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云雷电 慢慢的总会有答案,努力和生活不会骗人
热门推荐:
我对疯批男主手拿把掐那些年
老公死后,我和小叔子he了
龙族:从黑太子开始
盘龙神剑
史前部落生存记
全民寿命开蛊罐,我能看见提示
侯府千金太娇软,禁欲王爷掐腰宠
这小寡妇要逆天
一剑杀仙:从爆能系统开始
王虎把签证和机票放在桌上时,指尖的温度比纸张还凉。招弟抬头看他,眼里的疏离像层薄冰,他张了张嘴,喉咙却发紧。
“我让副手把翻译和行程都订好了。”他声音很低,目光落在墙角那盆招弟种的薄荷上,不敢看她,“荷兰那边……气候跟这边不一样,记得带件外套。”
招弟没接机票,只是看着他:“你不用这样。”
“我知道。”王虎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沿,那里还留着念安昨天画的蜡笔印,“我就是……顺手。”
顺手?他自己都不信。从昨晚到现在,他在书房坐了半宿,对着手机里妻子发来的照片——儿子举着满分试卷笑得露出豁牙,妻子站在旁边,眉眼温和——心里像被两股力撕扯着。
妻子是个好女人,知书达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当年在他最狼狈的时候,是她陪着他把产业洗白,给他生儿育女。他们的日子算不上轰轰烈烈,却像温水煮茶,安稳得让他以为,这辈子就该这样过下去。
可念安的出现,像颗石子投进了这潭静水。当王虎爹把那份鉴定报告拍在他面前时,他盯着“亲权概率大于99.99%”那行字,手心里全是汗。这是他盼了多少年的孩子啊,却以这样猝不及防的方式,带着招弟一身的伤痕,撞进他的生活。
“你有你的家,王虎。”招弟的声音把他拽回现实,“嫂子是个好人,孩子也懂事,别因为我们……”
“我知道。”他又说了一遍,语气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疲惫,“我没打算怎么样。”
没打算怎么样?那昨晚翻出的旧相册算什么?里面夹着招弟当年送他的那片银杏叶,边角都磨卷了。那对着妻子欲言又止的愧疚算什么?那看着念安睡觉时,悄悄摸她眉眼的心疼又算什么?
他像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傻子,一边是责任和安稳,一边是亏欠和心动,怎么走都觉得对不起谁。
“荷兰那边……”他想说“有事给我打电话”,话到嘴边却成了,“照顾好自己。”
招弟拿起机票,指尖碰了碰他的手,又像触电般缩回去:“嗯。”
王虎转身往外走,走到门口时,听见念安喊了声“爸爸”,声音软糯,带着奶气。他脚步顿了顿,没回头,只是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
回到家时,妻子正在厨房做饭,系着他买的那条格子围裙,听见动静,笑着回头:“回来了?儿子今天在学校得小红花了,我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
他走过去,从背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肩上。妻子愣了愣,反手拍了拍他的手背:“怎么了?累了?”
“没。”他闭了闭眼,闻着锅里飘来的肉香,心里却空落落的,“就是觉得……这些年,辛苦你了。”
妻子笑了:“跟我还说这个?”
饭桌上,儿子叽叽喳喳地讲学校的事,妻子给他夹菜,他听着,应着,嘴角挂着笑,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着。这是他亲手挣来的安稳,是多少人羡慕的日子,可他现在看着这一切,竟生出几分恍惚。
夜里,妻子已经睡熟,呼吸均匀。王虎坐在床边,看着她恬静的侧脸,又摸出手机,点开王虎妈发来的照片——招弟正教念安认种子,小家伙抓着颗黄豆,笑得露出两颗小牙。
他盯着照片看了很久,手指悬在屏幕上,想打字问“她什么时候走”,却迟迟按不下去。
他知道,招弟说得对,他不该陪她去领奖。他是丈夫,是父亲,有自己的责任。可心里那点蠢蠢欲动的念想,像野草似的疯长——他想去看看,站在领奖台上的她,会是什么样子;想亲口告诉她,这些年他没忘;想……再牵一次她的手,哪怕只是在异国的街头,装作不经意。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他脸上,一半亮,一半暗。他第一次觉得,原来“安稳”和“心动”,竟能把人撕扯得这么疼。
第二天一早,他给副手发了条消息:“把荷兰的酒店退了,换成离颁奖 venue 最近的那家,再订一间房。”
发完消息,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眼底带着红血丝,嘴角却扯出个苦笑。他终究还是没忍住,哪怕只是远远看着,也好。
有些债,欠了就是欠了;有些人,惦记了就是惦记了。至于未来会怎样,他不敢想,也想不清。他只知道,这一次,他不想再错过了。
颁奖礼的聚光灯落在招弟身上时,她握着奖杯的手微微发颤。台下掌声雷动,各国语言的祝贺声混在一起,她却在人群里,恍惚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穿着深色西装,站在最后一排,眼神温和,像很多年前在图书馆门口等她时那样。
她眨了眨眼,再看时,那位置只剩下攒动的人头。
“是我看错了吧。”她低头笑了笑,心里却泛起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暖意。
这次荷兰之行,比她想象中更顺利。王虎安排的翻译周到又细心,酒店窗外就是大片的郁金香花田,每天早上拉开窗帘,阳光和花香一起涌进来,让她想起老家的试验田。
她去了农业博物馆,看了荷兰的智能温室,甚至在街头的种子店里,淘到了几种罕见的旱地作物种子,小心翼翼地收在包里,想着回去试种。
这些天,她没联系王虎,王虎也没联系她。就像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轨道上延伸,却又隐隐透着点被人惦记的安稳。
临走前,她去了趟梵高博物馆。站在《向日葵》前,看着那热烈的黄色,忽然想起王虎当年在宿舍楼下,用蜡烛摆的歪歪扭扭的心形——那时候他还不会说好听的话,只会用最笨拙的方式表达喜欢。
“好像……没那么难原谅了。”她对着画轻声说,眼眶有点热。
回程的机票是她自己订的,特意选了和王虎之前说的那班错开的航班。她知道,该回去了,该面对的总要面对,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她需要一点时间,整理好自己的心绪,也给彼此一点空间。
飞机起飞时,她看着舷窗外逐渐缩小的城市,忽然收到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只有一句话:“向日葵开得很好,像你。”
招弟握着手机,指尖微微发颤。她知道是谁发来的。
原来台下那个身影不是幻觉,他真的来了。没有打扰,没有靠近,只是远远地看着她,看着她站在属于自己的光芒里。
心里某个紧绷的角落,忽然就松了。
这些年的委屈、坚持、自我牺牲,在这一刻好像都有了回音。她护着所有人,也终于有人,用他的方式,悄悄护着她的梦想和骄傲。
飞机穿过云层,阳光透过舷窗照进来,落在她脸上,温暖得像那年图书馆前的阳光。招弟闭上眼,嘴角慢慢扬起一个浅浅的笑。
她不知道回去后会怎样,不知道王虎会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不知道他们三个大人、两个孩子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但她知道,这次国外之行,是真的幸福。不是因为得了奖,而是因为她终于明白,为自己活一次,没什么不好;被人悄悄惦记着,也没什么不好。
至于那些错开的航班,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或许都是最好的安排。
慢慢来,总会有答案的。
王虎和招弟之间那层没捅破的窗户纸,像被荷兰的风轻轻吹得发颤,却始终没破。日子在各自的轨道上往前挪,招弟带着念安在试验田忙活,王虎照常上班回家,只是手机里多了个加密相册,存着招弟领奖时的照片,还有念安举着向日葵傻笑的样子。
这些事,王虎没对任何人说,包括家里最小的三妹王盼。
王盼是家里最跳脱的一个,从小就不爱跟着两个哥哥下地,总蹲在村医的药箱旁看人家碾草药。那时候她才七八岁,手里攥着根甘草,听村医讲《青囊经》里的句子,虽然听不懂,却记牢了“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后来才知道,那是说医道和天地自然相通。
家里人都以为她就是图新鲜,王虎还打趣她:“小盼要是当村医,以后哥头疼脑热就靠你了。”
王盼当时梗着脖子反驳:“我要当能治大病的医生!”
谁也没把这话当真,直到她考上大学,报了临床医学,家里人才惊觉这丫头是来真的。更让人意外的是,她课余竟找了中医系的老教授,偷偷学起了中医,把那本泛黄的《青囊经》抄了又抄,连书里“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这种拗口的句子,都能背得滚瓜烂熟。
放假回家,她背着个半旧的药箱,里面装着自己炮制的金银花、薄荷,见招弟总熬夜整理数据,脸色发暗,就塞给她一小包枸杞和当归:“嫂子(她一直跟着王虎叫招弟嫂子),这是我按《青囊》里的法子泡的,补气的,你泡水喝。”
招弟愣了愣,接过纸包,鼻尖萦绕着淡淡的药香:“你还真学这个?”
“嗯!”王盼眼睛发亮,“我觉得中医太神了,就像你种庄稼看节气,中医看病看阴阳,都是跟着自然来。”她顿了顿,忽然压低声音,“我哥最近是不是老走神?我看他舌苔发腻,像是心事重堵着气,回头我给他开点疏肝的方子。”
招弟笑了,没接话,只是把药包仔细收进抽屉。
王盼的医学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前几页是西医的解剖图,后几页就变成了中医的经络图,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自己的注解:“青囊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就像哥心里那点事,明着是责任,暗着是牵挂,堵久了要出问题。”
她比谁都看得清楚,大哥对招弟的心思藏不住。那天她去大哥家送新晒的陈皮,撞见王虎对着手机里招弟的照片发呆,手机屏幕还亮着,照片里招弟蹲在田里,裤脚沾着泥,手里捧着颗刚摘下的番茄,笑得眼睛弯成月牙。
王盼没戳破,只是把陈皮放在桌上:“哥,这陈皮泡普洱最好,理气的,你多喝点。”
王虎慌忙锁了屏,耳根发红:“你这丫头,现在成半个大夫了。”
“那是!”王盼扬起下巴,“等我学透了《青囊》,不光能给人看病,还能给人心看病呢。”
她确实在悄悄“诊脉”。见大嫂最近总失眠,眼底有青黑,就借着送药的由头,拉着大嫂聊天:“嫂子,你知道吗?《青囊经》里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人啊,心里别装太多事,不然气不顺,病就找上来了。”
大嫂被她逗笑:“你这小丫头,懂的还不少。”
“那是!”王盼给大嫂按揉着太阳穴,“我还知道,有些事像结在经脉里的淤块,不早点化开,会疼很久的。”
大嫂的手顿了顿,没说话,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王盼又跑去招弟那里,看见念安咳嗽,就从药箱里拿出自己做的川贝枇杷膏:“用梨和蜂蜜熬的,没放添加剂,比药店买的好。”她看着招弟给念安喂药,忽然说,“嫂子,《青囊》里讲‘治未病’,不光是防病,更是防心病。心里要是有解不开的结,不如像种庄稼一样,该松松土就松松,别硬憋着。”
招弟舀药的手停在半空,抬头看她,这小丫头的眼睛亮得像星星,仿佛什么都瞒不过她。
“你这孩子……”招弟笑了,眼底却泛起湿意。
王盼没再说什么,只是帮着收拾药瓶,忽然瞥见招弟抽屉里那包她送的枸杞,已经快喝完了。她心里悄悄松了口气,就像看到病人的脉象渐渐平稳——有些变化,不用急,慢慢来,就像中药熬汤,火候到了,药效自然就出来了。
这天王盼从图书馆回来,路过操场,看见大哥站在篮球架下抽烟,背影落寞。她走过去,把一瓶刚买的菊花茶递给他:“哥,清肝明目,少抽点烟。”
王虎接过水,没说话。
“我知道你难。”王盼在他身边坐下,“就像《青囊经》里说的,‘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凡事有两面,选哪面都会有遗憾,但总比卡在中间难受强。”
王虎转头看她,这丫头明明才二十岁,说起话来却像个通透的老者。
“小盼,”他声音沙哑,“你说……人这辈子,是不是总得对不起几个人?”
王盼摇摇头:“《青囊》里没说这个,但我觉得,对得起自己的心,才能对得起别人。不然心里的淤堵散不了,对谁都是煎熬。”
她指了指远处的晚霞,夕阳把云染成金红色:“你看,白天和黑夜总得交替,不能总卡在黄昏里吧?”
王虎望着晚霞,手里的烟燃到了尽头,烫了手指才惊觉。他掐灭烟头,忽然笑了,是这段时间以来最轻松的一次笑:“行,哥听你的,找机会……松松土。”
王盼咧嘴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这就对了!等你想通了,我给你开副‘舒心散’,保证药到病除。”
她知道,大哥心里的那片“田地”,该到翻土的时候了。而她这位“小郎中”,有的是耐心,等着看那片土地上,长出新的希望来。
“我让副手把翻译和行程都订好了。”他声音很低,目光落在墙角那盆招弟种的薄荷上,不敢看她,“荷兰那边……气候跟这边不一样,记得带件外套。”
招弟没接机票,只是看着他:“你不用这样。”
“我知道。”王虎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沿,那里还留着念安昨天画的蜡笔印,“我就是……顺手。”
顺手?他自己都不信。从昨晚到现在,他在书房坐了半宿,对着手机里妻子发来的照片——儿子举着满分试卷笑得露出豁牙,妻子站在旁边,眉眼温和——心里像被两股力撕扯着。
妻子是个好女人,知书达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当年在他最狼狈的时候,是她陪着他把产业洗白,给他生儿育女。他们的日子算不上轰轰烈烈,却像温水煮茶,安稳得让他以为,这辈子就该这样过下去。
可念安的出现,像颗石子投进了这潭静水。当王虎爹把那份鉴定报告拍在他面前时,他盯着“亲权概率大于99.99%”那行字,手心里全是汗。这是他盼了多少年的孩子啊,却以这样猝不及防的方式,带着招弟一身的伤痕,撞进他的生活。
“你有你的家,王虎。”招弟的声音把他拽回现实,“嫂子是个好人,孩子也懂事,别因为我们……”
“我知道。”他又说了一遍,语气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疲惫,“我没打算怎么样。”
没打算怎么样?那昨晚翻出的旧相册算什么?里面夹着招弟当年送他的那片银杏叶,边角都磨卷了。那对着妻子欲言又止的愧疚算什么?那看着念安睡觉时,悄悄摸她眉眼的心疼又算什么?
他像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傻子,一边是责任和安稳,一边是亏欠和心动,怎么走都觉得对不起谁。
“荷兰那边……”他想说“有事给我打电话”,话到嘴边却成了,“照顾好自己。”
招弟拿起机票,指尖碰了碰他的手,又像触电般缩回去:“嗯。”
王虎转身往外走,走到门口时,听见念安喊了声“爸爸”,声音软糯,带着奶气。他脚步顿了顿,没回头,只是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
回到家时,妻子正在厨房做饭,系着他买的那条格子围裙,听见动静,笑着回头:“回来了?儿子今天在学校得小红花了,我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
他走过去,从背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肩上。妻子愣了愣,反手拍了拍他的手背:“怎么了?累了?”
“没。”他闭了闭眼,闻着锅里飘来的肉香,心里却空落落的,“就是觉得……这些年,辛苦你了。”
妻子笑了:“跟我还说这个?”
饭桌上,儿子叽叽喳喳地讲学校的事,妻子给他夹菜,他听着,应着,嘴角挂着笑,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着。这是他亲手挣来的安稳,是多少人羡慕的日子,可他现在看着这一切,竟生出几分恍惚。
夜里,妻子已经睡熟,呼吸均匀。王虎坐在床边,看着她恬静的侧脸,又摸出手机,点开王虎妈发来的照片——招弟正教念安认种子,小家伙抓着颗黄豆,笑得露出两颗小牙。
他盯着照片看了很久,手指悬在屏幕上,想打字问“她什么时候走”,却迟迟按不下去。
他知道,招弟说得对,他不该陪她去领奖。他是丈夫,是父亲,有自己的责任。可心里那点蠢蠢欲动的念想,像野草似的疯长——他想去看看,站在领奖台上的她,会是什么样子;想亲口告诉她,这些年他没忘;想……再牵一次她的手,哪怕只是在异国的街头,装作不经意。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他脸上,一半亮,一半暗。他第一次觉得,原来“安稳”和“心动”,竟能把人撕扯得这么疼。
第二天一早,他给副手发了条消息:“把荷兰的酒店退了,换成离颁奖 venue 最近的那家,再订一间房。”
发完消息,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眼底带着红血丝,嘴角却扯出个苦笑。他终究还是没忍住,哪怕只是远远看着,也好。
有些债,欠了就是欠了;有些人,惦记了就是惦记了。至于未来会怎样,他不敢想,也想不清。他只知道,这一次,他不想再错过了。
颁奖礼的聚光灯落在招弟身上时,她握着奖杯的手微微发颤。台下掌声雷动,各国语言的祝贺声混在一起,她却在人群里,恍惚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穿着深色西装,站在最后一排,眼神温和,像很多年前在图书馆门口等她时那样。
她眨了眨眼,再看时,那位置只剩下攒动的人头。
“是我看错了吧。”她低头笑了笑,心里却泛起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暖意。
这次荷兰之行,比她想象中更顺利。王虎安排的翻译周到又细心,酒店窗外就是大片的郁金香花田,每天早上拉开窗帘,阳光和花香一起涌进来,让她想起老家的试验田。
她去了农业博物馆,看了荷兰的智能温室,甚至在街头的种子店里,淘到了几种罕见的旱地作物种子,小心翼翼地收在包里,想着回去试种。
这些天,她没联系王虎,王虎也没联系她。就像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轨道上延伸,却又隐隐透着点被人惦记的安稳。
临走前,她去了趟梵高博物馆。站在《向日葵》前,看着那热烈的黄色,忽然想起王虎当年在宿舍楼下,用蜡烛摆的歪歪扭扭的心形——那时候他还不会说好听的话,只会用最笨拙的方式表达喜欢。
“好像……没那么难原谅了。”她对着画轻声说,眼眶有点热。
回程的机票是她自己订的,特意选了和王虎之前说的那班错开的航班。她知道,该回去了,该面对的总要面对,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她需要一点时间,整理好自己的心绪,也给彼此一点空间。
飞机起飞时,她看着舷窗外逐渐缩小的城市,忽然收到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只有一句话:“向日葵开得很好,像你。”
招弟握着手机,指尖微微发颤。她知道是谁发来的。
原来台下那个身影不是幻觉,他真的来了。没有打扰,没有靠近,只是远远地看着她,看着她站在属于自己的光芒里。
心里某个紧绷的角落,忽然就松了。
这些年的委屈、坚持、自我牺牲,在这一刻好像都有了回音。她护着所有人,也终于有人,用他的方式,悄悄护着她的梦想和骄傲。
飞机穿过云层,阳光透过舷窗照进来,落在她脸上,温暖得像那年图书馆前的阳光。招弟闭上眼,嘴角慢慢扬起一个浅浅的笑。
她不知道回去后会怎样,不知道王虎会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不知道他们三个大人、两个孩子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但她知道,这次国外之行,是真的幸福。不是因为得了奖,而是因为她终于明白,为自己活一次,没什么不好;被人悄悄惦记着,也没什么不好。
至于那些错开的航班,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或许都是最好的安排。
慢慢来,总会有答案的。
王虎和招弟之间那层没捅破的窗户纸,像被荷兰的风轻轻吹得发颤,却始终没破。日子在各自的轨道上往前挪,招弟带着念安在试验田忙活,王虎照常上班回家,只是手机里多了个加密相册,存着招弟领奖时的照片,还有念安举着向日葵傻笑的样子。
这些事,王虎没对任何人说,包括家里最小的三妹王盼。
王盼是家里最跳脱的一个,从小就不爱跟着两个哥哥下地,总蹲在村医的药箱旁看人家碾草药。那时候她才七八岁,手里攥着根甘草,听村医讲《青囊经》里的句子,虽然听不懂,却记牢了“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后来才知道,那是说医道和天地自然相通。
家里人都以为她就是图新鲜,王虎还打趣她:“小盼要是当村医,以后哥头疼脑热就靠你了。”
王盼当时梗着脖子反驳:“我要当能治大病的医生!”
谁也没把这话当真,直到她考上大学,报了临床医学,家里人才惊觉这丫头是来真的。更让人意外的是,她课余竟找了中医系的老教授,偷偷学起了中医,把那本泛黄的《青囊经》抄了又抄,连书里“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这种拗口的句子,都能背得滚瓜烂熟。
放假回家,她背着个半旧的药箱,里面装着自己炮制的金银花、薄荷,见招弟总熬夜整理数据,脸色发暗,就塞给她一小包枸杞和当归:“嫂子(她一直跟着王虎叫招弟嫂子),这是我按《青囊》里的法子泡的,补气的,你泡水喝。”
招弟愣了愣,接过纸包,鼻尖萦绕着淡淡的药香:“你还真学这个?”
“嗯!”王盼眼睛发亮,“我觉得中医太神了,就像你种庄稼看节气,中医看病看阴阳,都是跟着自然来。”她顿了顿,忽然压低声音,“我哥最近是不是老走神?我看他舌苔发腻,像是心事重堵着气,回头我给他开点疏肝的方子。”
招弟笑了,没接话,只是把药包仔细收进抽屉。
王盼的医学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前几页是西医的解剖图,后几页就变成了中医的经络图,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自己的注解:“青囊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就像哥心里那点事,明着是责任,暗着是牵挂,堵久了要出问题。”
她比谁都看得清楚,大哥对招弟的心思藏不住。那天她去大哥家送新晒的陈皮,撞见王虎对着手机里招弟的照片发呆,手机屏幕还亮着,照片里招弟蹲在田里,裤脚沾着泥,手里捧着颗刚摘下的番茄,笑得眼睛弯成月牙。
王盼没戳破,只是把陈皮放在桌上:“哥,这陈皮泡普洱最好,理气的,你多喝点。”
王虎慌忙锁了屏,耳根发红:“你这丫头,现在成半个大夫了。”
“那是!”王盼扬起下巴,“等我学透了《青囊》,不光能给人看病,还能给人心看病呢。”
她确实在悄悄“诊脉”。见大嫂最近总失眠,眼底有青黑,就借着送药的由头,拉着大嫂聊天:“嫂子,你知道吗?《青囊经》里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人啊,心里别装太多事,不然气不顺,病就找上来了。”
大嫂被她逗笑:“你这小丫头,懂的还不少。”
“那是!”王盼给大嫂按揉着太阳穴,“我还知道,有些事像结在经脉里的淤块,不早点化开,会疼很久的。”
大嫂的手顿了顿,没说话,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王盼又跑去招弟那里,看见念安咳嗽,就从药箱里拿出自己做的川贝枇杷膏:“用梨和蜂蜜熬的,没放添加剂,比药店买的好。”她看着招弟给念安喂药,忽然说,“嫂子,《青囊》里讲‘治未病’,不光是防病,更是防心病。心里要是有解不开的结,不如像种庄稼一样,该松松土就松松,别硬憋着。”
招弟舀药的手停在半空,抬头看她,这小丫头的眼睛亮得像星星,仿佛什么都瞒不过她。
“你这孩子……”招弟笑了,眼底却泛起湿意。
王盼没再说什么,只是帮着收拾药瓶,忽然瞥见招弟抽屉里那包她送的枸杞,已经快喝完了。她心里悄悄松了口气,就像看到病人的脉象渐渐平稳——有些变化,不用急,慢慢来,就像中药熬汤,火候到了,药效自然就出来了。
这天王盼从图书馆回来,路过操场,看见大哥站在篮球架下抽烟,背影落寞。她走过去,把一瓶刚买的菊花茶递给他:“哥,清肝明目,少抽点烟。”
王虎接过水,没说话。
“我知道你难。”王盼在他身边坐下,“就像《青囊经》里说的,‘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凡事有两面,选哪面都会有遗憾,但总比卡在中间难受强。”
王虎转头看她,这丫头明明才二十岁,说起话来却像个通透的老者。
“小盼,”他声音沙哑,“你说……人这辈子,是不是总得对不起几个人?”
王盼摇摇头:“《青囊》里没说这个,但我觉得,对得起自己的心,才能对得起别人。不然心里的淤堵散不了,对谁都是煎熬。”
她指了指远处的晚霞,夕阳把云染成金红色:“你看,白天和黑夜总得交替,不能总卡在黄昏里吧?”
王虎望着晚霞,手里的烟燃到了尽头,烫了手指才惊觉。他掐灭烟头,忽然笑了,是这段时间以来最轻松的一次笑:“行,哥听你的,找机会……松松土。”
王盼咧嘴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这就对了!等你想通了,我给你开副‘舒心散’,保证药到病除。”
她知道,大哥心里的那片“田地”,该到翻土的时候了。而她这位“小郎中”,有的是耐心,等着看那片土地上,长出新的希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