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183章 府试考场,再展才华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183章 府试考场,再展才华

    府试,正式开始了。

    紧接着,便有身穿统一服饰的衙役,手捧着一沓沓印着墨字的试卷,开始在各个号舍之间穿梭分发。

    小山的心,也随着那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再次提到了嗓子眼。

    他接过那份带着油墨清香、却又沉甸甸的试卷,目光迅速地在上面扫过。

    府试的第一场,依旧是以经义为主,但难度和深度,却比县试时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四书义两题,五经义一题。

    每一题,都需要考生对相关的经文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旁征博引,阐发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更让小山感到压力的是,在试卷的最后,竟然还有一道“试帖诗”的题目。

    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题目和韵脚,作一首合乎格律的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

    这对于平日里主要精力都放在经义和策论上的小山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他虽然也跟着周先生学过一些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但毕竟练习不多,算不上擅长。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将那三道经义题目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

    第一道四书义,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这一题,小山在周先生的辅导下,曾经做过类似的策论练习,心中倒也还算有几分把握。

    他略一思索,便已有了大致的破题思路。

    第二道四书义,则出自《论语·为政》,题目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一题,考察的是对儒家“德政”思想的理解,也算是中规中矩,难度不大。

    第三道五经义,则有些出乎他的意料,竟然出自《尚书·大禹谟》,题目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字心传”,乃是儒家心性修养的最高纲领,义理深奥,极难阐发。

    小山看到这一题,眉头不由得微微蹙起,感到了一丝棘手。

    他没有急于下笔,而是先闭上眼睛,将这三道题目的相关经文和周先生平日的讲解,都在脑海中仔细地回顾了一遍。

    然后,他才重新睁开眼睛,目光变得清澈而坚定。

    他决定,先从自己最有把握的第一题入手。

    他提起笔,饱蘸浓墨,在那张印着朱红格子的考卷上,写下了第一个字。

    破题,要精准犀利,直指核心。

    承题,要圆转换顺,承上启下。

    起讲,要开宗明义,气势恢宏。

    他牢记着周先生教导的那些制艺法度,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反复斟酌,力求完美。

    他的思路,如同山涧的清泉,渐渐变得流畅起来。

    那些曾经背诵过的经文,那些与恩师探讨过的义理,那些自己苦思冥想得来的感悟。

    此刻都化作了笔下一个个清秀而有力的文字,跃然纸上。

    他写得很快,也很稳。

    狭小的号舍里,只剩下他笔尖划过纸张时发出的、轻微的沙沙声。

    以及他那因为高度专注而显得有些急促的呼吸声。

    窗外的阳光,渐渐从最初的熹微,变得越来越炽热。

    考场内,弥漫着一股汗水、墨汁和紧张情绪混合的特殊气味。

    有的考生,早已是满头大汗,抓耳挠腮,对着空白的试卷,一筹莫展。

    有的考生,则眉头紧锁,苦思冥想,笔尖在纸上划了又改,改了又划,始终难以落定。

    也有少数几个看起来胸有成竹的考生,正奋笔疾书,神情专注,似乎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小山,便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

    他已经顺利地完成了前两道四书义的题目。

    虽然耗费了不少心神,但他感觉,自己发挥得还算不错。

    至少,将自己对经文的理解和感悟,都清晰而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接下来,便是那道最难啃的“硬骨头”——《尚书》中的“十六字心传”了。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仔细地审视着题目。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言简意赅,却蕴含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智慧。

    如何才能在短短数百字的篇幅之内,将其精髓阐发出来,并且还要合乎制艺的法度,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小山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周先生当初讲解这段经文时的情景。

    先生说,这十六字,乃是尧舜禹三代圣王心心相印之秘诀。

    “人心”,指的是人欲之私,易放难收,故曰“危”。

    “道心”,指的是天理之公,微妙难明,故曰“微”。

    为政者,当如何处之?

    唯有“精”,精研义理,明辨是非。

    唯有“一”,专心致志,守死善道。

    方能“允执厥中”,不偏不倚,达到天下大治的境界。

    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小山再次睁开眼睛时,眼中已是一片清明。

    他提起笔,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写作之中。

    这一次,他写得比之前更加从容,也更加自信。

    他仿佛不再是一个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写作的童生。

    而更像是一个在与古代圣贤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的学者。

    他将自己对“人心”与“道心”的理解,对“精一”与“执中”的感悟,都毫无保留地融入到了笔端。

    他的文字,虽然依旧带着几分少年人的青涩,但其中所蕴含的那份对圣贤智慧的敬畏和对治世之道的独立思考,却已然超出了他这个年龄应有的深度。

    当他终于将这道最难的经义题也顺利完成时,窗外的日头已经开始偏西了。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身体都像是被掏空了一般,疲惫不堪。

    但他看着自己那三份写得满满当当、墨迹尚未完全干透的答卷。

    心中却又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充实和一丝小小的骄傲。

    他知道,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剩下的,就只能交给那些阅卷的考官们去评判了。

    至于那道他最不擅长的“试帖诗”,他只是在最后的时间里,草草地按照格律和平仄的要求,勉强凑了几句出来。

    毕竟,府试之中,经义才是根本,诗赋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能不失分,便已是万幸了。

    终于,当贡院内那悠长而沉闷的钟声再次响起,宣告着第一场考试正式结束时。

    小山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试卷整理好,用镇纸压住,等待着衙役前来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