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魂穿林冲:开局带娘子杀出东京 > 第365章 顺天应人建号昭国

魂穿林冲:开局带娘子杀出东京 第365章 顺天应人建号昭国

    几个王号,都各有其理由和深意。

    若是林冲不知后续历史,那也可能会选大元或者大明为国号。

    但既然知晓,那还是需要避嫌。

    至于梁王,有萧嘉穗反对,自然不会再用。

    余下燕王、昭王,都很是不错。

    但无论是燕国还是燕王,都快被人用烂了,最具代表性的国号,是战国七雄的燕国;最出名的燕王,是朱棣。

    都创造了辉煌,那林冲还是不想被人诟病。

    最终,他将目光放在“昭”字上,这也是许贯忠最为用心解释的王号(国号)。

    林冲不想落了俗套,自然也就比较满意此字。

    虽然历史上,这个字无论是王号还是国号,都极少出现,反而大多时候出现在谥号中,但林冲并不在意,自要是寓意极好,那就可以用。

    战国时期,西周曾封有昭文君,封地在洛阳附近;春秋时期,鲁国设有 “昭地”,位于临沂附近,因鲁昭公曾居此地而得名(《春秋?昭公二十五年》记载 “公逊于齐,次于阳州”,阳州即昭地一带)。

    汉代幽州刺史部有 “昭县”,治所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附近,属右北平郡。

    唐代剑南道有 “昭州”,因 “昭潭” 得名。

    总之,这个字虽然作为封号和地名,并不多见,但只要可以用,那作为王号和国号,也是没问题的。

    林冲本就起于微末,既无名以上的封地,也没有什么封号可言,那就不必拘泥以封地、封号为国名。

    本就是开创了全新的政权,那国号是全新的,也就没什么问题。

    估计许贯忠也是有所顾虑,才说了那么多,目的嘛,自然是怕被人诟病自己没文化,误了林冲名声。

    林冲也认真考虑了这个字,觉得没什么问题,所以便将其作为首选。

    若真的有什么问题,再征求一个意见便是。

    首选昭王,次选燕王。

    他将自己的意见告诉萧嘉穗,萧嘉穗却还是坚持,不以一方的意志,代替众人的意见,所以还是主持将此事再次征求各方。

    一来一去,又是一个月时间过去,最终,大家伙儿投票决定。

    昭字以微弱优势胜出,林冲尊重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了昭字为号。

    是以,通告天下,自己将进位为昭王,立国号为大昭国(形同诸侯国,但权利自主)。

    消息传出,四海震惊,反应各异。

    其中,王俣最为积极,问林冲需不需搞一个禅让仪式,使新生的大昭政权更加稳固,让其余几国没有任何理由来找麻烦。

    但林冲果断拒绝了,原因嘛,自然是如今他的地盘,远远不止高丽这一块,而是以渤海为内海,将周围一圈地盘都纳入版图了。

    王俣没能达成所愿,有些遗憾,但没有过多坚持,毕竟他虽是前高丽王,现在的让贤之人,但始终是阶下囚,并无多少存在感。

    林冲倒也没有为难他,决定称昭王,建立昭国后,给了王俣一个顺义公的爵位,保其一族衣食无忧,荣华富贵。

    其余高丽文官武将,都有一定封赏,给他们保留了一部分权益,并准许他们在昭国为官。

    这自然是天大的恩赐,有能耐的高丽人士,纷纷毛遂自荐,请求加入昭国,在昭王麾下效力。

    林冲自是来者不拒,但具体能做什么,需要经过萧嘉穗考核筛选。

    能用的,人品无亏的,自然是全部吸纳。

    至于没什么本事,名声也不好的,但是颇有家资的世家大族人员,则让其献出家产土地后,给予从事工商事业的权利,以观后效。

    随着林冲进位为王,建立昭国,天下格局,为之一变。

    林冲彻底摆脱山贼草寇,反王巨匪的身份,谁也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对林冲展开批判讨伐。

    这与田虎、王庆、方腊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赵佶不仅不能继续针对林冲,还得想法交好,以便讨回被林冲占领的原大宋地盘。

    当然,这也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林冲并不会搭理他。

    他的目标,从来都是一统天下,征战四海八荒。

    东方的土地上,不需要那么多国家。

    因此,宋国使者前往开京祝贺林冲称王后,讨要京东东路之事,自然引来一片骂声。

    宋使灰溜溜逃了回去,再不敢提讨要昭国地盘之事。

    辽国则是遣使祝贺,甚至金国也派人来表示友好之谊。

    西夏、蒙古诸部,青唐吐蕃等国家和部落,又都遣人前来结交。

    林冲虽然没在开京举行称王建号仪式,但已然得到诸方认可,大业彻底奠定基础。

    接下来,无论做什么,都要顺利得多。

    高丽去了国号,废除四京,其余建制暂时不变,依旧为道、府(州)、县三级建制,官职也都暂时沿用,等日后彻底鼎定天下后,再统一调整建制和区划。

    诸事忙完,已是半年之后。

    前高丽故地全部稳定后,林冲班师回归燕京,准备举行进位仪式,邀请四方宾客见礼。

    其实不用他现来准备,此事定下后,许贯忠领衔,宗泽相助,柴媌运维,诸将齐心协力,早把一切事宜准备妥当。

    林冲领兵回到燕京,只需选定吉日,便可举行盛大仪式。

    因他是自成天命,与宗法没什么关系,所以首要仪式,便是通过祭天、占卜,表明 “受天命而王”。

    祭天于圜丘(天坛),祭地于方丘(地坛),告庙于太庙(宗室祖庙)。

    三处建筑,均为许贯忠领人择地新建,方位妥当,规模宏伟,寓意深刻。

    同时,刻制印玺,打造礼器。

    王印称 “玺”(如秦以后玉玺刻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象征权力信物。

    铸造鼎(象征天命)、玉璧(祭天)、珪璋(贵族身份)、斧钺(军事权)的礼器。

    制作衮服(绣日月星辰等十二章纹),冕冠(前垂旒珠,彰显威严)。

    吉日到来,林冲着衮服、戴冕冠,率领宗室贵族、文武百官,在诸国诸部使者见证下,祭祀天地神明,敬告列祖列宗,宣告进位登基,立国号大昭。

    因还未一统天下,不称帝,不建年号,只以昭国某某年为号,直到最后一统天下,进位九五之尊为止。

    祭天告命之后,便来册封授印。

    封张贞娘为王后,杜慧娘、扈三娘、柴媌为王妃,余里衍、斡里衍为嫔。

    立长子林定为王世子,封长女林殊为兴庆公主。

    至于扈三娘和柴媌肚子里的孩子,等出生之后,再来封赏,封号则早已定下,只看是男是女,便可顺势明确封号。

    辽国余里衍、斡里衍两位公主,还没有身孕,暂不考虑。

    至于高丽这边,王俣之女承德公主、李资谦的两个女儿,虽然都送给了林冲,但是林冲并未纳娶,只等日后再说。

    然后,授土授民,以 “白茅裹土” 象征授予封地(茅为圣洁之物),赐 “旄头节”(节杖)代表军事管辖权。

    颁布王令,昭告天下称王事宜,内容包括减免封地赋税,赦免囚徒,追封先祖。

    立社稷坛,建社稷坛(祭土地神与谷神),象征 “掌一方生民之命”。

    接着,改组政事堂和军机处。

    政事堂改组为内阁,分别以闻焕章、李助、萧嘉穗、许贯忠、乔道清为内阁大臣。

    再以宗泽、吴用、朱武、李懹、樊瑞等人为内阁辅臣。

    下设六部,是为吏、户、礼、兵、刑、工。

    各设尚书、侍郎、员外郎等职务。

    礼部尚书为萧让、户部尚书蒋敬、礼部尚书柴进、兵部尚书王寅、刑部尚书裴宣,工部尚书陶宗旺。

    其下各级官员,由内阁大臣拟定章程,报林冲批阅任命。

    军机处改为五军都督府,以三军主将为各都督府都督、同知、佥事,负责掌管昭国马步水各军,各自负责一方面军。

    都督为最高长官,官阶为正一品;同知从一品、佥事正二品,为都督佐官,协助都督处理事务。

    五军是为前、后、左、右、中五军,以原本五路大军马军卫将军为都督,步军卫将军、水军卫将军为副都督,位同正一品,只是权力和待遇稍微削减;其余将官任同知、佥事等官职。

    其余还设有多个部门,比如火器局、织造局、马政司、盐铁司等,都是独立部门;再设有督察员、绣衣卫等检察、特务机构。

    吴用兼任绣衣卫指挥使,也就是以前的暗影组织、情报组织、四方接纳哨探组织人员组成等部门。

    其余人等,悉数调整任命,不一而足。

    诸事安排妥当后,昭国的框架也基本搭建完成,地方文武官员,也一一任命,还有各类封号、爵位,也都在拟定名单,只等过了第一次朝会后,便来颁布任命。

    原燕京留守府,改为昭国王庭,成为林冲上朝、文武官员奏事之所。

    登州、济州、大名府、开城成为留守府,梁山泊建设为行宫,安排一应官员赴任。

    燕京也就是昭国王都,林冲坐镇王都,执掌昭国。

    至此,大昭正式鼎立天下,开始了争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