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269章 朗朗书声,蒙童开智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269章 朗朗书声,蒙童开智

    青石村那座新落成的蒙学堂。

    自从开学那天,响起了第一声稚嫩的“人之初,性本善”之后。

    便成了整个村子,除了张家大院之外,最是热闹,也最是牵动人心的地方。

    每日里,天刚蒙蒙亮。

    村里那些七八岁到十二三岁的娃儿们。

    无论是男娃还是女娃。

    都会被自家爹娘从热乎乎的被窝里头给薅起来。

    胡乱地洗把脸,啃上两口干硬的馍馍。

    然后,便背着个自家娘亲或者姐姐用碎布头缝制的小书包。

    三五成群,蹦蹦跳跳地,朝着村子中央那座散发着淡淡桐油和墨香的学堂跑去。

    学堂里,周先生和周文轩这两位“教习先生”。

    也早就收拾停当,等候在那里了。

    周先生年事已高,精力毕竟有限。

    他主要负责给那些年纪稍长一些,已经有些个粗浅识字基础的学童。

    讲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启蒙读物的义理。

    偶尔,也会教他们一些个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讲上那么一两段圣贤先哲的嘉言懿行。

    他老人家讲起课来,依旧是那么的不疾不徐,抑扬顿挫。

    虽然声音有些沙哑,可那份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这些蒙童的殷殷期盼。

    却是任谁都能感受得到的。

    而周文轩呢,则主要负责那些年纪更小一些,完全是白丁一个的初入学童。

    他性子温和,又有耐心。

    便从最基础的笔画、部首教起。

    手把手地,教那些小脑袋瓜们,如何在沙盘上,用那小小的木炭条,写出第一个方方正正的“人”字,写出第一个寓意深远的“天”字。

    他还把自己从岳父张大山那里学来的、那些简单易记的“阿拉伯数目字”和“加减乘除”的浅显道理。

    也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歌谣,教给这些孩子们。

    让他们在玩耍嬉闹之中,便也渐渐地,对这枯燥的算学,产生了那么一丝丝的好奇和兴趣。

    “周教习,周教习,俺这个‘一’字,写得对不对啊?”

    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小子,举着一块刚用湿布擦干净的小沙盘,仰着脸,满眼期盼地瞅着周文轩。

    沙盘上,用木炭条,歪歪扭扭地,画着一个勉强能看出是个“一”字的横道道。

    “嗯,不错不错,狗剩这‘一’字,写得……很有力道嘛。”周文轩忍着笑,一本正经地夸奖道。

    “不过啊,这横要写得更平一些,起笔和收笔,也要更稳一些,那就更好看了。”

    他又拿起一根削尖了的柳条棍,在狗剩那沙盘上,仔仔细细地,演示了一遍。

    那狗剩瞅着周教习那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和那沙盘上瞬间就出现的一个笔直挺拔的“一”字。

    眼睛里顿时就冒出了崇拜的小星星。

    “哇,周教习,您写得真好看!”

    “俺……俺也要写得跟您一样好看!”

    说着,便又低下头,撅着小屁股,在那沙盘上,一笔一划地,认真描摹起来。

    学堂里的另一边,周先生也正领着那些年纪稍长的学童,摇头晃脑地,诵读着《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那稚嫩却又充满了力量的读书声,还带着几分乡音土调,参差不齐。

    可听在那些偶尔路过学堂窗口、特意在下工之后,悄悄跑来“旁听”的村民们耳中。

    却如同那天底下最动听的仙乐一般。

    让他们一个个都忍不住咧开了嘴,露出了欣慰而又自豪的笑容。

    这在以前,那可是青石村人连做梦都不敢想的好光景啊。

    可如今,就在他们张大山张先生的带领下。

    竟然……真的变成了现实。

    孩子们在学堂里的变化,也是一天一个样。

    那些以前只知道满山疯跑、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的野小子、野丫头们。

    如今,也渐渐地,学会了安静地坐在课桌前,听先生讲课。

    学会了在见到长辈时,恭恭敬敬地鞠躬问好。

    学会了在吃饭前,要先等着家里的老人动筷子。

    有些个学得快的,还能在家里人忙不过来的时候,帮着念念账本上的数目,给那些不识字的邻居,读读从镇上带回来的、不知道是真是假的“邸报新闻”。

    虽然,他们认的字还不多,懂的道理也还很浅。

    可那份因为读书识字而带来的眼界的开阔和气质的改变。

    却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