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魂穿林冲:开局带娘子杀出东京 > 第393章 杜国舅围攻兴庆府

魂穿林冲:开局带娘子杀出东京 第393章 杜国舅围攻兴庆府

    有火器开道,有马军骑射压制,加上步军人多势众,战力无匹,昭军几乎是占尽天时人和,西夏军只得一个地利,自然不是对手。

    火器压得城上西夏军抬不起头,即使在昭军进入射程后,也没能组织起有效反击。

    这无疑给了昭军步军快速越过护城河,攻打城门、攀登城墙的有利时机。

    昭军将浮桥搭上护城河后,顺利将撞杆、云梯等攻城利器推进到城墙下,开启了最无解的进攻方式。

    嵬名阿吴、芭里祖仁虽强自稳住心神,极力组织大军反击,然而被炮火打得晕头转向的西夏军,战力还是大打折扣,根本阻拦不及,便被昭军顺利登上城头。

    插翅虎雷横第一个登上城头,挥舞着朴刀杀出一条血路,随后,马麟也挥舞着一对大滚刀,登上城头,杀得人头滚滚。

    接着,徐白、黄爱、薛斗南等人,也顺利攀上城头,彻底稳住阵脚,接应更多昭军登上城墙。

    攻打城门的司行方、縻貹等人,也凭借撞杆强大的冲击力,将城门撞出一个大洞,随即塞入霹雳弹,一声巨响传出,城门轰然坍塌。

    昭军鱼贯而入,已然杀入银州城。

    嵬名阿吴和芭里祖仁见大势已去,不得已率兵撤下城头,借助城内巷道,与昭军且战且退。

    最终,在付出两万余士卒的代价后,从西门撤出银州,退往兴庆府。

    昭军乘胜追击,下银州,进军兴庆府。

    在李至忠、李良辅还未领军抵达京兆府时,西夏已经面临着皇城保卫战,而且有亡国之忧。

    但李乾顺并不慌张,兴庆府城池坚固,兵马众多,易守难攻,即使昭军火器犀利,他也有信心能守住。

    毕竟,所有权贵豪强的家业,都在兴庆府,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这些人毫无疑问会团结在自己身边,想方设法抵抗昭军,保住家业。

    这与宋国达官显贵不同,首都沦陷,还可以有其他地方可去。

    兴庆府一旦被攻下,便再无一个很好的安身立命之所,所以,这是这些达官显贵们不会逃走的根本原因。

    既然不逃走,那就只剩下两条路可走,要么拿出全部力量,死守兴庆府,跟昭军对抗到底。

    要么,暗通款曲,献城投降。

    但是,昭国对待显贵豪强的政策,让他们望而却步。

    所以,他们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拥护李乾顺,和昭国对抗,至死方休。

    李乾顺既然选择死守兴庆府,便及时征集各路兵马,收拢溃败,陆续聚集二十万大军,布防在兴庆府内外。

    杜壆得到详细情报,非但不惧,还十分兴奋,于是整顿三军,水陆并进,直抵兴庆府,开启灭亡西夏之战。

    ……

    中部,赵桓在种师道、伤情好转的种师中、姚平仲等人护送下,一路西逃,经陕州、虢州、华州,最终抵达京兆府,算是松了一口气。

    但他心中始终不安,一路西逃,他明显感觉得到,昭军似乎是有意放他们进入京兆府,否则在半路上以马军奔袭,必定可以绕道前面,挡住他们去路。

    但是,昭军并未这样做,而是就在后面一板一眼的追击,一路撵着他们向西进入京兆府。

    而且,没有派兵截杀各方闻讯而来的勤王大军。

    这其中有问题,但具体是什么问题,他一时想不通。

    昭军这边,确实如他所料,就是在故意放水。

    王进依旧把守汴京,只把追击的任务交给武松、孙安、卞祥、田虎四人,步军以武松为主将,马军以孙安为主将,互相配合,一路平推过去。

    之所以没有派遣马军截杀赵桓,是王进的围点打援之计。

    目的自然是将赵桓放入京兆府,然后通过其勤王诏令,将各地宋军聚在一处,然后一网打尽。

    只要消灭了最后成建制的宋军,那么州府县,就不用一处处去打了,只要一道诏令,便可使各地望风而降。

    比起南部的后军都督府,他们左军都督府的进度,还是不够快。

    所以,他必须要以更快的时间,尽取陕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与后军都督府抢夺进攻西川路的先机,获取更大的功劳。

    此事,由不得他不着急。

    首先,赵佶已经逃去成都,而南路的关胜等人,已经进入黔州所领羁縻州,也就是贵州地界。

    而岳飞和牛皋、呼延庆等,则是攻入了广南西路。

    其中,岳飞和牛皋负责攻打陆路,呼延庆则分兵南下,从雷州半岛渡过琼州海峡,攻打琼州、澹州、崖州、万安州及黎洞,将海南之地纳入版图。

    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推进极快,以至于后续的负责接管地方的官员们,有些难以应对。

    吏部不得不扩大官员遴选范围,放松考察要求,将一批批官员送去地方,一边履职一边考核其能力和人品。

    这可把吏部几位大佬给累得不轻,忙得脚不沾地,累得晕头转向。

    南路顺利取得广南西路和打下各羁縻州后,陈兵大理边境。

    因大理国此前与宋国取得了宗藩关系,还为宋军输送战马,自然也就得罪了昭国。

    但是,这个理由似乎不足以成为出兵理由。

    关胜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向燕京发出请示。

    这时,戴宗和马灵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

    因飞鸽还不成熟,信使速度不够。

    因此,拥有神行法的二人,被派往南面,充当传递情报的核心。

    当然,非重大、紧急军情,不会动用二人。

    但是要进攻大理国,是十分重大之事,自然就将二人派上用场。

    二人轮番行动,比如戴宗在前线,那马灵就留在燕京。

    等戴宗回来,马灵便接力传信出去。

    这次,就是戴宗将关胜的请示送回燕京,林冲批复后,由马灵送去前线,交给关胜。

    林冲的意见,很明确,大理是要打的。

    但是理由不能是因为他跟宋国的关系,而是要善加利用正在造反的东方三十七部,甚至是用已经独立的自杞、罗殿两国做文章。

    东方三十七部,自然是反抗压迫,推翻高氏腐朽的统治,解救被架空的段氏皇族。

    而自杞、罗殿两国,自是在自保的前提下,剪除被剿灭的风险。

    如此,方才名正言顺。

    关胜得了林冲批复,顿时豁然开朗,派使者分别出使自杞、罗殿两国,然后又派人联络三十七部首领,在自杞国会盟,共商推翻高氏权臣,还政段氏之事。

    这些势力,起来反抗,本就为了自保。

    自杞、罗殿还好,因为跟宋国建交,得到承认,虽说进取不足,但自保有余。

    三十七部就不一样了,他们本是大理开国功臣,按理该受到优待。

    可惜时过境迁,谁还记得他们是段思平开国的最大倚仗,只把他们当做冤大头,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不得不起来反抗。

    但他们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体系,临时会盟反叛,也是各自为战的局面,自然不能持久。

    犹如汉末十八路诸侯一般,各自有各自的心思。

    而权相高泰运,则运筹帷幄,将他们给吃得死死的,正如当初董卓一般。

    虽然三十七部一度攻陷鄯善府(昆明),其侄定远将军、姚府演习高明清战死,但对高氏的权臣地位没有任何动摇,高明清侄子高量成临危受命,率兵平叛,打得联军节节败退。

    历史上,高量成也正是因为平叛三十七部,因功受封相国,继续以权臣身份执掌大理军政大权,成为高氏家族的核心人物。

    此刻,正是三十七部危急存亡的关头,也是自杞国、罗殿国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昭军的介入,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求之不得。

    所以,当关胜的使者抵达各处,说知来意后,几方势力欣然答应,愿意奉昭国为宗主,请求出兵相助。

    关胜自然没有推辞的理由,以几方名义联合属文一篇,尽数高氏欺君罔上、祸国殃民罪状十八条,然后以盟军的身份,出兵大理,会盟石城(曲靖)。

    盟军出击,自然无往不利。

    昭军为主力,三十七部和自杞、罗殿两国兵马为辅助,再次反推到鄯善,与高量成展开大战。

    与西夏一样,大理国兵马如何见识过昭国火器的厉害,高量成直接被打傻了。

    轮番轰炸的火炮、霹雳弹等,打得大理军完全无法应对。

    因此,高量成自然没能守住鄯善,兵败撤退威楚(楚雄)。

    盟军乘胜追击,攻入威楚,威逼大理。

    而因关胜进攻路线变化,进攻西川路的事情,便被让了出来。

    王进更加急迫,要抢在关胜回军之前,歼灭聚集在京兆府的宋军,打入西川路,杀进成都府,活捉赵佶。

    于是乎,昭国同时开展对大理、大宋、西夏的灭国之战,可谓是让天下侧目,让四海惊慌。

    同时灭三国,很久没有如此大手笔的战争,上一次,还是大唐初期!

    天下沸腾,昭国威武!

    这震撼人心的消息,传入北方,正在将攻防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辽金众人傻眼了。

    林冲这样做,显得他们很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