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道碑 第412章 七夕星河畔 巧意缀人间
热门推荐:
美女总裁的神医狂婿
孕期出轨我死遁,抢我骨灰疯什么?
诸天:从斗罗开始落墨
旧日盗墓笔记
重返1977:从成为高考状元开始
七零肥妻逆袭,冷面军少宠不停
逆命相师
剑道我为峰
重生异界之我是小农官
七月初七的傍晚,晚霞把江南的天空染成了蜜色。五味居的后院里,雪璃当年种下的那棵络石藤正开得热闹,淡紫色的小花缀满藤蔓,像撒了把碎星。阿禾踩着木梯摘藤上的花,掌柜在灶房里喊:“留些花瓣做巧果,剩下的给桥东的绣坊送去,张阿婆等着染丝线呢。”
这巧果是五味居的七夕特色,用凡世的麦粉混着仙域的云心蜜、魔域的紫芝粉,捏成剪刀、尺子、针线的模样,油炸后酥脆里带着清甜。据说当年雪璃教绣娘们做巧果时说:“手巧不如心巧,心巧了,日子自然就顺了。”
阿禾提着藤篮穿过巷弄,青石板路上已有姑娘们摆开了香案,案上供着新摘的荷花、盛满清水的瓷碗,还有刚出炉的巧果。巷尾的老槐树下,几个孩童正用红线比量影子,说是“量巧”——谁的影子被线拦得少,谁就更得织女偏爱。阿禾走过时,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巧果跑过来:“阿禾哥哥,你看我做的小剪刀,像不像雪璃姑娘的冰魄铃穗子?”
绣坊的门帘上挂着串络石藤编的帘子,风吹过时簌簌作响。张阿婆正带着徒弟们染丝线,竹架上晾着的丝线五彩斑斓,竟泛着淡淡的光晕。“这是用络石花混着星砂染的,”阿婆指着匹银蓝色的丝线,“当年姜瑶光姑娘说,银河的水就是这颜色,织女用它绣云锦,才让星河看着那么亮。”
说话间,有个小徒弟不小心把染好的丝线掉进了水盆,众人正惋惜,却见丝线在水里散开,竟凝成幅小小的星图,与天上初现的银河隐隐相合。阿婆笑着叹气:“还是瑶光姑娘说的对,万物都有灵性,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惊喜。”
阿禾放下络石花,张阿婆塞给他个锦囊:“这是刚绣好的‘同心结’,你替我送到河对岸的船坊,李掌柜要挂在画舫的檐角。”锦囊上绣着五个人影,围着盏灯笼,针脚里还嵌着细碎的金粉,在灯下闪闪发亮。
过河的画舫上早已挂满了灯笼,船夫们正往桅杆上系红绸。船头有个瞎眼的老画师,正凭着记忆画天河,他的指尖蘸着混了花汁的颜料,在绢布上抹出片璀璨——旁人看着是杂乱的色彩,他却念叨着:“左边该有颗最亮的星,那是林七先生当年用火折子照着我画的;右边要淡些,像雪璃姑娘的铃音散在风里……”
阿禾把锦囊递给船坊掌柜,对方刚挂到檐角,忽然有群萤火虫飞来,围着锦囊转成个圈。老画师猛地停下笔,侧耳听了听:“是他们来了?”众人抬头,只见画舫的帆布上,渐渐映出五个模糊的影子:林七正用火焰点燃河灯,姜瑶光抬手拂过水面,让散开的灯盏排成直线;阿木蹲在船尾,逗着水里跃出的锦鲤;阿青把刚出炉的巧果分给孩童,承薪勺在手里转着圈;雪璃的冰魄铃悬在桅杆顶,铃音落处,空中的流云竟凝成了鹊桥的形状。
“真的是他们!”有个当年见过五人的老船工红了眼眶,“那年河水暴涨,是林七先生用火枪劈开浪头,瑶光姑娘引着星力稳住船舵,不然这画舫早没了。”
画舫行到河中央时,岸上忽然传来争执声。两个绣娘正为“织女该用金梭还是木梭”吵得面红耳赤,一个说“仙梭当用黄金铸”,从匣子里取出个金闪闪的梭子;另一个说“凡世木梭才见真情”,举起个带着木纹的桃木梭。
阿禾想起阿青说过的“工具无贵贱,心意最要紧”,从藤篮里拿出块巧果,用木梳压出细密的花纹:“您看,这木梳是凡物,却能做出比金器还精巧的花样。”话音刚落,金梭与木梭忽然飞到巧果上方,金光与木纹交融,在果面上烙出个“巧”字,一半是金石的坚硬,一半是草木的温润。
“是我糊涂了,”持金梭的绣娘笑道,“当年雪璃姑娘用普通的竹针,不也绣出能引蝴蝶的帕子吗?”另一个也点头:“是啊,去年张阿婆用槐木梭子,照样绣出了会随月光变色的锦缎。”
船靠岸时,月已上中天。阿禾往回走,见河滩上满是放河灯的人,灯上写着“愿夫妻和睦”“愿儿女聪慧”。有个小媳妇的河灯总也放不稳,阿禾帮她调整灯芯:“当年姜瑶光姑娘教过,灯芯歪了就扶正,心歪了可不行。”河灯刚漂走,忽然引来群银色的鱼,衔着灯尾往前游,像在为它引路。
回到五味居时,掌柜正对着幅新画笑。画中是七夕的银河,五个身影混在放灯的人群里:林七的河灯最大,火焰在灯芯上跳着,照亮了周围百姓的脸;姜瑶光的灯上画着星图,漂到哪里,哪里的水面就映出对应的星辰;阿木的灯旁跟着群水族,有鱼有虾,像是在护送;阿青的灯最朴素,却是用承薪勺的余热烤干的灯纸,永远不会被水浸湿;雪璃的灯串着络石藤,飘过的地方,水面都开出了细碎的紫花。
“你看,”掌柜指着画里交织的金梭与木梭,“巧劲不在手里,在心里。他们把仙法变成了绣线、灯芯、船舵,才让这人间的七夕,比天上的星河还暖。”阿禾凑近看,发现每个河灯里都藏着张笑脸,有绣娘的、船工的、孩童的,灯影在水面铺开,像条永远流不尽的暖流,把五人的善意织进了人间的烟火里。
当晚关店后,阿禾把张阿婆送的同心结挂在床头。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结上的金粉闪闪发亮,他忽然看见结影里的五人正对着他招手,身后是漫天星河与万家灯火。阿禾摸了摸眉心的禾苗印记,那里暖融融的,像握着颗刚出炉的巧果——他知道,这巧意会永远传下去,就像银河的水、络石的花,还有五人留在人间的,藏在针脚与灯影里的温柔。
这巧果是五味居的七夕特色,用凡世的麦粉混着仙域的云心蜜、魔域的紫芝粉,捏成剪刀、尺子、针线的模样,油炸后酥脆里带着清甜。据说当年雪璃教绣娘们做巧果时说:“手巧不如心巧,心巧了,日子自然就顺了。”
阿禾提着藤篮穿过巷弄,青石板路上已有姑娘们摆开了香案,案上供着新摘的荷花、盛满清水的瓷碗,还有刚出炉的巧果。巷尾的老槐树下,几个孩童正用红线比量影子,说是“量巧”——谁的影子被线拦得少,谁就更得织女偏爱。阿禾走过时,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巧果跑过来:“阿禾哥哥,你看我做的小剪刀,像不像雪璃姑娘的冰魄铃穗子?”
绣坊的门帘上挂着串络石藤编的帘子,风吹过时簌簌作响。张阿婆正带着徒弟们染丝线,竹架上晾着的丝线五彩斑斓,竟泛着淡淡的光晕。“这是用络石花混着星砂染的,”阿婆指着匹银蓝色的丝线,“当年姜瑶光姑娘说,银河的水就是这颜色,织女用它绣云锦,才让星河看着那么亮。”
说话间,有个小徒弟不小心把染好的丝线掉进了水盆,众人正惋惜,却见丝线在水里散开,竟凝成幅小小的星图,与天上初现的银河隐隐相合。阿婆笑着叹气:“还是瑶光姑娘说的对,万物都有灵性,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惊喜。”
阿禾放下络石花,张阿婆塞给他个锦囊:“这是刚绣好的‘同心结’,你替我送到河对岸的船坊,李掌柜要挂在画舫的檐角。”锦囊上绣着五个人影,围着盏灯笼,针脚里还嵌着细碎的金粉,在灯下闪闪发亮。
过河的画舫上早已挂满了灯笼,船夫们正往桅杆上系红绸。船头有个瞎眼的老画师,正凭着记忆画天河,他的指尖蘸着混了花汁的颜料,在绢布上抹出片璀璨——旁人看着是杂乱的色彩,他却念叨着:“左边该有颗最亮的星,那是林七先生当年用火折子照着我画的;右边要淡些,像雪璃姑娘的铃音散在风里……”
阿禾把锦囊递给船坊掌柜,对方刚挂到檐角,忽然有群萤火虫飞来,围着锦囊转成个圈。老画师猛地停下笔,侧耳听了听:“是他们来了?”众人抬头,只见画舫的帆布上,渐渐映出五个模糊的影子:林七正用火焰点燃河灯,姜瑶光抬手拂过水面,让散开的灯盏排成直线;阿木蹲在船尾,逗着水里跃出的锦鲤;阿青把刚出炉的巧果分给孩童,承薪勺在手里转着圈;雪璃的冰魄铃悬在桅杆顶,铃音落处,空中的流云竟凝成了鹊桥的形状。
“真的是他们!”有个当年见过五人的老船工红了眼眶,“那年河水暴涨,是林七先生用火枪劈开浪头,瑶光姑娘引着星力稳住船舵,不然这画舫早没了。”
画舫行到河中央时,岸上忽然传来争执声。两个绣娘正为“织女该用金梭还是木梭”吵得面红耳赤,一个说“仙梭当用黄金铸”,从匣子里取出个金闪闪的梭子;另一个说“凡世木梭才见真情”,举起个带着木纹的桃木梭。
阿禾想起阿青说过的“工具无贵贱,心意最要紧”,从藤篮里拿出块巧果,用木梳压出细密的花纹:“您看,这木梳是凡物,却能做出比金器还精巧的花样。”话音刚落,金梭与木梭忽然飞到巧果上方,金光与木纹交融,在果面上烙出个“巧”字,一半是金石的坚硬,一半是草木的温润。
“是我糊涂了,”持金梭的绣娘笑道,“当年雪璃姑娘用普通的竹针,不也绣出能引蝴蝶的帕子吗?”另一个也点头:“是啊,去年张阿婆用槐木梭子,照样绣出了会随月光变色的锦缎。”
船靠岸时,月已上中天。阿禾往回走,见河滩上满是放河灯的人,灯上写着“愿夫妻和睦”“愿儿女聪慧”。有个小媳妇的河灯总也放不稳,阿禾帮她调整灯芯:“当年姜瑶光姑娘教过,灯芯歪了就扶正,心歪了可不行。”河灯刚漂走,忽然引来群银色的鱼,衔着灯尾往前游,像在为它引路。
回到五味居时,掌柜正对着幅新画笑。画中是七夕的银河,五个身影混在放灯的人群里:林七的河灯最大,火焰在灯芯上跳着,照亮了周围百姓的脸;姜瑶光的灯上画着星图,漂到哪里,哪里的水面就映出对应的星辰;阿木的灯旁跟着群水族,有鱼有虾,像是在护送;阿青的灯最朴素,却是用承薪勺的余热烤干的灯纸,永远不会被水浸湿;雪璃的灯串着络石藤,飘过的地方,水面都开出了细碎的紫花。
“你看,”掌柜指着画里交织的金梭与木梭,“巧劲不在手里,在心里。他们把仙法变成了绣线、灯芯、船舵,才让这人间的七夕,比天上的星河还暖。”阿禾凑近看,发现每个河灯里都藏着张笑脸,有绣娘的、船工的、孩童的,灯影在水面铺开,像条永远流不尽的暖流,把五人的善意织进了人间的烟火里。
当晚关店后,阿禾把张阿婆送的同心结挂在床头。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结上的金粉闪闪发亮,他忽然看见结影里的五人正对着他招手,身后是漫天星河与万家灯火。阿禾摸了摸眉心的禾苗印记,那里暖融融的,像握着颗刚出炉的巧果——他知道,这巧意会永远传下去,就像银河的水、络石的花,还有五人留在人间的,藏在针脚与灯影里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