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647章 晚唐第一才女,竟因诗人长相终生封笔?

嘻哈史诗看古今 第647章 晚唐第一才女,竟因诗人长相终生封笔?

    光启三年的长安宰相府,郑畋之女郑氏倚在雕花窗前,指尖反复摩挲着《甲乙集》泛黄的书页。\"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墨迹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她轻声吟诵,忽听丫鬟惊慌禀报:\"小姐!罗隐先生求见!\"当她掀起珠帘,那张传闻中\"鼻如鹰嘴,目若蛙瞳\"的脸骤然闯入眼帘,手中诗卷\"啪嗒\"坠地——此后余生,她再未读过一句罗隐的诗。

    一、诗名动京城:丑书生的逆袭之路

    咸通元年的钱塘街头,十六岁的罗隐攥着自己的诗集,在暴雨中跌跌撞撞奔向贡院。他的布鞋早已磨穿,露出的脚趾沾满泥泞,而怀中的诗稿却被油纸层层包裹。\"此去若能中举,定要让那些嘲笑我貌丑的人闭嘴!\"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在闪电的白光中,映出他异于常人的容貌:高耸如鹰钩的鼻梁,微凸的双眼泛着琥珀色的光。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他。连续十次科举落第,主考官看着他的卷子摇头叹息:\"文章虽好,然面相不雅,恐惊圣驾。\"茶馆里,文人墨客指着他的背影窃笑:\"这罗隐,诗里写尽天下苍生,怎生自己的命比黄连还苦?\"他却只是饮尽杯中酒,在墙上题下:\"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墨汁飞溅间,惊落梁上尘埃。

    二、才女倾慕:未谋面的灵魂共振

    与此同时,长安宰相府的深闺中,郑氏正在灯下研读《湘南应用集》。当读到\"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时,她忍不住拍案叫绝:\"好一个罗隐!竟能将红颜祸水之说驳得如此透彻!\"丫鬟见小姐日日捧着诗集,打趣道:\"莫不是看上了罗公子的才学?\"郑氏脸颊绯红,却悄悄将罗隐的诗抄成字帖,每日临摹。

    父亲郑畋察觉女儿的心思,笑道:\"明日罗隐要来府上拜访,要不要让你见见?\"郑氏低头绞着帕子,心如鹿撞。她连夜裁制新裙,对着铜镜反复梳妆,想象着那个能写出\"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的才子,该是何等风采。

    三、惊鸿一瞥: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

    相见那日,阳光透过珠帘洒在郑氏身上。她躲在屏风后,听着前厅传来脚步声。当罗隐躬身行礼时,那突出的颧骨、凹陷的脸颊在光影中显得格外突兀。郑氏捂住嘴,强忍着不让惊呼出口——这与她想象中温润如玉的才子形象,相差何止千里!

    \"久仰小姐诗名。\"罗隐浑厚的声音传来。郑氏颤抖着捡起掉落的诗卷,却发现墨迹突然变得刺眼。罗隐呈上新作,她机械地接过,余光却始终不敢落在对方脸上。待客人离开,她将诗稿投入火盆,看着\"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的字句在火焰中扭曲变形。

    四、终身封印:被相貌斩断的文学情缘

    自那日后,郑氏像变了个人。她烧毁所有罗隐的诗集,将临摹的字帖沉入荷花池。每当有人提起罗隐的诗,她便借口头痛离席。父亲惋惜道:\"才华与相貌,何干?\"她却望着铜镜中自己清秀的面容,苦笑道:\"女儿终究是俗人。\"

    而罗隐得知此事后,只是在客栈的墙上又添了首诗:\"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字迹狂放不羁,却在末尾洇开一块深色水痕。此后,他浪迹天涯,再不踏入长安半步。

    五、千年叹息:才华与皮囊的永恒博弈

    乾宁三年,罗隐终于在吴越国谋得官职。当他衣锦还乡路过长安,宰相府已换了主人。他站在墙外,听见孩童在吟诵自己的诗,却不知屋内的郑氏,正对着空镜暗自垂泪——这些年,她嫁入名门,相夫教子,却再也没有提笔写过一首诗。

    千年后的今天,人们在《全唐诗》中读到罗隐的名句,依然会为其才华惊叹。而关于那场惊鸿一瞥的故事,也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谈资。有人惋惜郑氏的浅薄,也有人感慨:在看脸的时代,连才华都要为皮囊让路,这究竟是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每当夜幕降临,长安的风掠过古老的城墙,仿佛还能听见罗隐的诗句在回响,也夹杂着郑氏未说完的叹息——原来,有些错过,比遗憾更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