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世雄图 第1240章 仁心验药,证药惠民馆
黄三炮顺着药苗指引的方向往药道惠民馆走时,验药箱里的《药道惠民经》正随着步伐轻晃。封皮是用数十层桑皮纸裱糊而成,摸上去厚实如布,内页记载着光绪年间的义诊记录:“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为流民施药三百帖,用柴胡三钱、黄芩二钱、半夏三钱,分文未取”,旁边还贴着张泛黄的药方,字迹虽已模糊,“济世” 二字却依旧清晰。最珍贵的是夹在书中的 “仁心铜铃”,铃身刻着 “医者父母心” 五个字,铃舌是用老银针熔铸而成,晃动时的声响带着股悲悯的清越,此刻在惠民馆的暮色里泛着沉实的光。
孙子的酸枝木药箱里,本源珠正与半块义诊用过的老药碾共鸣,箱侧老鳖把背甲贴在箱壁,甲上的水脉纹漫出淡红色的雾,混着远处传来的钢琴声 —— 那是私立诊所的背景音乐。两人刚走到青砖门楼前,就被眼前的景象刺得眼眶发烫:原本挂着 “贫病免费” 木牌的惠民馆,如今装着旋转玻璃门,门童穿着红色制服躬身迎客,门楣上的鎏金大字写着 “御品医馆”,而角落里的 “便民抓药处” 被改成了 “VIp 休息室”,当年老中医坐诊的梨花木桌被扔在杂物间,桌面的刻痕里还卡着半截草药渣。
“爷爷你看,他们把救人的地方改成赚钱的了!” 小家伙指着玻璃门内的价目表,“普通问诊 888 元,专家号 8888 元,连煎药都要收 200 块服务费!” 惠民馆中央的 “施药台”(历代医家免费发药的长案)被换成了奢侈品展示柜,里面摆着 “养生口服液”“抗衰针剂”,标价都是五位数。更刺眼的是电子屏上的广告:“尊贵服务,专属诊疗 —— 让您用钱买到健康,彰显身份的选择”。
黄三炮走到杂物间的梨花木桌前,伸手抚过桌面上的凹痕 —— 那是无数患者把脉时留下的指印,最深的地方能放下小拇指。他从验药箱取出个粗瓷药罐,往里面放了些柴胡、黄芩、半夏,都是些平价药材:“这叫‘小柴胡汤’,” 他用枯枝在地上画出药方,“治风寒感冒最管用,三副药不到二十块,哪用得着几千块的‘进口针剂’?” 说话间他已生起个小炭炉,药罐放在上面咕嘟作响,很快就飘出清苦的药香,“你闻这味儿,带着股踏实劲儿,那些包装华丽的玩意儿哪有这股子治病的诚心?”
惠民馆老板馆伯穿着定制西装走过来,袖口的金丝眼镜闪着光。他踢了踢旁边的旧药柜:“黄师傅别添乱了,现在谁还信这土法子?我这有从瑞士进口的检测仪,美国来的特效药,连医生都是哈佛毕业的,比你这赤脚郎中靠谱多了。” 他指了指旁边的 poS 机,“看见没?这月的营业额,够你免费施药一辈子!”
孙子突然把老鳖从药箱上抱下来,往检测仪前一放。老鳖似乎嫌机器太凉,猛地对着屏幕喷出股清水,屏幕瞬间显示出乱码,原本 “正常” 的检测结果变成了 “无效”。“大家快看!” 小家伙举着摄像机绕场一周,“他们用假检测骗钱!爷爷说真治病得望闻问切,像这样 ——” 他学着黄三炮的样子给路过的老人把脉,虽把得位置不对,却引来几个路人的驻足。
新出现的老中医仁伯背着个旧药箱走来,药箱上的铜锁已磨得发亮,里面装着些常用药材,用牛皮纸包着,上面写着 “免费” 二字。老人打开药箱时,一股清苦的药香瞬间压过了香水味:“当年我师父教我行医,第一句话就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他从纸包里取出些甘草,都是切得整整齐齐的饮片,“这甘草能调和诸药,还便宜,治小病离不了,那些天价药里好多都掺着这玩意儿,换个包装就卖几百倍的价!”
馆伯被说急了,从仓库拖出箱 “进口特效药”,往展示柜上一摆:“看好了!这是‘诺贝尔团队研发’,一粒药能治多种病,检测报告上的成分比黄金还贵,比你这甘草强多了!” 他拆开包装,里面的药片闪着诡异的光泽,“等会儿对比下,看你草药和我这‘神药’有啥不一样!”
黄三炮没接话,从《药道惠民经》里翻出张 “便民药方集”,上面用朱砂标着 “治头痛:川芎一钱、白芷一钱;止腹泻:炒白术三钱、茯苓三钱”,都是些简单有效的方子。他往粗瓷碗里倒了些药汤,递给旁边咳嗽的年轻人:“喝了试试,” 他看着对方喝完,“这叫‘对症施药’,不管多贵的药,不对症就没用,你那进口药能辨得清风寒还是风热?” 说话间年轻人的咳嗽果然轻了些,脸上露出惊奇的神色。
仁伯突然往 “试药碗”(历代医家检验药效的粗瓷碗)里倒了些 “进口特效药” 的粉末,碗沿立刻泛起黑边;再倒上黄三炮熬的药汤,碗沿竟透出温润的黄光,还隐隐有股药香。“瞧见没?” 老人用指腹蹭了蹭碗沿,“真药能养碗,假药只会蚀碗,这可不是包装能糊弄的!”
馆伯脸色铁青,突然按下总控台的红色按钮,所有电子屏同时播放起 “康复案例”:“给你们看点厉害的!” 画面里的患者个个容光焕发,说着 “多亏了贵馆的治疗”,“这是‘真实见证’,群众就信这个,不服气?”
黄三炮将 “仁心铜铃” 往施药台的石座上一挂,铃声顺着走廊传遍惠民馆,那些被丢弃的旧药柜竟微微震动起来:抽屉自动打开,露出里面的平价药材,药罐里的药汤泛起涟漪,仿佛在等患者来取。“这才是惠民馆该有的样子,” 黄三炮对围观的路人说,“医者得有仁心,药得能治病,哪能靠天价彰显身份?”
孙子突然想起什么,从药箱里掏出本源珠往试药碗上一放。珠子的光芒顺着碗沿蔓延,那些 “进口特效药” 突然化成黑水,而黄三炮熬的药汤却愈发清亮,连杂物间的旧药柜都冒出了药香。几个路人忍不住走进来,拿起粗瓷碗要药汤,脸上露出期待的神色。
仁伯趁机往众人手里塞了本《家常小病防治手册》:“来,拿着看,感冒了怎么熬姜汤,咳嗽了怎么煮梨水,这些小法子不用花大钱,比啥都管用。” 他自己先示范,拿起根艾条点燃,在老人的膝盖上轻轻熏着,“这活儿练的是心意,得想着帮人减轻痛苦,哪能只想着赚钱?”
馆伯见势不妙,想趁乱按销毁键毁掉证据,却被黄三炮用铜铃拦住手腕。“惠民馆不是摇钱树,” 黄三炮的声音透过钢琴声格外清晰,“医生得记着‘悬壶济世’,药价得让百姓能接受,连门槛都得让穷人迈得进,这不是豪华装修能冒充的。”
本源珠突然飞向惠民馆最高处的 “仁心旗”,旗面无风自动,显出八个古字:“医者仁心,济世为本”。随着旗帜展开,所有奢侈品展示柜的玻璃突然碎裂,而施药台却重新变得完整。黄三炮往施药台边撒了把药种,瞬间长出片翠绿的药苗,叶片上的露珠滚落,在地面汇成 “惠民” 二字。
孙子举着摄像机跟拍,镜头里的本源珠正往东北方向飞去,那里隐约可见一片学堂的轮廓。“爷爷,珠子往‘药道传习堂’去了!”
黄三炮望着那片古朴的屋檐,突然想起仁伯的话:“医生手里的不是生意,是人命,忘了这个,再厉害的医术也没用。” 他扛起药杵,老鳖慢悠悠爬回药箱,一行人顺着药苗指引的方向走去,身后传来患者道谢的声响 —— 那是惠民馆久违的、属于医者的荣光。
孙子的酸枝木药箱里,本源珠正与半块义诊用过的老药碾共鸣,箱侧老鳖把背甲贴在箱壁,甲上的水脉纹漫出淡红色的雾,混着远处传来的钢琴声 —— 那是私立诊所的背景音乐。两人刚走到青砖门楼前,就被眼前的景象刺得眼眶发烫:原本挂着 “贫病免费” 木牌的惠民馆,如今装着旋转玻璃门,门童穿着红色制服躬身迎客,门楣上的鎏金大字写着 “御品医馆”,而角落里的 “便民抓药处” 被改成了 “VIp 休息室”,当年老中医坐诊的梨花木桌被扔在杂物间,桌面的刻痕里还卡着半截草药渣。
“爷爷你看,他们把救人的地方改成赚钱的了!” 小家伙指着玻璃门内的价目表,“普通问诊 888 元,专家号 8888 元,连煎药都要收 200 块服务费!” 惠民馆中央的 “施药台”(历代医家免费发药的长案)被换成了奢侈品展示柜,里面摆着 “养生口服液”“抗衰针剂”,标价都是五位数。更刺眼的是电子屏上的广告:“尊贵服务,专属诊疗 —— 让您用钱买到健康,彰显身份的选择”。
黄三炮走到杂物间的梨花木桌前,伸手抚过桌面上的凹痕 —— 那是无数患者把脉时留下的指印,最深的地方能放下小拇指。他从验药箱取出个粗瓷药罐,往里面放了些柴胡、黄芩、半夏,都是些平价药材:“这叫‘小柴胡汤’,” 他用枯枝在地上画出药方,“治风寒感冒最管用,三副药不到二十块,哪用得着几千块的‘进口针剂’?” 说话间他已生起个小炭炉,药罐放在上面咕嘟作响,很快就飘出清苦的药香,“你闻这味儿,带着股踏实劲儿,那些包装华丽的玩意儿哪有这股子治病的诚心?”
惠民馆老板馆伯穿着定制西装走过来,袖口的金丝眼镜闪着光。他踢了踢旁边的旧药柜:“黄师傅别添乱了,现在谁还信这土法子?我这有从瑞士进口的检测仪,美国来的特效药,连医生都是哈佛毕业的,比你这赤脚郎中靠谱多了。” 他指了指旁边的 poS 机,“看见没?这月的营业额,够你免费施药一辈子!”
孙子突然把老鳖从药箱上抱下来,往检测仪前一放。老鳖似乎嫌机器太凉,猛地对着屏幕喷出股清水,屏幕瞬间显示出乱码,原本 “正常” 的检测结果变成了 “无效”。“大家快看!” 小家伙举着摄像机绕场一周,“他们用假检测骗钱!爷爷说真治病得望闻问切,像这样 ——” 他学着黄三炮的样子给路过的老人把脉,虽把得位置不对,却引来几个路人的驻足。
新出现的老中医仁伯背着个旧药箱走来,药箱上的铜锁已磨得发亮,里面装着些常用药材,用牛皮纸包着,上面写着 “免费” 二字。老人打开药箱时,一股清苦的药香瞬间压过了香水味:“当年我师父教我行医,第一句话就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他从纸包里取出些甘草,都是切得整整齐齐的饮片,“这甘草能调和诸药,还便宜,治小病离不了,那些天价药里好多都掺着这玩意儿,换个包装就卖几百倍的价!”
馆伯被说急了,从仓库拖出箱 “进口特效药”,往展示柜上一摆:“看好了!这是‘诺贝尔团队研发’,一粒药能治多种病,检测报告上的成分比黄金还贵,比你这甘草强多了!” 他拆开包装,里面的药片闪着诡异的光泽,“等会儿对比下,看你草药和我这‘神药’有啥不一样!”
黄三炮没接话,从《药道惠民经》里翻出张 “便民药方集”,上面用朱砂标着 “治头痛:川芎一钱、白芷一钱;止腹泻:炒白术三钱、茯苓三钱”,都是些简单有效的方子。他往粗瓷碗里倒了些药汤,递给旁边咳嗽的年轻人:“喝了试试,” 他看着对方喝完,“这叫‘对症施药’,不管多贵的药,不对症就没用,你那进口药能辨得清风寒还是风热?” 说话间年轻人的咳嗽果然轻了些,脸上露出惊奇的神色。
仁伯突然往 “试药碗”(历代医家检验药效的粗瓷碗)里倒了些 “进口特效药” 的粉末,碗沿立刻泛起黑边;再倒上黄三炮熬的药汤,碗沿竟透出温润的黄光,还隐隐有股药香。“瞧见没?” 老人用指腹蹭了蹭碗沿,“真药能养碗,假药只会蚀碗,这可不是包装能糊弄的!”
馆伯脸色铁青,突然按下总控台的红色按钮,所有电子屏同时播放起 “康复案例”:“给你们看点厉害的!” 画面里的患者个个容光焕发,说着 “多亏了贵馆的治疗”,“这是‘真实见证’,群众就信这个,不服气?”
黄三炮将 “仁心铜铃” 往施药台的石座上一挂,铃声顺着走廊传遍惠民馆,那些被丢弃的旧药柜竟微微震动起来:抽屉自动打开,露出里面的平价药材,药罐里的药汤泛起涟漪,仿佛在等患者来取。“这才是惠民馆该有的样子,” 黄三炮对围观的路人说,“医者得有仁心,药得能治病,哪能靠天价彰显身份?”
孙子突然想起什么,从药箱里掏出本源珠往试药碗上一放。珠子的光芒顺着碗沿蔓延,那些 “进口特效药” 突然化成黑水,而黄三炮熬的药汤却愈发清亮,连杂物间的旧药柜都冒出了药香。几个路人忍不住走进来,拿起粗瓷碗要药汤,脸上露出期待的神色。
仁伯趁机往众人手里塞了本《家常小病防治手册》:“来,拿着看,感冒了怎么熬姜汤,咳嗽了怎么煮梨水,这些小法子不用花大钱,比啥都管用。” 他自己先示范,拿起根艾条点燃,在老人的膝盖上轻轻熏着,“这活儿练的是心意,得想着帮人减轻痛苦,哪能只想着赚钱?”
馆伯见势不妙,想趁乱按销毁键毁掉证据,却被黄三炮用铜铃拦住手腕。“惠民馆不是摇钱树,” 黄三炮的声音透过钢琴声格外清晰,“医生得记着‘悬壶济世’,药价得让百姓能接受,连门槛都得让穷人迈得进,这不是豪华装修能冒充的。”
本源珠突然飞向惠民馆最高处的 “仁心旗”,旗面无风自动,显出八个古字:“医者仁心,济世为本”。随着旗帜展开,所有奢侈品展示柜的玻璃突然碎裂,而施药台却重新变得完整。黄三炮往施药台边撒了把药种,瞬间长出片翠绿的药苗,叶片上的露珠滚落,在地面汇成 “惠民” 二字。
孙子举着摄像机跟拍,镜头里的本源珠正往东北方向飞去,那里隐约可见一片学堂的轮廓。“爷爷,珠子往‘药道传习堂’去了!”
黄三炮望着那片古朴的屋檐,突然想起仁伯的话:“医生手里的不是生意,是人命,忘了这个,再厉害的医术也没用。” 他扛起药杵,老鳖慢悠悠爬回药箱,一行人顺着药苗指引的方向走去,身后传来患者道谢的声响 —— 那是惠民馆久违的、属于医者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