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第290章 道尺与钢轨的试炼——临阵磨枪的锋芒与代价
热门推荐:
孤身带妹,我的小吃摊火爆全球
天降王妃会抓鬼
玄幻:苟家十年,我举世无敌
原神之我是至冬使节
美女退后,让我来!
穿越后我成了狗仔队头头
我真没想重生,奈何御姐那脚太猛
凡人仙筒
熵海溯生录
沙棘堡的烈日,如同熔炉中跃动的火舌,无情地舔舐着刚刚经历大机精捣与人工曲股搏杀的五组新道岔。钢轨在酷热中仿佛被点燃,蒸腾起扭曲的空气波纹,如同炼狱中升起的幻影,似乎连钢铁之躯都在承受着最后的淬炼与考验。指挥车内,猩红的倒计时数字跳动着,像一颗悬在头顶的心脏,发出沉闷的搏动:3天06小时45分。距离部检验收那场名为“审判日”的最终检阅,已近在咫尺,几乎能听见那沉重的脚步声。
林野站在指挥车前,目光沉静地投向眼前这条在汗水、油污与数据洪流中艰难重生的钢铁脉络。威客捣固车的轰鸣已然沉寂,那“审判”小车吐出的波形图,终于呈现出令人心安的、平滑流畅的绿色曲线,如同战壕里升起的和平信号。主体工程、精捣精调,这些硬仗似乎都已打完,胜利的曙光似乎已触手可及。然而,林野心中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了,像一张被拉满的弓弦,蓄势待发,也暗藏着一触即发的紧张。
“设备达标,只是过了第一关。”林野的声音在由郭振德、赵大锤、老吴,以及AK47、AK74车间负责人、当地工区工长组成的核心会议上响起。那声音带着一种冰冷的、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轻易地压过了棚车外隐约传来的风声,仿佛一把冰锥,刺破了空气中的躁动,“部检组下来,看的不是孤立的设备,而是整体!他们要看设备,更要看人!看我们这支队伍,是不是真正把‘标准’刻进了骨头缝里,是不是能把‘无缝化’、‘毫米级’这些苛刻的要求,化为本能的反应,而不是靠临阵磨枪的突击和虚无缥缈的运气!”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每一张写满疲惫却不敢有丝毫松懈的脸庞,仿佛要穿透那层倦怠,直抵每个人最深处对“标准”的理解与敬畏。
“段里最新指令。”林野从文件夹中抽出一份传真,纸张在热风中微微抖动,像一只不安的蝶,“为确保验收万无一失,杜绝任何因人员素质导致的低级失误——这比设备故障更致命!——沙棘堡项目所有参与人员,不分正式职工、劳务派遣,还是外包‘铁力’、‘金鹰’的关键带班骨干,必须全员通过验收前专业知识理论和实作技能考核!”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加重,像铁锤狠狠砸在钢砧上,发出沉闷而清晰的回响:“理论闭卷,实作现场打分!双项满分100,80分及格!考核成绩,直接纳入本月绩效!不合格者——给一次机会补考,补考再不过,绩效工资下浮20%!并且,验收期间不得进入核心作业区,只能负责外围辅助!”
“扣钱”和“调离核心”这两个词,如同两颗冰冷的石子投入原本平静的水面,瞬间激起了无声却剧烈的波澜。郭振德眉头紧锁,仿佛那眉头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赵大锤下意识捏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就连一向沉稳的老吴,也推了推老花镜,镜片后的目光复杂难明。这不仅是关乎面子的荣誉之战,更是实打实的经济损失,以及在关键战役中被“边缘化”的耻辱烙印!尤其对外包队伍的关键骨干而言,这扣罚可能意味着更沉重的压力。
“林主任,这…时间太紧了,兄弟们刚干完大活,都累脱形了…” AK47车间的副主任试图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
“累?”林野打断他,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仿佛能碾碎一切借口,“部检组可不管你累不累!他们只认标准和结果!现在累一点,流点汗,总比验收时出丑,害得所有人跟着扣钱挨通报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磨的就是这口气,这股劲儿!通知下去,明天一早,理论考试!下午开始,实作考核!考场就在宿营车区!没有退路!”
理论考场:笔尖下的硝烟
巨大的遮阳棚下,临时拼凑的桌椅排成肃穆的方阵。上百号人挤在里面,空气闷热得如同桑拿房,混合着浓重的汗味、机油味和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几乎让人窒息。试卷发下,沙沙的翻纸声后,是一片令人心悸的死寂,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粗重的、几乎与心跳同步的喘息。
试卷上的题目,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刺专业知识的要害:
无缝化利刃: “请阐述锁定轨温对无缝线路应力分布的核心影响及超限后果(需举例)?” “胶接绝缘接头内部结构分层图示,并标出失效时可能出现的三种典型电气\/机械征兆?” 这些题目,如同在拷问他们对线路“生命线”的掌控程度。
几何尺寸鬼门关: “详述现场快速精准测量查照间隔(42mm±1)、护背距离(1348mm±1)的三种实操方法及误差控制要点?” “导曲线支距超差对列车通过平稳性及轮轨力的具体影响机制?” 这里,毫米是生死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捣固精调生死线: “威客捣固车在道岔辙叉心区域作业时,为避免损坏心轨,起道量与捣镐插入深度需遵循哪些特殊限制?” “轨检小车波形图上,连续出现三个及以上正峰值高低不平顺(波长1.5米左右),最可能的原因及现场快速处置流程?” 这是经验与技术的双重试炼。
安全高压线: “垂直天窗点内,在未设好防护且驻站联络员未确认区间封锁的情况下,擅自进行钢轨切割作业,违反了哪些安全红线条款?可能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安全,永远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考场里,有人奋笔疾书,眉头紧锁,仿佛在跟试卷上的每一个字搏斗;有人抓耳挠腮,对着“导曲线支距影响机制”的题目两眼发直,如同坠入了知识的迷宫;几个“铁力”的带班汉子,手指粗得捏笔都费劲,额头上全是汗,盯着那些专业名词和图表,眼神里充满了挣扎、茫然,甚至一丝绝望。老张(曾中暑那位老职工)戴着老花镜,手有些抖,但神情专注,一笔一划写得极慢,仿佛在用颤抖的手,重新丈量自己与“标准”的距离。赵大锤则一脸凶相,仿佛跟试卷有仇,下笔力道几乎要戳破纸张,像是要把那些知识硬生生扎进脑子里。
实作沙场:道尺与钢轨的碰撞
下午,热浪依旧肆虐。实作考核点设在备用线路上,模拟了道岔关键区域的各种“病灶”,如同布下了一个个真实的战场。
考核项目锋芒毕露,直指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毫米级的触感 - 几何尺寸精确测量: 考生使用道尺、塞尺、支距尺,在指定模拟道岔区(人为设置了微小偏差),限时测量轨距、水平、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导曲线支距。考官(由郭振德、赵大锤及各车间技术大拿担任)手持标准答案和卡尺,现场复核,误差超过0.5mm即扣分!那报数的声音冰冷无情,如同宣判:“查照间隔41.3!超差0.7!扣5分!” 每一分扣掉,都像是在心上剜了一刀。
扭矩的艺术 - 螺栓紧固与检验: 使用定扭矩扳手,在模拟滑床板、护轨螺栓上,按规定顺序和扭矩值(如1200 N.m)进行紧固。考官用另一把校验过的扭矩扳手进行破坏性抽检(反向拧松,看是否达到预设值),误差超限即扣分!一个“金鹰”焊工学徒,因为紧张,手一滑扭矩不足,被当场扣掉10分,脸色瞬间煞白,仿佛那白是由心底渗出来的。
胶垫的圣殿 - 清洁与精准安装: 在布满油污和沙粒的模拟铁垫板凹槽上,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洁(毛刷、无纺布)、型号复核、精准嵌入(无扭曲翘边)。考官戴着白手套,用强光手电和放大镜检查凹槽角落和胶垫边缘,发现一丝油污或一粒沙子残留——扣分!安装稍有歪斜——扣分!小王作为考官之一,眼神锐利如刀,仿佛在寻找任何一点不完美的瑕疵。
应急处置 - 钢轨切割与钻孔(模拟): 在备用旧轨上,考生需规范操作内燃切割锯或钻孔机,完成指定要求的切割或钻孔。重点考核安全防护设置(护目镜、耳罩、火星飞溅方向控制)、操作流程规范性、切口\/孔洞质量。任何安全违规(如不戴护目镜)直接判定该单项不合格!赵大锤盯着一个“铁力”工人略显毛糙的切割动作,眉头拧成了疙瘩,那眼神里的不满几乎要喷薄而出。
压力下的众生相:
“铁力”王队长: 理论考得满头大汗,勉强及格。实考时,在扭矩紧固项目上,他屏住呼吸,手臂肌肉贲张,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扭矩扳手,每一分力道都拿捏得小心翼翼,直到听到那声代表达标的“咔哒”轻响,才重重呼出一口浊气,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
“金鹰”焊工头儿: 理论成绩不错。实考安装胶垫时,他那双平日里摆弄高温焊剂、粗粝有力的手,此刻却异常稳定轻柔,动作一丝不苟,完美嵌入,仿佛在完成一件艺术品,赢得了考官微微点头,那点头里带着一丝赞许。
老张: 理论考得异常艰难,勉强踩线过关。实考测量几何尺寸时,手还是有些抖,但经验弥补了紧张。他测量查照间隔时,反复调整塞尺位置,额头上的汗珠滚落,最终报出“42.1mm”,考官复核无误,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微笑,那笑容里带着老练工人的韧劲。
个别“混子”: 一个当地工区的年轻工人,理论瞎蒙,实考切割钢轨时防护不规范,被赵大锤厉声喝止,直接判定该单项零分。年轻人脸色涨红,又羞又恼,更多的是对即将到来的扣钱和调离核心的恐惧,那眼神里充满了不甘和委屈。
成绩出炉:几家欢喜几家愁
当晚,成绩张榜贴在指挥车旁。棚车区灯火通明,像一片不夜城,人头攒动,每个人都踮着脚尖寻找自己的名字。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
有人看到自己名字后面80+的分数,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长长地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疲惫却真实的笑容;有人看到70多分,懊恼地拍着大腿,恨自己为何不多复习一会儿;还有几个名字后面跟着刺眼的“59”、“65(补考)”甚至“单项不合格”,脸色瞬间灰败,如同被泼了盆冷水,默默地转身走开,背影在灯光下拉得老长,像一道沉重的影子。
空气中,情绪像发酵的酒,浓得化不开——那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后怕交织;是不甘心那些本可避免的分数,与对那被无情扣除的20%绩效工资的深深忧虑,搅作一团。
林野的目光扫过榜单,那张脸沉得像积了雨的云,哪里有半分轻松?反而,是更深的凝重,刻进了眉宇间。补考,定在明天上午,时间这匹野马,此刻显得格外难驯。“老郭,”他开口,声音压得很低,却像锤子砸在每个人的心上,“把那几个没过的,特别是要补考的,都给我叫上!今晚,别睡了!书得背,手得练!明天,是最后的机会,别他妈给我丢人!”
“其他人也一样!”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剩下的每一个人,“考核亮了红灯,短板就是靶子!对照自己的岗位,给我再过一遍!这次验收,绝不能在‘人’这个环节上栽跟头!听见没有?!”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子冷硬的力道,仿佛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让人喘不过气。
赵大锤的目光钉在榜单上一个熟悉的名字——“铁力”,一个技术骨干,竟也要补考理论。他猛地扭头,望向远处。夜色里,新道岔静卧轨道,灯火通明,那金属的冷光,在黑暗中泛着幽幽的寒意,像一排等待检阅、随时可能发起冲锋的士兵。他“呸”的一声,唾沫星子几乎喷到了地上:“操!临门一脚,谁他妈敢掉链子、拖后腿?老子第一个饶不了他!扣钱算轻的!耽误了验收……看我不扒了他的皮!”
夜色下的沙棘堡,疲惫像潮水般淹没了这支队伍。但为了那最后的“审判”,他们再次点燃了笔尖的微光,丈量道尺的笃定,以及敲击钢轨的铿锵。这场关于知识与技能的严酷试炼,其锋芒,毫不逊色于平日里与冰冷钢铁的搏杀。而那悬在头顶的极霄之剑,更让这临阵磨枪的寒光,刺骨得让人心惊。
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最浓稠,压得人几乎窒息。但就在这窒息般的凝重里,也悄然孕育着最后一搏的希望,和破釜沉舟的决绝。
林野站在指挥车前,目光沉静地投向眼前这条在汗水、油污与数据洪流中艰难重生的钢铁脉络。威客捣固车的轰鸣已然沉寂,那“审判”小车吐出的波形图,终于呈现出令人心安的、平滑流畅的绿色曲线,如同战壕里升起的和平信号。主体工程、精捣精调,这些硬仗似乎都已打完,胜利的曙光似乎已触手可及。然而,林野心中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了,像一张被拉满的弓弦,蓄势待发,也暗藏着一触即发的紧张。
“设备达标,只是过了第一关。”林野的声音在由郭振德、赵大锤、老吴,以及AK47、AK74车间负责人、当地工区工长组成的核心会议上响起。那声音带着一种冰冷的、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轻易地压过了棚车外隐约传来的风声,仿佛一把冰锥,刺破了空气中的躁动,“部检组下来,看的不是孤立的设备,而是整体!他们要看设备,更要看人!看我们这支队伍,是不是真正把‘标准’刻进了骨头缝里,是不是能把‘无缝化’、‘毫米级’这些苛刻的要求,化为本能的反应,而不是靠临阵磨枪的突击和虚无缥缈的运气!”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每一张写满疲惫却不敢有丝毫松懈的脸庞,仿佛要穿透那层倦怠,直抵每个人最深处对“标准”的理解与敬畏。
“段里最新指令。”林野从文件夹中抽出一份传真,纸张在热风中微微抖动,像一只不安的蝶,“为确保验收万无一失,杜绝任何因人员素质导致的低级失误——这比设备故障更致命!——沙棘堡项目所有参与人员,不分正式职工、劳务派遣,还是外包‘铁力’、‘金鹰’的关键带班骨干,必须全员通过验收前专业知识理论和实作技能考核!”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加重,像铁锤狠狠砸在钢砧上,发出沉闷而清晰的回响:“理论闭卷,实作现场打分!双项满分100,80分及格!考核成绩,直接纳入本月绩效!不合格者——给一次机会补考,补考再不过,绩效工资下浮20%!并且,验收期间不得进入核心作业区,只能负责外围辅助!”
“扣钱”和“调离核心”这两个词,如同两颗冰冷的石子投入原本平静的水面,瞬间激起了无声却剧烈的波澜。郭振德眉头紧锁,仿佛那眉头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赵大锤下意识捏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就连一向沉稳的老吴,也推了推老花镜,镜片后的目光复杂难明。这不仅是关乎面子的荣誉之战,更是实打实的经济损失,以及在关键战役中被“边缘化”的耻辱烙印!尤其对外包队伍的关键骨干而言,这扣罚可能意味着更沉重的压力。
“林主任,这…时间太紧了,兄弟们刚干完大活,都累脱形了…” AK47车间的副主任试图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
“累?”林野打断他,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仿佛能碾碎一切借口,“部检组可不管你累不累!他们只认标准和结果!现在累一点,流点汗,总比验收时出丑,害得所有人跟着扣钱挨通报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磨的就是这口气,这股劲儿!通知下去,明天一早,理论考试!下午开始,实作考核!考场就在宿营车区!没有退路!”
理论考场:笔尖下的硝烟
巨大的遮阳棚下,临时拼凑的桌椅排成肃穆的方阵。上百号人挤在里面,空气闷热得如同桑拿房,混合着浓重的汗味、机油味和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几乎让人窒息。试卷发下,沙沙的翻纸声后,是一片令人心悸的死寂,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粗重的、几乎与心跳同步的喘息。
试卷上的题目,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刺专业知识的要害:
无缝化利刃: “请阐述锁定轨温对无缝线路应力分布的核心影响及超限后果(需举例)?” “胶接绝缘接头内部结构分层图示,并标出失效时可能出现的三种典型电气\/机械征兆?” 这些题目,如同在拷问他们对线路“生命线”的掌控程度。
几何尺寸鬼门关: “详述现场快速精准测量查照间隔(42mm±1)、护背距离(1348mm±1)的三种实操方法及误差控制要点?” “导曲线支距超差对列车通过平稳性及轮轨力的具体影响机制?” 这里,毫米是生死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捣固精调生死线: “威客捣固车在道岔辙叉心区域作业时,为避免损坏心轨,起道量与捣镐插入深度需遵循哪些特殊限制?” “轨检小车波形图上,连续出现三个及以上正峰值高低不平顺(波长1.5米左右),最可能的原因及现场快速处置流程?” 这是经验与技术的双重试炼。
安全高压线: “垂直天窗点内,在未设好防护且驻站联络员未确认区间封锁的情况下,擅自进行钢轨切割作业,违反了哪些安全红线条款?可能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安全,永远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考场里,有人奋笔疾书,眉头紧锁,仿佛在跟试卷上的每一个字搏斗;有人抓耳挠腮,对着“导曲线支距影响机制”的题目两眼发直,如同坠入了知识的迷宫;几个“铁力”的带班汉子,手指粗得捏笔都费劲,额头上全是汗,盯着那些专业名词和图表,眼神里充满了挣扎、茫然,甚至一丝绝望。老张(曾中暑那位老职工)戴着老花镜,手有些抖,但神情专注,一笔一划写得极慢,仿佛在用颤抖的手,重新丈量自己与“标准”的距离。赵大锤则一脸凶相,仿佛跟试卷有仇,下笔力道几乎要戳破纸张,像是要把那些知识硬生生扎进脑子里。
实作沙场:道尺与钢轨的碰撞
下午,热浪依旧肆虐。实作考核点设在备用线路上,模拟了道岔关键区域的各种“病灶”,如同布下了一个个真实的战场。
考核项目锋芒毕露,直指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毫米级的触感 - 几何尺寸精确测量: 考生使用道尺、塞尺、支距尺,在指定模拟道岔区(人为设置了微小偏差),限时测量轨距、水平、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导曲线支距。考官(由郭振德、赵大锤及各车间技术大拿担任)手持标准答案和卡尺,现场复核,误差超过0.5mm即扣分!那报数的声音冰冷无情,如同宣判:“查照间隔41.3!超差0.7!扣5分!” 每一分扣掉,都像是在心上剜了一刀。
扭矩的艺术 - 螺栓紧固与检验: 使用定扭矩扳手,在模拟滑床板、护轨螺栓上,按规定顺序和扭矩值(如1200 N.m)进行紧固。考官用另一把校验过的扭矩扳手进行破坏性抽检(反向拧松,看是否达到预设值),误差超限即扣分!一个“金鹰”焊工学徒,因为紧张,手一滑扭矩不足,被当场扣掉10分,脸色瞬间煞白,仿佛那白是由心底渗出来的。
胶垫的圣殿 - 清洁与精准安装: 在布满油污和沙粒的模拟铁垫板凹槽上,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洁(毛刷、无纺布)、型号复核、精准嵌入(无扭曲翘边)。考官戴着白手套,用强光手电和放大镜检查凹槽角落和胶垫边缘,发现一丝油污或一粒沙子残留——扣分!安装稍有歪斜——扣分!小王作为考官之一,眼神锐利如刀,仿佛在寻找任何一点不完美的瑕疵。
应急处置 - 钢轨切割与钻孔(模拟): 在备用旧轨上,考生需规范操作内燃切割锯或钻孔机,完成指定要求的切割或钻孔。重点考核安全防护设置(护目镜、耳罩、火星飞溅方向控制)、操作流程规范性、切口\/孔洞质量。任何安全违规(如不戴护目镜)直接判定该单项不合格!赵大锤盯着一个“铁力”工人略显毛糙的切割动作,眉头拧成了疙瘩,那眼神里的不满几乎要喷薄而出。
压力下的众生相:
“铁力”王队长: 理论考得满头大汗,勉强及格。实考时,在扭矩紧固项目上,他屏住呼吸,手臂肌肉贲张,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扭矩扳手,每一分力道都拿捏得小心翼翼,直到听到那声代表达标的“咔哒”轻响,才重重呼出一口浊气,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
“金鹰”焊工头儿: 理论成绩不错。实考安装胶垫时,他那双平日里摆弄高温焊剂、粗粝有力的手,此刻却异常稳定轻柔,动作一丝不苟,完美嵌入,仿佛在完成一件艺术品,赢得了考官微微点头,那点头里带着一丝赞许。
老张: 理论考得异常艰难,勉强踩线过关。实考测量几何尺寸时,手还是有些抖,但经验弥补了紧张。他测量查照间隔时,反复调整塞尺位置,额头上的汗珠滚落,最终报出“42.1mm”,考官复核无误,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微笑,那笑容里带着老练工人的韧劲。
个别“混子”: 一个当地工区的年轻工人,理论瞎蒙,实考切割钢轨时防护不规范,被赵大锤厉声喝止,直接判定该单项零分。年轻人脸色涨红,又羞又恼,更多的是对即将到来的扣钱和调离核心的恐惧,那眼神里充满了不甘和委屈。
成绩出炉:几家欢喜几家愁
当晚,成绩张榜贴在指挥车旁。棚车区灯火通明,像一片不夜城,人头攒动,每个人都踮着脚尖寻找自己的名字。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
有人看到自己名字后面80+的分数,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长长地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疲惫却真实的笑容;有人看到70多分,懊恼地拍着大腿,恨自己为何不多复习一会儿;还有几个名字后面跟着刺眼的“59”、“65(补考)”甚至“单项不合格”,脸色瞬间灰败,如同被泼了盆冷水,默默地转身走开,背影在灯光下拉得老长,像一道沉重的影子。
空气中,情绪像发酵的酒,浓得化不开——那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后怕交织;是不甘心那些本可避免的分数,与对那被无情扣除的20%绩效工资的深深忧虑,搅作一团。
林野的目光扫过榜单,那张脸沉得像积了雨的云,哪里有半分轻松?反而,是更深的凝重,刻进了眉宇间。补考,定在明天上午,时间这匹野马,此刻显得格外难驯。“老郭,”他开口,声音压得很低,却像锤子砸在每个人的心上,“把那几个没过的,特别是要补考的,都给我叫上!今晚,别睡了!书得背,手得练!明天,是最后的机会,别他妈给我丢人!”
“其他人也一样!”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剩下的每一个人,“考核亮了红灯,短板就是靶子!对照自己的岗位,给我再过一遍!这次验收,绝不能在‘人’这个环节上栽跟头!听见没有?!”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子冷硬的力道,仿佛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让人喘不过气。
赵大锤的目光钉在榜单上一个熟悉的名字——“铁力”,一个技术骨干,竟也要补考理论。他猛地扭头,望向远处。夜色里,新道岔静卧轨道,灯火通明,那金属的冷光,在黑暗中泛着幽幽的寒意,像一排等待检阅、随时可能发起冲锋的士兵。他“呸”的一声,唾沫星子几乎喷到了地上:“操!临门一脚,谁他妈敢掉链子、拖后腿?老子第一个饶不了他!扣钱算轻的!耽误了验收……看我不扒了他的皮!”
夜色下的沙棘堡,疲惫像潮水般淹没了这支队伍。但为了那最后的“审判”,他们再次点燃了笔尖的微光,丈量道尺的笃定,以及敲击钢轨的铿锵。这场关于知识与技能的严酷试炼,其锋芒,毫不逊色于平日里与冰冷钢铁的搏杀。而那悬在头顶的极霄之剑,更让这临阵磨枪的寒光,刺骨得让人心惊。
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最浓稠,压得人几乎窒息。但就在这窒息般的凝重里,也悄然孕育着最后一搏的希望,和破釜沉舟的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