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魂穿林冲:开局带娘子杀出东京 > 第374章 火器入宋方腊着急

魂穿林冲:开局带娘子杀出东京 第374章 火器入宋方腊着急

    宋江表态支持童贯,顿时将种师道给将了一军。

    本是三方平衡的局面,现在变成二比一,那么他不撤兵回去,就会背上不忠之名,即使在江南大胜一场,回去也不会有好下场。

    何况,童贯和宋江撤走,他独自也拿不下方腊。

    因此,他无奈叹了口气,准备回帐和手下种师中、姚平仲等将领商议撤兵之事。

    正在这时,忽然有信使急急赶来报信,言有军事机密求见童枢密并种相公以及宋将军。

    三人闻听,都惊讶起来,不知发生何事。

    核验了身份后,信使被放入大帐面见童贯等人。

    几人见这信使憔悴狼狈模样,就知是马不停蹄赶来的。

    童贯作为枢密使,仅次于皇帝的军事长官,自然是此间主帅,有事自然要第一个做主。

    于是率先开口道:“信使深夜赶来,有何要事相告,可是汴京危急?”

    信使拜倒在地,口干舌燥,艰难开口道:“禀报童枢密,汴京无忧,官家与群臣正合力守城,抵抗贼军。

    近日,宿太尉出使辽国,带回一批火器。

    官家批示,全部送入南方战场,交由童枢密分配,务必要一举击败反贼方腊,使其再无北顾之力,方可班师回朝,剿灭田虎、王庆二贼,最终与林贼决一死战!”

    信使一口气说完,险些晕了过去。

    童贯见消息还未说完,怕耽搁了大事,急忙命人送上温水点心,让信使缓上一缓!

    而在一旁端坐的种师道,闻之宿元景搞到了一批火器,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他就说总是差点什么才能大败方腊,原来是火器。

    对,没错,那方腊手里就有不少火器,凭此死死坚守各处城池,使得他们每次进攻都艰难重重。

    他们这边,虽然也研发了一些突火枪和火炮,但是威力跟对方没法比。

    原来是火器威力不足么?

    但是,辽国哪来的火器,就算是有,那威力又如何呢?

    官家为什么说,大军得了这批火器,便能大败江南军?

    种师道带着一堆疑问,审视信使。

    宋江则满心欢喜,有了火器,定然能速败方腊。

    他不怀疑火器的威力,也不怀疑其来源。

    毕竟,他在和田虎一处当反贼时,那是亲自用过这些产自梁山的火器的,威力当然比朝廷自己研发的大多了。

    至于来源,那还不简单,这就是林冲卖给辽国,用以抵抗金国的。

    只是,这其中可能出现了中饱私囊者或者说卖国求荣者,才会将这火器偷卖给宿太尉。

    否则,这等大杀器,辽国再是跟宋国盟好,那耶律延禧再怎么荒诞不经,也绝不会在此事上犯糊涂。

    所以,宋江断定这其中必定有所蹊跷,童贯也看出了其中关键,等信使缓了口气,追问道:“宿太尉是如何买到这批火器的,又是如何得知其威力非比寻常的?”

    信使闻言,恭敬道:“此事,按宿太尉的说法,是他在辽国的故交一手操持,转道西夏运来的。

    至于威力,宿太尉说了,这批火器,产自林贼的昭国!”

    童贯闻言,大喜道:“原来如此,宿太尉真是帮了本帅大忙。

    既然是林冲那里产的,自然不用担心威力问题。

    火器现在何处,可曾运送启程?”

    信使道:“小的出发前,大队已将火器运送上路,正从南边赶来,估算着时日,只在半月之内就能抵达,交付枢密大人使用!”

    “好,好啊,有了这批火器,看那方腊不被本帅打得落花流水。

    信使一路辛苦,下去歇息吧!

    本帅这里写封信,你明日启程送回去给官家,让官家放心,我等尽快大败方腊,赶回去消灭田、王二贼!

    也顺道帮我带封信感谢宿太尉,他真是本帅的及时雨!”

    宋江听得这三个字,顿时有些尴尬,这不是他的名号么!

    但他也没法反驳,自己虽然是货真价实的及时雨,但是在围剿方腊一事上,却见效有限,自然抵不上宿元景送来火器及时。

    种师道也放心了,官家有这样的魄力和信心,自是天大的好事。

    他们不用无功而返,否则对不起损耗的巨量钱粮,也没法给牺牲的兄弟们交代。

    更让他担忧的是,若是就这样撤走,那方腊也必定要赶赴汴京,争夺天下公主的位置的。

    到了那时,他们才真的是四面埋伏,再也无力回天了。

    现在好了,不仅有了火器,还能让童贯和宋江二人坚定作战,并且是急于求战,那江南局势,就要大变样了。

    此前之所以打得艰难,除了火器威力不如对方,更重要的是,童贯指挥的兵马,不仅唯利是图,还贪生怕死。

    正面战场一旦有什么立功的机会,那他们便趋之若鹜去争抢。

    一旦陷入劣势,那他们便是最先溃逃的那一伙,搞得西军也没法坚守住江南军的反扑。

    宋江麾下兵马,虽然也不是能苦战久战的,但好歹没那么怕死,只是战力却有限得很。

    因此,这江南战场,主力、精锐之力,依旧是他麾下的西军。

    只是西军满打满算也才八万人,江南军却有几十万,而且随着他们收复的城池越多,江南军聚集的人马也就更多。

    越往后,越是难以打下一座城池。

    这些江南军,一处败了,并不溃逃四散,而是果断撤向下一城,与下一城守军合力,继续抵抗官军。

    而且,他们的战损,总是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这就让官军每打下一城,就要面对人数更多,仇恨更大的下一城守军。

    如此一城一池的争夺,对西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虽然总体上西军的战损比江南军小得多,但对方人多势众,自己这边的宝贝疙瘩,那是死一个就少一个。

    到了现在,八万西军已经折损了两万人了,只剩下六万。

    而战力更差的宋江的归义军,战损也是更大的,起初随他从河北南下的十五万归义军,到了现在,只剩下十万人出头,而且将领也战死了不少。

    反而是童贯麾下兵马,以刘延庆父子为表率,趋利避害,战损是最小的,同样的十五万大军,而且打得最久,现在还剩下十二万人,只减员三万人。

    当然,第一波在苏州和秀州大战减员的不算,后面这十五万,是他转战江州之后,赵佶给他补齐的兵马!

    现在,官家有了明确的指示,更是有大批火器支援,童贯信心倍增,决定等火器一到,便朝杭州逼近,夺了方腊都城再说。

    没错,方腊已经将杭州定位江南国都城,文武百官、家眷亲属,都驻扎城中。

    打到现在,他先后丢了昇州、和州、太平州、无为军、宣州等北边军州,南边的信州、衢州也被收复u,官军正猛攻歙州和睦州。

    歙州是方腊的龙兴之地,不容有失,因此将国中第一猛将方杰派驻在此,跟官军死磕。

    至于睦州,也是杭州后方门户,更是歙州联防线的要镇,同样十分重要,方腊派三弟方貌领八骠骑镇守,统兵五万,直面官军兵峰。

    因宋军都是从西面进攻,在其余城池失守之后,这歙州和睦州,就成为了最前线阵地,又是象征要地,自然是要将最为精锐的兵马和最为强悍的将领布置在此的。

    这二人也很是争气,与宋军攻防作战,打了个旗鼓相当,互有胜负。

    但宋军不能推进,他们却能安然守城,说起来是占据一定优势的。

    战争打到现在,方腊也很是恼火,对手实在是太烦人了,尤其是西军,怎么打都打不崩溃,他虽然不曾大败,但一直在丢失城池,大军转攻为守不说,还守不住。

    江南军,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当初攻城掠地的畅快感受了。

    决一死战,必须决一死战,不然江南国就要在这样的局面下被宋军一点点蚕食,最终只怕逃不过败亡的命运。

    说起来,方腊也很是郁闷,这宋军就像是吃错药了一样,放着其余几家不管,就是要跟自己死磕。

    虽然江南路、两浙路是赋税重地,但再怎么重要, 也比不上中原皇城吧!

    那田虎、王庆和林冲,都打到汴京边上了,这些宋军,不忙着回去勤王救驾,反而一直赖在江南,跟他不死不休。

    这简直不讲道理了,还有那宋江,真是丢了起义军的脸面,自己做了叛徒就算了,还甘愿充当朝廷的狗腿子,领兵来围攻自己,简直一点规矩都没有。

    可恨有这西军在,让江南军吃了大亏,总是难以正面抗衡,除非有三倍以上的人马。

    但官军人马也十分庞大,江南军怎么也不能用绝对的优势压倒官军,因此战局就这样僵持胶着起来。

    他急切之下,派人前去燕京,恭贺林冲称王的同时,商议能不能继续购买大批火器。

    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以前的存货在攻打金军和高丽时用光了,火器局因总部搬迁燕京,新建场地,新的火器还未正常生产,自己用尚且不足,哪里有多余的售卖!”

    江南使者无奈,只得灰溜溜回去,告知方腊实情,方腊听了,很是惆怅。

    正在这时,朝廷运送火器南来的消息被江南探知,方腊顿时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