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274章 医馆初立,济世救人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274章 医馆初立,济世救人

    丫丫从药王山初次学成归来。

    便在村东头李老汉那桩急症上,小小地露了一手。

    用几副看似寻常的草药汤剂,硬生生地把那只差半只脚踏进鬼门关的老汉给拉了回来。

    这事儿,在青石村,那可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村民们瞅着丫丫那丫头的眼神,都跟以前不一样了。

    不再是以前那种看自家寻常闺女的眼神。

    而是……多了几分敬畏,几分信赖,也多了几分说不出的期盼。

    他们知道,这张先生家的二姑娘,怕是真的学到了神仙师傅的真本事了。

    往后,他们这青石村的爷们儿媳妇们,有个头疼脑热,急病险症的。

    说不定就真不用再眼巴巴地等着那镇上的郎中,或者求神拜佛听天由命了。

    张大山自然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知道,自家闺女丫丫,虽然年纪还轻,医术也还只是初窥门径。

    可那份仁心,那份好学,那份对医道的执着。

    却是实实在在的。

    再加上她如今也算是有了正经的师承。

    将来,在这医道一途上,定然能有所作为。

    而青石村,也确实是太需要一个能扎下根来、随时能为大家伙儿解除病痛的好大夫了。

    “这事儿,不能再拖了。”张大山心里头盘算着。

    “丫丫既然有这份心,也有这份能耐。咱们就得给她搭好台子,让她能安心地做好救死扶伤的准备。”

    于是,在又一次的“公社会”碰头会上。

    张大山便郑重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新想法。

    “各位叔伯兄弟,”他看着众人,声音沉稳地说道。

    “咱们青石村如今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家家户户不愁吃穿,各项营生也都办得红红火火。”

    “可这人啊,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

    “以前咱们村里穷,缺医少药的,有个头疼脑热,大多也只能硬扛着,不然就是找郎中用些不知名的土方子瞎对付。”

    “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种苦日子,俺张大山是不想再让大家伙儿过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理事,语气变得更加恳切。

    “如今,俺家丫丫,也算是学了些粗浅的医术回来了。”

    “前几日李家老汉那事儿,想必大家伙儿也都瞅见了。”

    “俺琢磨着,咱们是不是也该趁热打铁,由村里‘公中’出面,再由咱们张家也帮衬一些。”

    “给丫丫这孩子,在村里头,正儿八经地,建起一个‘青石医馆’来?”

    “就叫‘济民堂’,或者……啥名头都成,只要能让咱们村里人,往后有个看病抓药的方便去处。”

    “让那些平日里舍不得花钱去镇上看郎中的老人孩子,或者那些突发急症、等不及去外面求医的危重病人。”

    “都能在咱们自家村里,得到及时的救治和照料。”

    “这不仅仅是为丫丫寻了个安身立命的差事,更是为咱们整个青石村,添了一道活命的保障啊。”

    张大山这话一出口,堂屋里顿时就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抽气声和激动的议论声。

    建医馆?

    这……这可是他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啊!

    “张先生,您……您说的是真的?”钱大爷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了。

    他老伴儿身子骨一直不好,平日里没少受那病痛的折磨。

    要是村里真能有个像样的医馆,那可真是天大的福音啊。

    “是啊,张先生。”张河也满脸兴奋地说道。

    “丫丫那丫头,如今可是咱们村的宝贝疙瘩。她那手本事,俺们都亲眼瞅见了,比那镇上好些个郎中都强呢。”

    “要是真能有个医馆,让她安心坐堂看病,那咱们往后……可就再也不用怕那些小病小灾了。”

    李老四和赵老三他们,也都是一脸的期盼和感激。

    他们家里也都有老有小的,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呢?

    这村里有了医馆,那可就是多了一条命啊。

    “只是……张先生,”一个平日里比较精打细算的甲长,有些迟疑地开口问道。

    “这建医馆,怕是……也得花不少钱粮吧?”

    “咱们村这‘公中’账上,虽然因为磨坊和油坊的营生,是积攒下了一些。”

    “可前阵子修路、办学堂,也花销了不少。”

    “这……这还能匀出钱来建医馆吗?”

    这话,也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顾虑。

    张大山笑了笑,示意大家伙儿稍安勿躁。

    “这位兄弟说的,也在理。”

    “这建医馆,自然是需要些本钱的。”

    “但俺琢磨着,咱们也不用一下子就把它盖得跟那县城里的大药铺一样气派。”

    “可以先从简陋些的入手。”

    “比如,咱们可以先在村里寻摸一处相对清净、也方便病人来往的空置屋舍。”

    “由村里出面,把它修缮修缮,隔出几间诊室、药房、还有一两间能让重病号临时躺躺的‘病房’就成。”

    “至于这药材嘛……”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咱们村后山那些漫山遍野的野生草药,那可都是……没花钱的宝贝啊。”

    “咱们可以组织村里那些手脚勤快、也认得些草药的妇人姑娘们,平日里多去采挖一些回来。”

    “由丫丫统一进行炮制和储存。”

    “这样一来,这药材的成本,就能省下不少了。”

    “至于这医馆里需要用到的一些桌椅板凳、药柜药碾之类的家伙什。”

    “就交给柱子那木工房和铁牛那铁匠铺去办,也花不了多少大钱。”

    “总而言之,咱们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

    “争取啊,用最少的花费,办成这件利国利民……哦不,是利村利民的大好事。”

    他这番话说得是很实在。

    也打消了那些原本还有些担心“公中钱粮”不够用的村民们心中的疑虑。

    “张先生说的是!俺们都听您的!”

    “建医馆,这是给咱们全村人保命的好事,俺们说啥也得支持!”

    “俺家有几根闲置的好木料,明儿就给柱子送过去。”

    “俺婆娘也认得几种山上常用的草药,往后就让她跟着丫丫姑娘一起去采药。”

    一时间,堂屋里群情激昂,应和声此起彼伏。