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51章 曲辕犁问世,震惊邻里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51章 曲辕犁问世,震惊邻里

    成功改良了张老头铁匠铺里的那台老旧风箱。

    不仅让张大山换来了急需的铁料和铁匠的鼎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那呼呼作响、火力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的炉火,也为他接下来想要打造的“利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解决了铁匠这边的关节,张大山没有片刻耽搁。

    他心里惦记着的头等大事,便是尽快弄出一把真正好用的犁来。

    家里那五亩劣田,石头多,土质硬。

    靠着那几把破锄头和锈镰刀去开垦,简直是愚公移山,事倍功半。

    想要提高效率,想要真正在那片土地上种出粮食来,一把得心应手的犁,是必不可少的。

    直辕犁沉重无比,转向困难,遇到石块更是容易损坏犁头。

    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在地上划拉出浅浅一道沟,根本达不到深耕的要求。

    长此以往,别说提高产量,就是维持基本的耕作都难。

    张大山不止一次看着儿子们累得像牛犊子一样喘着粗气,却只翻出巴掌大一块地而心疼。

    他脑海中,《天工开物·乃粒》篇中关于“曲辕犁”的记载,变得越来越清晰。

    “江东犁,辕有曲者……利于转向。”

    “耕小块田地,非此不可。”

    书中甚至还配有简易的图样,清晰地展示了其与直辕犁不同的结构特点。

    曲辕犁的关键在于那个弯曲的犁辕和可以调节的犁壁。

    这使得犁身更短小轻便,便于在小块田地和坡地上灵活转向。

    同时,可以通过调整犁评(连接犁辕和犁底的部分)来控制耕地的深浅。

    这对于他们家这片地形复杂、土层深浅不一的劣田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的神器。

    必须把它造出来。

    他立刻行动起来。

    他先是去后山,仔细搜寻合适的木材。

    制作犁辕需要坚韧且带有一定天然弧度的硬木。

    犁底和犁评则需要耐磨损的材质。

    他和铁牛、石头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勉强找到几根符合要求的、歪七扭八的柞木和榆木。

    木材找回来后,便是最关键的加工环节。

    他带着木料和自己画的更详细的图纸,再次找到了铁匠张老头。

    “铁山叔,还得麻烦您老。”

    张大山这次的态度更加熟络和尊敬。

    张老头正在炉火旁淬炼着一把柴刀,看到张大山又来了,只是抬了抬眼皮。

    “又是啥新名堂?”

    自从上次见识了张大山改良风箱的本事后,他对这个侄子的态度已经大为改观,虽然嘴上还是不饶人,但眼神里已经没了之前的轻视。

    “想请叔您帮俺打个好犁头。”

    张大山将图纸摊开,“还得做几个这样的铁片,用来加固木头连接的地方。”

    他指着图纸上犁的关键部位。

    这次他设计的犁头,不仅要求更加锋利耐磨,形状也与传统的直辕犁犁头略有不同,更适合破土和翻土。

    张老头拿起图纸,凑到油灯下仔细看了半天。

    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你小子这犁……有点意思。”

    他看明白了其中的结构,不由得啧啧称奇。

    “这弯弯绕绕的,能好用?”

    虽然觉得新奇,但他还是有些怀疑。

    “好不好用,试试就知道了。”

    张大山笑道,“叔您就照着这图样打,保准没错。”

    “行。既然你小子敢想,俺老头子就陪你疯一把。”

    张老头把图纸往旁边一放,抄起火钳,“铁料还是用那些废铁?”

    “嗯。先用着。要是效果好,下次俺想法子弄点好铁来。”

    张大山点头。

    有了上次改良风箱的“技术入股”,张老头这次干活明显痛快多了。

    他亲自挑选了几块相对厚实的废铁料,放入炉火中煅烧。

    炉火在双动风箱的加持下,燃烧得异常旺盛,将铁块烧得通红透亮。

    张老头挥舞着铁锤,叮叮当当,火星四溅。

    他多年的打铁经验和精湛手艺,此刻展露无遗。

    张大山和铁牛则在一旁帮忙拉风箱、递工具,打着下手。

    石头也看得目不转睛,努力记下每一个步骤。

    经过整整一个下午的锻打、淬火、打磨。

    一个崭新的、形状奇特、闪烁着乌黑光泽的犁头,以及几片用于加固的铁件,终于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犁头比传统的更尖锐,两侧带有微微的弧度,一看就非凡品。

    张大山拿着尚有余温的犁头,心中激动不已。

    万事俱备,只欠组装了。

    回到家,他又带着儿子们,开始了精细的木工活。

    砍削、钻孔、打磨、拼接……

    他严格按照自己设计的尺寸和卯榫结构进行组装。

    遇到连接不牢固的地方,就用张老头打制的铁片进行加固。

    又经过两天紧张的忙碌。

    一架崭新的、看起来有些怪异,却又透着一股精巧劲儿的曲辕犁,终于宣告诞生。

    它比传统的直辕犁要短小许多,犁辕呈现出优美的弧线,犁头闪烁着寒光,后面还拖着可以调整角度的犁壁。

    “爹,这……这玩意儿真能犁地?”

    石头围着新犁转了好几圈,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能不能犁地,下地试试就知道了。”

    张大山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第二天一早。

    张大山便迫不及待地扛着这架凝聚了他心血和智慧的新犁,带着铁牛和石头,来到了自家的劣田。

    他先是熟练地将犁安装在从邻居家借来的老黄牛身上。

    然后,他深吸一口气,握住犁把,轻轻吆喝一声。

    “驾!”

    老黄牛迈开步子,拉动曲辕犁,缓缓向前。

    奇迹发生了。

    只见那原本沉重笨拙的犁地过程,此刻变得异常轻松顺畅。

    新犁头轻松地破开了板结的土地,锋利的犁刃甚至能将一些小石块直接翻起或者切断。

    弯曲的犁辕使得转向变得异常灵活,即使在田埂地头或者遇到大石块需要绕行时,也能轻松操控。

    更让张大山惊喜的是,通过调整犁评,他可以明显感觉到耕地的深浅变化。

    他特意将深度调大了一些。

    犁铧深深地扎入土层,翻出下面相对湿润、颜色也更深的泥土。

    留下了一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邃、整齐的犁沟。

    老黄牛似乎也感觉到了轻松,脚步都变得轻快了不少。

    “爹。这……这犁也太好用了吧。”

    跟在后面的铁牛和石头,看得目瞪口呆,脸上写满了震惊和狂喜。

    这哪里还是犁地?

    这简直就像是在松软的土地上划线一样轻松。

    效率,比以前那破犁,高了何止三五倍。

    张大山也是心潮澎湃,握着犁把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成功了。

    《天工开物》的智慧,真的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就在父子三人沉浸在新农具带来的巨大喜悦中时。

    他们并没有注意到。

    在不远处的田埂上,以及邻近的田地里。

    已经有几个早起下地的村民,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正目瞪口呆地望着这边。

    他们看到了什么?

    张大山家租借的头老黄牛,拉着一个从未见过的、怪模怪样的犁。

    在那片谁都知道的、石头多得硌脚的劣等旱地上。

    竟然走得飞快。

    犁出来的沟,又深又直。

    翻出来的土,黑黝黝的,看着就肥沃。

    这……这怎么可能?

    那是什么神仙犁?

    难道张大山这小子,真走了什么狗屎运,得了什么宝贝不成?

    一时间,震惊、好奇、疑惑、甚至隐隐的嫉妒,如同野草般在这些村民的心中滋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