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带空间下乡后,我天天吃肉 第411章 发现温泉
热门推荐:
1998:我的血色年代!
奋斗在洪武元年
与卿谋
农家小子的古代上进日常
伪装宿主,伪装情深!
快穿问宿主太爱扮猪吃虎了怎么办
抗战:我升官系统就爆兵
大师姐只想飞升,被病娇师弟撩疯
传奇世界:映照现实,技能具现
“这还没完呢,”陆青阳指着棚顶,“晚上降温快,得给它盖‘被子’!咱们得赶紧编些厚实的帘子,晚上盖在上面保温,白天太阳出来再掀开。”
“对对对!草帘子好办!队里草多的是!”
“王顺,你带几个人,今天就动手编!要厚实!“
王顺交代了一下,回头问道“大队长,你说这棚子里……现在就能种菜了?”
“能!”陆青阳肯定地点头,“趁着地还没冻上,咱赶紧把里面土翻松了,施点底肥,撒上菠菜、小油菜、快菜这些长得快的种子!只要太阳足,温度保住了,出苗肯定快!”
他打算趁着翻地的混乱,悄悄把空间兑换的高效有机肥混进去,保证土壤肥力。
“青阳,这肥料看着挺细发,啥肥啊?”一个翻地的社员好奇地问。
“哦,这个啊,”陆青阳面不改色,早就想好了说辞,“是我托人从农技站弄来的试验肥,说是啥‘腐殖酸肥’,改良土壤、促生根的,效果比土肥好,正好试试看!”
“农技站的新玩意儿?那肯定错不了!”社员们一听是“试验肥”、“农技站”,顿时肃然起敬,干得更起劲了。
土壤翻好、底肥埋下,接着就是播种。
陆青阳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种子袋——菠菜、耐寒小油菜、速生快菜,都是空间培育的优良耐寒品种,发芽率和抗逆性远超这个时代的普通种子。
他亲自示范,将种子仔细地、均匀地撒在整理好的畦面上,再覆盖上一层薄薄的细土。
陆青阳的目光却凝重地落在了那覆盖着厚实塑料膜的拱形棚顶上。
阳光下的棚顶光洁漂亮,但他脑海里却浮现出东北寒冬那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
这棚子骨架用的是旧竹竿和木头,虽然眼下看着结实,可一旦积雪过厚……
“陆青阳指着棚顶,眉头微蹙,“这棚子现在看着挺好,可我心里还有个疙瘩。”
“啥疙瘩?”王顺正高兴着。
“雪!”陆青阳吐出一个字,神情严肃,“咱们这疙瘩,冬天雪多大您知道,一场大雪下来,房顶都能压塌,,雪要是积厚了,怕是把这骨架压垮了!”
“哎呀!可不是嘛!”王顺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光顾着高兴了,把这茬给忘了!这雪要是积厚了,这棚子准得趴窝!青阳,还是你考虑得周全!那……那咋办?总不能让咱天天爬上去扫雪吧?那也太危险了!”
他指着拱形骨架的顶端和两侧,比划着说道:“我想了个法子。咱们得给这棚子加几根‘脊梁骨’!在棚子里面,顺着这个拱形的最高点,用结实的木头或者……嗯,最好能找到几根粗点的铁管竖着支上几根顶梁柱!从地面直接顶到拱顶的最高处!”
他空间里有镀锌钢管,耐压,正好可以用来加固一下。
他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画着示意图:“就像盖房子要顶梁柱一样!这几根柱子能分担掉大部分雪压的重量,保护住咱们的骨架和塑料布!柱子不用太密,隔个两三米支一根就成!”
“顶梁柱?好主意啊!”生产队的老根叔作为老木匠,立刻明白了关键,“就跟咱们老房子的大梁一个道理!有柱子顶着,雪压下来,力就分散了,不容易塌!”
“对!就是这个理儿!”陆青阳点头,“另外,咱们这拱形还可以再弄陡一点!下次搭新棚子,把竹竿弯得更狠些,让棚顶更尖,这样雪就容易滑下来,不容易积住!”
“好!大队长这脑子就是活络!”王顺愁容尽去。
“顶梁柱这事要紧!我会想办法弄些铁管子过来,你们帮忙加固下。”
“放心!包在我身上!”老根叔领命。
雪的问题算是找到了初步解决方案。
几天后,夜晚。
陆青阳打着手电筒,悄悄掀开草帘一角,钻进棚内。
一股混合着泥土气息的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蹲下身,手电光柱照射在湿润的土壤上。
只见那褐色的土壤表面,一点、两点、无数点……嫩绿的、带着勃勃生机的芽尖,正顽强地顶破薄薄的土层,怯生生地探出头来!
如今刚到秋天,他们应该赶得及在冬日来临之前,多搭几个棚子。
秋意渐深,大兴安岭的色彩愈发浓烈。
一部分的社员还在运送之前山里面的发现的石灰层。
“嘿哟!嘿哟!”号子声中,铁镐凿在灰白色的岩石上,发出沉闷的声响,碎石和粉末簌簌落下。
负责抡大锤的孙向前,一锤子下去,感觉镐尖似乎凿到了一个特别松软的地方,不像岩石的硬度。
他“咦”了一声,停下来,用镐头扒拉开碎石。
“向前,咋了?挖到耗子窝了?”旁边推车的二狗子打趣道。
孙向前没理会,皱着眉又扒拉了几下。
一股淡淡的、带着点怪味的暖风,突然从那松软的缝隙里吹了出来,扑在他脸上。
“嚯!啥味儿?”
孙向前下意识地扇了扇风,那味道有点冲,带着点……硫磺和鸡蛋的味儿?
他凑近那个被凿开的碗口大的缝隙,一股更明显的温热湿气涌出,缝隙深处似乎还有细微的“咕噜”声。
“不对劲!这石头下面好像不是实心的!”孙向前招呼旁边的王大刚,“王队长,您见识多,过来看看!这挖出来的气儿是热的!还有股怪味!”
王队长放下手里的钢钎,凑过来,先用手在缝隙口探了探,眼睛顿时瞪大了:“嚯!真暖和!”
他又仔细嗅了嗅那带着水汽的风,眼睛猛地亮了起来:“硫磺味!这……这下面怕不是有温汤?!”
“对对对!草帘子好办!队里草多的是!”
“王顺,你带几个人,今天就动手编!要厚实!“
王顺交代了一下,回头问道“大队长,你说这棚子里……现在就能种菜了?”
“能!”陆青阳肯定地点头,“趁着地还没冻上,咱赶紧把里面土翻松了,施点底肥,撒上菠菜、小油菜、快菜这些长得快的种子!只要太阳足,温度保住了,出苗肯定快!”
他打算趁着翻地的混乱,悄悄把空间兑换的高效有机肥混进去,保证土壤肥力。
“青阳,这肥料看着挺细发,啥肥啊?”一个翻地的社员好奇地问。
“哦,这个啊,”陆青阳面不改色,早就想好了说辞,“是我托人从农技站弄来的试验肥,说是啥‘腐殖酸肥’,改良土壤、促生根的,效果比土肥好,正好试试看!”
“农技站的新玩意儿?那肯定错不了!”社员们一听是“试验肥”、“农技站”,顿时肃然起敬,干得更起劲了。
土壤翻好、底肥埋下,接着就是播种。
陆青阳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种子袋——菠菜、耐寒小油菜、速生快菜,都是空间培育的优良耐寒品种,发芽率和抗逆性远超这个时代的普通种子。
他亲自示范,将种子仔细地、均匀地撒在整理好的畦面上,再覆盖上一层薄薄的细土。
陆青阳的目光却凝重地落在了那覆盖着厚实塑料膜的拱形棚顶上。
阳光下的棚顶光洁漂亮,但他脑海里却浮现出东北寒冬那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
这棚子骨架用的是旧竹竿和木头,虽然眼下看着结实,可一旦积雪过厚……
“陆青阳指着棚顶,眉头微蹙,“这棚子现在看着挺好,可我心里还有个疙瘩。”
“啥疙瘩?”王顺正高兴着。
“雪!”陆青阳吐出一个字,神情严肃,“咱们这疙瘩,冬天雪多大您知道,一场大雪下来,房顶都能压塌,,雪要是积厚了,怕是把这骨架压垮了!”
“哎呀!可不是嘛!”王顺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光顾着高兴了,把这茬给忘了!这雪要是积厚了,这棚子准得趴窝!青阳,还是你考虑得周全!那……那咋办?总不能让咱天天爬上去扫雪吧?那也太危险了!”
他指着拱形骨架的顶端和两侧,比划着说道:“我想了个法子。咱们得给这棚子加几根‘脊梁骨’!在棚子里面,顺着这个拱形的最高点,用结实的木头或者……嗯,最好能找到几根粗点的铁管竖着支上几根顶梁柱!从地面直接顶到拱顶的最高处!”
他空间里有镀锌钢管,耐压,正好可以用来加固一下。
他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画着示意图:“就像盖房子要顶梁柱一样!这几根柱子能分担掉大部分雪压的重量,保护住咱们的骨架和塑料布!柱子不用太密,隔个两三米支一根就成!”
“顶梁柱?好主意啊!”生产队的老根叔作为老木匠,立刻明白了关键,“就跟咱们老房子的大梁一个道理!有柱子顶着,雪压下来,力就分散了,不容易塌!”
“对!就是这个理儿!”陆青阳点头,“另外,咱们这拱形还可以再弄陡一点!下次搭新棚子,把竹竿弯得更狠些,让棚顶更尖,这样雪就容易滑下来,不容易积住!”
“好!大队长这脑子就是活络!”王顺愁容尽去。
“顶梁柱这事要紧!我会想办法弄些铁管子过来,你们帮忙加固下。”
“放心!包在我身上!”老根叔领命。
雪的问题算是找到了初步解决方案。
几天后,夜晚。
陆青阳打着手电筒,悄悄掀开草帘一角,钻进棚内。
一股混合着泥土气息的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蹲下身,手电光柱照射在湿润的土壤上。
只见那褐色的土壤表面,一点、两点、无数点……嫩绿的、带着勃勃生机的芽尖,正顽强地顶破薄薄的土层,怯生生地探出头来!
如今刚到秋天,他们应该赶得及在冬日来临之前,多搭几个棚子。
秋意渐深,大兴安岭的色彩愈发浓烈。
一部分的社员还在运送之前山里面的发现的石灰层。
“嘿哟!嘿哟!”号子声中,铁镐凿在灰白色的岩石上,发出沉闷的声响,碎石和粉末簌簌落下。
负责抡大锤的孙向前,一锤子下去,感觉镐尖似乎凿到了一个特别松软的地方,不像岩石的硬度。
他“咦”了一声,停下来,用镐头扒拉开碎石。
“向前,咋了?挖到耗子窝了?”旁边推车的二狗子打趣道。
孙向前没理会,皱着眉又扒拉了几下。
一股淡淡的、带着点怪味的暖风,突然从那松软的缝隙里吹了出来,扑在他脸上。
“嚯!啥味儿?”
孙向前下意识地扇了扇风,那味道有点冲,带着点……硫磺和鸡蛋的味儿?
他凑近那个被凿开的碗口大的缝隙,一股更明显的温热湿气涌出,缝隙深处似乎还有细微的“咕噜”声。
“不对劲!这石头下面好像不是实心的!”孙向前招呼旁边的王大刚,“王队长,您见识多,过来看看!这挖出来的气儿是热的!还有股怪味!”
王队长放下手里的钢钎,凑过来,先用手在缝隙口探了探,眼睛顿时瞪大了:“嚯!真暖和!”
他又仔细嗅了嗅那带着水汽的风,眼睛猛地亮了起来:“硫磺味!这……这下面怕不是有温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