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海溯生录 第778章 熵减的惊奇
作者:乘梓
沈溯的指尖在控制台边缘划出半道弧线,金属凉意顺着指腹漫上来时,他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粒子轨迹。这是火星“惊奇保护区”的常规巡检,第374个标准日,和过去三百多个日夜没什么两样——至少他以为是这样。
玻璃幕墙外,橙红色沙砾被循环气流吹成规整的波纹,像谁用指尖在赭石色绸缎上划下的纹路。远处的辐射监测塔闪着淡蓝色的警示灯,每三秒一次,规律得像地球老家的座钟。沈溯端起保温杯,杯壁上结着细小的水珠,是昨夜热咖啡凝结的水汽,顺着杯身蜿蜒而下,在桌面上洇出浅褐色的痕迹。
“第17区粒子排列异常。”AI的电子音突然响起,打破了实验室的寂静。
沈溯的拇指在杯盖上顿了顿。异常?保护区运行至今,粒子始终以提温符号的形态稳定存在,那些由辐射粒子构成的“?”像悬浮在空气中的冰晶,棱角分明,带着一种诡异的秩序感。他滑动触控屏,第17区的三维模型应声展开,心脏却猛地一缩——那些符号变了。
不是混乱的崩塌,而是更令人毛骨悚然的重组。原本朝上的问号尖端被掰向左侧,形成一个扭曲的“?”,像是从某种未知语言里偷跑出来的叛逆者。更诡异的是符号间的间隙,原本均匀的能量场出现了蜂窝状的空洞,每个空洞里都浮动着淡紫色的光晕,像无数只半睁的眼睛。
“能量场流速下降12%。”AI继续播报,“时间系数波动至0.68,且持续走低。”
沈溯抓起防护服冲出门,靴底踩在金属地板上的回声格外刺耳。走廊里的应急灯突然闪烁了两下,他抬头时,正看见玻璃反光里的自己——瞳孔里映着不断跳动的数字,鬓角的白发比上周又多了几根。这双眼睛看过木星的大红斑,见过土星环的冰晶雨,却在此时被一个扭曲的符号攫住,动弹不得。
防护门开启的瞬间,沈溯听见了某种声音。不是风沙撞击防护罩的轰鸣,也不是设备运行的嗡鸣,而是一种极轻微的、类似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从第17区的方向传来。
他举起辐射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值疯狂跳动,红得刺眼。但那些辐射粒子没有四散逃逸,反而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在“?”符号周围织成细密的网。沈溯的指尖触碰到防护罩的内壁,凉意透过手套渗进来,他忽然意识到——时间流速的异常不是均匀的。靠近符号的地方,他手腕上的机械表指针几乎停滞,而放在远处控制台的电子钟仍在正常跳动,两者的时差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拉大。
“沈教授,西区观测站请求连线。”通讯器里传来助手林夏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音,“他们说……看见符号在‘移动’。”
沈溯猛地回头,第17区的“?”符号确实变了位置。它没有平移,而是像被人从二维平面里拎了出来,悬浮在半空中,底部拖着一串淡紫色的残影。那些残影里隐约能看见模糊的轮廓,像是无数个重叠的问号在挣扎、变形,最终拧成这诡异的倒置形态。
“让他们把实时画面传过来。”沈溯的声音有些发紧。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熵减的范围在扩大,而这种有序的扩张,比无序的崩塌更危险。就像你在沙漠里发现一株会移动的仙人掌,它的每一次生长都在宣告:这里的规则,已经由不得你做主了。
画面传输过来的瞬间,沈溯的呼吸停滞了。西区观测站的镜头里,“?”符号的尖端正对着地球的方向,而在符号的中心,浮现出一个极其微小的、正在旋转的螺旋。那螺旋的纹路他太熟悉了——是人类dNA的双螺旋结构,只是每一圈都多出三个诡异的凸起,像是被硬生生塞进了不属于它的信息。
“林夏,查近二十四小时的所有观测数据,尤其是第17区的能量场频谱。”沈溯的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敲击,“把三年前保护区建立时的基线数据调出来对比,我要知道这东西到底在‘问’什么。”
他没有说出口的是另一个念头:如果这些符号是宇宙的体温,那现在这个扭曲的形态,会不会是某种……不耐烦的催促?
林夏的屏幕比沈溯的早三分钟亮起警报。
当她在数据分析室里放大第17区的频谱图时,那些原本规律的波峰突然变成了锯齿状,像被什么东西硬生生咬掉了一块。更诡异的是频谱的间隙里,藏着一段极其微弱的音频信号。她戴上降噪耳机,按下播放键的瞬间,鸡皮疙瘩顺着手臂爬了上来。
那不是自然形成的噪音。是一段摩尔斯电码,重复着同一个字母:“S”。
林夏的手指悬在通讯器上方,迟迟没有按下。她想起三天前在储藏室里撞见的事——沈教授对着一个加密的终端机说话,屏幕上闪过的代码里,也有这个“S”。当时她以为是某个项目的代号,现在想来,那串代码的排列方式,和第17区符号的能量场波形惊人地相似。
“小林,数据好了吗?”沈溯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
林夏深吸一口气,调出频谱对比图:“教授,三年前的基线数据里,第17区的能量场是封闭的,但现在……它在向外发送某种信号,频率和我们的深空探测器完全一致。”她顿了顿,决定隐瞒摩尔斯电码的事,“就像有人在模仿我们的通讯方式。”
屏幕另一端的沈溯沉默了片刻。林夏能听见他翻动纸质笔记的声音——在这个全数字化的时代,沈教授坚持用手写记录,说“纸页的摩擦力能让思考慢下来”。现在这缓慢的沙沙声,却让她觉得像倒计时的秒针。
与此同时,在保护区边缘的机械维修站,老王正盯着监控屏幕骂骂咧咧。
他的镜头比观测站的更贴近防护罩,能看见那些淡紫色的光晕里,藏着无数细小的光斑。这些光斑不是随机闪烁的,而是在重复某种轨迹——像极了他年轻时在地球见过的萤火虫,绕着同一片草丛打转。但老王的冷汗很快下来了,他把画面放慢一百倍后发现,那些光斑组成的图案,是维修站的电路分布图,连三年前他偷偷接的备用线路都清晰可见。
“这他妈是……在学我们怎么修东西?”老王摸出腰间的扳手,手指却在发抖。他想起上周给沈教授送零件时,听见实验室里传来奇怪的哼声,调子像极了他过世的老伴总唱的那首老歌。当时他以为是幻听,现在看来,这保护区里的东西,恐怕早就不是“符号”那么简单了。
三个小时后,沈溯在实验室里展开了三张图纸:林夏的频谱图、老王的光斑轨迹图,还有他自己记录的符号形态变化表。当他把三张图重叠在一起时,额角的青筋猛地跳了一下——重叠的部分,恰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形轮廓,心脏的位置,正是那个旋转的dNA螺旋。
“它在模仿我们。”沈溯低声说,像是在对自己确认,“但模仿的不是行为,是……存在本身。”
沈溯的机械表彻底停了。
指针卡在14:37的位置,和第17区的时间流速同步。他把手表贴在防护罩上,看着表盘里的玻璃映出那个“?”符号,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导师临终前说的话:“宇宙的有序不是设计,是记忆。当你发现某个地方的熵在减少,意味着那里正在回忆某种更古老的存在。”
当时他以为是导师的胡话,现在却觉得后背发凉。如果这些符号是宇宙的记忆,那它们在回忆什么?又为什么偏偏选择在人类建立保护区的地方苏醒?
“教授,东区的防护罩出现裂痕!”林夏的尖叫从通讯器里炸响,“辐射值突破安全阈值,我们必须启动紧急封闭程序!”
沈溯冲出门时,正撞见老王抱着一个灭火器跑来,满脸是灰:“第17区的符号开始‘吐’东西了!淡紫色的雾,沾到设备上就……”他的话被一阵刺耳的金属扭曲声打断,东区的方向传来巨响,地面剧烈震颤。
沈溯在奔跑中看了一眼手腕——电子表显示14:45,而停摆的机械表仍指着14:37。七分钟的时差,却像隔着一个世纪。当他冲到东区时,被眼前的景象钉在原地:防护罩的裂痕里渗进淡紫色的雾气,那些雾气落地后凝结成液态,顺着地面的缝隙流动,所过之处,金属设备开始融化、重组,变成一个个模糊的、类似人类骨骼的结构。
而那个“?”符号,已经移动到了裂痕的正上方,尖端抵住防护罩的内壁,像是在等待某个时刻的到来。
“关闭第17区的能量供应!”沈溯对着通讯器嘶吼,“林夏,把所有储备能源导进应急隔离带,快!”
“不行!”林夏的声音带着哭腔,“能源管道被那些雾腐蚀了,现在切断供应,整个保护区都会失控!”
沈溯忽然想起摩尔斯电码的事。他掏出个人终端,调出加密文件夹里的记录——三年前,保护区建立时,他偷偷植入了一段备用程序,触发密码是他女儿的生日。当时只是为了以防万一,现在却成了唯一的赌注。
“老王,带所有人去地下掩体。”沈溯的手指在终端上飞舞,“林夏,给我接西区观测站的定向天线,我要给那个‘符号’发个信号。”
“发什么?”林夏的声音在颤抖。
沈溯看着防护罩外那个扭曲的“?”,想起女儿画过的画——她总把问号画成正在奔跑的小人,说“疑问不是停在原地,是要去找答案”。他深吸一口气,输入了那段代码,附加信息是女儿的画:一个顶着问号脑袋的小人,朝着太阳的方向奔跑。
信号发出的瞬间,“?”符号突然剧烈震颤起来。淡紫色的雾气停止了蔓延,那些正在重组的金属骨骼开始瓦解,重新变成粒子状态。但沈溯知道,这不是结束——符号的中心,那个dNA螺旋正在加速旋转,每一圈凸起的位置,都多出了一个新的符号,像是在回应他的信号。
“教授,它在……复制你的代码。”林夏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能量场的频谱和你的终端完全同步了!”
沈溯的目光落在自己的机械表上。停摆的指针开始微微颤动,像是在积蓄力量。他忽然明白了熵减的真正含义——不是宇宙在为思考按下慢放键,是思考本身,正在重写宇宙的时间规则。当人类用提问回应宇宙的提问,某种更古老的共生意识便被唤醒,它不关心熵增还是熵减,只在意这场对话能否持续。
防护罩的裂痕开始愈合,淡紫色的光晕渐渐褪去。但沈溯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不一样了。他摸出终端,看着屏幕上正在自我复制的代码,忽然听见一阵极轻微的声音,像是有人在耳边低语。那声音很模糊,却带着某种熟悉的调子——是他女儿小时候唱的摇篮曲。
机械表的指针终于跳动了一下,指向14:38。比电子表慢了整整八分钟。
这八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个旋转的dNA螺旋里,藏着多少人类尚未理解的存在本质?沈溯看着重新变回问号的符号,忽然笑了。他知道,这场关于存在的对话,才刚刚开始。而宇宙的慢放键,其实一直握在人类自己手里——只要你敢继续提问,时间就会为你停留。
沈溯的指尖在控制台边缘划出半道弧线,金属凉意顺着指腹漫上来时,他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粒子轨迹。这是火星“惊奇保护区”的常规巡检,第374个标准日,和过去三百多个日夜没什么两样——至少他以为是这样。
玻璃幕墙外,橙红色沙砾被循环气流吹成规整的波纹,像谁用指尖在赭石色绸缎上划下的纹路。远处的辐射监测塔闪着淡蓝色的警示灯,每三秒一次,规律得像地球老家的座钟。沈溯端起保温杯,杯壁上结着细小的水珠,是昨夜热咖啡凝结的水汽,顺着杯身蜿蜒而下,在桌面上洇出浅褐色的痕迹。
“第17区粒子排列异常。”AI的电子音突然响起,打破了实验室的寂静。
沈溯的拇指在杯盖上顿了顿。异常?保护区运行至今,粒子始终以提温符号的形态稳定存在,那些由辐射粒子构成的“?”像悬浮在空气中的冰晶,棱角分明,带着一种诡异的秩序感。他滑动触控屏,第17区的三维模型应声展开,心脏却猛地一缩——那些符号变了。
不是混乱的崩塌,而是更令人毛骨悚然的重组。原本朝上的问号尖端被掰向左侧,形成一个扭曲的“?”,像是从某种未知语言里偷跑出来的叛逆者。更诡异的是符号间的间隙,原本均匀的能量场出现了蜂窝状的空洞,每个空洞里都浮动着淡紫色的光晕,像无数只半睁的眼睛。
“能量场流速下降12%。”AI继续播报,“时间系数波动至0.68,且持续走低。”
沈溯抓起防护服冲出门,靴底踩在金属地板上的回声格外刺耳。走廊里的应急灯突然闪烁了两下,他抬头时,正看见玻璃反光里的自己——瞳孔里映着不断跳动的数字,鬓角的白发比上周又多了几根。这双眼睛看过木星的大红斑,见过土星环的冰晶雨,却在此时被一个扭曲的符号攫住,动弹不得。
防护门开启的瞬间,沈溯听见了某种声音。不是风沙撞击防护罩的轰鸣,也不是设备运行的嗡鸣,而是一种极轻微的、类似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从第17区的方向传来。
他举起辐射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值疯狂跳动,红得刺眼。但那些辐射粒子没有四散逃逸,反而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在“?”符号周围织成细密的网。沈溯的指尖触碰到防护罩的内壁,凉意透过手套渗进来,他忽然意识到——时间流速的异常不是均匀的。靠近符号的地方,他手腕上的机械表指针几乎停滞,而放在远处控制台的电子钟仍在正常跳动,两者的时差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拉大。
“沈教授,西区观测站请求连线。”通讯器里传来助手林夏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音,“他们说……看见符号在‘移动’。”
沈溯猛地回头,第17区的“?”符号确实变了位置。它没有平移,而是像被人从二维平面里拎了出来,悬浮在半空中,底部拖着一串淡紫色的残影。那些残影里隐约能看见模糊的轮廓,像是无数个重叠的问号在挣扎、变形,最终拧成这诡异的倒置形态。
“让他们把实时画面传过来。”沈溯的声音有些发紧。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熵减的范围在扩大,而这种有序的扩张,比无序的崩塌更危险。就像你在沙漠里发现一株会移动的仙人掌,它的每一次生长都在宣告:这里的规则,已经由不得你做主了。
画面传输过来的瞬间,沈溯的呼吸停滞了。西区观测站的镜头里,“?”符号的尖端正对着地球的方向,而在符号的中心,浮现出一个极其微小的、正在旋转的螺旋。那螺旋的纹路他太熟悉了——是人类dNA的双螺旋结构,只是每一圈都多出三个诡异的凸起,像是被硬生生塞进了不属于它的信息。
“林夏,查近二十四小时的所有观测数据,尤其是第17区的能量场频谱。”沈溯的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敲击,“把三年前保护区建立时的基线数据调出来对比,我要知道这东西到底在‘问’什么。”
他没有说出口的是另一个念头:如果这些符号是宇宙的体温,那现在这个扭曲的形态,会不会是某种……不耐烦的催促?
林夏的屏幕比沈溯的早三分钟亮起警报。
当她在数据分析室里放大第17区的频谱图时,那些原本规律的波峰突然变成了锯齿状,像被什么东西硬生生咬掉了一块。更诡异的是频谱的间隙里,藏着一段极其微弱的音频信号。她戴上降噪耳机,按下播放键的瞬间,鸡皮疙瘩顺着手臂爬了上来。
那不是自然形成的噪音。是一段摩尔斯电码,重复着同一个字母:“S”。
林夏的手指悬在通讯器上方,迟迟没有按下。她想起三天前在储藏室里撞见的事——沈教授对着一个加密的终端机说话,屏幕上闪过的代码里,也有这个“S”。当时她以为是某个项目的代号,现在想来,那串代码的排列方式,和第17区符号的能量场波形惊人地相似。
“小林,数据好了吗?”沈溯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
林夏深吸一口气,调出频谱对比图:“教授,三年前的基线数据里,第17区的能量场是封闭的,但现在……它在向外发送某种信号,频率和我们的深空探测器完全一致。”她顿了顿,决定隐瞒摩尔斯电码的事,“就像有人在模仿我们的通讯方式。”
屏幕另一端的沈溯沉默了片刻。林夏能听见他翻动纸质笔记的声音——在这个全数字化的时代,沈教授坚持用手写记录,说“纸页的摩擦力能让思考慢下来”。现在这缓慢的沙沙声,却让她觉得像倒计时的秒针。
与此同时,在保护区边缘的机械维修站,老王正盯着监控屏幕骂骂咧咧。
他的镜头比观测站的更贴近防护罩,能看见那些淡紫色的光晕里,藏着无数细小的光斑。这些光斑不是随机闪烁的,而是在重复某种轨迹——像极了他年轻时在地球见过的萤火虫,绕着同一片草丛打转。但老王的冷汗很快下来了,他把画面放慢一百倍后发现,那些光斑组成的图案,是维修站的电路分布图,连三年前他偷偷接的备用线路都清晰可见。
“这他妈是……在学我们怎么修东西?”老王摸出腰间的扳手,手指却在发抖。他想起上周给沈教授送零件时,听见实验室里传来奇怪的哼声,调子像极了他过世的老伴总唱的那首老歌。当时他以为是幻听,现在看来,这保护区里的东西,恐怕早就不是“符号”那么简单了。
三个小时后,沈溯在实验室里展开了三张图纸:林夏的频谱图、老王的光斑轨迹图,还有他自己记录的符号形态变化表。当他把三张图重叠在一起时,额角的青筋猛地跳了一下——重叠的部分,恰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形轮廓,心脏的位置,正是那个旋转的dNA螺旋。
“它在模仿我们。”沈溯低声说,像是在对自己确认,“但模仿的不是行为,是……存在本身。”
沈溯的机械表彻底停了。
指针卡在14:37的位置,和第17区的时间流速同步。他把手表贴在防护罩上,看着表盘里的玻璃映出那个“?”符号,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导师临终前说的话:“宇宙的有序不是设计,是记忆。当你发现某个地方的熵在减少,意味着那里正在回忆某种更古老的存在。”
当时他以为是导师的胡话,现在却觉得后背发凉。如果这些符号是宇宙的记忆,那它们在回忆什么?又为什么偏偏选择在人类建立保护区的地方苏醒?
“教授,东区的防护罩出现裂痕!”林夏的尖叫从通讯器里炸响,“辐射值突破安全阈值,我们必须启动紧急封闭程序!”
沈溯冲出门时,正撞见老王抱着一个灭火器跑来,满脸是灰:“第17区的符号开始‘吐’东西了!淡紫色的雾,沾到设备上就……”他的话被一阵刺耳的金属扭曲声打断,东区的方向传来巨响,地面剧烈震颤。
沈溯在奔跑中看了一眼手腕——电子表显示14:45,而停摆的机械表仍指着14:37。七分钟的时差,却像隔着一个世纪。当他冲到东区时,被眼前的景象钉在原地:防护罩的裂痕里渗进淡紫色的雾气,那些雾气落地后凝结成液态,顺着地面的缝隙流动,所过之处,金属设备开始融化、重组,变成一个个模糊的、类似人类骨骼的结构。
而那个“?”符号,已经移动到了裂痕的正上方,尖端抵住防护罩的内壁,像是在等待某个时刻的到来。
“关闭第17区的能量供应!”沈溯对着通讯器嘶吼,“林夏,把所有储备能源导进应急隔离带,快!”
“不行!”林夏的声音带着哭腔,“能源管道被那些雾腐蚀了,现在切断供应,整个保护区都会失控!”
沈溯忽然想起摩尔斯电码的事。他掏出个人终端,调出加密文件夹里的记录——三年前,保护区建立时,他偷偷植入了一段备用程序,触发密码是他女儿的生日。当时只是为了以防万一,现在却成了唯一的赌注。
“老王,带所有人去地下掩体。”沈溯的手指在终端上飞舞,“林夏,给我接西区观测站的定向天线,我要给那个‘符号’发个信号。”
“发什么?”林夏的声音在颤抖。
沈溯看着防护罩外那个扭曲的“?”,想起女儿画过的画——她总把问号画成正在奔跑的小人,说“疑问不是停在原地,是要去找答案”。他深吸一口气,输入了那段代码,附加信息是女儿的画:一个顶着问号脑袋的小人,朝着太阳的方向奔跑。
信号发出的瞬间,“?”符号突然剧烈震颤起来。淡紫色的雾气停止了蔓延,那些正在重组的金属骨骼开始瓦解,重新变成粒子状态。但沈溯知道,这不是结束——符号的中心,那个dNA螺旋正在加速旋转,每一圈凸起的位置,都多出了一个新的符号,像是在回应他的信号。
“教授,它在……复制你的代码。”林夏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能量场的频谱和你的终端完全同步了!”
沈溯的目光落在自己的机械表上。停摆的指针开始微微颤动,像是在积蓄力量。他忽然明白了熵减的真正含义——不是宇宙在为思考按下慢放键,是思考本身,正在重写宇宙的时间规则。当人类用提问回应宇宙的提问,某种更古老的共生意识便被唤醒,它不关心熵增还是熵减,只在意这场对话能否持续。
防护罩的裂痕开始愈合,淡紫色的光晕渐渐褪去。但沈溯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不一样了。他摸出终端,看着屏幕上正在自我复制的代码,忽然听见一阵极轻微的声音,像是有人在耳边低语。那声音很模糊,却带着某种熟悉的调子——是他女儿小时候唱的摇篮曲。
机械表的指针终于跳动了一下,指向14:38。比电子表慢了整整八分钟。
这八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个旋转的dNA螺旋里,藏着多少人类尚未理解的存在本质?沈溯看着重新变回问号的符号,忽然笑了。他知道,这场关于存在的对话,才刚刚开始。而宇宙的慢放键,其实一直握在人类自己手里——只要你敢继续提问,时间就会为你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