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394章 钢轨的负空间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第394章 钢轨的负空间

    蒙巴萨-基苏木铁路,肯尼亚段

    陈昭的太阳穴突突直跳。他趴在列车顶棚的检修口,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不是因为三百米高空的风灌进领口,而是因为轨距测量仪上跳动的数字。

    \"轨距1438mm。\"耳机里传来实习生小夏的声音,带着哭腔,\"又偏了!这已经是今天第七次!\"

    陈昭抬头,目光掠过铁轨延伸的方向。赤道的阳光把钢轨晒得发白,两根平行的钢铁巨龙在热浪中微微震颤。标准轨距是1435mm,允许±3mm的误差,但此刻的数值像被抽风的钟摆,在1435到1438之间来回摆动。更诡异的是,每次列车驶过,轨距就会向外扩张0.5mm,又在列车通过后缓缓缩回——像某种有生命的呼吸。

    \"陈工!调度室说前方发现反物质反应!\"小夏的声音突然变调,\"探测器显示,车轮与轨缝碰撞时产生了γ射线爆!\"

    陈昭的呼吸一滞。反物质火花——这意味着碰撞释放的能量足以湮灭物质。他抓起安全绳滑向车厢连接处,橡胶鞋底在钢板上擦出刺耳鸣叫。透过车窗,他看见铁轨缝隙里腾起幽蓝的光雾,像有人在钢轨下点燃了星星。

    内罗毕,非洲铁路总局监控中心

    威廉·怀特的手指在触控屏上划出残影。十七块分屏同时显示着蒙巴萨-基苏木段的监控画面,最中央的主屏上,红色警报正在闪烁:

    殖民精度:测不准

    误差范围:±38mm(临界值:±5mm)

    \"见鬼!\"他踹翻脚边的垃圾桶,铝制易拉罐滚到墙角的古董地球仪下。那是他祖父的遗物,二十世纪初的殖民官员曾用它圈定非洲的边界。此刻地球仪的支架上缠着一根细铁丝,连接着轨道下方的微型传感器——那是\"真理中枢\"埋下的监控网,能精确到毫米级测量铁轨的每一次形变。

    但此刻,传感器的数据像被扔进洗衣机的硬币,乱成一团。

    \"怀特先生?\"助理艾米丽抱着笔记本敲门,\"运输部长要求连线,他说总统对『反物质火花』的新闻很关注......\"

    \"关掉!\"怀特吼道,\"让他们以为这只是普通的轨道热胀冷缩!\"

    他转身看向另一块屏幕,那是三年前的施工记录。画面里,推土机碾过非洲草原,工人们用红漆在枕木上画标记——那是\"真理中枢\"的工程师团队,用最精密的德国仪器校准轨距,确保每根枕木的位置误差不超过0.1mm。当时的项目经理拍着胸脯说:\"我们要让殖民的精度渗透每一寸土地。\"

    可现在,那些被精确校准的轨距正在背叛他们。

    列车车厢内,陈昭的回忆

    七年前,陈昭还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跟着导师研究\"殖民遗产工程学\"。他们在云南的滇越铁路做田野调查,发现铁轨的枕木间距竟与1903年《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里的\"标准间距\"分毫不差——哪怕当年的法国工程师早已带着赔款回欧洲,哪怕铁路沿线的大桥早被炸成废墟。

    \"这就是殖民的精度。\"导师指着枕木上的刻痕,\"他们用尺子量,用炸药炸,用子弹逼,把『标准』刻进土地里。就算政权更迭,就算战争摧毁一切,只要土地还在,那些刻度就会像基因一样传下去。\"

    此刻,陈昭摸向腰间的钢尺。那是导师临终前塞给他的,铜尺背面刻着一行小字:\"测不准的,才是真相。\"

    列车再次驶入弯道。陈昭扶住栏杆,看见铁轨内侧的缝隙里渗出暗红色液体。不是机油,是血——新鲜的血,带着铁锈味。他蹲下身,用指尖蘸了一点,放在舌尖尝了尝——是铁,是铝,是某种金属的合金。

    \"陈工!\"小夏的声音从通讯器里炸开,\"轨道检测机器人传来图像!轨缝里有东西!\"

    监控画面切换。陈昭看见一个金属盒子埋在轨缝深处,表面刻着与道尺相同的螺旋纹——那是\"自由深度学\"的标记。盒子周围缠着黑色的电线,正滋滋冒着火花。当列车车轮碾过时,盒子的缝隙里渗出更多暗红色液体,在钢轨上拖出蜿蜒的痕迹,像某种古老的符咒。

    蒙巴萨车站,地下隧道

    林夏的呼吸在防毒面具里凝成白雾。她猫着腰穿过积水,手电筒的光扫过隧道墙壁——整面墙都刻着道尺的螺旋纹,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像某种巨大的dNA双螺旋。

    \"到了。\"对讲机里传来陈昭的声音,\"轨道负空间的入口在第三根承重柱下方。\"

    林夏蹲下身,用洛阳铲敲击第三根承重柱。空心的回响里,她摸到一道缝隙。插入道尺,轻轻一撬,石板应声而落。下面的空间比她想象中小,刚好能容纳一个人蜷缩着前进。

    隧道尽头是一面玻璃幕墙,里面是个圆形实验室。正中央的平台上,躺着一具骸骨——不,是半具。骸骨的上半身覆盖着金属鳞片,下半身却与人类的骨盆、股骨完美融合。

    \"那是......\"林夏的声音发颤。

    \"殖民者的实验体。\"陈昭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举着探照灯,光束扫过实验室的墙,上面贴满了照片:1885年柏林会议的签约现场,1903年滇越铁路的开工仪式,2047年非洲铁路援建的奠基典礼。所有照片里的人物,眉心都点着一个红色的圆点——与骸骨眉心的金属凸起完全一致。

    \"他们在找什么?\"林夏问。

    陈昭指向实验台上的电脑。屏幕亮着,显示着一段视频:

    \"第37次人体实验,编号007。\"

    画面里,一个黑人青年被固定在手术台上,机械臂在他的脊椎里植入芯片。医生的声音冷静得像机器:\"本次实验目标:将殖民精度标准写入dNA,通过骨细胞分裂实现代际遗传。\"

    \"成功了。\"医生举起检测报告,\"他的筋骨密度比普通人高38%,能精准感应1435mm的标准轨距。当列车驶过时,他的骨骼会因应力变化产生微震,与钢轨产生共振——这就是反物质火花的来源。\"

    视频戛然而止。林夏看向骸骨,终于明白那些暗红色液体的来源——是实验体的血液,被封存在轨缝里,作为\"活的传感器\"。

    \"他们想用非洲人的骨头,当殖民进度的活化石。\"陈昭的声音在发抖,\"所以轨距会伸缩——当实验体的dNA表达减弱,轨距就会向标准值回归;当表达增强,轨距就会扩张。那些反物质火花,根本不是什么能量泄漏,是他们的『标准』在撕裂现实!\"

    内罗毕监控中心,警报升级

    威廉·怀特的额头沁出冷汗。主屏幕上的\"指敏精度\"指数已经跌至-42mm,超出了系统设定的安全阈值。更可怕的是,全球三十七个殖民时期的铁路项目同时出现异常:印度的孟买-德里线轨距收缩至1432mm,巴西的里约-圣保罗线扩张至1439mm,连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都开始波动。

    \"先生们,\"他对着视频会议里的董事们说,\"我们需要启动b计划。\"

    屏幕里,欧洲铁路财团的cEo推了推眼镜:\"什么b计划?\"

    \"引爆实验体的dNA锁。\"怀特点击鼠标,调出一段基因链图谱,\"这些实验体的骨骼里埋着纳米炸弹,当轨距超出±50mm时,炸弹会被激活,摧毁整条铁路的基础设施。\"

    \"疯子!\"非洲代表的脸涨得通红,\"那会让半个非洲陷入瘫痪!\"

    \"但能让『测不准』变成『不可控』。\"怀特冷笑,\"等他们忙着修铁路时,我们早就把新的标准植入了下一代的枕木里。\"

    蒙巴萨-基苏木段,列车紧急制动

    陈昭感觉脚下的地板在震动。他看向监控屏,轨距指数跳到了+48mm,红色警报几乎要刺穿视网膜。

    \"实验体的dNA锁要触发了!\"他对林夏喊,\"去控制台,切断纳米炸弹的供电!\"

    林夏冲向实验室的配电箱,手电筒的光扫过线路图——所有炸弹的供电线路都连向同一个终端,终端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1903年,法国工程师站在滇越铁路的起点,旁边站着个戴斗笠的中国劳工,眉心点着红色的圆点。

    \"是爷爷!\"林夏脱口而出。她曾在家族相册里见过这张照片,爷爷生前总说自己是\"修铁路的命\",却从未提过眉心的红点。

    她抓起绝缘钳,剪断了供电线。与此同时,列车外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不是爆炸,是钢轨在唱歌。

    轨距指数开始回落,从+48mm降到+30mm,又降到+15mm,最终停在+2mm的位置。反物质火花消失了,监控屏上的\"殖民精度:测不准\"变成了乱码,像被风吹散的灰烬。

    黎明前的蒙巴萨车站

    陈昭和林夏站在站台上,看着第一班列车缓缓进站。轨距显示1435mm,标准得像教科书。但林夏知道,轨缝里还埋着实验体的骸骨,道尺的螺旋纹还在铁轨内侧发亮,那些被殖民者刻进土地的\"标准\",从未真正消失。

    \"他们输了。\"林夏说。

    \"不。\"陈昭摇头,\"他们只是测不准了。\"

    他摸出导师给的铜尺,尺面的螺旋纹在晨光中泛着暖光。远处,东非大裂谷的晨雾正在消散,露出下面新生的植被——那是被殖民者的\"标准\"碾碎过的土地,此刻正用最原始的生命力,重新定义自己的形状。

    列车进站的汽笛响起。林夏抬头,看见车窗里映出自己的影子,与记忆中爷爷的影子重叠在一起。眉心的红点早已褪去,但某种更坚韧的东西,在他们的骨血里生了根。

    轨距的负空间里,新的故事正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