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90章 签订长约,百两预付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90章 签订长约,百两预付

    怀揣着赵四海那份沉甸甸的、既是巨大机遇又是潜在风险的提议。

    张大山带着铁牛和石头,脚步匆匆地赶回了青石村。

    他的心,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久久无法平静。

    一百两银子。

    独家供货。

    长期合作。

    这每一个词,都意味着他们这个家未来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是福是祸,尚未可知。

    他知道,这个决定,绝不能由他一个人草率做出。

    必须和家里人,尤其是王氏和几个已经懂事的大孩子,好好商量商量。

    当晚,油灯下。

    张大山将赵四海的提议,原原本本地向家人复述了一遍。

    当听到“一百两银子预付款”时,棚屋里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声。

    饶是经历了不少事情,王氏和孩子们还是被这个巨大的数字给震住了。

    一百两。

    那是什么概念?

    足够他们盖起好几座现在住的这种棚屋了。

    足够买下村里好几亩上等水田了。

    足够让全家人好几年吃穿不愁了。

    “爹……那……那么多钱?”石头的眼睛瞪得溜圆,声音都有些发颤。

    就连一向沉稳的铁牛,呼吸也变得粗重起来。

    花儿和丫丫更是捂住了嘴巴,满脸的不敢置信。

    王氏更是激动得双手合十,喃喃道:“老天爷保佑……咱们家……真要转运了?”

    然而,激动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冷静和思考。

    张大山将与赵四海合作的利弊,特别是独家供货可能带来的风险,也一一向家人分析清楚。

    “……也就是说,咱们以后挖到的药材,就只能卖给他赵掌柜一个人了。”

    “价钱虽然比这次高点,但以后要是别的药商出更高的价,咱们也不能卖了。”

    “而且,拿了他一百两银子,就等于签了卖身契,往后几年都得给他一家供货,还不清这钱,咱们就得一直被他捏在手里。”

    “这其中的风险,咱们得想清楚。”

    听完父亲的分析,孩子们脸上的兴奋也渐渐褪去,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爹,那赵掌柜看着……不像坏人吧?”铁牛闷声问道,他更倾向于相信直觉。

    “生意人,都是无利不起早。”张大山摇摇头,“现在看着和气,是因为咱们手里的货对他有用。”

    “将来若是……谁也说不准。”

    “那……咱们还要不要答应?”石头有些犹豫了,他既渴望那笔巨款带来的改变,又有些担心失去自由。

    “俺觉得……还是得答应。”一直沉默的花儿,忽然开口了,声音虽然轻柔,却很坚定。

    “咱们家现在最缺的就是钱。”

    “有了这一百两银子,咱们就能早点盖新房,就能给小山攒够读书的钱,就能添置更好的农具……”

    “至于风险……爹不是说了吗?只要咱们的货一直好,赵掌柜就不会轻易得罪咱们。”

    “咱们自己争气,把日子过好了,手里有粮有钱了,还怕他一个商人吗?”

    花儿的话,让张大山和王氏都有些惊讶地看向她。

    没想到这个平日里温柔娴静的女儿,关键时刻竟有如此清晰的头脑和魄力。

    王氏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花儿说得对。当家的,俺也觉得,这个机会难得,咱们得抓住。”

    “大不了,咱们以后更用心侍弄药材,保证让他赵掌柜离不开咱们。”

    张大山看着妻子和儿女们眼中那份既谨慎又充满渴望的光芒。

    他知道,家人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

    风险固然存在,但机遇更加难得。

    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快速积累资本,壮大自身。

    赵四海的“投资”,无疑是一条捷径。

    当然,在具体条款上,必须小心谨慎,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第二天,张大山又特意去了一趟周先生那里。

    他将赵四海的提议和自己的顾虑,向这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请教。

    周先生听完,捻着胡须沉吟了许久。

    “与商人结契,需字斟句酌,不可不慎。”

    他提醒道,“尤其是这独家供货和预付银两,其中颇有门道。”

    他仔细询问了赵四海的背景、商行的规模以及过往的信誉。

    然后,他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给张大山提了几个关键的建议。

    比如,明确约定合作的年限,不能是无限期的。

    比如,明确价格随行就市,或者约定一个最低保护价,防止对方恶意压价。

    比如,明确预付款的偿还方式,最好是用货物逐步抵扣,而不是直接还钱。

    比如,在独家供货的条款上,尽量争取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允许少量自用或在本地集市交易等。

    周先生的这些建议,条条切中要害,让张大山茅塞顿开,心中也更有底气了。

    第三天,张大山带着石头,再次来到了临水镇悦来客栈。

    赵四海早已等候多时。

    双方落座之后,张大山首先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然后,便按照周先生指点的方向,就合作的具体条款,与赵四海进行了坦诚而又谨慎的商谈。

    赵四海显然也没想到,这个看似老实的农夫,竟然会对契约条款如此较真。

    他提出的几个关键点,都恰好是商人在长期合作中最容易做手脚的地方。

    这让赵四海对张大山再次刮目相看,也熄了最初可能存在的一些小心思。

    他意识到,眼前这个人,绝非可以随意糊弄之辈。

    想要长期稳定地获得他手中那些高品质的药材。

    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建立起真正公平互利的合作关系。

    最终,经过一番友好的“讨价还价”。

    双方达成了一份更加细致、也更加公平的长期合作协议。

    合作年限定为五年。

    赵四海预付一百两银子作为定金和周转资金,用后续供应的药材货款逐步抵扣。

    张大山保证优先、足量向赵氏商行供应高品质药材,但保留少量自用和在本地集市出售低等级药材的权利。

    药材收购价格参照本次交易标准,并约定每年根据市场行情可进行一次友好协商调整。

    赵四海承诺利用商队之便,为张家提供必要的物资采购和运输支持。

    所有条款,都由赵四海的管事,一笔一划地写在了一份正式的契约文书上。

    赵四海仔细宣读了一遍。

    张大山也让石头在一旁认真听着,确认无误后。

    他才郑重地,在那份关系着全家未来的契约上,按下了自己鲜红的手印。

    赵四海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盖上了商行的印章。

    契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随后,赵四海便让管事,将那一百两沉甸甸的银子,当面点清,交到了张大山的手中。

    握着那装满了银锭和铜钱、沉重无比的钱袋。

    感受着那冰凉而又真实的金属触感。

    张大山的心中,百感交集。

    激动,兴奋,也带着一丝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

    他不仅仅是在为自家的生存而奋斗了。

    他开始真正地,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却也充满无限可能的“经商”之路。

    签订长约,稳定销路。

    这不仅仅是解决了眼前的经济困境。

    更是为这个家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最强劲的动力。

    有了这笔启动资金,有了这条稳定的销售渠道。

    他脑海中那些关于盖房、置地、改良工具、甚至发展其他产业的宏伟蓝图,终于可以一步步地,开始付诸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