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655章 李世民为抢《兰亭序》,竟对和尚使出连环毒计?

嘻哈史诗看古今 第655章 李世民为抢《兰亭序》,竟对和尚使出连环毒计?

    贞观十三年的长安太极宫,李世民握着临摹的《兰亭序》赝本,指节捏得发白。宣纸上的\"永和九年\"四个字仿佛在嘲笑他——堂堂天子,竟连一幅前朝墨宝都求而不得?当密探传来\"真迹藏于辩才和尚手中\"的消息时,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却在烛火下露出了猎手般的眼神:\"看来,该让御史萧翼走一趟越州了。\"

    一、帝王的墨瘾:从马背到砚台的偏执

    武德九年玄武门的血还未干透,刚登基的李世民却在书房里对着一幅王羲之残帖发呆。墨香混着血腥味,他用狼毫反复临摹\"之\"字,突然将笔狠狠摔在案上:\"朕能荡平天下,为何寻不到《兰亭序》真迹?\"

    自幼年随父亲李渊南征北战,李世民的剑鞘里始终藏着一卷王羲之字帖。他记得洛阳城破那日,在王世充的书房里翻出《乐毅论》摹本时的狂喜;也记得玄武门之变前夜,是临摹《快雪时晴帖》让他平复心绪。对他来说,王羲之的字不只是书法,更是乱世中唯一的精神寄托。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深知圣意,暗中网罗天下墨宝。但每次呈上的\"兰亭序\",都被李世民一眼识破:\"这''群贤毕至''的''至''字,收笔太滞,定是伪作!\"某次甚至气得掀翻书案,砚台里的墨汁溅在蟠龙柱上,像极了未干的血迹。

    二、佛门藏珍:辩才和尚的守宝奇谋

    越州永欣寺的晨钟惊飞檐下白鸽,辩才和尚擦拭着梁上暗格,露出里面层层包裹的素绢。这是他师父智永禅师临终所托——\"《兰亭序》真迹,宁死勿失\"。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字迹上,老和尚枯瘦的手指微微发颤。

    贞观八年,李世民首次遣使求帖。使者捧着黄金千两、绸缎百匹,却被辩才合掌婉拒:\"贫僧从未见过《兰亭序》,还请大人回禀陛下。\"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抚掌大笑:\"好个辩才!朕就喜欢你这副硬骨头。\"然而笑容背后,却是连夜召来的密探部署。

    此后三年,越州突然多了许多\"云游僧\"。他们或在寺外摆摊卖字画,或借口借宿打探,甚至有人重金收买寺中沙弥。辩才却早有防备,将字帖藏在梁间暗格,每日佯装诵经,实则暗中观察。某次发现沙弥神色有异,竟亲自在佛堂跪守三昼夜,直到确认无人靠近。

    三、萧翼设局:书生皮囊下的帝王獠牙

    贞观十三年秋,越州码头来了个落魄书生。萧翼身着粗布长衫,背着破琴,在永欣寺外徘徊数日,终于等到辩才外出讲经。他故意在山门前抚琴,弹的正是智永禅师生前最爱的《广陵散》。

    \"施主琴艺精湛,可愿入寺一叙?\"辩才归来时驻足询问。萧翼立刻起身行礼,从怀中掏出一卷王羲之《二谢帖》摹本:\"晚生痴迷右军书法,特来请教大师。\"老和尚果然中计,见是难得的摹本,竟破例邀他入禅房共赏。

    此后数月,萧翼每日与辩才谈书论画。他故意露出几幅临摹的王羲之作品,时而赞叹,时而挑刺,把老和尚的好胜心勾了出来。某个雨夜,酒过三巡,萧翼叹道:\"可惜这些都是摹本,若能见真迹一眼,死也无憾!\"辩才醉意上头,脱口而出:\"贫僧倒是见过《兰亭序》真迹...\"话一出口便后悔,却已来不及。

    萧翼按捺住狂喜,次日佯装不信:\"大师莫要哄我,那等神作怎会在这山野小寺?\"辩才被激,竟真的爬上木梯,从梁间取出字帖。月光下,\"之\"字的二十一种写法如蛟龙入海,萧翼瞳孔骤缩——终于找到你了!

    四、血色墨香:真迹到手的帝王权谋

    第二日清晨,萧翼亮出御史腰牌,冷笑道:\"奉陛下旨意,取回《兰亭序》真迹!\"辩才望着空荡荡的暗格,如遭雷击,当场瘫倒在地。他终于明白,这书生的每句话、每个眼神,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连夜在御书房等候。当素绢缓缓展开,\"兰亭\"二字映入眼帘时,这位见惯生死的帝王竟双手发抖。他小心翼翼抚摸着纸面,突然对着南方下拜:\"右军公,今日始得见真容!\"

    辩才被押解进京途中绝食而死。李世民听闻后,表面叹息:\"可惜了这等高僧。\"却在当晚命人将《兰亭序》摹本送往永欣寺,碑文上刻着:\"朕得真迹,不忘大师护宝之功。\"虚伪的悼文下,藏着的是帝王对珍宝不择手段的占有欲。

    五、墨宝谜踪:陪葬昭陵的千古疑云

    贞观二十三年,弥留之际的李世民紧攥《兰亭序》。他气若游丝地对李治说:\"朕死后...将字帖...陪葬...\"公元649年,这幅绝世珍宝随李世民埋入昭陵地宫,从此下落成谜。

    千年后,考古学家在乾陵发现疑似《兰亭序》的线索,却因技术限制无法开掘。有人说真迹根本不在昭陵,而是被李治掉包;也有人坚信,那位痴迷书法的帝王,定会带着最爱的墨宝长眠地下。

    从玄武门的刀光剑影,到永欣寺的墨香骗局,李世民对《兰亭序》的追逐,早已超越了收藏本身。这不仅是一个帝王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更是权力与欲望交织的缩影——在绝对的皇权面前,珍宝、人命,甚至佛门清修,都不过是达成目的的棋子。而那幅浸透血色与心机的《兰亭序》,至今仍在历史的迷雾中,诉说着一个关于痴迷与占有、强权与牺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