墨笔描得乌黑:\"岭爷爷,李药师让我问,这锅蒸够三炷香了没?\" 何首乌岭抬头看了看日晷,铜针的影子刚好落在 \"申时\" 刻度上:\"再等一刻,让水汽回回潮。\" 他掀开甑盖,一股混合着豆香与酒香的热气涌出来,里面的何首乌胀得圆滚滚的,\"你闻这味儿,带点焦甜才对,要是有生腥气,就是黑豆放少了。\"
晒场尽头的石壁上嵌着块明代石碑,\"首乌炮制律\" 五个大字被摩挲得发亮。某网红举着摄像机凑近,镜头里能看清碑文中 \"每蒸必拌黑豆汁,每晒需得日中阳\" 的刻痕。何首乌岭用烟袋锅敲着碑上的凹槽,掏出本线装书,纸页上印着彩色的炮制图:\"这是《本草原始》,记着李时珍的故事。他见药铺用白首乌冒充,当即把药柜掀了,说 '' 首乌无豆蒸,不如草根茎 ''。\" 他指着插图里的蒸药灶,\"那会儿的药工都知道,少拌回黑豆就得赔十倍的药。\"
突然有个戴银镯子的女人踩着碎石路过来,手里的铁皮桶往地上一墩,发出哐当的巨响。\"岭大哥,你这九制的卖两千二,我这机器蒸的只要三百五,凭啥你家的订单排到后年?\" 胡老板叉着腰,银镯子在阳光下晃眼,\"五天顶你四十五天,不都是黑糊糊的首乌片?\" 何首乌岭把铜铲往甑里一插,蒸汽顺着铲柄往上冒:\"你那是用硫酸亚铁染的,看着黑,断面发僵,\" 他掀开胡老板的桶,里面的首乌片泛着死气沉沉的黑,\"去年你把生首乌当制首乌卖,张大爷吃了拉得站不住,忘了?\"
石桌旁的 \"诚信监测台\" 上,老账本摊开着,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字记着 \"宣统元年,九制首乌二苯乙烯苷三钱七厘\"。穿白大褂的药师正用滴管往培养皿里滴溶液,液体慢慢变成橙红色:\"九制首乌的抗氧化活性是生品的五倍,你这机器货连两倍都不到。\" 她把检测报告往胡老板面前一推,\"这可不是瞎吹,实验室数据在这儿呢。\"
午饭时,山脚下的陈婆婆提着食盒来了,里面的 \"乌发糕\" 冒着热气,糯米粉里掺的何首乌碎像黑金沙。\"尝尝用今年头茬首乌做的,\" 她往乱信手里塞了块,\"蒸了九回晒了九回,甜得带点焦香。\" 何首乌岭咬了口糕,碎屑沾在胡子上:\"当年叶天士在南京,就爱用九制首乌配生地,说能乌须发。\" 他指着远处的竹匾,\"那是晒第七回的,得等日头偏西再收,潮气重了容易长霉斑。\"
午后的辨伪赛在晒场边摆开,小胖举着两片首乌左看右看,突然往嘴里塞了一小块,眉头立马拧成疙瘩:\"这咋有点麻舌头?\" 何首乌岭的孙子笑得直跺脚:\"傻样,九制的入口发甜,带点豆香。\" 何首乌岭捏着小胖的手腕,往他手心放了块九制首乌:\"记着,好首乌得三样:一看断面紫黑发亮,二捏着软和不扎手,三嚼着没怪味儿。\" 他从石桌抽屉里拿出个小秤,\"就像这秤星,差一丝都不算数。\"
乌云突然漫过山头,豆大的雨点砸在晒匾上噼啪响。药农们手忙脚乱地往竹匾上盖油布,枣红马从马棚里奔出来,直奔最边上的晒匾 —— 那里面是刚晒好的九制首乌。它用身子压住被风吹起的油布,任凭雨水打湿鬃毛。赵社长拽着缰绳笑:\"这马成精了,知道那是咱岭上的宝贝。\" 何首乌岭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它娘当年产后脱毛,就是吃了九制首乌才长出新毛的。\"
离村时,何首乌岭往乱信包里塞了包用桑皮纸裹着的九制首乌,沉甸甸的压手:\"这玩意儿得用陶缸装,底下铺层炒焦的糯米防潮。\" 他往远处指,云雾里露出片竹林,\"过了那片林子就是女贞谷,他们用酒蒸女贞子,跟咱这首乌的道理一样,都是得有实打实的功夫。\" 小姑娘往乱信兜里塞了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首乌花:\"这花泡茶喝,能安神,闻着就像咱岭上的味儿。\"
乱信顺着石阶往下走,回头看见何首乌岭正蹲在甑前添柴,铜铲在夕阳里划出金色的弧线。风穿过晒场,竹匾里的首乌片轻轻摇晃,药香混着雨声往下飘,像在哼支古老的歌谣。石阶上的水洼里,倒映着岭上的木牌坊,\"九蒸九晒\" 四个字在水波里轻轻晃荡。
穿靛蓝短褂的何首乌岭正蹲在第八口甑前,手里的铜铲翻动着拌了黑豆汁的何首乌。他鬓角别着朵野菊,裤脚沾着泥土,每翻一轮就往甑里撒把炒香的黑豆:\"你瞧这生首乌,\" 他用铲尖挑起块纺锤形的根茎,表皮带着细密的纵纹,\"含着大黄酚,吃了准拉肚子。得用黑豆汁泡透了,再上笼蒸,蒸一回晒一回,九回下来才能把泻性去干净。\" 铜铲碰着甑沿发出当当的脆响,\"每斤首乌得拌四两黑豆,熬出的汁儿得没过药面,少一钱都不成。\"
晒场边的银杏树下支着四层木架,每层都垫着苇席。最下层的何首乌泛着浅褐色,断面还带着白芯;中层的已经变成深紫,边缘开始发油;上层的九制首乌黑得发亮,片儿都能透光。何首乌岭用铜铲敲了敲甑底:\"你看这检测仪,\" 他朝架子旁的仪器扬下巴,屏幕上 \"2.3%\" 的数字闪着,\"二苯乙烯苷含量刚够特级,多蒸一轮就跌破 2%,那药效就差远了。\" 他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黑豆,\"这是去年的陈豆,炒得焦香,比新豆多出三成的氨基酸,拌进首乌里才够劲儿。\"
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挎着竹篮过来,篮子里装着写满字的木牌。她踮脚把 \"九蒸九晒?已历三十时\" 的牌子挂在最上层,牌上的黑豆图案用墨笔描得乌黑:\"岭爷爷,李药师让我问,这锅蒸够三炷香了没?\" 何首乌岭抬头看了看日晷,铜针的影子刚好落在 \"申时\" 刻度上:\"再等一刻,让水汽回回潮。\" 他掀开甑盖,一股混合着豆香与酒香的热气涌出来,里面的何首乌胀得圆滚滚的,\"你闻这味儿,带点焦甜才对,要是有生腥气,就是黑豆放少了。\"
晒场尽头的石壁上嵌着块明代石碑,\"首乌炮制律\" 五个大字被摩挲得发亮。某网红举着摄像机凑近,镜头里能看清碑文中 \"每蒸必拌黑豆汁,每晒需得日中阳\" 的刻痕。何首乌岭用烟袋锅敲着碑上的凹槽,掏出本线装书,纸页上印着彩色的炮制图:\"这是《本草原始》,记着李时珍的故事。他见药铺用白首乌冒充,当即把药柜掀了,说 '' 首乌无豆蒸,不如草根茎 ''。\" 他指着插图里的蒸药灶,\"那会儿的药工都知道,少拌回黑豆就得赔十倍的药。\"
突然有个戴银镯子的女人踩着碎石路过来,手里的铁皮桶往地上一墩,发出哐当的巨响。\"岭大哥,你这九制的卖两千二,我这机器蒸的只要三百五,凭啥你家的订单排到后年?\" 胡老板叉着腰,银镯子在阳光下晃眼,\"五天顶你四十五天,不都是黑糊糊的首乌片?\" 何首乌岭把铜铲往甑里一插,蒸汽顺着铲柄往上冒:\"你那是用硫酸亚铁染的,看着黑,断面发僵,\" 他掀开胡老板的桶,里面的首乌片泛着死气沉沉的黑,\"去年你把生首乌当制首乌卖,张大爷吃了拉得站不住,忘了?\"
石桌旁的 \"诚信监测台\" 上,老账本摊开着,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字记着 \"宣统元年,九制首乌二苯乙烯苷三钱七厘\"。穿白大褂的药师正用滴管往培养皿里滴溶液,液体慢慢变成橙红色:\"九制首乌的抗氧化活性是生品的五倍,你这机器货连两倍都不到。\" 她把检测报告往胡老板面前一推,\"这可不是瞎吹,实验室数据在这儿呢。\"
午饭时,山脚下的陈婆婆提着食盒来了,里面的 \"乌发糕\" 冒着热气,糯米粉里掺的何首乌碎像黑金沙。\"尝尝用今年头茬首乌做的,\" 她往乱信手里塞了块,\"蒸了九回晒了九回,甜得带点焦香。\" 何首乌岭咬了口糕,碎屑沾在胡子上:\"当年叶天士在南京,就爱用九制首乌配生地,说能乌须发。\" 他指着远处的竹匾,\"那是晒第七回的,得等日头偏西再收,潮气重了容易长霉斑。\"
午后的辨伪赛在晒场边摆开,小胖举着两片首乌左看右看,突然往嘴里塞了一小块,眉头立马拧成疙瘩:\"这咋有点麻舌头?\" 何首乌岭的孙子笑得直跺脚:\"傻样,九制的入口发甜,带点豆香。\" 何首乌岭捏着小胖的手腕,往他手心放了块九制首乌:\"记着,好首乌得三样:一看断面紫黑发亮,二捏着软和不扎手,三嚼着没怪味儿。\" 他从石桌抽屉里拿出个小秤,\"就像这秤星,差一丝都不算数。\"
乌云突然漫过山头,豆大的雨点砸在晒匾上噼啪响。药农们手忙脚乱地往竹匾上盖油布,枣红马从马棚里奔出来,直奔最边上的晒匾 —— 那里面是刚晒好的九制首乌。它用身子压住被风吹起的油布,任凭雨水打湿鬃毛。赵社长拽着缰绳笑:\"这马成精了,知道那是咱岭上的宝贝。\" 何首乌岭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它娘当年产后脱毛,就是吃了九制首乌才长出新毛的。\"
离村时,何首乌岭往乱信包里塞了包用桑皮纸裹着的九制首乌,沉甸甸的压手:\"这玩意儿得用陶缸装,底下铺层炒焦的糯米防潮。\" 他往远处指,云雾里露出片竹林,\"过了那片林子就是女贞谷,他们用酒蒸女贞子,跟咱这首乌的道理一样,都是得有实打实的功夫。\" 小姑娘往乱信兜里塞了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首乌花:\"这花泡茶喝,能安神,闻着就像咱岭上的味儿。\"
乱信顺着石阶往下走,回头看见何首乌岭正蹲在甑前添柴,铜铲在夕阳里划出金色的弧线。风穿过晒场,竹匾里的首乌片轻轻摇晃,药香混着雨声往下飘,像在哼支古老的歌谣。石阶上的水洼里,倒映着岭上的木牌坊,\"九蒸九晒\" 四个字在水波里轻轻晃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